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组织策略在教学中的培养初探_组织策略论文

记忆组织策略在教学中的培养初探_组织策略论文

教学中记忆组织策略训练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记忆论文,组织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G441

一、记忆组织策略训练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

关于记忆组织的概念,心理学家的看法各异,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记忆组织是个体对所识记材料的加工。这种加工对不同的识记材料采用不同的组织策略:对有类的包含关系的材料是根据其类别间的联系进行加工的;对较难归入某个范畴,彼此间又无明显联系的材料,则是通过个体主观地使这些材料间赋予某种关系或结构进行加工的。

目前,关于记忆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 )记忆组织现象的揭示;(2)儿童记忆组织水平及其策略的发展。

记忆组织现象最早为格式塔心理学家所认识。格式塔学派认为,记忆是由组织的原则,特别是知觉组合的法则支配的。当代认知心理学发展了格式塔学派的观点,明确认为人类记忆的基本特点是它的组织化。个体摄取的信息在记忆中是以联系网络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如像通信系统处于良好的状态,输出将取决于输入,或者说输出与输入是相关的。如果对记忆材料的输入是有组织、有序的,与储存编码、检索提取紧密联系的话,无疑会促进记忆的储存编码、检索提取,增强记忆效果。因此,我们认为,提高学生的组织化水平以及如何以一种组织化方式去识记材料,是提高记忆效果的关键。

关于儿童记忆组织水平发展,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多。从总的发展趋向看,儿童的记忆组织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就各阶段而言,儿童的群集组织水平和主观组织水平发展各有侧重,表现出了不同的层次和水平。Borklund和Marchena的研究发现〔1〕, 在学前儿童的记忆组织中,联想群集占主导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利用类别群集来组织记忆则增长,至七年级(相当于我国初中一年级)时,类别群集占主导地位。儿童记忆的主观组织发展与其认知发展具有一致性。个体认知水平发展越高,其主观组织发展水平也越好。

在儿童记忆组织水平发展的同时,儿童记忆组织的策略水平也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有研究表明〔2〕, 小学生组织策略的发展可分为产生性缺损(即指年幼儿童在非记忆情景中具有执行策略的基本能力,但常常不能在记忆情景中自发运用组织策略)和成熟运用组织策略两个阶段。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处于产生性缺损阶段;小学五年级学生在记忆情景中能自发运用组织策略,而且组织策略的运用对回忆有积极的效果。这说明小学五年级学生已处于成熟运用组织策略阶段。

以上研究结果一方面说明,学习主体决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和贮存外部信息,而是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能动地采用各种认知策略操作和加工学习材料,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分类、组织。学习就是学习主体将所学材料组织化并纳入主体认知结构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的记忆组织能力同其它认知能力一样,是在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的。发展的各阶段都有其明显的特征。一般认为,每个发展阶段是不能超越的,但每个阶段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水平不仅受到个体内部状态的影响,而且受到外部条件主要是教育影响的制约。因此,学生的记忆组织能力可以通过教学的训练与培养而提高。学生记忆组织能力的获得与提高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习得;二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训练而自觉获得。在传统教学条件下,学生记忆组织能力的获得与提高主要来自第一条途径,因而往往是被动的、不自觉的、缓慢的。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有意识对学生进行记忆组织策略训练,不但对提高学生记忆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整个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记忆组织策略训练既要适应学生记忆组织发展水平,又要能提高学生记忆组织水平

在对学生进行记忆组织策略训练时,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记忆组织发展水平和记忆组织策略发展水平,使教学与学生已有的水平相适应,教学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前所述,学龄前儿童的联想群集水平占优势,到初一时,学生的类别群集已占主导地位。因此,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应该用所熟悉的、联想值高的生动直观材料进行教学训练;对初一以上的学生,就可以用具有明显的类别关系的材料进行教学训练,但也要注意其生动性与形象性。

