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景云, 肖湘生, 欧阳强, 董生, 董伟华[1]2001年在《肺癌血供的动脉造影CT与DSA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采用动脉造影CT(CTA)与DSA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探讨支气管肺癌的血供来源,为肺癌的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例支气管肺癌患者,中央型14例,周围型6例。在介入治疗前分别行支气管动脉、肺动脉CTA和DSA检查。结果 20例肺癌的支气管动脉DSA均可见肿瘤血管显影及肿瘤染色,支气管动脉CTA(CTBA)则可见肿瘤明显强化,且强化血管位于肿瘤外带;肺动脉DSA与CTA(CTPA)均未见肺动脉分支向肿瘤供血。20例中,10例肺动脉DSA显示肿块所在区域肺动脉管径大小及肺血灌注正常,其CTPA则显示瘤肺交界区的肺动脉分支与肿块相贴或被肿块包埋,另10例DSA显示肺动脉管径变细、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而其对应的CTPA则未见肺动脉分支显影。结论 支气管动脉是肺癌的供血血管,肺动脉不参与肺癌供血。支气管肺癌的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应经支气管动脉进行,而不必经肺动脉治疗。
史景云, 肖湘生, 欧阳强, 董生, 董伟华[2]2001年在《支气管肺癌血供再研究—动脉造影CT与DSA对照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动脉造影CT(CTA)与DSA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探讨支气管肺癌的血供来源,为肺癌的介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选取20例支气管肺癌患者,鳞癌10例,腺癌7例,小细胞未分化癌3例.在介入治疗前分别进行支气管动脉、肺动脉CYA和DSA检查.结果:20例肺癌的DSA及CTA显示结果,进一步证明肺癌由支气管动脉供血,肺动脉不参与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CTA(CT-
史景云[3]2000年在《肺癌血供的动脉造影CT与DSA对照研究》文中指出肺癌血供的动脉造影CT与DSA对照研究 目的:采用动脉造影CT(CTA)与DSA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探讨支气管肺癌的血供来源,为肺癌的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材聊方法:对 20例支气管肺癌患者(中央型14例,周围型6例),在介入治疗前进行支气管动脉CTA(CTBA)、肺动脉CTA(CTPA)和支气管动脉、肺动脉DSA检查。然后,对图像进行对照分析及CT值的评价。其中3例怀疑有内乳动脉供血的病人,除进行支气管动脉 CTA及 DSA,又进行了内乳动脉 CTA及 DSA检查,同时进行了图像分析。 结果:DSA示20例肺癌全部由支气管动脉供血或支气管动脉、内乳动脉同时供血,未见明确的肺动脉供血。表现为供血的支气管动脉或内乳动脉明显增粗、扭曲、肿瘤血管显影和肿瘤染色。其中2例见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瘦。肺动脉造影:15例表现正常,5例病灶区肺动脉呈不同程度狭窄、闭塞。CTA示癌肿由支气管动脉或支气管动脉、内乳动脉同时供血,肺动脉不参与供血。CTBA表现为20例肿瘤内部均可见肿瘤血管显影且供血多位于肿瘤的周边部。20例中,17例可见肿瘤周边部的肿瘤血管显影。3例可见肿瘤血管位于肿瘤中央区。3例内乳动脉CTA亦可见肿瘤血管显影且均分布于肿瘤周边部。而C皿示:6例肺动脉与肿块相贴,2例肺动脉被肿块 -且. *——%—— 包埋,12例肿块周围无肺动脉显影。20例CTBA示肺癌肿块内部均. 未见肿瘤血管显影。对比观察可见:肿块的支气管动脉DSA与CTBA 表现相符,内乳动脉DSA与内乳动脉表现相符,均可见肿瘤内部肿 瘤血管影。而肺动脉DSA与肺动脉CTA(CTPA)表现相一致,肿 块内部均未见肿瘤血管显影。CTBA的CT值为IN.62土33.ZHU。比 平扫增加 67.78土32.SHu,而 CTPA的 CT值为 61.26土5.93Hu,土平 扫增加 11.41士 3.13 Hu(P t 0*5)。 结论:l、支气管动脉是支气管肺癌的主要供血动脉,内乳动脉 亦参与部分肺癌供血,而肺动脉不参与肺癌供血。 2、CTA与DSA相结合,有助于对肺癌血供的进一步研究。 CTBA及内乳动脉DSA说明,肿瘤血管主要分布在肿块的周边部。 CTPA说明肺动脉不参与肺癌的供血,一些肺动脉分支可被肿块包 埋或与肿块相贴。还有一些肿瘤区域的肺动脉分支,在DSA上显示 与肿块相重叠,但经CTPA证实是正常的肺动脉分支,分布在肺组 织内,不参与肺癌的供血。 3、支气管肺癌的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应经支气管动脉或其 他体循环动脉进行,而不必经肺动脉治疗。
