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世界近代史板块变迁解读_世界历史论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世界近代史板块变迁解读_世界历史论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世界近代史板块变化释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代史论文,义务教育论文,课程标准论文,板块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有关世界近代史板块的设计思路、目标概述和内容标准等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为了更好地帮助初中历史教师了解新课标的这些变化,更快更好地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世界近代史的教学,本文选取世界近代史课程标准的一些重要变化做简单的梳理和释疑。

一、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

《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目标概述对于世界近代史所涵盖的时间段进行了新的界定,从目标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是从16世纪前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界定世界近代史上下限是从大约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与结束时间在表述上发生了变化。

(一)坚持唯物史观,吸收史学研究中富有时代精神而又为史学界比较普遍接受的新成果,确定“大约16世纪初”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我国史学界有关世界近代史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有关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在学术界目前主要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尼德兰革命说”、“16世纪说”和“1500年说”四种观点,其中影响到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和“1500年说”两种观点。《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继续沿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吸收了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其中以“16世纪前后”或“大约16世纪初”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的两种表述无实质差异。

20世纪80年代以前,受前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的影响,我国通用的高校世界近代史教材按照“决定社会发展形态转变的某一重大政治事件作为历史分期的标准”,通常把世界近代史定性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且多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种观点影响到中学的世界近代史教学,中学历史教材长期以来也一直表述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撰写的《全球通史》为代表,采用全球史观编写囊括全球文明的世界史。全球史观力图摒弃西方中心论的传统,把每个地区或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些历史的每一方面都纳入相互联系的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当中,把世界史看成一个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的整体。我国学术界也从80年代开始,尤其是吴于廑先生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世界史,消除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的孤立闭塞状态,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的论述,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的“世界历史”的总述中提出“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漫长的过程”,“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怎样由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从彼此分离到逐步联系密切,由分散逐渐演变为整体的全部历程。”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在20世纪90年代,吴于廑和齐世荣先生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世界近代史“八五”重点教材《世界史》(全6卷)在世界近代史部分中以“1500年之说”代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目前,“1500年之说(16世纪前后)”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已经为国内学术界普遍接受,《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均采纳此种观点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表述“世界近代史是16世纪前后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仍然在世界近代史的课程内容导言中明确世界近代史的起始时间大约是16世纪初。

为什么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从16世纪前后开始呢?持“1500年之说”的观点认为有三个原因。其一,世界近代历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而导致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一系列事件,几乎都与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密切相关。特别是新航路的开辟直接诱发了商业革命和西欧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对于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起到了最有力的催化作用。其二,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从地区隔绝向世界形成统一整体过渡的历史。只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长期存在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相对隔绝状态才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才逐步形成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统一体。其三,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因此世界历史近代与古代的分期断限,应该以有世界意义的重大经济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16世纪前后如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导致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遍及世界各地区的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世界历史从分散向整体发展。因此以16世纪初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合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和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

(二)《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世界近代史的下限用“19世纪末”替代“20世纪初”,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入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中,将对初中历史教材的修订产生重大影响

如前面所述,在《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世界近代史大约是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历史,下限定在了“19世纪末”,而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世界近代史是从16世纪前后到20世纪初的历史,下限界定在了“20世纪初”。对于这种变化,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两版课程标准中世界近代史的下限表述尽管不同,但实际上都是史学界世界近代史下限为“1900年之说”观点影响之下的产物。吴于廑、齐世荣先生主编的大学教材《世界史·近代史编》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角度,将世界近代史的上下限定为1500—1900年,认为大约在19世纪末,逐步在全世界取得支配地位的各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它们之间发生激烈争斗并最终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世界现代史的发展时期。同时,到1900年左右,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为标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形成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有机整体。因此,将19世纪末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下限比较适宜。

其二,《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与世界近代史“20世纪初”的下限重合。《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世界现代史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而其中所涉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也是世界近代史下限范围之内的事,这样的表述容易给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造成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置于世界近代史还是世界现代史的两难境地。同时,对分期的不同理解,也会导致对教材内容不同的安排。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各版本历史教材对世界近代史的上限的观点趋于统一,但对下限的处理分歧则较大,如人教版、岳麓版、中国地图版、中华书局版、北京版历史教材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划入世界近代史部分,放在九年级上册,而华东师大版、河北人民版、川教版则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划入现代史部分。所以,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于世界近代史下限为“19世纪末”的表述无疑明确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划分在世界现代史的时段内,这对于即将开始的世界近代史教材的修订起到了明确的指导作用。

