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公有制经济若干认识误区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非公有制经济论文,误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中国经济社会最显著的变化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是非公有制经济。为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有关政策和法律方面都有不少新的突破,但是在有些地方和有些同志那里,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上仍然存在有一定的误区,只有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更大发展。
一、关于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冲击问题
十六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大会之后,几乎是全国所有省区都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战略重点,并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和措施。因此,不少同志担心照现在这样的发展态势,非公有制经济迟早要代替公有制经济而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
中央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心是非常坚定的。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在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制问题时,用了两个“必须毫不动摇”,第一个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1](P25)。第二个是“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P25)。在公有制经济占有很大优势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容易忽视非公有制经济。为了从根本上消除社会各方面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顾虑、疑虑和担心,使我国的所有制的结构调整更快地趋于合理,中央才慎重地使用了这种不容置疑和异常坚决的语气:“必须毫不动摇”。我们应该细心体会中央领导的良苦用心。
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决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公有制在一定范围内拥有自己的优势,非公有制也在一定范围内拥有自己的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发挥各自的相对优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共同发展。两种所有制也都有难以克服的弱点和相对的劣势。如何减少或消除各自的弱点和相对的劣势,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在各种所有制之间形成市场竞争。各自通过竞争不断修正、完善和提升自己,克服弱点和劣势,发挥优势和长处,相互促进,相互取长补短。浙江省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快,其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在2003年已占到全省GDP的70%,在温州和台州甚至更高,但他们的公有制经济并没有被冲垮,而是同非公有制经济一起同步提高和快速发展。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多样的和开放的,不再是传统和封闭形态的。它既体现在独立形态的国有经济和城乡集体经济之中,又体现在股份制经济之中。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股份、集体股份都属于公有制范畴。另外,像土地等大量公共物品的最终所有权也是国有的。从动态上看,人们在满足吃饱穿暖等物质需求后,开始有了精神和文化的进一步需求。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用于精神文化需求的开支为5500亿元,仅占GDP总量的5%,与发达国家50%的比例相比差距甚大,而精神和文化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即文化产品的企、事业单位,绝大多数也都是国有的。2003年,我国国有资产数额已高达11万亿元人民币,远非其他经济形式的资产数额所能相比的。
从“质”的角度来看,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一般都掌握着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生活命脉的部分,它的控制力、支配力和竞争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主体地位。所以,以公有制为主体不仅是一个量的问题,而且更是一个质的问题。在将质和量统一考虑的基础上,现代公有制经济具有明显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我们应该相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不是权宜之计。
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就业问题对人民群众来说是个比天还大的事,必须依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才能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民经济每年以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4倍的增长率快速发展,这里面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功劳。混合经济的发展使各种成分的股份相互渗透、相互持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必要也很难再把它们区分开来。再说,股份制公司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具优势的企业组织形式,中国既然把发展作为根本要务,也决不会再把自己与世界隔绝开来,不利用现成的优势企业的组织形式而另搞一套。
二、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剥削问题
担心非公有制经济取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其深层的原因是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着剥削。只有认真分析剥削现象,才能彻底消除这种担心。
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P373)的论断后,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有的同志认为,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的差距越来越大,这能达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吗?
