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与目标_科技论文

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与目标_科技论文

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与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思路论文,目标论文,我国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到加速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新时期。同时,对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进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当前,以知识的产生、分配和应用为基础的知识型经济已开始在全球兴起,并正在实质性地改变着国家间的经济竞争方式。科技系统结构调整、科研机构向市场化、企业化转制已是国际大趋势,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加速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必须加大科技体制改革的力度和步伐,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使绝大部分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发展大循环,科技第一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大的突破,为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经济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国有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迫切要求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的科技体制改革,要围绕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任务和目标,把结构调整、人才分流、机制转变、制度创新继续作为改革的重点任务。对科技体制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使科技运行机制得到根本转变:从体制上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科技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科研机构与企业在体制上紧密融合,产学研有机联合;按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成果储备、壮大高技术产业规模的发展目标,跨部门、跨地区优化配置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各类科研机构依据其不同目标,按照不同机制优化其内部结构,增强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市场经济下的自我发展能力。具体内容包括:

——将按部门需求设置科研机构、按学科和专业配置科技力量,调整为按市场需求和国家目标配置科技资源,打破部门、地区限制,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集成。

——将国家财政对科研机构给予普遍支持,调整为国家重点支持一支精干的研究开发队伍,使大部分科技力量进入市场,按照市场机制运行,不同层次的科技工作按照不同的机制得到加强。

——将技术开发体系以科研机构为主体,调整为以企业为主体,使绝大部分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

——将科研机构内部专业设置过细、老化、科研机构办社会、人员臃肿、非研究人员过多、小而全的封闭式管理,调整为重点加强综合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专业、人才结构优化,突出研究开发队伍,在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实行开放式管理。

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切入点是:

——配合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抓住“资本运作”这一关键要素,使进入技术开发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的科研机构以市场为媒介、资本为纽带,实现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科研机构与科研机构之间跨部门、跨地区的兼并或联合。

——进入科学研究体系的科研机构,以国家计划任务、国家科研基地建设为纽带,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合。

——实现政事(企)分离,使科研机构逐步摆脱主管部门的行政性约束,成为独立的社会法人。

——对某些有条件的科研机构,以行政推动为主,实现合并或联合。

——深化科技工作宏观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科研机构微观运行机制。

到2000年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初步建立起以少数精干的独立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为主体的科学研究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以及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的基本框架。国家通过事业费、基地建设经费、项目经费“稳住”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以及具有行业共性、关键和未来技术的研究开发。大部分技术开发型机构基本完成向企业化转制,按照市场机制为经济建设服务,自我发展壮大。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配合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把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搞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途径,形成市场经济体制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

促进大部分技术开发类机构转变为科技企业。一些有实力的综合类大院大所,除“稳住”少而精的科技力量从事长远性和基础性研究、加强成果储备外,多数科技力量以多种形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紧密配合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引导、支持更多的科研机构充分运用自身的科技优势和经济实力,通过技术或其它资产入股、收购、兼并等方式,运用高新技术成果盘活一批国有企业存量资产。以资产为纽带,与现有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培育和形成一批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在计算机、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数字通讯、机电一体化、电力电子等方面抓一批组建高技术集团的试点工作。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开发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的迅速崛起,将对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进一步放开放活小型科研机构,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济组织形式向企业转制。智力密集的中小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全国目前有4000多个中小型科研机构,除少数需要通过计划任务给予支持外,多数机构要通过多种形式放开、放活,进入市场,依靠智力优势寻找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生长点。以改革产权制度为突破口,鼓励中小型科研机构通过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出租、出售等形式转成中小型科技企业。同时鼓励和扶持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发挥其高新技术产业生力军的作用。

推动有条件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运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增强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引导和支持科技实力强的一批行业大院大所,与相关大企业联合,大力开发冶金、石化、化工、建材、机械等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工艺更新换代所亟需的新技术,加快成果转化和扩散,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同时,配合国有企业改革,继续鼓励和支持一批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特别是进入国家正在酝酿组建的大型企业集团,共同组成科研生产联合体。在组织结构上实现紧密结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参与国际竞争。允许一些科研机构打破所有制界限,进入民营科技企业及其他非国有企业,实行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和技术改造,逐步成为技术开发和投入的主体。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产业。要推动一批科研机构向第三产业转移。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科技进步的需要,大力开展技术中介、技术咨询、技术信息、技术孵化、技术培训等技术服务工作。有条件的机构要拓展业务领域,吸纳从国有企业下岗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由单一的科技服务向综合服务发展。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步伐。在开发区创造更加适宜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加强高技术创业中心、大学科学园建设,促进高技术成果的孵化、转化;更广泛地吸引社会力量到区内兴办、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使开发区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2.优化农业科技力量布局,为实现农业发展目标提供科技动力