在记忆组织策略发展水平方面,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产生性缺损阶段,五年级以后的学生处于成熟运用阶段。导致年幼学生产生性缺损的原因主要有:(1 )对记忆手段和记忆目标之间的功能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缺乏预见性和目标定向。(2)不能清楚认知策略的有效性, 常运用一些自己熟悉的、简单的,但也相对无效的策略,如机械记忆法等。(3)知识基础差,认知发展水平低〔3〕。针对学生产生性缺损的原因和特点,教师在记忆组织策略训练时,一方面应适应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在“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另一方面辅之以认知能力的培养,如概括归纳能力、判断能力和想象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两者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整个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处于成熟应用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缺乏应用记忆组织策略的自觉性,他们的记忆组织水平和策略水平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进行长期不断的记忆组织策略训练,这样就能不断增强他们应用记忆组织策略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他们的记忆组织水平和策略水平。

三、授予学生记忆组织的策略知识

在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注重要求学生记住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忽视怎样去记住这些知识的记忆组织策略知识的传授。学生记忆涉及两方面的知识:一方面是记忆内容——有关事物特征和联系的知识;另一方面是有关如何记忆最经济、最有效的知识——记忆组织策略知识。记忆组织策略知识至少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某种策略的重要性及应用性方面的知识,二是某种策略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教学训练中,应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使用某种策略的重要意义,以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与学相互配合。就陈述性知识而言,主要知道某种策略使用的条件和范围,但更重要的是对策略条例性知识的掌握,即知道对什么样的材料类型应用什么样的具体策略最迅速有效。对程序性知识来讲,就是掌握某种策略使用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例如,地点记忆术可分为三个步骤:(1)记住一连串熟悉的场所;(2)产生需要记忆的项目的生动表象;(3)将各记忆项目逐一与第一步中的场所配对。回忆时, 首先想到熟悉的位置,由此通过表象想到与其相连的词。学生对记忆组织策略知识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训练,自觉应用,才能逐步掌握。

从学生掌握记忆组织策略知识的情况来看,有的研究表明〔4〕, 小学一年级学生对记忆组织策略知识掌握很少,即使有一些也不够稳固;三年级学生有关组织策略知识增长很快,在统计上与五年级学生已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小学三年级学生处于掌握组织策略知识的关键年龄期。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记忆组织策略知识,是否就能在记忆情景中自觉运用这些知识来提高记忆效果呢?这涉及到记忆行为与记忆组织策略知识之间的关系问题。有关研究表明,记忆组织策略知识与记忆行为的相关性较低。学生掌握了记忆组织策略知识,并不总能产生相应记忆行为来提高记忆效果。但也有研究表明,记忆监控与记忆组织策略知识二者的结合,会促进记忆行为,提高记忆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重视策略知识的传授,还应教会学生进行记忆监控,提高学生在记忆行为中应用策略知识的自觉性。通过这些方面的指导与训练,就能促使学生记忆能力的发展。

四、记忆组织策略训练与记忆监控策略训练相结合

理论和实践均证明,将具体的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即对具体认知策略应用过程的监控、反馈与调节)相结合的思维训练模式较其它训练模式更具优越性。因此,我们认为,在教学中,记忆组织策略训练与记忆监控训练相结合,会更好地促进学生记忆组织能力的发展。记忆监控是组织者在应用记忆组织策略对记忆材料进行组织过程清晰意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与自我调节。在教学中,记忆组织策略训练与记忆监控训练相结合,具体来讲,可分为以下四步:首先,对记忆组织材料类型、相应关系及结构进行正确判断,这是关键的一步。如果对材料类型及其相应关系与结构判断错误,将影响整个组织过程与结果。因而必须对自己作出的判断进行反思与评价。进行反思与评价涉及到有关策略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对策略知识掌握得越好,越有利于学生对其进行正确判断。其次,对选择的记忆策略作判断。学生一方面要根据记忆任务的要求,对记忆材料的特征进行再分析。另一方面,又要分析记忆策略本身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对选定的记忆组织策略进行判断,使记忆材料与记忆策略最佳匹配,取得最佳记忆效果。这就要求学生在决定使用某种策略之前,应能意识到应用该种策略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而决定使用或更换该策略。显然,对那些记忆策略选择得既不合理又不能意识到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指导就更为重要。第三,对组织过程的有效性作出评价。一方面要求学生对组织项目进行检查,看是否有非关键性项目,是否遗漏了关键项目,对策略的操作程序是否适当能明确作出评价。另一方面,学生又要明白对记忆材料是否进行了最佳组织,不仅要求组织科学合理、生动形象,而且要求层次分明,线索清楚,环环紧扣,易学易记。第四,复述上述组织过程和结果。如果学生能清楚回忆组织过程和结果,那么该次组织便取得了成功。如不能复述,必须再次重复上述每一步骤直至能准确熟练地复述整个过程及结果为止。由此可见,一个满意的组织结果是通过不断反思、不断调整的过程而获得的。高效的记忆结果是组织策略与记忆监控二者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整个组织过程而达到的。