李茂全[4]2005年在《肺癌血管内介入方法的合理选择》文中提出肺癌介入治疗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普遍开展,但多数限于支气管动脉内化疗栓塞,系统对治疗肺癌的各种介入方法;依据肿瘤血供进行研究尚无大宗长期报告。合理科学的选择介入治疗手段,将一步提高肺癌介入治疗的疗效。传统理论认为肺癌仅由支气管动脉供血,肺动脉不参与供血。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学者首次提出了双血供肺癌的理论。本研究通过五年近93例(219人次)资料完整的各种类型肺癌的CT平扫/增强、CT、MR血管造影及DSA的对照研究,不仅证实了肺癌的双血供理论,而且进一步提出了肺癌双血供及肺癌的部位、类型的关系。 【方法】 一、本组93例肺癌患者,中央型39例,周围型54例,共计治疗219人次。其中年龄为32—85岁,平均年龄67.6+/-11.45岁。其中40例(42/93,43%)例病理诊断原发性肺癌(中央型,17例;周围型23例)包括鳞癌26例;腺癌11例;小细胞癌3例;4混合性癌2例,共计血管介入治疗116人次。所有患者均经B超、CT等综合诊断,并排除恶性病变可能。病灶位于左侧32例,右侧51例,10例发生在两侧93例支气管肺癌。每次治疗前均行CT平扫、血管造影和图像重建,治疗时先行胸主动脉造影,观察肿瘤供血的优势动脉,再行超选择性支气管脉和相应段肺动脉造影。最后插入微导管至供血血管近端造影。 二、CTA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 8 Slice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前均常规做胸部CT平扫,CTA成像的技术条件:螺旋扫描,扫描参数:250mA,120KV,层厚5mm,螺距1.375:1,512×512矩阵。造影剂:Ultravist 300(62.3mg/ml),80~100ml,速率2.5~3.5ml/s。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注射开始后20~25s开始扫描。将
董伟华, 肖湘生, 李惠民, 欧阳强, 张电波[5]2003年在《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癌血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用支气管动脉 (BA)和肺动脉 (PA)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BA MSCTA和PA MSCTA)的方法进一步研究肺癌血供。方法 对 16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分别行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BA DSA和PA DSA)后 ,留置导管行PA MSCTA和BA MSCTA ,判定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对肺癌的血供。结果 PA MSCTA和PA DSA上均未见明确的肺动脉供应肿瘤 ,也未见肿瘤内部和边缘有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BA DSA和BA MSCTA上均可见肿瘤内部杂乱无章的肿瘤血管影 ,以及对比剂进入肿块内部。PA MSCTA清晰显示肿块内部及其与肺动脉的关系。BA MSCTA上 5例可见肿瘤内血管和对比剂部分缺损 ,7例可见肺门和 (或 )纵隔淋巴结染色 ,其中BA DSA上有肺门和(或 )纵隔淋巴结染色的 4例中 ,3例染色的淋巴结个数增多。结论 MSCTA是研究肺癌血供的较好方法 ,该研究再次证明肺动脉不参与原发性肺癌的血供 ,但应注意多支体循环供血的可能。
彭辽河, 肖湘生[6]2008年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肺癌血供研究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血管成像技术,因具有更快捷、更直观和可重复等优势,能够从各个角度展示血管的空间解剖和病变特征而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1-3]。因此,MSC
李奋强[7]2007年在《肺部恶性肿瘤供血血管的CTA与DSA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64层螺旋CTA与DSA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探讨肺部恶性肿瘤的血供来源,为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之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17例肺部恶性肿瘤,原发15例,转移2例。所有患者先行64层螺旋CT平扫检查,自下颈部向肺底扫描,层厚0.6mm螺距1.4mm,然后从外周静脉注射非离子对比剂,剂量为80-100ml,注射流率为4-5mL/s。延迟时间15-20S或使用人工智能触发(触发阈值设置在100HU,触发点放置在肺动脉主干)扫描方法将延迟时间个体化,有效层厚1.0mm,重组间隔0.5mm。分别行支气管动脉、肺动脉重建。隔日将患者移至DSA床局部麻醉下采用改良Seldinger穿刺技术,分别经右侧股动脉,股静脉将4F、6F导管超选至患侧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入口,连接高压注射器流速分别为1-2ml/s、10ml/s,造影剂分别为3-5ml、30-40ml行DSA检查。结果:3种造影方法显示的肺部恶性肿瘤供血情况:无论是DSA还是64层螺旋CTA,支气管动脉造影均可见肿瘤内部杂乱无章的肿瘤血管影,以及对比剂进入肿块内部。13例原发性肺部恶性肿瘤可见肿瘤血管明显增多,2例原发性和2例转移性肿瘤内可见畸形血管影但不增多。肺动脉造影:DSA造影不能确定肺动脉是否供应肿瘤;64层螺旋CTA上2例肿块内部可以明确肺动脉参与供血(1例原发性肺磷癌,1例转移性肺肉瘤)对肿瘤血管的判断标准完全符合韩铭钧所述的对肺部肿瘤血供的研究和评价原则。结论:肺动脉参与部分肺部恶性肿瘤的血供,对经支气管动脉行灌注化疗疗效欠佳的肺部恶性肿瘤需经肺动脉途径以提高疗效。
