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和谐价值与文化路径_主体性论文

论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和谐价值与文化路径_主体性论文

论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和谐价值及其文化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路径论文,和谐论文,价值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968(2008)04-0037-03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把诚信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明确指出,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1]。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中的高素质群体,其诚信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其建设离不开和谐文化的发展。诚信教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的重要形式,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建构和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对全面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和谐文化内涵对建构和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必然要求

1.和谐文化以人为本的内涵必然要求建构和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文化也必然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就是以人为主体,尊重和重视人的价值选择和人的主体性建设,弘扬人的主体性力量,展现人的能动性和内在创造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主体性,不仅含有相对于客观世界的人的主体性之义,更重要的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性与实践性,是指人的自我意识与理性自觉。[2]建构和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其基本目标是把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作为诚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激发大学生主动接受诚信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大学生诚信主体意识,引导大学生自主、能动地塑造诚信品质,自主建构诚信道德,自觉提高诚信道德的选择和评价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建构和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是和谐文化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所必然要求的。

2.和谐文化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要求建构和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和谐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和谐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必然是以和谐思想为核心的文化,必然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关系,必然要求用和谐的思想来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和谐的理念成为人们重要的价值取向并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用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把诚实守信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身全面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几年,各高校纷纷组织实施诚信教育,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诚信教育活动。据调查,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认同诚信观念,知晓诚实守信对自己、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形成了诚实守信、自律守纪的共识。但大学生的诚信呈现认知与行为的矛盾。现实中大学生作业抄袭、论文剽窃、考试作弊、求职履历虚假、恶意欠缴学费、拖欠助学贷款、就业毁约现象也呈现出上升趋势,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建构和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用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引导大学生自主建构诚信意识、诚信道德,发展主体诚信能力,实现主体诚信价值,达到知与行的统一,不仅是和谐文化和谐思想内涵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二、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建构和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和谐价值

1.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和谐。主体性诚信教育是相对于客体性诚信教育而言的。客体性诚信教育追求的是外在的社会价值,而不是人本身的价值,因而往往习惯于从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目标的角度来考虑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品格,使得对大学生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相脱离,片面追求达到先进性目标而脱离学生诚信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样,容易使大学生认为接受诚信教育、养成诚信品质仅仅是为了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他人的利益,与自身成长和发展关系不大。因此,也就很难真正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诚信教育,真正发挥其在诚信教育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引发其逆反心理和情绪,使得其知行不一。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建构和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既倡导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诚信道德理想和道德价值,又从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关注基本的诚信规范和道德底线,关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合理的个人利益诉求,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中,提高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认识,发展其诚信道德选择和评价能力,使他们认识和体悟到培养诚信道德品质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需要,从而实现诚信教育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

2.外在规范与内在需要的和谐。高校传统的诚信教育是把大学生当成客体加以教育、管理和训练,注重以全面、具体、规范的制度体系对学生的学业、考试、奖贷、就业等方面的诚信行为进行管理,期望以外在规范来约束大学生不诚信行为。不可否认,外在制度规范对大学生诚信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诚信规范不同于一般的道德准则,它对人的要求是全面而综合的。诚信本身所蕴含的道德内涵既是一种外在的道德约束,也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即内诚于心、外信于人。诚实守信作为一种道德文化,是一种心理素质的要素,不可能单靠外在压力使然而必须更多依赖诚信主体自主自律。诚信伦理诉求貌似一种外在的规范与约束,实则一种个体的内在需要。诚信作为民族心理素质是以和谐文化为载体的,它通过和谐文化的滋养和陶冶,逐渐融进每一个民族成员的心里,成为构成民族心理的要素之一。[3]因而,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建构和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从诚信自身蕴藏的美德伦理和规范伦理的内涵出发,既重视诚信外在的规范又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选择性和独立性,激发大学生对诚信内在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文化自觉,才能使外在诚信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素质,达到外在规范与内在需要的和谐。

3.理论灌输与实践提升的和谐。理论灌输是诚信教育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大学生诚信认知的重要途径。但理论灌输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认知必须在实践中转化和提升,才能实现教育目的。反思当前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其之所以实效性不强,原因之一是过分注重理论灌输,注重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教育途径给大学生灌输正确的诚信观念、诚信规范、诚信价值,以期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诚信认知和正确的诚信观念,但对诚信教育的实践转化和提升环节重视不够,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建构诚信道德的教育方法、载体和途径不多。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建构和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运用和谐文化以人为本、崇尚和谐的理念指导大学生诚信教育,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导性诚信道德规范、原则、准则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强化实践环节,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将诚信理论认知内化为个体的道德需要,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发展道德能力,提升诚信道德境界和水平,并形成稳定的诚信习惯和行为,实现理论灌输和实践提升的和谐统一。