其三,正确对待世界近代史上下限的分期。世界近代史上下限的分期问题一直是世界近代史的研究热点之一。众所周知,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和史学观点影响下,由于指导思想和对历史的理解不同,学者们会在历史分期方面存在观点的差异,这样,史学工作者划分历史时期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和争论性。例如,有学者提出“如果以190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结束和世界现代史开始的标志,那就要把1905-1907年俄国革命、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划到世界现代史的范围之内。但实际上在讲到这些历史事件时,还必须回述近代历史,否则就不能清楚地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同19世纪末期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以及帝国主义的形成和它的三大矛盾尖锐化之间的因果关系”。类似于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很多学者和中学历史教师的赞同。所以,我们在研究课程标准时,要清楚地认识到,无论哪一种分期都是为了提高学习和研究效果的需要,各种分期都有其不同的理由,很难说哪一种分法正确,哪一种分法错误,要尽量尊重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尽量尊重学术界对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影响,不要过分纠缠于各种争论。

二、世界近代史的发展线索

《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框架和内容编排方面特别注重历史进程的时序性,特别在六个学习板块中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世界近代史的导言就依此原则按照时间的顺序,比较全面准确地概述了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以及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目前,中学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宏观把握《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世界近代史板块的发展线索。

(一)关注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性,勾勒明确的世界近代史时代发展主题

《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没有像实验版课标那样强调“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但是所勾勒的世界近代历史的时代发展主题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所涉及的知识点仍根据世界近代史主要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产生、确立、发展并向整个世界扩张的历史,也是世界日益形成一个密切联系整体的历史特点来编排的。之所以删掉“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笔者认为原因可能与国内史学界关于世界近代史是否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争论有关。从20世纪的40年代、5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编著的高校版世界近代史教材,通常将世界近代史同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认为“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或者说“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然而,对此种观点国内也有众多学者持有不同见解。所以,虽然新的课程标准中不提“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但并不否认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一历史阶段中所起到的领头羊的作用,也强调“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二)构建世界近代史按时序发展的两条线索和两个阶段的知识体系

按照历史发展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规律,世界近代史发展的主线索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产生并向北美、日本等国家发展的历史;另一条是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欧的产生和发展,西欧各国通过开辟新航路和血腥的殖民掠夺,使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全球扩张,最终形成了世界市场。过去长期存在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相对隔绝状态被打破,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逐步形成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整体。按照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这两条线索,世界近代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从16世纪至17世纪为第一阶段,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为第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初步发展的历史,也是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等国确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也是世界完全联系成一个整体的时期。

(三)“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有益于学习内容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

从内容呈现方式上来看,修订版的历史课程标准适量弱化了主题,采取了按照历史发展时序“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所谓“点—线”结合,“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导言的第一个自然段,是对世界近代史涵盖的时间段的界定,对世界近代史本质特征的叙述,即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整个世界逐渐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及相互依赖的整体。导言的第二自然段叙述的是14—17世纪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初步发展的历史。第三个自然段叙述了17—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第四个自然段特别指出了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矛盾,以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作用。《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15个学习要点,就是所谓的“点”,它们按时序编排,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依次递进的历史时期呈现。按照这种呈现方式,目标导言中所隐含的世界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课程内容精选的15个“点”相结合,这样就容易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

三、世界近代史学习内容的变化

除上述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和主要线索外,世界近代史的学习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仔细梳理这些变化,可以发现世界近代史课程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内容呈现方式、课程内容数量和学习内容要求等方面的变化。

(一)弱化主题,精选有利于贯彻历史发展主线的史实要点

如上第二部分所述,《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采取按照历史发展时序的“点—线”结合的方式来凸显世界近代史的发展线索,这与《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主题呈现方式明显不同。这样做,重视历史发展的主线,弱化了学习主题,更加符合初中生学习的特点。修订版世界近代史的课程内容共包含15个学习要点,这15个学习要点主要包括文艺复兴、欧洲近代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掠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第—次工业革命、俄国的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科学文化与社会生活等。这15个学习要点构建了按时序发展的世界史知识体系,既包括各民族、各国家和地区纵向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又包括各民族、各国家和地区在横向上的历史发展,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各个侧面;既突出了人类社会形态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过程,又揭示了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发展趋势,世界近代史在世界史通史体例中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的历史特征特别明显。

