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全面发育障碍性疾病。言语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方式是孤独症儿童的典型特征。多年的特教生涯使我总结出了:“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能对孤独症儿童的多种功能领域进行有效干预,减轻孤独症儿童的症状。
一、以日常生活为主题,激发孩子的认知兴趣
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孩子的生存密切相关,都是孩子喜闻乐见的内容,这些内容既有极强的生活针对性,又能拓宽孩子的视野,对孩子的能力形成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而能够充分激发孤独症儿童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班孤独症儿童文文,刚入学时不会穿衣梳头,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早晨我来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教她收拾个人卫生,并适时地给予恰当的语言描述。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学习,我欣喜地看到孩子的变化:文文除了能独立穿衣、洗漱外,有时在家还能帮助父母扫地,洗碗,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还能进行简单的语言沟通……可见,“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能有效帮助孤独症儿童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
二、以实践操作为途径,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生活离不开实践,能力则在实践中提升。”以实践操作为途径,可以较好地锻炼孤独症儿童的动手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具体的趣味性实践操作,既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又能较好地克服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
在教授《漱口》一课时,我采用了趣味多变的动手实践:让孩子模仿老师漱口,跟视频中的姐姐一起漱口,听老师的口令漱口,吃完饼干漱口等,给孩子提供多次动手实践的机会。由于孤独症儿童动作较思维的滞后性,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我表现出足够的耐心,给孩子慢慢思考的机会,鼓励孩子慢慢实践,等待孩子慢慢做好。通过多次的实践操作,既加深了孩子的动作记忆,巩固了操作步骤;又促进了孩子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其理解并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以综合运用为手段,促进孩子的能力养成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生活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因而“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要以综合运用为手段,促进孩子能力的养成。
如在《洗手》一课中,为了让孩子能够达成“什么时候要洗手、怎样洗手”的目标,我争取其他各科老师的配合:生活老师在学生用餐前后,都要求其及时洗手;美工老师则在孩子绘画结束后,提醒孩子把手上的颜料清洗干净;体育老师则提醒孩子把手上的泥土洗干净等等。这样多管齐下,有助于孩子能力的快速养成。
四、以家校联合为契机,巩固孩子的康复成效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成长的摇篮。”每一个成功的康复案例,都离不开家长的倾心付出。因此,家校联合可以很好地巩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成效。
“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要求家长利用家庭环境,在家及时地帮助孩子把学习内容进行泛化,巩固康复的成效。比如漱口技能,孩子在课堂上掌握了此技能,并且做得很好,在学校吃饭后也能记得漱口,因为他们看到别的孩子在漱口,会主动去模仿。而在家里,家长就是孩子的模仿对象,一定要给孩子做好表率,对孩子的表现做好记录,逐步提高,这样家校联合无遗漏,全方位巩固了孩子的康复成效。
总之,“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既能有效减轻孤独症儿童的症状,又能培养其自我服务和适应生活的能力,只要我们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孤独症儿童一定能够早日回归到主流社会。
论文作者:刘文玲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1月总第3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孤独症论文; 孩子论文; 儿童论文; 能力论文; 生活化论文; 教学策略论文; 老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1月总第3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