有关研究表明〔5〕,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记忆监控能力发展较差, 对策略知识知之甚少,在记忆情景中,不知道使用组织策略,对自己记忆状态意识不清楚。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记忆监控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记忆情景中,他们已知道应用组织策略有助于回忆,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应用策略,对自己的记忆状态也有较清楚的认识。到了五年级,学生具有更多的有关组织策略的知识,他们也能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记忆状态,但发展速度已经减慢了。为此,教师应注意对小学生记忆监控能力的培养,特别应抓住小学三年级学生处于记忆监控能力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在训练与培养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记忆过程清晰的意识上,放在对上述记忆组织策略与记忆监控相结合四步骤的反复练习上,这样就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五、记忆组织策略训练与适宜记忆情景创设相结合

进行记忆组织策略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记忆效果。记忆组织策略的有效应用是增强记忆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事实上,记忆者的情绪和自信心,信息的呈现方式等都会对记忆效果产生影响。早在19世纪Feinaigle和Middleton就曾指出, 有许多内部外部因素可以影 响人的记忆。Herrmann和Searleman等人从控制加工理论出发〔6〕,认为人对记忆加工所施予的控制过程,最终将导致记忆效果的改变。记忆控制过程包括对所有影响记忆加工的因素的操作,涉及到心理操作、对外界环境的控制,以及对记忆者本人状态的控制等三个方面。

心理操作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应用各种记忆组织策略,其作用在于通过改变记忆内容的心理表征以及加工深度给记忆过程以影响;二是对操作时间等数量因素的控制,如按项目在词表中的不同位置给予不同的记忆时间,得到较佳的记忆效果。

对外部环境的控制,包括使用各种外部辅助手段(如各种记录、报时器或商业化的助记产品),以及在社会交往的具体情景中有效地控制信息的存储和提取的一些措施,它们通过对感觉或反应系统的作用而间接影响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

对记忆者本人状态的控制,如不吸烟,不过量饮酒,良好的饮食习惯,充足的睡眠,经常锻炼运动以及选择生理最佳记忆时间对记忆都有好处。自信和认真的学习态度也会有益记忆。而不良的情绪状态如焦虑、激动、抑郁等无疑会干扰记忆操作。

看来,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其作用看,有的是当时直接的(如心理操作),有的是长期间接的(如对记忆者自身状态的控制)。对记忆过程诸多因素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创设适宜的记忆情景。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记忆组织策略训练时,教师不但应当把精力放在记忆组织策略的训练上,而且应当同时创设适宜的记忆情景,指导学生善于调整自身状态,控制与利用外部因素,引导学生如何针对自己的特征确定不同的记忆任务,调动各种因素的作用,选择最适宜的策略,从而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

(本文是在导师张大均教授指导下完成的,特此致谢!)

注释:

〔1〕杨宁:《儿童记忆组织发展研究》, 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2)。

〔2〕〔3〕庞虹:《小学儿童记忆中组织策略发展的实验研究》,载《心理学报》,1992(4)。

〔4〕〔5〕庞虹:《儿童有关组织策略知识和记忆监控的发展以及它们与记忆行为的关系》,载《心理科学》,1991(6)。

〔6〕Herrmann,O.J.& Searlaman,A·,Memory improvement andmemory theor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In D.J.Herrmann,H·Weingarther,A·Searleman, & C ·McEvoy,( eds) Memoryimprovement:Implication for memory theory,New York,Spring~Verdag,1992.

标签:;  

记忆组织策略在教学中的培养初探_组织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