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中后期流通业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流通业一直被列入服务业的范畴。长期以来的“重生产、轻流通”使得我国流通业的发展总是滞后于工业的发展,且依托和受制于工业化水平。随着工业化进程,流通业将逐步超越工业的地位,甚至由于流通业的特殊性而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经济总体水平的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也正是流通崛起、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
一、流通业与工业现状分析
工业化的本意是产业化,是各个产业不断从传统经济中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产业结构演变和升级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近年来,我国逐步实施的产业结构政策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第一产业比重始终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随即出现徘徊(见表 1)。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透过人均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考察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工业化进程6个时期和 3个阶段的划分来看,我国当前人均GDP已达到1300美元,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也呈现“纺锤形”,这些都表明我国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表1 2000-2004年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0年16.450.2 33.4
2001年15.850.1 34.1
2002年15.350.4 34.3
2003年14.452.2 33.4
2004年15.252.9 31.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流通产业是指与商品流通和商业直接关联,或为商品流通和商业提供必要条件的各种投资领域 (产业)的总称,主要包括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等商品的购销体系、商业基础设施、仓储业、运输业、包装装卸、流通加工、流通技术开发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反馈产业、服务业等。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关联紧密(注:因为流通业涉及到第三产业中的诸如商贸流通、物流等诸多行业,所以单独针对流通业的数据不容易收集,此处利用第三产业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灰关联矩阵方法对三次产业的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三次产业间的关联程度沿着二三产业——一三产业——一二产业的轨迹依次递减。第三产业表现出枢纽地位,对第一二产业构成重要影响,说明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突出。这也是产业结构升级和高度化的表现。2004年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29%,拉动力为2.7%(注:数据来源于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第三产业存在更大的发展空间。
伴随着产业结构软性化和经济服务化的趋势,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的扩散效应愈发显著,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将越来越大。进一步分析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其内部各行业与第一、第二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我们发现,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主体,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在第三产业各细分行业中,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构成影响第二产业发展的最强因子。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所代表的商贸流通业在三次产业中有着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影响(罗勇、曹丽莉,2005)。由此可见,流通业与工业关联度很高,但当前我国流通业仍然居于从属产业的位置,对经济整体的带动作用有限。
随着我国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流通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协调产销关系、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吸纳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很多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中,都将流通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先导性产业来发展。工业化中后期呈现出重化工业的特征,由于重工业具有附加值较多、技术含量较高、中间产品比重较高(或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需求潜力较大、消费升级周期较长、产业链较长、产业带动力强等特点,因此,重工业化常常伴随着较高的工业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黄国雄,2003)。而流通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在工业化中后期该如何定位和发展?
二、流通效应的理论分析
流通对国民经济作用的发挥可以称之为“流通效应”。对流通效应进行细分,可以划分为三个子效应:流通价值实现效应、流通价值增值效应、流通优化效应。
流通价值实现效应源于流通最本质的功能:流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生产所创造的价值,即实现生产和消费的统一。因此这是最根本的效应,也是衍生其他一切效应的出发点。流通价值实现效应是流通业最初出现时就存在的效应,并且在所有时期都发挥着作用,但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流通价值实现效应发挥的程度却是不同的。在工业化初期卖方市场环境下,产品供不应求,流通价值实现效应发挥得很好。但到了工业化中后期是买方市场,产品供大于求,大生产迅猛发展,但与其配套的流通业却跟不上,流通滞后于生产,出现产品积压、库存增加等现象,表明流通价值实现效应发挥得并不好。工业产品的积压现象只有在流通业跟上工业化发展即在工业化后期甚至后工业化时代才得以缓解(王先庆,2005)。
