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人文作品的选择研究_人伦论文

中学语文教材中人文作品的选择研究_人伦论文

中学语文教材中人伦篇目选材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篇目论文,人伦论文,中学论文,语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伦,从广义来说,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狭义来说,特指“长幼尊卑之间的关系 ,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1]“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 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字、朋友有信。”[2]这是孟子对人伦道德关系的概 括,体现了人们之间的自然感情以及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本文的“人伦”,取其狭义 ,侧重体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人伦关系能否得到合理的调节,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维持。”[3]因此,人伦道德应是 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语文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 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4] 。人伦道德是语文人文内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在语文人伦教育中,发挥着极 其重要作用。我按时代顺序从选材思想和选材篇目两个方面对中学语文教材(注:本文 所说的语文教材,既包括现代意义上的分科型语文教材(以建国后人教社出版的通用语 文教材为主),也包括古代的传统蒙学读物以及曾经被选作教材的儒家经典和古诗文选 本。)中的人伦教育作一个梳理与反思,以总结出该方面的成功与不足,为教材编写者 提供一点参考。

一、古代

古代语文教材有两种形态:一是蒙学读物,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如,《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神童诗》《千家诗》等等 。二是儒家经典和古诗文选本,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如属于儒家经典的《 诗经》《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属于古诗文选本的《唐诗三百首 》《古文观止》等。儒家的伦理思想、德性教育是灌注在语文教材中的“道”。概括起 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父慈子孝。儒家最为重视血缘亲情关系,尤其是父子之间的关系。古人留下了 许多“诫子书”“家训”之类的著作。著名的有:汉朝刘向的《诫子歆书》、南北朝颜 之推的《颜氏家训》、唐代无名氏的《太公家教》、宋代司马光的《家范》、清代朱柏 庐的《治家格言》等。这些书是中华民族慈幼教幼美德的明证,也是一笔宝贵的语文伦 理教育遗产。子孝即子代对长辈的敬顺。汉代,《孝经》《论语》《五经》等书,是官 方规定的教育用书。汉代大力提倡“孝”,“以至孝理天下”[5],《孝经》成为人人 必读的书籍,到东汉明帝时,“期门羽林介胄之士,悉通《孝经》”[6]。

第二,兄弟相亲。在传统社会,一个家庭除了父母之外,最亲近的关系就是兄弟姐妹 的关系。访代思想家十分重视这种伦理关系。孟子说:“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 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7];《幼学琼林》也劝诫人们要珍惜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8]。

第三,夫妻和睦。在古老的《诗经》中,夫妻之间的爱慕和美多受赞叹。“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9],以誓言来抒发远离家乡的戍卒对妻子的思念 之情。古人注重夫妻关系的稳定和爱情的忠诚专一。这种美德,为婚姻道德的进步起到 了良好作用。

第四,重视朋友。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中,把能有知己挚友作为人生的一大乐事。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香如兰。”(《易·系辞》);“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论语》);“水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鲍溶《壮士行》)……。

从总体上看,我国传统伦理的人伦观,“反映了古人追求人伦关系和谐以及“爱人” 的美好愿望。”[10]古代语文教材大量选入这类文章,使这种传统美德在社会生活中发 挥作用,对于维护家庭和睦和社会安定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

二、近现代

1903年新学制建立后,我们有了现代意义的语文教育和语文教材。“五四”之前的国 文教育以读经为主,经文要“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11];“五四”之后的 语文教材也比较注重选文的思想教育意义,主张语文“内容务求适切于现实的人生”。 [12]对选文的要求,是“以具有真见解、真感情、真艺术、不违反现代精神,而又适合 学生的接受为标准”。[13]传统伦理思想得以继续传播。

新中国建国之初,语文教材选材比较“注重政治性”,“有较强的政策观念”[14], 内容上多反映阶级斗争和群众生活,传统语文教材中的人伦篇目基本没有保留。1954年 第二套教材编写时,才选入了一批有一定思想和艺术价值的人伦作品。初中有《孟姜女 》《牛郎织女》《夜雨寄北》《母亲的回忆》《王贵与李香香》《木兰诗》《黄鹤楼送 孟浩然之广陵》《小二黑结婚》等,《诗经》则选取了《木瓜》《采葛》《君子于役》 等爱情婚姻主题的篇目;高中继续选入《诗经》,如《关睢》《氓》《蒹葭》等诗篇, 另外有《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柳毅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雨霖铃 》《宋人评话·碾玉观音》等等作品。与古代语文教材中以经书为主的人伦作品相比较 ,这些课文更为通俗易懂,易为学生接受。

十年动乱期间,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被列为打倒的对象,语文课本的选材被圈在 极为狭窄的空间之内。比如上海市中学一、二、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1972年版)中,马 恩列斯、毛泽东和鲁迅等的政论性作品占50.2%,古代诗文才占12.4%,且基本不含人伦 方面的内容,教材明显成了“突出政治”的附庸。

三、当代

文革结束后,语文教育重新走向正轨。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首次提出“可以选入少量有明显消极因素而艺术性较强的传统篇目”。这一时期,除 了文革前就有的篇目外,还选入了《项链》《雷雨》《我的叔叔于勒》等作品。1990年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颁布后,语文教材中人伦篇目的选择趋向丰富。我将1987 年至2004年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人伦篇目的主要内容作了一个统计,大致可以分为以 下三类:

