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原因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荣辱观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D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7)01-0001-04
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胡锦涛同志在挖掘和吸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精华、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经验,针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而提出来的。
具体来说,“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的原因:
(一)“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指导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是指全面协调发展,而全面协调发展主要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相协调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些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国迫切需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一个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紧紧抓住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建立相应的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它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具有很强的社会“调节功能”。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高涨、社会规范逐步呈现复杂化趋向的历史条件下,应向全体社会成员明确,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使社会生活有一个共同的规范,并通过这种共同的规范去调节人们的行为,使整个社会保持在一种有序的状态之中。“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可以使人们能够按照这种社会规范的要求,不断地衡量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同社会规范的要求时刻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秩序。
(三)“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新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设立一个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前进的标杆,使全社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导向。“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立的思想道德标杆。“八荣八耻”中强调的“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八荣”,像八盏为全体公民提供的思想和行为的“引航灯”;而“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这“八耻”,则向全体公民亮起了“警示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道德规范的形式,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规范人们的追求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道德支撑和价值导向。
(四)“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物质动力的推动,而且也需要精神动力的牵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起着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道德是保证社会正常发展的精神坐标,如果社会成员在思想认识上对一些问题是非不分、良莠不辨、认识模糊、思想混乱,那就势必会在实践中迷失方向,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直接提供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而这种精神支撑,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转化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人们的道德行为敢于冲破各种艰难险阻,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这种具有强大激励性的精神力量,既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也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全体成员之间的团结互助、和谐相处。
(五)“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新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有一个与我国现实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需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规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是,多种所有制结构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也导致了人们思想文化、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的多样化。一段时间里,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是非不分、荣辱不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确保全体公民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和道德规范,就成为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种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需求的道德标准,它不仅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也有利于引导人们共同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
(六)“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这种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要求我们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树立一些现代化的道德新理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许多配套机制还不尽完善,加之市场经济运行中自身的一些缺陷,因此它不可避免地会给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些人混淆了是非、善恶、美丑、荣辱,把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看作是“道德”,把无私奉献看作是“傻瓜”,把弄虚作假看作是“聪明”,把诚实守信看作是“愚笨”,把挥霍浪费当作“时尚”,把勤劳节俭当作“过时”,把“爱岗敬业”当作“傻帽”,把投机取巧视为“能干”。在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中,一些人用“欺骗”代替了“诚实”,用“失约”代替了“守信”,为了谋取个人私利,不惜采取丧失道德、违反法律的手段来坑害他人、坑害群众。一些党员干部也经不起来自各方面的诱惑,经不起金钱、美色的考验,经不起糖衣炮弹的袭击,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渗透到党内政治生活中来,丧失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陷入了损公肥私、贪污腐败、违法犯罪的泥潭。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一旦失去了正确价值观、荣辱观的引导,在关键时刻荣辱不分、善恶不辨,就必然会导致错误行为的出现。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状,胡锦涛同志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公民指明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当提倡和树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七)“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加强党风和社会风气建设的新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经济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中,绝大部分人的精神面貌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这构成了当前社会风气的主流。但是,在这样的大转型时代,一些人在价值标准和道德原则方面陷入了迷茫,出现了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颠倒、美丑不分、善恶不辨等不良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这些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迫切需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鲜明的思想道德价值体系;迫切需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倡导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夯实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恰恰顺应了人民群众普遍要求加强党风和社会风气建设的强烈愿望。
(八)“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新要求。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传统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并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传统美德和荣辱观念。早在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就有“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的诗句[1]。意思是说:看那老鼠还有一张脸皮,做人岂能无礼仪;如果一个人没有礼仪,不去死还干什么?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管仲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2],把道德、荣辱观念与人们的物质消费水平联系起来,初步认识到了社会存在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作用。许多政治家、思想家还主张以人们对社会履行义务的多少来评价荣辱问题。比如,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孟子就说过:“仁则荣,不仁则辱。”[3] 他把能否做到“仁义”视为区分荣与辱的标准。汉初著名的法学家贾谊也指出:“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4] 意思是说,地位低下但德行高尚的人应受到人们的尊敬,出身贫苦但讲究仁义的人同样是光荣的。广大劳动群众在世世代代的劳动实践中也逐步形成了自身的荣辱观念,如他们在生产实践和反对剥削、压迫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勇于反抗剥削和压迫的革命精神,反对特权、主张“等贵贱,均贫富”的平等观念,要求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的爱国精神,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德,勤劳勇敢、朴素节俭、艰苦奋斗的品质,等等。“知荣辱,辨邪正”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胡锦涛同志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进步荣辱观念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而提出来的。
(九)“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进一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新要求。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并形成了一系列优良传统和作风。延安时期创立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新中国成立前提出的“两个务必”等,曾经并正在培养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我们党在不同时期铸就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六十四字”创业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不仅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注入了新的内容,而且也体现了我们党不断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对这种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
(十)“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新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共同要求。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和建设工作。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曾经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论述过共产党员应当确立的无产阶级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他说:“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5]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多次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内容。他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6]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针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树立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荣辱观。他指出:“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7] 2001年10月,党中央正式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正是在总结以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荣辱观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胡锦涛同志才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