教师的思维方式对教材解读的影响——从思维方式角度谈如何提高教材的解读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方式论文,教材论文,角度论文,能力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材解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系到教学目标的确定及达成度。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过程,就是教师运用抽象思维对教材解剖、分析、加工的过程。因而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否科学,对教材解读至关重要。
浙江省自2006年全面实施新初中阶段课程以来,一线教师广泛地接受新课程理念的培训,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实施操作要求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现实教学中还是出现了“教学内容无序,逻辑思路不清;教学平面化,重点不突出;课堂活动有余,生成不足”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教师教材解读能力欠佳,对教材解读出现了偏差。
教材解读不到位,除了本体知识缺失外,反映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出以下特征:
1.模糊思维。备课时仅是依靠教参、教案集等教学辅助资料,离开这些资料,就不知如何面对教材,不知怎样来进行教材解读了。这一现象在新教师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也有部分中老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理不清教材思路,抓不住教学的重难点。
2.割裂思维。将教材的解读与学生的现实割裂开来,脱离学生实际,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发生偏离,教材价值未得到很好体现。有的教师将某课的内容与对应的章节、与整本教材的内容体系割裂开来,孤立地看待。有的教师将课名(通常是本课主题、中心)与本课内容割裂开来,只看到要素,看不到要素间的联系,割裂了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3.点状思维。“割裂思维带来的结果是,教师的思维呈点状分布”[1]。在对教材的分析中,要么拘泥于教材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要么将一个个教学内容从单元中孤立出来,成为孤零零的一个点,失去了与单元其他教学内容以及其他单元相关内容的呼应整合。在对学生的分析中,要么只看到学生进入课堂前有什么,但对其知识缺失和认知障碍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要打破上述思维瓶颈,有效进行教材解读,关键在于教师要运用辩证思维,掌握必要的思维方式。
一、运用“分析综合法”,打破教材解读的误区
分析是从事物整体走向部分的认识,是指“把事物、现象、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2]。综合是从事物部分走向整体的认识,是指“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
分析综合法,是指在教材解读过程中,综合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维方法。用此法解读教材时,先把教材中的某课内容作为整体,分解为各个要素,以自然段为单位,分别加以研究,归纳出每段的中心,把分解出来的各要素和主旨内容(中心)按一定关系综合起来,形成本课主题,得出本课的文本价值。
以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为例。
以自然段为单位要素进行分析,归纳中心,在此基础上把握两目间的内在关系:知师是爱师的前提,要爱师首先必须尊师;爱师是知师的必然结果,唯有知师爱师,方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身心健康发展。这就是本课的文本价值所在。
明确了本课的文本价值所在,再反观文本价值推导过程,就不难得出本课的重点应在第一目“我给老师画个像”。只有真正知师,了解老师工作的艰辛,老师工作对学生个人成长的影响,方能从内心发出“我爱我师”的呼唤,融洽师生关系,达到教育目的。
分析和综合的关系,也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关系。人们要深刻地认识事物,就必须认识事物的矛盾,要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转化,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辩证地分析和综合是综合中有分析,分析中有综合;认识过程的每一步,既是分析的结果,又是综合的结果。如九年级“学会合理消费”中的第一目“学会理财,合理消费”。现实中不少中学生不会理财,盲目消费,就有了与之对应的另一面“学会理财,合理消费”的要求,形成了一对矛盾。当然,在解读教材时,既要看到这两方面,更要看到本课的立足点是在如何养成合理消费这个重点上。
分析综合法,是从具体教材着手,分析归纳,抽象出一般性观点,进而形成“思维具体”[3],指导教材解读。遵循着“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方式,体现在教材解读上表现为“整体——部分——整体”。这一思维方法,既可以理清课本思路,又能抓住本课的中心和重点,因而它是教材解读的最基本方法。
二、活用“矛盾分析法”,提升教材解读能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整个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体现的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因此,运用矛盾分析法去进行课文解读,是当前政治教师进行教材解读的一种有效方法。
运用矛盾分析法,首先要坚持全面观点。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是两点,不是一点,矛盾时时有、事事有,具有普遍性,因而思考问题时要坚持一分为二,树立全面观点。用此思维方法进行教材解读,能更好地体现育人精神和文本价值。以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课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为例。课本一开始有这样一则情境材料:中学生小光期中考试两门功课不及格,班主任郭老师在班会课上批评小光不努力,简直比猪还笨,小光在座位上小声申辩,郭老师又以不服从管教为名,罚他面壁而站。面对此事,教师、家长和律师的观点分歧很大,如何看待这些不同观点?在解读教材时,就要坚持全面观点,既要看到教师这样做客观上损害了小光的人格尊严权,同时也要看到教师在主观上希望小光能有进步,这是恨铁不成钢心理所造成的。如果在教材解读时不能做到全面思考,教学中就难免会产生师生关系的激化,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运用矛盾分析法,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其特点,因此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材设计思路是依据课程标准,“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4]。教学内容不同,因而教材解读时应根据学科内容作不同解释。如“价值”一词,九年级思品教材中多次提到的“人生价值”“实现自我价值”与日常经济生活中所提到的价值以及教材中的“合理消费”所提到的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不同的。
