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铁力市人民医院 1525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及预后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36例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将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了解护理对重度溃疡性结肠炎预后的作用。结果:通过过积极的护理工作,缓解疼痛、营养状态得到改善,提高其自身保健能力。通过积极的病情观察及饮食、心理、宣教护理,患者治疗顺利,病情恢复较快,预后较好。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护理;预后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role of nursing in th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ulcerative colitis. Methods: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36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in our hospital. The clinical nursing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nd the effect of nursing on the prognosis of severe ulcerative colitis was observed. Results:through the positive nursing work,the pain relief and nutritional status were improved,and the health care ability was improved. Through positive disease observation and diet,psychological and missionary nursing,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smoothly and recovered quickly,and the prognosis was better.
Key words:ulcerative colitis;nursing;prognosis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及黏膜下层。主要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预后差。现收集了我院2009年1月-2009 年12月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6例临床资料,现将治疗的护理体会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消化内科来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6例中,男19例,女17例。发病年龄在48~68岁,平均57.5±5.8岁,病程2~10年。诊断标准均符合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慢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全部患者都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下腹疼痛,排黏液脓血便,便后缓解,大便每天2~3次,并有不同程度发热。其中高热11例,2例并发中毒性巨结肠。
1.2 方法
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药物有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或巯嘌呤)。采用局部灌肠、口服、静脉给药。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并发症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体温、严密观察腹痛的性质、部位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进展情况。如腹痛性质突然改变,应注意是否发生大出血、肠梗阻、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等并发症。若高热伴腹痛和腹膜刺激征时提示可能发生肠穿孔,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抢救。
2.2 用药护理
遵医嘱按时正确服药,观察用药的不良反应,如柳氮磺吡啶,副反应有恶心、呕吐、皮疹、白细胞减少、关节痛甚至蛋白尿,应嘱患者饭后服药,定期复查血象和尿常规。应用5-ASA灌肠时,由于药物性能不稳定,应现配现用。应嘱患者餐后服药,服药期间定期复查血象;应用糖皮质激素者,要注意激素的不良反应,不可随意停药,防止反跳现象。腹痛应用解痉剂时,剂量宜小,避免引起中毒性巨结肠。
2.3 饮食护理
指导病人食用质软、易消化、少纤维素又富含营养、有足够热量的食物,以利于吸攻,减轻对肠粘膜的刺激,供给足够的热量,维持机体代谢的需要。避免食用冷饮、水果、多纤维的蔬菜及其他刺激性食物,忌食牛乳和乳制品。急性发作期病人,应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严重者应禁食,按医嘱给予静脉高营养,以改善全身状况。应注意给病人提供良好的进餐环境,避免不良刺激,以增进病人食欲。观察病人进食情况,定期测量体重,监测血红蛋白和清蛋白,了解营养状况的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 腹泻护理
