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语言训练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谈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我曾写过一篇《小学语文课加强语言训练问题》,文章写了三个题目:语言训练和语言练习;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恰好在语文教育界就展开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问题,随之受到批评。再后来语文课程标准公布,提出“语文实践”。近来大家又提出“语言训练”问题。就此问题,我再谈一点拙见。
一、几个概念的区分
“语言训练”“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训练”“语文实践”,这四种提法,既有共同点,又有一定的区别。我是主张提“语言训练”的。为什么?依据是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概念的解释。“‘语文’一名……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故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①这段话把“语文”的概念表述得非常明确。语文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方面。再就是张志公先生也曾说过:“……‘语文’这个名称,表明在这门功课里要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他认为“全面的语文训练,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语言训练”。②所以我取“语言训练”。
“语言文字训练”,容易使人将书面语言变成较狭隘的文字,使语文教学变成“口头语言和文字训练”,使语文教学失去丰富的文化、思想、情感内涵。
关于“语文训练”的提法,只要将“语文”理解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那么,“语言训练”和“语文训练”没有区别。
关于“语文实践”的提法就和“语言训练”不同了。有人认为提“语文实践”就不要提“语言训练”了。对此,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语言实践”主要是由学生独立进行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巩固某项知识或形成某种能力。而“语言训练”不同于“语文实践”。因为从“训练”来理解,“训”是教导、教诲的意思,“训”是教师的事,教师的讲、说、读、写、指点、引导就是“训”,“练”是学生的事;教师的讲、指点仅是开始,还要让学生做一做,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也就是“实践”。语言训练如果只有“训”(教师指导)没有学生的“语言实践”,不能作为语言训练;只有学生的“语言实践”而缺少教师必要的“训” (指导),也不能叫做语言训练。“语文实践”是学生的事,学生反复多次的操作就是“实践”,“语文实践”缺乏教师的指点、引导,所以我认为“语文实践”和“语言训练”是有区别的。如果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实践课”,那么,这样的课还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讲解吗?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教学,这样的课还能成为教学吗?那不就是自学了吗?对于小学生来讲,语文课能够只靠学生自学吗?对此,我是有疑问的。如果提“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实践’”,那就和“语言训练”没有什么区别,殊途同归了。
二、语言训练的依据
(一)由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所决定
小学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发展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解、指点,还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严格练习(实践),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能力。教师的指点、讲解和学生的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就是语言训练。
(二)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
小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发展、情感的丰富,主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和内在因素,教师在其中起的是促进作用,教学过程要体现出学生为主体。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儿童年龄特点的限制,有时一谈阅读教学培养自学能力,不论哪个年级的学生,就都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设想一年级的儿童,刚入学,连最起码的学习常规还没有建立起来时,能让他们自主愿意怎么学就怎么学吗?不能!就是到了二年级,虽然认识了一部分汉字,但是理解能力还较低。低年级儿童的听、说、读、写(写字、写文)的能力,都要从头训练,必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例如,教学生朗读,一年级要求学生读得准确,字音读准,不丢字,不增字,不读错字。我们认为这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对于六岁的儿童来说,不那么容易,教师就要一边读,一边要求学生练读;尤其是写字,开始时,有的老师必须把着手一笔一画地教学生写字。这不就是训练吗?