教学对象的不同,要求教材解读时确定的重难点也不同。以我区一位教师参加市优质课为例。参赛课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第六课“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这一课涉及什么是网络、网络的利弊以及如何进行网络交往的问题。教师当时认为,学生们对于网络世界非常了解,现实生活中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的例子也很多,因此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环节把重难点放在“如何正确进行网络交往”上。他设计了以下环节:一个沉迷网络游戏的同学在游戏PK时输给了别人,不但输掉了网络积分,而且心里很不服;他得知对手就是隔壁班的某人时,于是……接下来发生的事请学生来猜测。
生:这个沉迷者会继续“苦练”,直到在网络游戏PK中赢回来;他心里实在气不过,找几个班里的好朋友把邻班男生打一顿;用“高科技手段”,采用外挂作弊来赢回积分……
师:这样做了以后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生:可能他会继续“苦练”下去,结果成绩一落千丈;他找朋友打了对方,结果被学校处分,后来说不定破罐子破摔,和社会小青年混在一起,最后走上犯罪道路;采用作弊手段结果被网管封杀……
师:如果事情真象同学们所预测的这样,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即使上网也要遵守规则;我们不能沉迷网络游戏……
毫无疑问,教师营造出的这个学习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引导学生入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同样的设计在正式比赛时却遇到了长时间冷场,学生似乎想象不出之后可能会发生什么,在教师一再启发下课堂勉强继续下去。课后反思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发现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没有针对学情来处理教材:试讲时的对象是生长在城市的中学生,正式比赛时选用的对象是较偏远城镇一所普通初中的学生。虽然教材对于他们是统一的,但显然预设的教学重难点并不完全适合偏远城镇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于网络的了解深度远远没有达到“沉迷”的地步,更不必说网络世界中的新事物、新名词。陌生的学习情境不但没有提高课堂时效,相反成为课堂上新的难点。
考虑到城镇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处理教材时以“网络给予我们生活的巨大改变”为教学重点恐怕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以网络普及前后衣、食、住、行变化的对比展示为开头,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对人的积极作用,帮助他们建立通过网络开阔眼界、融入社会的理念。
教材解读是为学生服务的,不同地区的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性别的学生,其心理特征、兴趣点会产生差异,因而教材解读时要综合考虑学情,方能有效确定本课重难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以“整体意识”做统领,提高教材解读的准确性
整体性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任何认识对象都是由它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因而在进行教材解读时,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事物的整体总是相对而言的,是有层次之分的整体。这里所讲的整体,既可以是教材中的某框内容、某课内容、某个章节内容,也可以是初中思品中的心理、法律、国情等知识体系,还可以是打破知识体系,以学生日益扩展的生活为基础而编撰起来的教材体系,还包括教与学的统一体。
教材内容是有层次的。在进行教材解读时,要把子外延里的内容放到母外延的内容中去思考,方能更有效地认清子外延里的内容。如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要讲了我国民族精神的内涵、作用(重要性)、特征(历史性、时代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策略。这些子内容哪一个要详解,哪些要略讲,就要放在本课的中心里去认识把握了。本课中心(母外延内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其逻辑思路主要包括三层:什么是我国的民族精神?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怎样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这三层意思中,学生只有从内心真正认识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因而本课的重点应放在“为什么”环节上。懂得这一点,把握本课子内容的准确度就提高了。
整体性的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处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构成整体的各个事物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是非此即彼的,又是亦此亦彼的,“此”与“彼”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学生没有民族精神内涵“是什么”的认识,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要性“为什么”就失掉了知识支撑;如果没有“怎样”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什么”这一重点就失去了教育的归宿。
教与学是一个整体。“我们首先认为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单位’,不是由教与学两个单位相加而成。”教与学作为一个“单位”,并且“不是由教与学两个单位相加而成”,这意味着教与学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教是为学所服务的,教师在进行教材解读时,以学定教,根据学情,就能有效避免前文提到的那位教师所出现的问题,准确定位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还依赖于对学生生命整体发展的综合性思考,“只有综合性地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不同维度在相融共生意义上的发展,教师眼中的学生才不是抽象的和割裂的。”教师对学情的把握才是准确的。
教学思维方式的转换影响着教材解读能力的提升。钱学森在《关于教学科学的基础理论》中说到:“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如果没有观念的变更(实际上指的就是‘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笔者注),这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变成一个不断改变的主题和一个持续保守的系统并存的局面。”这告诉我们:如果思维方式没有改变,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不会得到彻底解决,而且还会不断地以新的面貌继续存在。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教师教材解读能力提升方面。教师要提高教材的解读能力,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辩证思维的学习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