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中的历史--心理哲学的思维视角与心理史的知识形态_心理学论文

思维中的历史--心理哲学的思维视角与心理史的知识形态_心理学论文

思想中的历史——心理学哲学的思维视角与心理学历史的知识形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论文,视角论文,心理学论文,形态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862(2006)01-0051-06

心理学界通常将1879年作为一个重要标志。1879年之前,心理学附属于哲学,之后,心理学正式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从此有了自己名正言顺的“家”。但是,在随后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心理学的历史舞台并未平静,各种流派林立、门户相争,没有形成稳定的、普遍的、公认的和统一的“心理学自我理解”。面对如此局面,更需要“心理学哲学”这一能够集中代表和体现心理学理论思维的智慧的学科的出现。其原因在于,心理学可以离开哲学并不意味着心理学家能够回避哲学问题,事实上,各种流派的心理学家都坚持和利用了许多哲学观念,这些哲学观念对心理学的影响虽是多元的,但它们都决定了心理学体系的建构。

一、“心理学哲学”的理论内涵

“心理学哲学”是关于心理学的哲学研究,也就是一种将哲学观念对心理学的影响进行理论化的抽象活动。哲学观念对心理学的影响实质表现为它影响着心理学家在对“心”(mind)的理解,研究“心”的方法以及心理学学科观等诸多方面所操守的基本信念和理论预设。一言以蔽之,“心理学哲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心”的问题,即关于“心”的形而上学,主要涉及心理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等意义上的一些基础性和根本性问题,包括心理学对象、方法、内容和意义。具体说来,体现为心身关系、心物关系、主观与客观、意识与行为、部分与整体、内容与机制、结构与功能、表象与意义、个体与群体、生理与文化、释义与实证、经验与超验、描述与说明、理解与解释、直观与解构、结果与目的、单一与多元、静止与发展、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封闭与开放、成长与生态、知识与技术、学问与操作、事实与价值等诸多方面。可以说,“心”的问题决定或“预定”着心理学的所有问题。

“心理学哲学”的理论内涵表现在心理学家在试图认识人的心理现象和建构具体的心理学体系时所必然遇到和提出的种种前提性问题之中。它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是关于心理学对象的思考也即心理学的本体论问题,核心是如何理解“心”?人的心理现象是类似或等同于物理现象,还是异于物理现象,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心身、心物问题上坚持何种理念(如一元论、二元论等)直接影响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功能和意义的理解,也影响心理学家为在心理学研究中接纳和认定意识(潜意识)或行为充当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合法性所做的立场说明和理论辩护。

二是关于心理学方法的思考也即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核心是如何研究“心”?是直接移植自然科学概念与方法,还是发展特有的专属概念与方法?是囿于实验室高度抽象和普遍概括心理现象的规律,还是倡导在社会和文化情景中进行关于具体的人的心理经验的历史性研究?显然,在关于心理现象的特定解释原则上持哪些主张(如还原论、元素论、整体论、互动论、行为论等),必然影响心理学家采取哪些对应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实验内省、经验观察、直觉描述、移情体验、个人访谈、操作主义、数理统计、生理仪器记录、计算机模拟等)去获取有效的心理学知识。

三是关于心理学意义的思考也即心理学的价值论问题,核心是如何看待心理学的作用,心理学研究是“纯学术”还是有其“实用性”,心理学知识是否能以及如何能成为价值或伦理原则,成为参与评价社会政策和社会行为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的借鉴标准,心理学知识是否应该以及如何在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学干预手段之间架设桥梁,发现和丰富心理生活的意义,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增进人类的生活福祉。这其中涉及心理学的事实与价值、学术理想、学术功能和学术命运等重大问题。

四是关于心理学自身形象的科学哲学问题,即作为一种系统知识追求的心理学的自身地位问题。心理学是走自然科学的道路,还是走人文学科的道路?心理学是应该彻底追求至上的“科学性”,还是应该真诚面对生活世界,体现人文关怀?

概言之,“心理学哲学”涵盖了心理学对象性质的定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确立、心理学学术理想的追求和心理学自身形象的塑造等重要理论问题。这些理论问题构成任何一种心理学学科观和心理学体系形成的前提。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美国著名现象学心理学家吉尔吉(Giorgi)指出:“不管怎样,如果不引发出心理学的对象和意义问题,心理学自我理解的命题就不能最终被解决。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本体论的、认识论的、逻辑的和心理学的观点,它们代表的问题恰好位于哲学和心理学之间的重要关联处。”①

二、“心理学哲学”的理论价值

在100多年的心理学历史上,各种流派的心理学家关于心理学对象、方法、内容和意义等问题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心理学哲学”的视角,以关于心理学研究取向和思维方式为出发点,或者说是把关于对心理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前提理解作为划分标准审视心理学历程能够发现,心理学从哲学独立出来之后,历经整个20世纪的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为两条不同的道路。