就是到了中、高年级,由于学习内容的加深,学习难度提高了,凡是新课也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自主地去读、去写、去说、去做,也要进行语言训练。
关于进行语言训练是否会削弱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问题,过去我已谈过,今不重复。一定要明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语言是个载体,语言是有丰富内涵的,在语言训练中,并不存在单纯的语言训练,语言是和文化、人文思想、情感紧密结合的。不过现在又有人提出:学习语言、训练语言是落实语文学科工具性目标的重要途径。这样,又将“工具性和人文性”人为地分开了。我认为“语言训练”永远是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
三、语言训练的内容、要求、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内容是广泛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字、词、句、段、篇的训练
一篇文章是由字、词、句、段组成的,要读懂一篇文章,首先要把文章中的字、词、句读明白。例如,一个字的正音、正字训练。一个词怎么解释?要查字词典,怎么查法?一般在二年级时,就要教学生依据音序查字典,查生字较容易,知道读音就可以了;如果是查一个生词,字词典中一个词有几种解释,怎么取义?这就要指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取其中的一个意思。这样的学习,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经过多次的训练,学生才能具有查字典的能力。句子的训练更为复杂,一定要随着年龄的发展,逐步提高说、写句子的难度。先要指导学生说和写一个短句,再逐步说和写一个较长的句子。段的训练在三年级开始,现在不要求分结构段,只以自然段进行教学,其实,还是要分结构段的,还应该要求能够概括段意,这样才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总之,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基础。
既要理解和掌握字、词、句、段、篇本身的含义和运用,又要重视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特别重视语言构造的训练。
语言本身是有规律的。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极密切的,词由字、语素(合成词)构成,句子由词构成,段由句构成,篇由段构成,这些都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要理解课文就必须将字、词、句、段、篇作为有机联系的语言整体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是必要的,但是要将课文内容理解好,还必须理解字与词的关系,词与句、段的关系,句与句、句与段的关系,段与段、段与篇的关系。换言之,要理解课文,就要理解各段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重点段在全篇中所处的地位、起的作用和其他段之间的关系;要理解段的含义,既要从全篇着眼,又要分析构成该段的每句话的含义、作用,各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排列顺序;要理解句子,既不能脱离段和篇,又必须弄清楚该句中的词语排列顺序和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词的理解,若是合成词,就要先理解语素含义,必要时还得理解语素之间的构成关系,这样才能理解深入。例如,《惊弓之鸟》一课,最后一段共有四句话:更羸说:“它飞得慢,叫得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段时,进行了三项语言训练:(1)关于句子因果关系的训练——句与句的关系。这一段的第二句话是由两个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的,更羸是先讲结果,后讲原因;教师要学生练习先讲原因,后讲结果。然后指出,第二句话与前一句有关。(2)体会最后两句话中关联词的作用。要求学生去掉关联词读一读,和有关联词读一读,两相比较,使学生体会“一……就”这个关联词在这两句话中连接前后分句的作用——词与句的关系。(3)进行了前后句关系的训练。该段中的四句话,逻辑因果关系很严密,去掉哪一句,这一段的意思就不完整了——句与段的关系。这三项训练都是围绕句子构造进行的,这样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句子表达的内容,同时也进行了逻辑思维训练,对于作文要写得连贯也具有指导意义。这种训练体现了语言构造规律的指导意义。
(二)语文能力训练
听、说、读、写(写字、作文)能力训练是语言训练的主要内容。
听的训练。现在对于听的训练还是很薄弱的。听力也是语文能力的因素之一,而听力训练的作用又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学生听力的训练必须从小学开始。
说的训练。要求说得准确、连贯、有条理。提倡学生说理解,说认识,说体会,说感悟。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欣赏语言和判断语言的能力。
读的训练。朗读训练要求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默读训练要求理解、感悟、概括、速度。要提倡学生自读、自查、自悟。
写的训练。写字,要训练学生正确握笔,要笔画准确,笔顺正确,字体端正。作文,要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构段、谋篇、用词、造句、修改文章的能力。要求文通字顺。提倡学生写理解、写要点、写心得、写真情。
(三)语言品格的训练
进行语言训练要达到什么标准呢?也就是说,如何使语言规范化呢?这就要训练语言的品格。语言品格指语言的完整性、准确性、条理性、简明性、具体性、生动性,以及语言速度而言。根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应训练以下几种语言品格。
1.语言完整性的训练
语言的完整性即指词、句、段、篇的完整。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欣赏作者语言的完整性;在说话、作文中,要求说、写的每一句话,都要完整,不说、不写半句话或不完整的话。这是语言训练的基础,也是低年级学生语言训练的重点。学生在说话、作文时,往往爱说半句话或者写的句子不够完整,这样说话的学生平时都没有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不论在口语交际课上,还是在其他发言中,都要教学生把话说完整。要养成良好的说话、写话习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要坚持这种训练,持之以恒,日久天长,就会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特别是口语表达习惯。在中、高年级要求学生每一段话都要写完整,写一篇文章也要分段叙述,有头有尾,通体完整。
2.语言准确性的训练
语言的准确性指用词准确,句子表达准确,一段话表达的意思准确。这是语言训练的难点,也是易被教师忽略的地方。在阅读课上要求学生理解、欣赏作者语言的准确性;在学生的说话、作文中要求用词、写句要准确。学生的说话、作文常出现用词不当、句子表达的意思不准确等现象。学生之所以说、写不准确,主要是思想认识还不很清楚,其实说话、作文的基础就是一串思想过程。如果没有意思要说、要写,就是瞎说、瞎写;意思没有想清楚随便说、写,就是乱说、乱写。这都不是好习惯,一定要求学生想清楚后再说、再写,才能把话说得准确、写得准确。指导学生学会恰当地用词也很重要,用词准确,才能把一句话的意思表达准确。