(二)删除过难和过偏内容,按照世界近代史的发展主题增添适当内容

《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删减了一些比较难于理解、专业色彩比较强的内容,增加了有利于理解世界近代史主线索的内容,课程数量内容有所变化。例如有关克莱武在印度掠夺、宪章运动、伏尔泰等内容被删减掉,增加了租地农场、手工工场的知识点。这样做,既是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重要的是通过内容的调整,使得世界近代史的课程更加系统和完整。例如,新课标要求学生“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这一内容的增加就要求理解和认识欧洲近代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而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世界近代历史总的理解。再例如,修订后的课标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纳入世界现代史的范畴,这样的调整使世界现代史的内容更为完整,有利于系统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现代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到这些变化,并在教学中正确把握和贯彻落实。

(三)部分目标内容的教学要求有所改变和调整

《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一些内容没有调整但教学要求在变化,教师对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以两次工业革命为例。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三条,一是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二是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三是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这三条内容在修订版课标中变为一个知识点,即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有三条,一是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二是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三是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这三条内容在《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变为一个知识点,即通过对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仔细分析有关两次工业革命表述的变化,可以看到,它不仅表现在语言表述更加简洁,而且针对两次工业革命在世界近代史中的地位,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发生了变化,要求学生掌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双重影响。教师在教授两次工业革命时,要特别关注到这些变化。

四、世界近代史的教学建议

在初中世界史教学中常常存在着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世界史教学容量比较大,线索比较多;二是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对世界历史知识存在理解上的障碍。要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使学生对世界历史有比较清晰明确的认识,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世界近代史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和指导性的建议,但教师仍需注意以下两点。

(一)注意整体把握和整合知识要点,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理解世界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在知识层面上,《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世界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并理解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如前所述,《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是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来编排的,把精选的世界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了世界近代历史发展大的时段框架内,不再进行明细的主题和时间的分界。同时,众所周知,因为历史现象不是某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也不是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而是要透过多个历史人物或多个历史事件来呈现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趋势。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确立明确的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时代主题,通过主题线索整合目标教学内容,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编排,使之形成逻辑性较强、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把握的知识结构。如根据世界近代史的主要线索和主要阶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世界近代史上华盛顿、拿破仑、马克思、恩格斯、玻利瓦尔、牛顿、达尔文等重要的历史人物,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英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历史事件和文艺复兴、三角贸易、工业革命等历史现象。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通过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注意到这些学习要点之间的有机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世界近代史的总体线索,进一步理解人类在这一历史时期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趋势。这样的整合也使“面向世界的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的价值观培养问题在教学中容易迎刃而解。

(二)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张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循序渐进地培养其历史学习能力,这是一个能力培养依次递进的要求。世界近代史的学习板块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是明确的,要求学生能“初步学会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概括和综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要求学生“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以及其野蛮性和扩张性;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资本主义侵略扩张斗争的正义性与合理性;初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针对这两种要求,《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建议”中都设计了相关的内容,例如“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初步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历史意义”、“理解美国革命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等等。在“日本明治维新”的学习中,还要求学生“比较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等。根据这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性和指导性,无论采取哪种教学形式,都要注意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这样,就容易帮助学生理解情感目标中诸如“如何对资本主义发展进行评价”等问题,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相比确实具有历史进步性,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人类在这段历史中不断地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历史在不断地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因为其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剥削本性又使之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它剥削压迫本国民众和侵略相对落后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地区的人民,违背了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理念,激起了被剥削者、被压迫者和被侵略者的反抗和斗争。这样,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的必然性、正义性等历史是非观念也就建立起来了。

实际上,《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世界近代史目标内容除上述的几个重要的变化外,还存着许多其他的修订变化。对于15个具体的史实要点的学习要求究竟有何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处理这些变化?这些都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只有加强对新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才能进一步清晰地理解这些变化,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

标签:;  ;  ;  ;  ;  ;  ;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世界近代史板块变迁解读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