一条发展道路遵循自然科学的路线,从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学)的知识形态和学术精神中借鉴、提炼和采纳相关的基本概念、解释原则、研究方法和应用规则来发展心理学,我们称之为自然科学心理学,它一直是心理学发展中的主流形态。自然科学心理学的主要形式包括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

自然科学心理学的核心学术追求在于取得像物理学那样的学术地位,使心理学摆脱思辨的、形而上的特征,成为自然科学“家庭”中的一员,因而崇尚实证研究,以实验为核心手段,获取关于人的心理问题的客观知识,希望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预测与控制。自然科学心理学历来以方法为中心,重视对心理学事实的解释、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崇尚心理学知识的客观标准、追求研究设计的准确、研究过程的严谨、研究指标的量化、统计手段的精确以及整个研究的可重复,其终极的价值认同是心理学的“科学性”,对心理生活的现实意义及价值有所忽视。

另一条发展道路主要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为理智背景,强调心理学遵循人的本质和特性,实现以适合于人之为人的心理现象的概念、原则、方法和规则来发展心理学,我们称之为人文学科心理学,它一直是心理学发展中的非主流形态。人文学科心理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狄尔泰的理解心理学,其后包括欧洲心理学中的现象学倾向,处于经院心理学之外的精神分析和“第三势力”心理学。

人文学科心理学的核心学术追求是在心理学中最大限度实现人文关怀,尊重人的属性与价值,体现生活的意义和目的。反对以纯粹自然科学的方式发展心理学,认为从自然科学中借用和移植现成的概念及方法,容易导致心理学研究出现还原主义、元素主义、物理主义及量化至上等倾向,使心理学成为自然科学的“附庸”。人文学科心理学坚持以对象为中心,强调对人的独特心理性质的关注和重视,主张发展一种相对解释心理学的理解心理学,追求方法服从于对象,“质”的理解先于“量”的统计,个体经验的描述分析强于普遍规律的抽象概括,其终极的价值认同是心理学的“对人的关怀”。

在面目繁多的表象面前,我们要看到,尽管各种心理学家在关于心理学的一些基础性和根本性问题上立场各异,并且学术形式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叙述形态,然而一个共同点是,这些形式各异、多元化的理论立场都自觉不自觉地构成了各自心理学体系的前提预设和学术生长点。也就是说,具体的心理学体系如果想达到以完整的心理学知识形态为外观,并发挥心理学知识形态的功能,那么它们的体系建构活动就离不开关于“心理”的形而上学思辨。一个完整、全面的心理学体系必须具备一套经过深思熟虑且始终贯彻一致的关于“心理”的理论观念,而“心理学哲学”最真切的关照也正在于此。

“心理学哲学”在形式上可以表现为具体的、现成的和有形的状态,但它与特定的心理学体系不同,“心理学哲学”虽然有完整的自身结构,但它不是以完整的心理学知识形态为外观,不以发挥心理学知识形态的功能为目的。“心理学哲学”的理论功能在于它不仅表现为一系列具有独立叙述形态的关于“心理”的形而上学思辨,更重要的是,这些具有学术生长力的关于“心理”的形而上学思辨作为前提条件构成特定心理学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础,进而促成和决定特定心理学体系的学术形态和发展方向。

换句话说,建立特定流派的心理学家都需要依赖特定的心理学理论智慧,他们对“心理”的思考,从外观上表现为是对心理学形而上学问题的各种解答形式,而其核心角色与功能则是构成各种特定心理学体系的重要前提,它们涉及到心理学的现象分析、概念系统、因果解释、理论建构、知识应用和价值认同等方面,直接作用就是充当具体的心理学体系成长的思想支持。在这一意义上,西方心理学家帕兰吉普(Paranjp)指出,“所有心理学理论都建立在从某个哲学派别的本体论借鉴而来的关于现实性质的预设之上。”②

“心理学哲学”本质上体现为心理学理论思维的反思态度、批判精神和建构能力,它们支撑和保障着特定心理学体系在心理学知识对象、知识获取、知识理解、知识确证和知识实践等多方面的顺利展开。我们说,“心理学哲学”特有的理论内涵和理论功能,使得它能够帮助我们完成对心理学及其历史真切的反思、批判和建构。

三、两种知识形态的心理学

从“心理学哲学”的视角我们很好理解,自然科学心理学和人文学科心理学存在形式各异的学术面貌,使用着不同的语言体系,蕴含了各异的心理学理论思维的内核,表明它们执行着对心理学本原问题、解释原则、终极目标、知识作用和学科性质的不同理解和实践,表明它们有着对“心理学自我理解”的不同哲学观念。而这些方面又集中体现在两种知识形态的心理学学科观的二元对峙、心理本真的不同追寻和方法论的各自选择。

