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平安学校 730080
摘 要:本文是通过甘肃省兰州市特殊教育中一个随班就读教学点的一线教师的视角,结合学校随班就读学生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随班就读教学中残疾学生的教育做了三点教育构想一。随班就读学生也应该有相应的以智力水平为主的课程标准,同时发放残疾证时应加测学生智力水平。二、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应加入相应的心理培训内容,对随班就读教师要做相关心理测试。三、所有随班就读学生都应建立送教上门服务。
关键词:随班就读 教育构想 残疾学生
2016年11月10日在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重视特殊教育”建言献策中,明确了“完善随班就读政策,走融合教育之路”的特教策略。完全融合是指对特殊儿童进行全日制的普通教室安置;部分融合即让特殊儿童部分学习时间在普通教室学习。
我们学校是随班就读的一个教学点,在我校实施的是部分融合教育。我们知道残疾是不可逆的,对于身心障碍儿童,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这些儿童发展其最高能力,引导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命,提升其生命价值,提高生存质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养残疾学生的实践能力、生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体现自我价值,是我们特教老师应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医疗康复训练的加强,使越来越多的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多重残疾儿童、精神疾患儿童、孤独症儿童以及其他已知、未知原因不能进入培智学校的学生进入普通中小学就读(随班就读或特教班)。他们中精神障碍严重、无语言、无沟通能力的人数多,残疾程度重,特殊行为多。由于教育对象的变化,原有的针对轻、中度智能障碍学生的课程从内容到教学模式都无法适应中、重度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实践中,众多学校和老师也反映因为随班就读教育对象发生了变化,而使全班无法用原先的统一教材进行教学,而且教育出的残疾儿童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后学校教育对于他生活自理、自立、适应社会毫无帮助。
针对以上现象,结合我校随班就读学生教育教学发展实际情况,对随班就读教学中残疾学生的教育做了三点构想:
构想一:随班就读学生也应该有相应的以智力水平为主的课程标准,同时发放残疾证时应加测学生智力水平。
1994年国家颁布了《中度智力残疾学生训练纲要》,2007年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16年颁布了《教育部发布实施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的课程标准对残疾学生生活适应能力训练做出了相关明确的要求,这是符合随班就读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也是他们步入社会的一种需要。但是随班就读学生的培智教育要想做好,应该和他们的智力挂钩,以智力水平分阶段教学,而不是分残疾种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同时,一代残疾证是残疾种别、等级记载。二代残疾证,包括残疾种别、等级,机打,无手写;2009年已经转换完,可全国联网。三代残疾证为智能卡,北京试点,具备身份识别、刷公交、进公园、金融卡等功能。三代残疾证智能卡的普及是大趋势,残疾证智能卡的形式,为残疾档案资料中残疾种别、等级等信息记载提供了保密安全模式。那么在信息记录中加上残障人士的智力信息,就没有什么不妥了。
构想二: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应以实际需求为主,加入相应的心理培训内容,对随班就读教师要做相关心理测试。
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它作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早于1999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用SCL 900国际标准对辽宁省14个城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数据来自网络)。作为随班就读教师长期面对身心有障碍的学生,并要求他们去做去完成他们竭尽全力才能完成的各种训练任务,挫败沮丧的情感体验是多于喜悦和成就的情感体验的。所以长期处于这种负面情感体验的随班就读教师就会比其他普通教师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所以每年不但对随班就读教师培训应加入相应的心理培训,加强随班就读教师的心理建设,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而且还应该对随班就读教师做相关心理测试。
构想三:所有随班就读学生都应建立送教上门服务。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提出,为各种原因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障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是一种个别化教育的教学方式。那么,对于可以进入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特殊孩子来说,他们在融入到普通班级的过程中存在着人际交流、学习和融入等方面的障碍。同时,进入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特殊孩子除了要承受培智教育压力,还要承受身体康复、心理疏导和生活化学习任务的压力。
这些问题要解决,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一个全社会的氛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相互配合,甚至学校教育的一些内容只有通过家庭教育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荣怀 江新 《创新与变革——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M].北京,科学出版社。
[2]华国栋 《儿童随班就读现状及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03,2。
[3]周卫 汤盛钦 梅仲荪 《美国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随班就读及启示》网络。
[4]覃海琪 《随班就读的几个问题》网络。
论文作者:段惠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3月总第29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3
标签:学生论文; 残疾论文; 教师论文; 学校论文; 智力论文; 儿童论文; 特殊教育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3月总第29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