强化农业科技基础,积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坚持自主研究与技术引进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转化推广相结合,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尽快突破,为下世纪农业上新台阶积累充足的科技成果储备。要把最新科技成果,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加速应用于农业生产,培育高产、优质品种,开发高效、低毒新型农药,推广科学耕作方法和节水技术,改造中低产田和生态脆弱地区,发展可持续农业。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促进与农业资源开发、深加工利用相关的农村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发展,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力争到本世纪末,使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到2010年,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资源高效利用、农业工程装备及生物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关键农业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农业发展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要根据上述任务,进一步优化农业科研机构的力量布局,加强农业科研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合理配置。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农业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技组织结构。以国家和部分省(市)农业科研机构、大学为主体,重点“稳住”面向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大宗农产品的科研力量,以及少量基础性研究机构,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将主要力量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全国性重大研究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着重解决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

其他省属农业科研机构逐步按照自然区划,发展成为符合地域资源特色的农业研究开发中心,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指导全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主,着重解决本地区全局性、关键性的科技问题。地(市)属农业科研机构要加强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二次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县(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要在稳定、加强的基础上进一步转换运行机制,与农村区域性支柱产业和农业生产资料服务机构相结合,提高服务功能的水平,构成技农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各类农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能力。

畜牧、水产、林果、特产类等适于放开的机构,要以“放”为主,有条件的向企业化转制,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结合。推动有关的技术开发类机构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3.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布局

对真正从事社会公益类研究(如减灾防灾、资源勘探、生态环境监控、标准、计量、数据采集和积累等)的少量综合性大院大所,要优化专业、学科设置,分流人员,选拔出一支精干的科研队伍,由国家给予稳定支持;其余人员分流进入市场,自我发展。

从事医药、水利工程、环境保护产品等研究开发的机构,比照开发类机构,以“放”为主,或实行企业管理制度,或整建制改造成企业、进入企业。

科技服务类机构结构调整的目标是进入市场、自我发展。近期内要鼓励多种模式的大胆探索。

对情报信息类机构,要打破条块分割,逐步构建网络化、社会化的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成为科技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信息类机构逐步向信息咨询企业转制。

4.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基地

基础研究实力的增强对我国下世纪科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必须在深化改革中力所能及地加强基础研究工作,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调整学科、专业和组织结构。在未来几年中,初步形成既有广大科学家自由申请、自由探索的“面”上工作,又有事关下世纪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科学问题的重点工作。合理布局科技力量,重点支持符合国家目标和国际科学前沿的重大领域,积极促进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基础研究基地较快成长,培养出一批工作在世界科学前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力争取得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为今后十五年进一步开展重大科学前沿的创新研究,特别是加强和部署有关下世纪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带动基础研究乃至科学技术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上述要求,紧密结合重点基础研究规划纲要的实施,通过项目、基地、人才三位一体,组建多种形式的基础研究基地。

通过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推动分属于不同部门或机构、具体承担国家项目的研究室和专业,突破条块分割,建立长期稳定的网络协作关系,通过共同承担国家项目、人员交流、数据共享、仪器设备共用,逐步走向人、财、物管理一体化,形成全新的、学科综合的国有基础研究基地。对以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为主、专业方向符合发展战略重点、正在承担国家重点计划项目的机构,在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结构的基础上,建设成某一领域内的国家基础性研究基地。

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特别是学科交叉点上的重点实验室的投入强度,使其成为国家基础研究新基地的生长点。鼓励业务骨干流向新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引导其他机构或人员逐步分流,加强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协作,最终完成基础类研究机构的结构调整和重组。

基础研究机构在进行结构调整的同时,必须把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内部机制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真正形成有利于人才流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术民主、探索创新的宽松环境。

三、积极推进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

1.改革科研机构产权制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科研机构和企业以市场为媒介、资产(包括无形资产)为纽带的结合,通过股份制,使科技无形资产与企业有形资产优化组合,科研机构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以科技增量盘活企业存量,优势互补,构成市场竞争中的综合优势。

2.探索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弥补科技投入中财政投入和银行信贷投入之间的断层,构建面向成果转化中间环节的投入渠道,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保障。

3.深化科研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院所长选拔制度,大力推行科研机构岗位聘用制。在有条件的机构试行单位聘用制和内部职称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用人制度。

4.改革科研机构分配制度。在科研机构大力推行工效挂钩或工资总额包干的管理办法,使人员收入水平与效益或业绩挂钩,逐步实现科研机构内部分配货币化。允许科研机构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奖励个人股,以及实行技术股、管理股等政策。

5.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大力推行课题制。建立健全科技计划管理制度,逐步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实行招标制,全面实行对计划项目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制度。对承担国家计划任务的人员试行课题工资制,使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切实用于国家任务承担单位和承担人员。

6.继续完善和发展技术市场,强化科技面向经济的市场调节功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进现代技术交易所、综合技术商社建设,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的技术交易中介组织,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加强技术成果流通环节,建成充满活力、功能齐全、规范有序、高效畅通的技术市场体系。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中要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试点先行,积累经验,以点带面。充分调动部门、地方、科研机构和广大科技人员几方面的积极性,积极、稳妥地推动改革的不断深化,实现初步建立新型科技体制的宏伟目标。

标签:;  ;  ;  ;  ;  ;  ;  

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与目标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