流通价值增值效应是指流通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增值活动所创造的新增价值。如果说流通价值实现效应解决了流通量的问题,那么流通价值增值效应就解决了流通质的问题。流通过程中,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这段时间内,仍然能够创造出产品的时间效用、空间效用,能够为生产者与消费者创造价值。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提高了流通的服务水平。高效率、低成本的流通,能加快物料流转速度,缩短资金占用的时间,提高企业市场响应能力,创造出零库存、 JIT生产、精益生产等先进生产制造模式。流通的价值增值还体现在它与市场的零距离接触。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将越来越凸现出其重要作用。透过流通,能更及时、更准确地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并将反馈的信息运用到市场的细分、流程的改造、产品的更新换代上,可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进而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更加有效的对接,实现资源更有效的配置。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生产越来越需要流通予以指导,市场成为生产的指挥棒,流通的价值增值效应也最为重要。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流通的作用不再局限于流通价值实现效应和价值增值效应,而是有更多的其他方面的作用,包括流通对整体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流通直接实现财富的增值、流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贡献、流通对就业的贡献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引导等,这就是流通的优化效应。优化效应的发挥使流通摆脱了为工业提供服务的角色,跳出工业的附属产业的属性,成为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们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也许存在着没有工业的国家,但是肯定不存在着没有商业的国家(张超,2005)。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通过交换和流通,能够获得满足各自需要的商品,而且这种方式变得越来越方便,这似乎也提醒我们流通作用的日益重要性。流通优化效应的发挥是建立在流通业成熟的基础上,工业化程度越高,流通对经济全局的影响越大,对工业的依赖越小,流通优化效应越明显。
将三种效应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工业化不同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效应是不同的,把三者的效应趋势结合在一起,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三者的结构性变动(注:流通价值是由流通利润和流通成本决定的,现代流通的发展带来的批零一体化、集中采购、电子商务等使得流通环节减少,流通成本降低,流通价值增值曲线在工业化后期是下降的。)。在工业化初、中期阶段,流通价值实现效应最为明显,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流通业处于形成和成长过程,流通价值增值效应表现明显;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流通的优化效应对经济起主要作用(见图1)。
图1 流通效应曲线
由此可见,结合我国当前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流通价值实现效应,加大流通价值增值效应,引导流通优化效应的实现。
三、工业化中后期对流通业发展的要求
(一)发展流通,缓解工业化中后期产能过剩问题
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使得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工业化中后期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要注重通过流通的疏导作用予以解决。长期以来,由于重复建设带来了制造业投资过剩,加之传统产业竞争力不足,导致工业产品销售困难和库存积压,进而带来开工不足、收入下降、周转不灵等一系列问题(刘志彪、王建化, 2000)。
作为商品销售的主要环节的流通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上承生产、下启消费的作用,流通渠道的通畅是工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社会化大生产导致的不仅仅是生产总量的过剩,还有结构性过剩,即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带来的相对过剩,其背后隐含的问题是流通和生产的脱节,流通滞后带来的生产的阻塞。如何调整这一结构性的过剩,第一步是研究市场需求,通过流通环节研究消费行为是一条有效途径。
通过研究流通市场中存在大量同质性商品的现象,可以发现,制造业生产能力大幅度过剩,是因为企业对制造业的市场定位雷同,由此带来在同一技术水准下对同一行业的过度投资。很多制造企业投资前没有进行严肃负责的市场研究和市场细分,没有产品的市场定位意识,目标市场过于宽泛。研究流通市场中同类产品尽管过剩、仍然存在大量进口的现象,我们发现,制造业生产能力大幅度过剩,是因为国内制造业企业对研究开发和高技术的生产能力投入不足。
由此可见,加强制造企业流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商品向价值的转换,另一方面有利于研究市场,了解产品缺乏竞争力的深层次原因,调整产品的供应结构,有效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二)发展现代物流,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
流通业覆盖范围广,仓储、配送、包装等物流产业是流通业中的重要环节,物流产业的发展滞后于制造业成为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严重障碍。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低于10%,欧洲占到10%左右,而我国在20%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产制造业的竞争实力(宋则琼,2002)。目前我国一般工业品,从出厂经装卸、储存、运输等各个物流环节,最终到消费者手中的流通费用,约占商品价格的50%,而水果、蔬菜、某些化工产品的流通费用,有时高达70%,我国汽车零配件的生产中90%以上的时间处于储存、装卸和搬运环节,流通效率的低下带来的是全社会资源的浪费(陈庆傲,2005)。
制造业的物流涉及到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贯穿其中的是原材料、中间品、成品、辅料的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的转化。制造业的物流追求的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时间上的流畅性、工序间能力的协调性、制造的柔性和市场的适应性。物流流转的速度和成本直接决定了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
当前,物流产业也逐步实现社会化,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异军突起。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强强联合,实现资源优化整合。例如各地建立大型的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现代化公共仓库等,都为制造业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三方物流在国外已成为企业物流的一种主要经营方式,并有显著增长之势。而我国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成品的配送均由企业自己完成,物流的社会化水平还相当低。在制造企业中,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分别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承担,而由供求双方以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8%。产品销售物流中,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 16%(宗颖、刘敏楼,2005)。加快现代物流的发展,尤其是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能为制造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率,为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带来较强的竞争力。
(三)发展流通,弥补工业化进程中的负面效应