三、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文化路径

1.和谐精神文化建设: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核心路径。大学精神文化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共同培育并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准则、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大学自身办学实践为基础,以大学长期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为特色,凝练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营造倡导和谐、追求和谐,平等、诚信、宽容、舒畅,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大学精神文化,以诚信为重点,培育新型人际关系,引导学生主体自觉树立诚信价值观、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良好行为习惯,自觉履行诚信道德规范,在弘扬和培育诚信文化精神中强化自身诚信意识、诚信人格和诚信行为。

2.和谐制度文化建设: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基础路径。主体性诚信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道德教育在于,在强制性他律和功利主义道德养成模式的基础上,实现诚信教育对大学生价值的人文关怀,使大学生主体在制度规范中切身体验感悟到诚实守信作为一种思想和行为的必然,从而使自身的诚信行为由“他律”变成“自律”,由“外在约束”变成“内在自觉”。良好的制度是养成学生诚信道德自律自觉行为的基础。按照辩证法的观点,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时也可逐渐转化为内因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其不断趋于优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习惯的形成往往需要外在力量长时间的强制与约束,经过多次重复、潜移默化,才会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需要。[4]因此,依照现代管理的人本原理,建立一整套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诚信监督和约束制度,包括大学生诚信奖惩制度、档案制度和评价制度等,构建科学和谐的制度文化体系,是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3.和谐学术文化建设: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关键路径。学术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直接影响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是学校的生命力之所在。学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关系着大学生的发展。当前大学生学术诚信的缺失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构建和谐学术文化,促进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素养,是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关键。和谐学术文化建设涵盖思想引导、氛围营造、制度约束和教师示范四个层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专业课的渗透作用、相关学术诚信主题教育和文化活动的补充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道德教育,从思想上引导学生重视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建立激励机制,对学术诚信、勤奋钻研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表彰。营造学术诚信氛围,形成求真、务实、严谨、踏实的学术风气。建立学术诚信制度,完善学术诚信监督机制。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学术道德的示范作用。

4.和谐文化环境建设: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系统路径。客观环境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具有自发性、感染性和渗透性的特点。诚信的文化对大学生诚信道德意识的培育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根深蒂固的价值功能,因此,必须系统建设诚信文化环境。一是积极培育诚信社会环境。一个诚信的社会环境不仅有助于大学生主体诚信道德品质的养成,而且有利于其诚信道德价值得到充分实现。注重诚信社会建设,在全社会培育“诚信至上”的道德意识,营造“诚信为本、重诚守信”的道德风尚,构建赏罚分明的社会信用体系,对诚实守信的典型大力宣传和褒奖,对不讲诚信的人进行道德鞭挞、舆论谴责,从而使大学生在诚信的社会大环境中受到感染、熏陶,自觉做诚实守信之人。二是着力培育诚信校园环境。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直接学习、生活的地方,是培育大学生诚实守信道德品质的重要基地。要精心规划设置诚信教育环境,精心营造诚信氛围,使之渗透于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教书育诚、管理育诚、服务育诚的良好人文环境。三是大力培育诚信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诚信意识、诚信观念、诚信思想、诚信习惯和诚信行为的养成有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长率先垂范,树立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学校与家庭成立沟通机制,将学生在校包括诚信行为在内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建立学校、家庭诚信合力教育系统,才能有效建立和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

5.和谐网络文化建设: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创新路径。虚拟的网络社会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同时也为大学生以虚拟的面目、虚假的信息进行交流提供了便利,使大学生诚信操守受到挑战。网络社会的道德具有自主性和自律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在网络时代建构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必须以创新的思想建设和谐网络文化,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积极作用。和谐网络文化建设既包括以和谐的思想理念分析、评价、引导网络文化现象,又包括加强管理、完善与和谐网络文化相对应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制度体系和监控机制,全力规范和约束网络行为、净化网络信息;既包括校内网络文化环境建设又包括整个社会的网络文化环境建设,也包括对大学生心理和谐、身心健康的关注和网络性心理障碍的疏导,以此充分彰显和谐网络文化强化大学生诚信认知自主、诚信文化自觉、诚信行为自律的价值。

6.和谐实践文化建设: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应然路径。诚信是内诚于心与外信于人的有机统一,是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诚信道德实践上,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大学生诚信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大学生诚信的知行统一,巩固和提高诚信道德品质。和谐实践文化建设是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应然路径。和谐实践文化涵盖大学生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文化。将诚信道德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诚信实践模拟情境,让大学生通过切身的实践和情景体验,感受和体悟诚信所带来的心理愉悦,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利用民间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纪念日以及德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文化实践活动。在教育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渗透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社会实践中,传播诚信文化、弘扬诚信价值、宣讲诚信思想、学习诚信典型、培育诚信情感、体验诚信快乐、实践诚信原则、内化诚信品质。

标签:;  ;  ;  ;  ;  ;  

论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和谐价值与文化路径_主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