训练方法是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1)抓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2)抓住用词精当的句子进行理解;(3)特别要抓住学生回答问题是否准确。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中的错误或不够准确的地方不给予纠正或补充,这就使学生失掉了练习语言准确性的机会。
3.语言条理性、简明性的训练
语言的条理性、简明性,即指说、写得有顺序、有层次、简要明确。语言的条理性和简明性是和思维的条理和明确分不开的;发展逻辑思维是使语言有条理、简要明确的基础。只有思想上分出前后顺序、层次,语言才能表达得有条理、有系统;只有思想上对认识的对象清晰,语言表达才能简要明确。这是中、高年级语言训练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是怎样布局谋篇的,要清楚各段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的说话、作文中要求想清楚再说、再写,作文先要写出提纲。
训练方法是抓住语言构造进行训练:(1)抓段中层次的训练和意义段的训练;(2)抓句与句之间关系的训练;连续句训练,用好连词与关联词,即要求学生会用恰当的连接词和关联词,把话说、写得连贯而有条理;(3)进行概括性复述训练。这应作为中年级训练的重点。
4.语言的具体性、生动性训练
语言的具体性、生动性,即指说和写的话要具体、生动,不是空洞的概念。语言的具体性、生动性是和形象思维分不开的,发展形象思维是使语言具体、鲜明、生动的基础。在阅读课上,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语言是依据哪些具体事物、景物、人物写出来的;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是依据哪些情景、情境写出来和想象出来的。在说话、作文课上,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多读书;怎么想就怎么说和写,怎么做就怎么说和写。
训练方法是启发学生的想象。教师要善于借助学生的形象思维,从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事物、人物的具体情境、具体过程、具体形象中,唤起学生的联想、想象,以理解具体内容。形象思维是由典型形象显示个性,从而认识共性,所以反映形象思维的语言一定是具体的、鲜明的、生动的。如果忽视个性语言的阅读,只记共性的概念,学生是学不到具体、鲜明、生动语言的。教学中要抓住描写具体、生动的句子、片断的教学;抓抒情写法的教学;抓具有修饰语的句子的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感受语言之美,进而激起思想情感的共鸣。抒情性的课文或段落应该背诵,使学生积累生动优美的语言。
学生掌握语言品格,主要靠语感训练,通过学生朗读中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来把握,感受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生动性和感情色彩,从而理解内容和思想。
(四)语感训练
什么叫语感?夏丐尊先生曾讲过:“一般做教师的特别是国文科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⑥朱光潜先生曾讲过:“语感是由上下文关联的感觉和音调节奏的感觉构成的。”⑦叶圣陶先生也强调语感训练的重要性,他认为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⑧我理解,凡是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觉地、整体地感知语言,就叫语感。具体讲,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包括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法则的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而且这种感受是灵敏的。也就是说,语感就是对语言的灵敏的感觉。学语文靠语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
怎样训练学生的语感呢?语感训练的方法很多,但是主要的是靠多读,特别是诵读,要将语调、语气、情感读出来,要求读得熟练上口,能够记忆。因此,诵读就要有一个理解、感悟、体验的过程,读时使生动的画面出现在眼前,领悟到语言蕴含的深意、情趣、感情。这样诵读,日久天长,学生的语感就会增强。
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上揣摩、体会,还必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因为“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⑧叶老这段话,充分说明,学习文学作品,特别是欣赏文学作品的美感,培养灵敏的语感,是离不开想象力培养的。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还应该将语言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因为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如果有生活的基础,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就容易得多。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就文字理解文字,要适当地启发学生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
语感训练的目的之一,是积累语言,而积累语言又会提高语感训练的水平。宋朝的理学家朱熹讲:“看文字且自用功夫……久之自得,盖蓄积多者,忽然爆开,便自然通。”就是我们常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积累丰富,读新书时,就会理解得快,并有所感悟。所以语感的培养就是靠多读和积累。要积累语言,就要指导学生背诵,语言优美的篇章或段落以及诗篇,必须要求背诵。
四、语言训练的策略
(一)语言训练的阶段性
语言训练,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例如,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一年级,除了学习汉语拼音外,在汉字教学方面,重点要放在字形上。因为所学习的汉字大都是些实词,字音、字义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熟悉。到二年级,生字量增多,而且出现了同音字、多音字,因此重点应放在字义上。中年级的识字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学,理解汉字的优越性。高年级的汉字教学,更应该要求学生自学,而且应要求学生理解每个字的构造方法及其特点。总之,不论是识字或写字,一定要体现出各年级要求的不同,教学方法的不同。
关于听、说、读、写的训练,各年级也要体现不同的要求。听的训练,低年级训练听写句子;中年级听写片段;高年级听写文章概括要点。说的训练,低年级要求说完整的话;中年级要求说话要完整、连贯;高年级说话要求连贯、清楚、有条理。朗读训练,应作为一、二年级训练的重点;三年级后,应该将重点放在默读训练上。写的训练,低年级要求写话、写片段;中年级作文,要求写得具体,句子通顺;高年级要求内容具体,能表达真情实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往往混淆各年级的区别,例如,不论哪个年级的学生都是朗读,到了四、五年级还是满堂的朗读,而且,一堂课的朗读也分不清层次,这样造成学生读书反不会得到读书实效。
