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关于经济工作必须尊重经济规律的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工作论文,经济规律论文,思想论文,陈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工作必须尊重经济规律。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思想。他观察和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善于运用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工作,强调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总结经济工作,总是提高到经济规律上来研究问题。
一、运用经济规律观察和把握经济发展趋势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经济发展趋势。陈云同志主持和指导经济工作,总是首先着眼于全局,运用经济规律观察和把握经济发展趋势。
建国初期,陈云同志从经济规律上揭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趋势,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及其必不可缺少的科学技术和技术人员的战略问题。“要建设好我们的国家,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发展工业,这就需要技术。我们有勇敢战斗的精神,这很好,但还不够,还要掌握科学技术,并且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只有科学技术现代化,才能推动工业、农业和国防的现代化。因此,需要技术人员,需要技术,从而“掌握科学技术”,“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家共同努力”②,推动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陈云同志面对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高瞻远瞩,步步深入地揭示了经济建设的规律性。
首先,他提出了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问题。这是运用经济规律研究经济发展过程的科学论断。经济规律所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与现实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必然性,势必体现在建设规模与国力的关系上。在我国,建设规模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扩展和深化的程度;国力反映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③。如何把握这个界限?陈云同志从两方面做了具体论述。一方面,“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进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④。另一方面,“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更容易些。因为物资多了,增加建设是比较容易的;而财力物力不够,把建设规模搞大了,要压缩下来就不那么容易,还会造成浪费”⑤。
其次,陈云同志提出了要重视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这是从规律上应掌握住的防止经济建设规模超过国力的一个制约条件。他不仅指出研究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重要性,而且明确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的原则。“如果不认真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必然造成不平衡和混乱状态。而研究合理的比例关系,决不能只依靠书本、生搬硬套,必须从我国的经济现状和过去的经验中去寻找。既要研究那些已经形成的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更重要的是研究暴露出来的矛盾”⑥。
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原来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就会暴露矛盾,从而在经济建设规模上要结合国力调整产业结构。但这不是单纯靠书本就可以解决的。陈云同志从我国实际出发,总结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切实措施。诸如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投资比例上,重工业投资固然要占多数,但轻工业和农业投资的比重要增加;要改变煤、电、运输等先行工业部门的落后状况;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关系,要做到彼此配合,互相促进;军用工业不能孤立发展,必须建立在强大的民用的基础之上;大厂和小厂、先进和落后要并存;骨干企业和非骨干企业要协调发展;公私合营企业合并不适当的要退回去等等。这些措施针对性强,很切合中国实际,直到现在都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二、做经济工作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陈云同志指导经济工作,一向要求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他把经济规律与经济过程统一起来,既站得高看得远,又脚踏实地根据变化的情况和出现的新问题,指出实践操作的办法,为如何领导经济工作做出了范例。
1、掌握经济工作的规律性,分析新情况,研究和解决新问题。陈云同志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社会生产力性质的一般规律,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出发,提出了工商业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新的具有原则意义的问题:
第一,国家经济部门在过去为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已经成为不必要了。如果继续采取这些措施,就必然会妨碍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例如,不加区别地采取统购包销的办法,就会使一部分工厂不象原来自销的时候那样关心产品的质量,从而妨碍一部分工业品的质量提高;农产品、农副产品由当地供销社或国营商业独家采购,而没有另外采购单位的竞争,会因没有注意收购或收购价偏低而使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减产。
第二,纠正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的盲目合并的作法。农业在合作化的过程中,对于应该由社员家庭经营的副业注意不够,要加以纠正;手工业在合作化的过程中,过多地实行合并和统一计算盈亏,不利于手工业的经营,要加以纠正;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改造高潮中的盲目合并的偏向要纠正。
第三,理顺价格,使价格政策有利于生产。在这里,陈云同志为自觉依据和自如运用价值规律做出了范例。他强调稳定决不是统一物价或冻结物价;要改变不同品质的产品差价很小、优质得不到优价的状况,正视物价的必要的波动。他指出,由于按质论价,品质优良、成本较高的产品的价格,要适当地提高,从而鼓励提高商品质量。他特别提示大家注意,商品质量的下降,是最大的涨价。陈云同志生动地举例说,如果应该使用一年的电灯泡,由于质量下降而只能使用三个月,实际上它的价格就等于涨了三倍。此外,消费品中的新产品,由于初制成本高,只要消费者愿意购买,应该允许它在初销时期有一定程度的提价,等到成批生产而成本降低以后适当降价,从而鼓励消费品新品种的增加。还有,他明确指出,对于小土产要采取自由收购、自由贩运的政策。不要害怕由此引起的小土产的价格上涨,因为这种价格上涨将促进小土产增产,等到其供求平衡以后,它的价格就会回落到正常水平。这就避免了那种因小土产减产而引起的价格暴涨。