收入必须拉开差距,才能使个人产生动力。因为,每个人天生禀赋不同,能力不同,在劳动中的贡献也不同,只有拉开收入的差距,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天性和才能。搞平均主义会抹杀个人的天性和才能,是最不公平的分配。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2](P155)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平均主义已经使我们吃过不少苦头。
剥削是由私有制引起的,所以《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要消灭私有制。非公有制经济也属于私有制,但这个私有制和要消灭的那个私有制不同。要消灭的那个私有制是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是建筑在阶级对立上面的私有制,是建筑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私有制。而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具有独特性质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成份,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根本是两码事。非公有制经济的企业主,作为社会主义的新阶层,是在共产党的教育下长大的,从总体看他们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特别是拥护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及相关制度。作为第一代创业者,他们基本上都是劳动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产生的新阶层和建设者。他们的收入高,首先是因为有风险高的高收入。为了迅速发展和壮大自己,避免在激烈无情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他们不得不去冒高风险以获得高收入。成功的企业要淘汰无数其他企业,才能脱颖而出,经过残酷厮杀才能打出一片新天地。其次,是知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脑力劳动创造着比体力劳动更多的价值。创造价值的劳动不再只限于简单的体力劳动,也包括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生产的经营管理等这些复杂的脑力劳动。大型的私人企业主从事的正是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当然应有高收入。不可否认,私人企业主的高收入中包含着一些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例如,投入企业的私人资本的利润所得,虽然合法,但具有一定的剥削性质。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2](P255)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所以我们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严格地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或过程中,我国的生产力落后,科学文化也落后,剩余劳动力特别多。为了尽快发展生产力,从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小生产向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转变,解放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我们不得不借助于国内外的私人资本,并允许这些私人资本得到足够的盈利。我国人口世界第一,劳动力特别多。与劳动力相比,资本显得特别稀缺。这就决定了劳动力就业选择与资本对雇佣劳动力选择的不对称,对待非法的剥削行为,必须依法坚决取缔;对待合法的资本利润,要积极引导,决不能让它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随心所欲地进行“血汗工厂”式的剥削。随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日益完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会更加科学和更具竞争力,混合经济将成为主流,中等收入者比重会越来越高。
三、关于富人财富日益增加会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我们手中的钱越来越多了,作为私有企业主的富人越来越多了。有人担心,多数富人是靠不正当手段,靠发不义之财致富的,这样的财富得不到公众的认可,聚得越多,越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不得不把原来单一的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方式。这种分配方式充分调动了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它虽然会进一步加大收入的差距,但因为相对公平,公众仍然给以充分的认可。公众不能认可的是靠不正当手段取得的那部分财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发表过一个中国富人的“金钱模式”,比较策略地使用了“腐败”这个模糊的概念。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中国的民间巨富,有很多是来自中国的“裙带资本主义”,是权力资本化的结果。有些富人不遵守市场化的游戏规则,靠“关系”提供机会,靠腐败创造成功,使致富环境的公平性遭到破坏。但是,他们是私有企业主中的小部分,不能代表非公有制经济的整体。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个体户不是巨富,私有企业主中的绝大多数是从个体户中发展起来的,有“关系”的不多。再说,靠“关系”和腐败这些不正当手段致富不属于合法范围,属于被坚决打击和取缔之列。
群众需要的是公平竞争的环境,穷人通过后天的努力也可以成为富人。这样的富人值得我们尊敬和推崇,因为这样的富人可望可及,使很多穷人由此看到了自己的明天。有社会媒体向公众调查对科技精英比尔·盖茨的认识,逾九成公众认为对机会的把握是比尔·盖茨致富的原因,八成公众从他身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知识创造财富的巨大力量,有一半人对他表示“钦佩”和“崇拜”,有一成的人表示嫉妒。公众为什么对比尔·盖茨表示崇敬而不是仇恨呢?因为,他不仅懂得如何聚财,而且他还懂得如何用财。美国权威杂志《福布斯》2004年2月26日推出的10亿富豪排行榜上,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仍然雄踞榜首,财产达466亿美元。他丝毫没有豪奢之气,还大力支持慈善事业,为癌症和艾滋病基金会捐款数亿美元。他还和妻子宣布,他们死后,除了给每个子女各留1000万美元之外,余下的所有财产都将捐给社会。[3]比尔·盖茨满足了社会公众对社会精英设想的理想形象。
追求财富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财富本身并不具有什么罪恶的属性,关键要看财富怎么取得、如何使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允许私有财产的存在,因为没有私有财产,不能保护私有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财富,社会就没有追求财富的动力,而没有对财富的追求就没有非公有制经济,也就没有市场经济。在现阶段,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但要引导正确使用财富,引导富人负起社会责任,帮助他人共同富裕。中国有一大批这样的富人,他们富余后不忘回报社会,勇敢地负起社会责任。光彩事业是1994年4月为配合国家“八七扶贫计划”,由10位民营企业家倡议并实施的一项社会扶贫事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参与光彩事业的投资项目超过50万元的各种人士已达14407人,实施光彩事业项目9765个,到位资金523.73亿元,培训人员200.35万人次,安排就业210.24万人,投资办学及公益事业85.04亿元,帮助459.46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
合法聚财,为社会用财,把个人的成功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融为一体,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融为一体,这是绝大多数私营企业主的心愿,参与光彩事业的各种人士迅速增加,就是很好的说明。为富不仁者越来越少,中等收入者越来越多,社会只会越来越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