罗香国, 唐肇普, 严景恩[8]2002年在《CTA与DSA对支气管肺癌的血供研究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癌的血供来源 ,为肺癌的营养学研究及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 :对 12例支气管肺癌 (中央型 5例 ,周围型 7例 )先分别行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DSA ,再分别行两者的动脉造影CT(CTA)动态薄层扫描。结果 :DSA显示 12例癌肿全部由支气管动脉供血 ,未见肺动脉供血 ;而CTA示癌肿主要由支气管动脉供血 ,肺动脉亦参与供血 ,供血部位主要位于病灶周边部位 ,分布不均匀 ,周围型多于中央型。结论 :支气管肺癌 ,无论是中央型还是周围型 ,均由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双重供血 ,其中支气管动脉为主要供血动脉 ;CTA较DSA结果更准确、可靠 ;介入治疗应兼顾两者
王强, 陈方满[9]2010年在《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对肺癌介入治疗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已经应用于对支气管动脉的显示,并可以利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技术、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曲面重建等多种三维处理得到支气管动脉图像,在肺癌血供的研究和介入治疗术前评估方面有初步应用。随着CT设备及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对多层螺旋CT造影认识的提高,其临床应用日益增多。
陈胜利, 黄子诚, 陈国东[10]2005年在《支气管肺癌血液供应研究: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肺癌由支气管动脉等体动脉供血,是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的理论基础.部分学者认为肺动脉参与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供血甚至可能是主要供血血管,并提出经肺动脉灌注化疗.本文对此进行文献综述,分析“肺动脉供血肺癌”现象.提出活体状态下原发性肺癌由以支气管动脉为主的体动脉供血,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吻合侧支可能是研究中附加因素如压力与流量偏离活体状态时出现“肺动脉供血肺癌”现象的病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肺癌血供的动脉造影CT与DSA对照研究[J]. 史景云, 肖湘生, 欧阳强, 董生, 董伟华. 上海医学影像. 2001
[2]. 支气管肺癌血供再研究—动脉造影CT与DSA对照观察[C]. 史景云, 肖湘生, 欧阳强, 董生, 董伟华. 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介入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1
[3]. 肺癌血供的动脉造影CT与DSA对照研究[D]. 史景云. 第二军医大学. 2000
[4]. 肺癌血管内介入方法的合理选择[D]. 李茂全. 第二军医大学. 2005
[5]. 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癌血供的研究[J]. 董伟华, 肖湘生, 李惠民, 欧阳强, 张电波.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
[6].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肺癌血供研究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彭辽河, 肖湘生. 放射学实践. 2008
[7]. 肺部恶性肿瘤供血血管的CTA与DSA研究[D]. 李奋强. 兰州大学. 2007
[8]. CTA与DSA对支气管肺癌的血供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 罗香国, 唐肇普, 严景恩.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
[9]. 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对肺癌介入治疗的价值[J]. 王强, 陈方满. 医学综述. 2010
[10]. 支气管肺癌血液供应研究:回顾与思考[J]. 陈胜利, 黄子诚, 陈国东.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5
标签:肿瘤学论文; 特种医学论文; 肺癌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肺动脉论文; dsa论文; 动脉造影论文; 肺动脉栓塞论文; 肺癌转移论文; 支气管肺癌论文; 造影检查论文; 呼吸道疾病论文; 血管造影论文; cta论文; 肿块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