1.亲情、友情。依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初中阶段的人伦篇目以亲情、友情为主。 传统篇目有《木兰诗》《陈情表》《游子吟》《背影》《回忆我的母亲》《我的叔叔于 勒》等等;新篇目有《纸船》《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不是一颗流星》《散步》《羚羊 木雕》《金黄的大斗笠》《挖荠菜》《我与地坛》等等。(这里的“新”指的是收进教 科书的时间较晚,下同。)1990年以后的教科书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 家庭生活所应包含的基本内容。如1990年版“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一项,对家庭 生活内容是一个必要的补充,而且,“在家庭的爱心”一项中原先的教科书只反映了“ 父子之情”,新教科书又增加了“姐弟之情”和“三代人之间的爱”,使所反映的内容 更趋完善。

2.师生情。古代有的思想家在孟子提出的五伦之外,又提出了师徒、同僚等人伦关系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表现师生情的文学作品大多文质兼美,成为教材中的保留篇目。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我的老师》 《最后一课》等等。

3.爱情。高中阶段爱情题材占了一定比重。传统篇目有《诗经》《孔雀东南飞》《荷 花淀》《与妻书》等等;新篇目有《麦琪的礼物》《罗密欧与朱丽叶》《边城》《受戒 》《我愿意是激流》《致橡树》等等。2004年9月上海初中《语文》首次集中以“爱情 ”为主题的篇章,在九年级第一学期设置“爱情如歌”单元,由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 儿的信》、普希金的《致凯恩》、苏童的《老爱情》等描写爱情的七篇著名诗文组成。 这一举措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

当代语文教材的人伦思想是在传统人伦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崇 尚平等人格。

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礼。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是礼的根本。在这种 思想影响下,父母与子女之间、丈夫与妻子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古人说:“从命不 忿,微谏不倦。”[15]意思是子女与父母发生矛盾时,如果过错在父母,要柔声下气, 巧妙委婉地劝谏。父母不从时,要服从父母的决定,不能有怨气。我们现在仍然要重视 孝道,但更倡导相互之间的理解与尊重。1990年以后的语文教材收入了一批新时期出现 的表现家庭伦理主题的文章。这类课文有描述家庭成员之间矛盾冲突的《羚羊木雕》; 有在两代人的隔膜中体现母亲对儿女的关心的《挖荠菜》;还有讨论父母和子女之间如 何相互理解的《理解应是双向的》。这类文章因贴近现实,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同。

传统夫妻关系中的女子一直扮演附属角色,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儒家宣扬“三从” “四德”(注: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歧视和压迫妇女的礼教,是强迫妇女遵守的三种道德 关系和四种德行。三从,指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 、妇功。《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 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御妇德、妇言、妇 容、妇功。”),幼学教材《千字文》也提倡“女慕贞洁,男效才良”[16]。《孔雀东 南飞》中男女主人公的纯真爱情被封建家长扼杀;《祝福》中的祥林嫂在传统贞节观的 桎梏下,因再婚而被歧视,以致精神痛苦不堪而至麻木,最后默默地死去。今天,女子 对男子的温顺依附意识逐渐淡化,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关系。当代诗人 舒婷的《致橡树》就是一首现代女性呼唤平等人格的爱情宣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学 习中学会比较、判断、选择,最终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爱情观。

中学语文教材历经多次改革,虽然选文更贴近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内容编排上也更 多地考虑了学生的接受心理,并越来越体现出新课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开发的理 念,但局限还是不容忽视。纵观建国以来,包括当前中学语文教材的选录,“社会生活 ”“革命年代”“人生理想”等占据了绝大部分篇幅,人伦教育处于相对薄弱状态。首 先,人伦篇目在总篇目中的比例仍是少数。以2003年苏教社、人教社出版的两套初中《 语文》(它们均以主题来组织单元)为例,十二册课本中只有四个单元以人伦为主题,它 们分别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其次,人伦篇目的 编排没有形成独立体系。同一时期语教社初中《语文》、人教社高中《语文》中的人伦 篇目分散于其他单元,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种状况迫切需要在今后的教材编写 中得到改善。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道德教育侧重于理性,如爱国情、阶级性、事业感 、正义感等的培养。学生与亲人如何相处,如何互爱,属于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它是 形成高尚道德品质的基础,失去了它,道德教育会变成空洞的说教。

台湾的国文教育与大陆同宗同源,但他们更为关注语文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更为重视 伦理道德对青年一代的熏陶。台湾国文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培养学生“孝敬父母, 学会感恩”放在重要地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台湾教材中的文言文明显多于现代文。 以高中教材为例(注:台湾当代高中国文教材有三种:基本教材《高中国文》,辅助教 材《高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选修教材《国学概要》。本文的依据分别是1.《高中国 文》1—6册,台北正中书局,2001年;2,《高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1—6册,台北正 中书局,2000年;3《国学概要》1—6册,台北三民书局,2001年。)。《高中国文》1 —6册共有范文83篇。其中现代文23篇,文言文60篇。现代文中亲情、爱情类占4%,个 人道德修养占16%;文言文中亲情、爱情比重最大,占21.9%,个人道德修养次之,占19 .2%,二者共占近50%。《高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第一、二、三册为《论语》选读,四 、五册为《孟子》选读,第六册为《大学》《中庸》选读。《国学概要》教授的内容是 中国古代《四库全书》中的经、史、子、集。文言文是培养良好人伦关系的重要载体, 众多文言文的选入,也确实加强了伦理教育的力量,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题为“面向21世纪的教育”的国际研讨会,并 把主题定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因此,新世纪的语文教育应着眼于培植创业 者的人文素养,着眼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理解。当心灵的冷漠和情感的麻木成为 现代人的又一生存危机时,语文中的人伦教育给爱的天性有一个继承发展的机会。所以 ,人伦篇目的发掘和编排应是今后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

标签:;  ;  ;  ;  ;  ;  

中学语文教材中人文作品的选择研究_人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