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布局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论文_裴佳悦

京津冀协同发展布局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论文_裴佳悦

唐山师范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一些高校仍然没有对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继续采用老套落后的人才培养方式。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的人才,因此,高校应及时推进专业课程的改革,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努力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本文将对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探析。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正文】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人才是实施此战略的关键所在。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能否顺利进行。因此,众多高校应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能及时与社会需求对接,从而促进我国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本文将通过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分析,提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概念

1.1什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的方案,其根本目的是促进环渤海和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协作。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一体化工作汇报时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国家战略方针,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被喻为中国的“首都圈”,其中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为中部核心功能区,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京津冀一体化指的是公共服务一体化、民航一体化和交通一体化,包括58项合作和七项协议。

1.2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人才流动分析

京津冀的人才分布十分不均衡,从一定意义上讲,三个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将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向京津地区。河北省与京津地区存在巨大的人才水平和资质差距,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促使河北地区高质量的人才更多的迈入京津地区。为了使三个地区能够协调一致发展,需要各个区域的高校根据当地的企业发展优势,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有利于缓解京津地区人才过多,就业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减少河北省的人才流失,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

2.1高校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地方高校想要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其最根本的要求是满足当地经济的高效发展,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当地产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这就需要高校根据当地的优势产业来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使人才真正的有所用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传统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一些新兴产业的需求。然而,大多高校仍然持有保守态度,不肯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只是一味地追求统一和通识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与当地企业的要求完美契合,这也是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其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必将带动三地的人才流动,这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不可错失的良机。而高校若一直不肯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加剧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也不利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

2.2高校人才缺乏特色培养

绝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侧重于统一,特别是大学一、二年级,各个专业所设的课程基本相同。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才刚刚开始进行专业课程培训,而此时大四的学生又忙于找工作,写毕业论文。这些高校所教授的知识往往是一些基础性的,缺乏专业性的培养。通识性的人才是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向导,而不应该是大多高校的千篇一律的培养模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今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需要的是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也只有这种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才能够适应京津冀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发展。因此,高校要加强对人才的特色发展,增强其创新能力,以满足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2.3高校人才无法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践

当今的大多数高校都习惯于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一味地“输出”,学生则不加思考的一味地“输入”。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了学生的思想懒惰,没有思考,只是不断地死记硬背,对于课本上的知识并不是十分的理解。也有的学生只是“纸上谈兵”,当步入社会时,无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在这些大学生就业的时候,则无法适应工作需要,空有一肚子的知识。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的是具有真才实能的人才,而不是只会做题考试的工具。大多高校只是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大多数的大学生在从业时缺少实践经验,力不从心。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措施

3.1课程体系专业化、特色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省市功能定位中,北京逐步向经济、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的方向发展。具有“北方经济中心”之称的天津则主要聚集各个国家产业价值链,领导各个企业集团的总部,并承接北京的部分服务业。土地辽阔,劳动力充足的河北将把自己的大部分产业链融入到京津冀一体化的产业链中,成为产业链中下游高科技产品的专业化加工场所。而高校应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各个省市的功能定位不同,制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计划。确定自己的培养特色,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强对课程的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适合本地区的专业课程。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提高促进当地的就业率,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3.2加强人才实践培训

重视实践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各高校应加强关注的一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在当下的社会中,很多的大学生无法将自己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工作中,导致工作起来十分棘手。首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灌输“实践第一”的观点,课堂上的知识最终都要服务于实践。让学生从心底里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考试而学。其次,各高校可以同京津冀工业基地签署实习合同,让学生能亲身获得实践经验。高校为企业提供了人才和劳动力,企业为学校提供了学生实践的基地,可谓互利共赢。此外,高校人才提前熟悉了京津冀一体化企业的工作需求,也可以为其日后学习指明方向,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提供更加专业的人才。

3.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想要改善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一个关键点。教师是学生的指路人,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的方式不能再同以往一样,教育的重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要求教师队伍要与时俱进,从思想上改变自己传统的教育方式,创新思维。其次,教师队伍要保持认真的工作态度,创新教学方式,使教出来的人才能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服务,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结束语】京津冀一体化是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方针,它关系到京津冀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要求各个高校能够与时俱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颖.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析[J].才智,2016(32)

[2]赵宇.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4(12)

[3]刘潇潇.试探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课题编号:JRS-2016-3023

论文作者:裴佳悦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1

标签:;  ;  ;  ;  ;  ;  ;  ;  

京津冀协同发展布局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论文_裴佳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