1.学科观的二元对峙

建立在自然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以“实验、解释、科学”为特征的心理学一直力量强大,因而占据主流心理学的地位。而以“描述、理解、人文”为特征的人文学科心理学始终力量较弱,处于非主流心理学的地位。由于在心理学最基础和最核心问题上持有不同的立场,主流心理学的学科观与非主流心理学的学科观相去甚远,以至于截然不同。可以说,尽管学术势力存在差距,但在整个心理学历程中,作为主流的自然科学心理学和作为非主流的人文学科心理学之间发生着一场“持久战”。也正是因为主流心理学与非主流心理学之间的对立,加之它们内部各自的不断超越,使得整个心理学表现出一个不断自我批判的发展过程。

两种知识形态的心理学长期以来相互对立与共存,从“心理学哲学”的角度上讲,反映出整个心理学始终存在着“科学的形象”和“人的形象”之间的矛盾与分裂。这里所谓“科学的形象”是指心理学家对科学的理解以及由此用来判定心理学科学合法性的标准。所谓“人的形象”是指心理学家对人及其心理现象的理解和设定。如果我们把“科学的形象”和“人的形象”比做天平的两端,那么很明显,在实际学术研究中,自然科学心理学更注重心理学的“科学的形象”,而人文学科心理学更注重心理学中“人的形象”。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说,在近代西方社会,主流心理学家顺应时代精神的要求,把心理学看做一门自然科学,并且相信通过外源性研究即通过对被试的外部观察和实验,就能够获得对全部心理现象的认识。应当肯定,主流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发展、普及和成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由于主流心理学难以提供彻底令人信服的、其自然科学研究取向与心理学对象性质完全适合、匹配的合理说明,因而常招致“忽视心理现象的真实本性”“远离人的现实生活”等批判。

人文学科心理学认为,应该以不同于把心理学看做自然科学的方式理解和实践心理学。这不是说自然科学心理学完全错误,而是说自然科学取向的心理学存在局限,难以正确处理心理学家感兴趣的许多心理现象,甚至根本无法完成对一些重要心理现象的研究。自然科学心理学强调用于研究心理现象的特定方法,人文学科心理学则强调忠实于心理现象的重要性,把心理学看做一门人文科学,最重要的是必须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位为真正是对人的研究,把人真正当做“人”,而不是物,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真实体验和活动着的人。

2.心理本真的不同追寻

心理学的独立及其随后的主流发展总体上始终以自然科学的世界观为榜样,自然主义成为主流心理学核心的理智背景。自然主义把从自然科学中引申出的观念上升为一种世界观,将现实完全看做只不过是由一种单一的、无所不包的时空系统所组成,人仅仅是这个时空世界中的客体,与其他客体无异的自然存在。在自然实体或自然科学的范围内就可以解释关于人的所有现象,完全没有必要求助于超越自然实体或自然科学的解释因素。

在自然主义的世界图景中,现实(reality)最终是“自然的(物质的)”组成,也就是世界只有自然存在。现实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自然的,也即物理的。所有存在要么是物理自然,要么是依从或隶属于物理自然,是物理自然的派生物,心理现象或意识就属于后者。而自然存在本质上体现为在一个完全统一的有形世界里,以物理质料为在场形式,所有的现实存在都严格受制于统一的、同样的时空法则和因果律,世界上所有可能的问题包括人所独有的意识或心理现象都可以归属于通过实验控制的具有物理性质的事件。

人文学科心理学强调在特定情境中研究个体真实心理体验的主观的、私人的反应,关注来源于真实心理体验中被试个体主观的反应信息,这种研究常常被主流的实证取向心理学家贬低为“不可靠的”、主观的自我报告,并认为这种“不可靠性”需要通过客观的科学方法来加以控制和克服。主流心理学认为强调对主观经验的研究无可厚非,但是研究结果必须接受某种客观检验,这种检验是可重复的和可证伪的,否则研究结果就不能科学地接受,也就是没有科学性。心理学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很容易滑到“无用的”19世纪前科学心理学状态的水平,降低和贻误了自身的学术层次,危及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人文学科心理学显然不接受主流心理学对“客观性”概念的理解。“有人打算把属于物理学的那种同样的客观性给予心理学,这就使心理学成为不可能的了。实际上,就精神、个人的主观性,亦即一个孤立的存在者的主观性或包含在历史和社会中的主观性而论,要给予它以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相类似的客观性就显然是荒谬的了。”③ 心理学在19世纪末出现之时,它采纳19世纪物理学或自然科学的模式还“情有可原”。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自从20世纪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以来,人们对客观性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现代原子物理学看来,人们不能谈简单一个粒子性质如何,这些性质仅仅在与观察者互动的情境中才有意义。基于对“客观性”的上述理解,在具体心理学实践中,人文学科心理学坚持“意义优先”,认为简单的事实积累或只停留在事实积累水平不是心理学的合适目的,不管心理学能积累多少事实,也不管分析事实时使用的统计技术多么复杂,“事实”终究不能直接跳跃为“意义”。心理现象是多样的,关键在于发现来自于不同情境的心理现象的意义的普遍核心或者说结构,因此极端重视刺激或情境对被试的意义及价值。人文学科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首重描述,设定意识主体和经验对象的意向性关系,寻求心理现象的本质。