2、明确经济规律的操作性,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经济建设发展中的新问题。陈云同志善于把抽象的经济规律具体到实践操作中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
比如解决猪肉问题。在50年代中期,一方面由于猪的生产减少,大中城市猪肉供应量下降,小城市和农村集镇经常没有肉卖;另一方面由于就业的人数增加,城乡人民购买力不断提高,对猪肉的需求日益增多。如何解决在猪肉供求上反映出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呢?陈云同志强调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增加猪的生产。为此他不仅指出必须坚持私养为主、公养为辅的方针,而且还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诸如解决饲料问题、提高猪的收购价格问题、帮助养猪防治猪病问题等等。
再如经济建设的发展问题。陈云同志强调要脚踏实地,按比例发展。第一,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除了要上若干个大项目以外,着重点应该放在国内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上;国内现有企业的基础是不小的,要在这个基础上引进新技术,或则填平补齐,或则成龙配套,用这些办法来扩大生产能力;如此进行基本建设,充分利用现有企业并对它们进行技术改造,这是脚踏实地的前进。第二,脚踏实地的前进,表面上看来象慢,但实际上是快。因为照顾到各方面协调地前进,是可靠的,若干年后在工业交通内部和其他各方面都可以按比例地发展。在这里,陈云同志把以简单再生产为基础的扩大再生产规律,具体到经济建设的实践操作之中,概括为“要先生产,后基建;先挖潜、革新、改造,后新建”⑦。这已经成为在可靠基础上实现扩大再生产的著名论断。
三、总结经济工作,提高到经济规律上来研究问题
陈云同志总结经济工作,善于提高到经济规律上来研究问题,并提出切实解决问题的措施。他强调“总结经验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⑧。
总结1958年“大跃进”的经验教训,陈云同志提出了:“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能把科学当成迷信去破”⑨。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是以讲究科学为前提的,如果把科学当作迷信去破,那就是愚昧无知地乱加破坏。陈云同志还把规律具体到规章制度上,区分合理的规章制度与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他指出,“打破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完全必要的,但有些地方把必要的规章制度也打掉了。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如果现在有,还要打破,但合理的必要的规章制度就不能打破”⑩。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遵循客观规律制定的,当然不能打破。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办事,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原则口号上,还要在实践操作中坚持和执行合理的规章制度。特别需要我们深刻领会的是,陈云同志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连结在一起,指导我们把思路纳入经济规律的轨道,这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的。
在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陈云同志总结经验教训,从再生产规律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抓住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四个环节深入研究问题,为渡过难关指明了出路。
1、要着眼于生产。陈云同志指出:“过去一个时期,我们总是想多收购一些农产品。但是,由于收购过头,给农民留得太少,最后农民不愿意生产,反而收不到东西。结果出口和城市供应大为减少。……现在的毛病是卡得过死。种类越统越多,东西越收越少,搞得活一些,生产发展了,收购上来的东西自然就会多起来。”(11)这是对再生产规律的自如运用。再生产规律表明,生产决定流通、分配和消费,只有生产的东西多,才会相应地搞好流通、分配和消费。
2、要注意流通。陈云同志说:“希望同志们特别注意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和出口。”(12)他强调要搞好外贸和稳定国内市场,“现在各地都在想办法把市场供应搞得好一点,这是很必要的。但是,外贸也不能放松。能出口的东西要尽量出口,先搞好外贸这一头。当然,国内市场也要留一些,保证城市最必需的供应”(13)。为了搞好流通,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陈云同志进一步提出了切实措施:
一要“稳定市场,关键是进口一些粮食。进口粮食,就要下定决心拿出东西来出口,先国外,后国内。把粮食拿进来,这是关系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进来粮食,就可以向农民不拿粮食,稳定农民的生产情绪,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用两三年的时间把农业生产发展起来,国内市场问题也就可以得到解决。农民手头的粮食宽裕了,可以多养鸡、鸭、猎、多生产经济作物和各种农副产品,增加出口”(14)。
二要建立出口商品基地。陈云同志指出:“出口商品都应该有生产基地,哪一种农产品固定在哪几个县生产,哪一种工业品固定在哪几个工厂生产,这几个县和这几个工厂就是某些出口商品的基地。”(15)他强调必须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组织生产,搞好出口商品的基地;要使出口商品基地有比较固定的原料供应,基地出产的东西,生产稳定,产量大、质量好、成本低;要尽快把出口商品基地搞起来,管理好;出口商品生产多少,出口多少,留下内销多少,原材料如何供应等,都要安排好,还要研究和实行产销直接挂钩。
三要保质量讲信用。“我们的出口商品一定要保证质量,对外国作生意不能出门不认货,要包换包退,建立信用。要树立这样的牌子”(16)。在国际市场上要讲名誉,对出口的商品,一定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检验制度,不合标准的一律不准进口。只有这样,我们的出口贸易才能巩固和发展。
3、要搞好分配和消费。陈云同志指出:“收购农产品,手不要太狠,要注意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17)对于城市人口,随着工资的增加,要调节消费品的供求关系。陈云同志说:“解决国内市场供应问题的次序,是先吃后穿。吃的方面,先粮食后副食。等到购买力和物资可供量之间的矛盾比较缓和的时候,可以进口一批原料制成日用工业品投入市场。那时,除了粮、油、布少数几种东西外,基他商品都可敞开供应,不收票证。我看这是可能的。”(18)随着我国社会再生产合乎规律的年复一年地运转和发展,陈云同志预见的“敞开供应,不收票证”,完全实现了。
注释:
①《陈云文选》(1949-1956年)第46页。
②《陈云文选》(1949-1956年)第46页。
③《陈云文选》(1949-1956年)第44页。
④《陈云文选》(1949-1956年)第44页。
⑤《陈云文选》(1949-1956年)第48页。
⑥《陈云文选》(1956-1985年)第240页。
⑦《陈云文选》(1956-1985年)第96页。
⑧《陈云文选》(1956-1985年)第97页。
⑨《陈云文选》(1956-1985年)第97页。
⑩《陈云文选》(1956-1985年)第146页。
(11)《陈云文选》(1956-1985年)第146页。
(12)《陈云文选》(1956-1985年)第147页。
(13)《陈云文选》(1956-1985年)第147-148页。
(14)《陈云文选》(1956-1985年)第148页。
(15)《陈云文选》(1956-1985年)第149页。
(16)《陈云文选》(1956-1985年)第147页。
(17)《陈云文选》(1956-1985年)第1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