(二)语言训练的层次性
如何起到读书的实效呢?学生掌握语言一般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因此在语言训练上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以及课文提供的条件,使语言训练具有不同的层次。有的课教师要求学生读书的次数不少,但从全过程看体现不出读书训练的层次性。凡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每次读、练的目的,都向学生交代得清清楚楚。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⑩初读全文——检查和巩固第一课时的学习成果。讲读——理解与概括。读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我国这一皇家园林的毁灭,不仅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下面的课文。读第二自然段,概括出圆明园的布局众星拱月,“布局壮美”。读第三自然段,概括出建筑精美。品读第四自然段,概括出园中“收藏绝美”。从而理解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语言练习——出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及“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句话。要求学生用“是……也是……”的句式把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思考还能用哪些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接起来说。感悟——引导学生用心品读课文最后一段,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产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感悟课文结构的巧妙:作者用三个自然段写圆明园的“美”,却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写圆明园的“毁”,使学生感悟到因为圆明园“美”到了极致,她的“毁灭”才让我们痛到了极点;最后再读第一自然段,使学生感悟到“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从以上可以总结出:理解—概括—感悟—运用,层层深入的层次性。
(三)语言训练过程的实效性
阅读一篇文章,如果在语言上有所积累,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一;如果在思想上有所悟,情感上有所动,心灵上有所净化,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二;如果学到一点写作方法,懂得作文必须“情动而辞发”,这就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三。
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课,主要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写了什么;二是作者怎么写的。阅读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读书,还要教学生习作,要在阅读课上学习读书、作文,阅读教学要使读与写密切结合起来。一、二年级的阅读课可以多读读,理解一些重点词句就可以了。而三年级以后的阅读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解文章内容上,必须完成两个过程:一是从语言到思想内容;二是从思想内容到语言表达。前一过程解决“文章表达了什么”;后一过程解决“文章是怎么表达的”。特别是后一过程,主要是从语言形式上使学生掌握语言。但是近几年来的阅读课,往往停留在第一个过程上——对内容的理解、感悟。对于理解作者的语言精华和表达方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也就是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从读中学习写作是比较薄弱的。例如,一件事物、一个人物、一方景物,作者为什么这么表达?用你自己的话怎么表达?就是说,要抓住课文的主要语言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采用什么方法表达的;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变换一下说法和写法行不行……这就需要进行语言训练。这样训练,学生才能在语言和人文思想、情感上受益。
(四)提高语言运用的训练
语言训练有理解性的训练、欣赏性的训练和运用性的训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理解性训练为主,而运用性训练不多。所谓运用性训练,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读的训练还比较充分,而听、说、写的训练比较薄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看到,教师的讲解、引导占了更多的时间,而留给学生的练习时间很不够。过去我曾不止一次强调:阅读课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听、练说、练读、练写。学习一篇课文,至少要给学生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但是这个要求在目前的教学情况下,比较难以实现。主要是语文课的教学时数太少,中高年级的长课文又较多,教师在教学中困难较大。例如,一篇三年级的课文《惊弓之鸟》,1982年,上海的袁瑢老师用三课时教学;1991年,天津的刘颖老师教学用了两课时;2007年,杭州的王燕骅老师教学用了一课时。三位老师的课上得都很精彩,但是相比之下,袁老师的课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就非常充分。所以现在要求语文课以运用性的语言训练为主,具有一定的困难。当然,教师要尽量多给学生语文实践的时间。不过,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课程计划和教材编写问题。
注释:
①③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06页.
②《语文学习》编辑部.《教学争鸣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④⑤⑧⑨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4页,717页,267页,265页.
⑥夏丐尊.《夏丐尊文集·文心之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94~295页.
⑦朱光潜.《活的方法和死的方法》,载于《英语学习》1980年第一期。
⑩向尧,杨世碧.《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例及评析》,载于《小学语文》2008年第11期,第34~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