我国当前呈现出重化工业特征。根据资本品生产与消费品生产的关系,工业化过程又可以划分为消费品工业占优势、资本品工业相对增加、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平衡且资本品工业渐占优势地位的趋势三个阶段。重工业产品不仅作为投资品,而且可以用作最终消费品(如家用电器、汽车等耐用消费品),随着科技进步,重工业化率不断上升,投资品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显著增加。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提出了“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率(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重工业化是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工业内部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当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消费结构升级,对资本品工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使得发展资本品工业的供给条件越来越好。近几年来,汽车、钢铁、机械等制造业和房地产、煤炭、电力等制造业前向和后向产业的高速发展,是我国进入重化工业时期的重要标志。
重工业化是工业化不断发展的标志,但重化工业的发展也会给经济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重工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较大,但吸纳就业的能力较低,因此与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相比,容易出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同步的现象。近年来出现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同步,工业发展与乡镇企业发展不同步,以及由此导致的就业形势和“三农”形势(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的严峻化,都与我国开始进入重化工业时期有着直接关系。第三产业除了对GDP的贡献之外,还具备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1994-2003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平均需求弹性分别为-0.09、0.06和0.54,第一产业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个负数,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第二产业的9倍(梁优彩,2004),表明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并强化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样不仅有利于GDP的增长,还能缓解当前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所以在重化工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发展流通业能有效地吸纳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
最近一段时间开始出现的国内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能源和原材料短缺、交通运力紧张、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等现象,是我国进入重化工业时期的重要特征。发达国家重化工业时期汽车、钢铁、机械等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流通业的发展能加快能源产品的周转速度,减少流通环节的时间和成本。
(四)流通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流通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就与制造业关系紧密。虽然分属于不同的产业层次,但是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下,流通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当前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延伸,使全球的竞争有了新的态势——过去的竞争是国家与国家的竞争、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产品与产品的竞争,而现在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的实质就是一种资源整合,鼓励供应链上的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合作,正是充分发挥流通业在结构调整中作用的最佳途径,也是流通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有力证明。
沃尔玛和P&G建立产销联盟,促进了各自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共赢。海尔、伊利量身定制了企业内部完善的分销管理系统,实现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管理一体化。大型商业企业自有品牌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流通趋势,这也体现了流通业在生产和流通中主导作用的增强。商业企业兼营生产或生产企业兼营流通在发达国家已很普遍。如大型零售企业设立加工厂,生产面包、糖果;商业企业建立自己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同大农场和农业合作社订立供销合同等。
流通业与工业、农业的一体化、融合发展,不仅是流通业自身的结构调整,而且可以直接地、充分地发挥其在全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随着市场关系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双重扩展,产业资本、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界限呈模糊趋势,复合型资本越来越多,将有力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五)生产集群与贸易集群共同发展
贸易集群是由于流通企业的聚集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在江浙一带,专业化传统产业集群与贸易集群相得益彰。例如,常熟有服装产业集群和常熟招商城,绍兴有纺织产业集群和中国轻纺城,嵊州有领带产业集群和领带商品城,义乌有各类小商品产业集群和中国小商品城,生产集群和贸易集群的共同发展是产业集群的显著特色。
首先,流通企业是制造业产业集群中不可缺少的力量。虽然制造业集群的形成中,生产企业发挥了主导作用,但它的发展必须要依靠一大批流通企业提供的服务支持,否则,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进行包装加工,无法进行专业配送,无法寻找到具有渠道拓展力的分销商,产品只能成为产品,无法实现向商品的转化,无法实现企业的价值。任意选取几个制造业产业聚集地进行研究,就会发现在其主导产业的周围是一大批的流通企业,这些流通企业在集群竞争力的提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生产集群有利于培育贸易集群。从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和机制来看,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体现出市场与产业互动的特点。显而易见,集群的集聚效应带来的是企业更大的市场和生存的空间,不仅消费者市场更大,而且随着产业链的延伸,整个产业市场也更大。集聚程度越高,消费者越愿意到该地购买商品,集聚企业更有实力和动力进行产品差异化的投入,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进而市场空间更大,实现集聚程度和市场之间的良性循环。市场是流通的媒介,是流通发展的土壤,随着流通市场的专业化,贸易集群成为必然。
最后,贸易集群有利于推进生产集群。贸易集群更直接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品牌和企业的口碑传递作用尤为突出,这无疑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和生产企业的知名度。贸易集群内汇集了大量的产供销的各种信息,并快速、低成本地提供给集群内企业,成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的主要决策依据之一。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企业能及时洞察市场环境的变化,捕捉有利的市场机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相应库存,发挥集群柔性生产的优势,避免或降低因市场变化造成的损失,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