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价值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于一切论文,利益论文,理论论文,价值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全党响应中央的号召,正在兴起一个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邓小平经济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根本指南。要把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在全面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和领会邓小平经济理论,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经济理论。而要真正掌握和运用好邓小平经济理论,首先要深刻理解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价值基础,学习邓小平同志分析、研究经济问题的根本立场。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价值基础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即判断一种经济观点是否正确,一种经济政策是否可行,要看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是否拥护与赞成。这也是邓小平全部理论的价值基础。
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价值基础,我们可以从价值主体和价值评价主体两个方面来把握。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实际效益、效果、影响。那么这种实际效益、效果、影响是对谁的效益、效果、影响?这就是价值主体问题。邓小平经济理论是以人民为价值主体的。他一贯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点,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8、314页)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 邓小平同志更加明确地提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系列论述和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来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在衡量改革与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根本标准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亦即有利于人民利益的增进,更加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是最高的价值标准。我们共产党人之所以重视发展生产力,是因为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提高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生产力只是手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目的。我们国家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增强国家整体实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有利于国家从全体人民利益出发调节收入分配、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强宏观调控,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人民生活的安定和幸福,目的也是为了增进人民的利益。
客体对主体的实际效益、效果、影响如何,由谁来评价?这就是价值评价主体问题。不同的价值评价主体对同一个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及其产生的效果会做出完全不同的价值评价。在邓小平经济理论中,价值主体与价值评价主体是一致的,人民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评价主体。江泽民同志在《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一文中,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50—451页)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新问题,要“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2页)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些重要经济观点、经济政策,都是他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反映,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与制定的。因此这些观点和政策都充分反映了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与赞成。他一再指出,他的经济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是从群众中来的,是群众的创造,也是群众意愿的反映。比如他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转引自1992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马克思主义一贯的、根本的立场与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 卷第285页)毛泽东同志也反复教导全党, 必须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谋利益,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96页)邓小平经济理论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根本立场,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
邓小平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重大问题。这一理论中有许多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创新与发展。比如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观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观点;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观点;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观点等等。这些观点都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科学认识。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能够突破传统经济理论的框框,排除各种干扰,纠正各种错误认识,举重若轻地廓清重大经济理论问题上长期笼罩着的迷雾,提出这些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观点,从而使邓小平经济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崭新阶段,与他彻底地坚持了人民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考虑一切经济问题都是从人民利益出发,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是分不开的。邓小平同志那些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经济理论观点,不过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一基本价值前提的必然的逻辑结论: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财富丰富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使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更快,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必须通过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多层次,决定了所有制必须与之相适应,必须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超越生产力发展的阶段,建立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只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利于增进人民利益的;实践证明,闭关锁国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因此,必须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境外资本,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如此等等。
为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这是每个共产党员都了解的基本常识。然而,人们的理论主张和实际工作中的做法并不一定都符合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这里当然有认识水平方面的原因。经济运动、经济关系的复杂性使得经济理论、方针、政策与其执行结果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情况,需要透过许多中间环节才能看清楚它们的最终结果,正确把握理论、方针、政策与执行结果之间的真正联系。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很高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是容易做到的。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完全有可能出于好心而做出实际上是不利于人民利益的事情,坚持实际上不利于人民利益的理论观点。
但是,在有的情况下,一些经济问题并不复杂,理论上也已经非常清楚了,实践已经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人们却仍然坚持错误的理论与观点,继续干一些非常愚蠢的事情。这就不是认识水平的问题了,而必须从经济政策、经济理论与人们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政策主张往往涉及社会不同利益集团和个人的经济利益的调整,而物质利益是最根本的利益。人们从自己或自己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出发,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拥护那些能够使自己利益增进的政策和理论主张,反对那些可能不利于自己利益的政策主张和理论观点;做出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决策,采取有利于自己利益的行动。
当前,全党正为完成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各项经济工作任务而努力,我们在改革与发展中还面临许多难题。只有像邓小平同志那样始终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根本立场,来分析和处理问题,才能克服各种困难,把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按经济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在他的许多文章中,反复强调了按经济规律办事的重要性,指出我们过去在经济建设中之所以屡犯错误,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明确提出“要按价值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0页)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工作的实践中,违反经济规律的现象依然很严重,造成极大的浪费,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在我国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小而全、大而全问题,导致了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和地区之间经济分工的不合理,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成为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效益不高,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重要原因。再比如,一些地方的领导违反常识和规律,对银行业务横加干预,强迫银行把资金贷给那些经营管理水平低、产品没有销路的企业,结果浪费了宝贵的资金,也使商业银行的企业化经营难以开展,不利于保证金融安全。对这些做法的危害性,不能说我们的干部完全不了解,中央也三令五申严格禁止,但是一些地方或部门的领导依然我行我素。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的一些领导人在进行经济决策时,不是真正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更多考虑的却是如何在短期内出政绩,获得升迁,因而不顾国家产业结构的状况,不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投资的长期效益,千方百计要求银行追加贷款,盲目上项目,搞工程,实现本地区、本部门生产规模的扩大,由此造成了一系列恶果。认识经济规律固然重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更重要。要真正做到按经济规律办事,避免决策和经济工作中的失误,使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改革顺利进行,关键是要从人民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处理问题,作出决策。
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立场,有效地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与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政府机构,精减政府工作人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活、搞好国有企业的必然要求。邓小平同志的经济著作中,反复强调了这一观点,中央的许多重要文件和决定也把这项改革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政企分开的改革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一些部门和地方就是积极不起来,使得这个方面的改革远远滞后于其它方面的改革,影响了整个改革的进程,尤其是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改革。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的结果,意味着政府部门要把原来掌握的一些权力下放给企业,一些政府部门将失去存在的必要性,要被撤并,政府官员将失去一部分既得利益。一些领导人为了保护个人的既得利益,口头上拥护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实际上并不积极,使得这方面的改革进展艰难。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步履艰难,不是因为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对这项改革的意义和作用不了解,而是因为他们不能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立场,来正确地对待改革。所以,如果说政府部门的改革是搞活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的话,那么,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正确地对待改革,则是关键的关键。
从广大群众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处理问题,完成国有企业减人增效这一艰巨任务。减人增效,下岗分流,是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根本措施之一。但是必须认识到,国有企业的职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一些国有企业人满为患,经营状况困难,也不是他们的责任。为了妥善地做好这项工作,要求我们各级党政领导和企业领导,要始终心里装着群众,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第一,减少企业冗员,要首先减少非生产性人员,不能只把眼睛盯着生产一线的工人,似乎减人增效,下岗分流的对象只包括工人,不包括干部。事实上,在许多国有企业,大量过剩的是非生产性人员。如果我们在减人增效、下岗分流过程中,首先精简掉不必要的机构和管理人员,然后再精减生产一线职工,就会使这项工作得到广大职工的理解,顺利地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第二,要真正关心下岗职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安排好他们及其亲属的生活,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发展生产,扩大就业,为下岗职工创造再就业的机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为他们重新就业创造条件。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做到这些,就会得到职工的理解,保证改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