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的护理 本组患者住院期间有反复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偶有剧烈,但便后会有缓解。中医所见患者面色苍白,便溏,舌质暗淡,苔白腻,脉弦,为气机失利、络脉痹阻,不通则痛的临床表现。要做到随时观察病情,及时了解患者进餐情况,避免进餐过饱,生冷、辛辣食物等因素对胃肠道的刺激[2]。患者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时,应加强护理措施,并按医嘱适当予阿托品、中成药金佛止痛丸等解痉止痛。随时督促患者定时口服激素、柳氮磺吡啶等药物,避免由于服药不规律而使疼痛反复。如有效果,应持续服药,2例患者服药长达半年。同时观察有无中毒性巨结肠并发症,必要时加用激素。20例患者住院期间无发生并发症。每天询问病人大便的次数,观察其量及颜色,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及时予止泻药,控制腹泻及补液,补充电解质等处理,应用阿托品类药物时要注意不要过量,防止巨结肠的发生。同时做好肛门皮肤护理。
2.5营养障碍及饮食护理
因本病病程长,病情反复,属于慢性长期性消耗疾病,容易造成机体营养不良。中医认为久病体虚,脏腑亏损,气血虚弱,用补益法治疗,不但可以补充疾病的耗损,而且可以增强正气达到治疗的目的。因此需注意补充营养,预防消耗。除按医嘱予输血、血浆、白蛋白、复方氨基酸以及静脉高营养疗法以维持营养,改善贫血外,饮食予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低渣和易消化的食物,补充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适当补充维生素B 族和维生素K、D 等,也可予姜汁瘦肉汤,并提倡少食多餐,忌生冷。海鲜类饮食有时的诱发的因素[3],在急性期应避免。有2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曾因进食家属带来的辛辣及生冷食物而立即出现腹痛腹泻症状,因此需同时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饮食指导和宣教,并做到持之以恒。绝大多数患者经饮食调节后减少了复发次数。
2.6做好皮肤护理
本组患者有不同程度口腔溃疡、眼角膜溃疡或阴囊溃烂等。如口腔溃疡者,每天口腔护理两次及喉风散喷涂;眼角膜溃疡予四环素眼膏涂擦,阴囊溃烂予1/ 5 000 PP 溶液坐浴,输液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刺技术操作应熟练,尽量做到一针见血,避免每天由于穿刺次数增多而增多穿刺点的感染。同时做好皮肤清洁,防止皮肤病或继发感染。
2.7发热的处理
本组患者8例住院期间体温在37℃~38℃,嘱其多饮水,并每天测4~6次体温,按医嘱予清开灵注射液静脉点滴。中药降温效果要优于西药。个别病人高热时予冰敷或酒精擦浴等降温处理,经上述处理后体温均正常。补充水分是治疗的关键,多饮用白开水,并适当增加静脉输注是治疗的好方法。病人发热时要加强心理护理,避免情绪因素干扰治疗2.8 心理护理 重视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心理护理。很多患者因情绪因素而影响治疗,因为情绪因素也是本病的病因。此病虽不是什么绝症,但病情反复,病程长,属难治之症,有的病人反复发作20年,加上一定的经济负担,患者往往有恐惧、烦躁、悲观、失望、自责等不良情绪。应及时安慰和鼓励患者,消除消极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耐心、恒心配合治疗,并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情绪的调整是本病恢复的关键,也是防止复发的关键所在。对家属也要做好工作,共同护理病人,给予足够的关怀。
2.9做好出院指导
嘱病人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注意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情绪,继续服药及门诊治疗,定时到医院复查。病人往往因为疾病一时的恢复及经济负担而暂停治疗,这是复发的关键。再次治疗往往需要更多的经济投入,所以持续用药直至完全缓解尤为重要。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最突出的症状是腹泻,临床上以血性腹泻为最常见的早期症状,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有痉挛性腹痛,并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治疗以药物为主,患者腹痛应用解痉剂时,剂量宜小,避免引起中毒性巨结肠。饮食护理很重要,强调低纤维素、少刺激、少产气、少量多餐。指导病人合理休息与活动。在急性发作期或病情严重时均应卧床休息,缓解期也应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指导病人合理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忌食冷、硬及刺激性食物。教育病人及家属正确对待疾病,让病人保持情绪稳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嘱病人坚持治疗,教会病人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要随意更换药物或停药。如用药期间出现疲乏、头痛、发热、手脚发麻、排尿不畅等症状,应及时就诊,以免耽误病情。于用药疗程长,必须把药物的性能、每日服用剂量、用法、药物的副反应向患者和家属解释,以利于出院后能正确用药。嘱患者遵医嘱坚持治疗,不能随意更换药物或停药。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因素影响治疗效果。出院后如出现腹泻、腹痛加剧、便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5
[2] 陈静敏,肖水源.社区卫生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1
[3] 易法建.心理医生[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127-133
[4] 王翠玉.消化性溃疡病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3,17(9):1003.
论文作者:宋凤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31
标签:患者论文; 溃疡性论文; 病人论文; 病情论文; 结肠炎论文; 结肠论文; 脓血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