人文学科心理学“以人为本”,重视对人的真实关怀,体现了心理学对人文传统与精神的尊重和延续。但在学术实践当中,人文学科心理学也常受到严重质疑,认为这种心理学研究是非常模糊和难以操作的。在对心理个案的分析时,对心理结构与意义的理解往往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换句话说,研究结果与心理学家个人的主观因素有着极密切的关系,甚至有决定性影响。而这对心理学家个人就必然提出极高的要求,需要他们有着优秀的心理学素养、职业敏感、职业技能和经验积累。

3.方法论的各自选择

主流心理学首先坚持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然后再用科学的标准(严格的实验程序和操作技术、严密的测量和统计)筛选、研究和分析感兴趣的心理现象,以求得客观和确定的心理学知识。主流心理学把心灵看做是与肉体相联系的物理世界的一部分,将意识等同于物理存在的“存在”,并服从物理自然的法则,在某种程度上,私人的心理事件依赖或相关于物理事件,因而完全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来控制或测量。

心理学自然科学取向的创始者们(如费希纳、赫尔姆霍茨、冯特等)大多具有生理学或者物理学的知识背景。这一点并非没有意义,也非简单偶然巧合,某种程度上实际有助于心理学独立于哲学、迈向自然科学的发展道路。然而,如果心理学简单遵循自然科学模式,回避不了的问题是,心理现象的固有特性很容易被忽略甚至否认,造成主流心理学长期以来局限于将意识自然化和外源化。

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脱离哲学而独立,但同时由于把意识研究搬进实验室,以“物”的模式处理人的意识现象,也就开创了主流心理学中一直延续着的意识自然化的传统。“正是这一举措给心理学带来沉重包袱,除非放弃这种做法,否则会阻碍心理学的发展。”④ 主流心理学家希望心理学尽早脱离哲学思辨而获得像物理科学那样的权威性知识,因而主流心理学“迅速”采纳了物理科学使用的实验方法,但又多少显得有些“盲目”。把意识现象转变为能够实验控制的物理事件,使得主流心理学的大量工作放在如何尽其所能设法克服实验方法本身的缺陷上。

事实上,一旦心理学预先的研究取向和方法建立了,那么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也就内在地随之建立,特定内容是特定方法的必然后果。在主流心理学中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向和方法被看做是心理学的基本核心,具有极端的优先性,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以其所建立的研究取向和方法论来衡量和判定。因此,在主流心理学中方法论被赋予了突出的优先位置,任何方法和内容之间引起的冲突均按照前者的立场来解决。也就是说,重要的是现象服从方法,而不是相反。这样一来,主流心理学变得过于关注方法和手段,把判定心理学知识的科学性的标准惟一地限定为获取心理学知识的科学方法。但是,“科学方法(指自然科学方法——引者注)不能成为整个心理学的基础,心理学应当包括多种方法,从科学实验到好的手扶椅式反思。”⑤

人文学科心理学坚决反对在心理学研究中采纳物理科学的非人模式,拒绝所有还原主义和量化至上的研究取向,认为它们不适合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没有取得与自然科学同样的进步,因为心理学屈从于自然主义的诱惑,没有考虑独特的人的现象对方法和概念的要求。”⑥ 人不是简单像计算机那样处理信息,神经、生理学也不可能完全充分解释人丰富的心理世界和心理生活。人文学科心理学并不简单拒斥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而是强调在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合法之前,对心理现象的本质分析是必需的和重要的,而后采用描述、分析、体验和直观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注释:

①Giorgi,A.,Issues Relating to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y as Science,Contemporary Philosophy:a New Survey.Vol.2,1982,p.318.

②A.C.Paranjpe.Theoretical Psychology:the Meeting of East and West,New York:Plenum Press,1984,p.63.

③约瑟夫·祁雅理.《二十世纪法国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第58页。

④Giorgi,A.,Existential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as Grounding for Person-centred Science,In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l of 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Occasional Paper,1993,3,p.3.

⑤Wertz,F.J.,The Scientific Status of Psychology,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23,Autumn,1995,p.292.

⑥Wertz,F.J.,The Role of Humanistic Movement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Vol.38,No.1,Winter,1998,p.52.

标签:;  ;  ;  ;  ;  ;  ;  ;  ;  ;  ;  ;  ;  

思维中的历史--心理哲学的思维视角与心理史的知识形态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