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中职课程优化路径探析论文

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中职课程优化路径探析论文

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中职课程优化路径探析

吴晓云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摘 要: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战略选择,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发展中职教育是教育扶贫的关键环节,课程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载体。本文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对农村中职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通过精准定位课程目标,系统设计课程内容,全面改善实施环境,多元考核评价机制四个维度探析农村中职课程优化路径,落实好精准扶贫战略。

关键词: 精准扶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优化路径

精准扶贫是新阶段的“滴灌式”扶贫。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至2018年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138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7%。[1]为落实精准扶贫战略,亟待精准的配套实施方案,发展农村中职教育是其着力点之一。

对1例干燥综合征合并真菌感染的治疗与药学监护……………………… 姚 瑶,束 庆,王 红,等(5·389)

一 精准扶贫视域下优化农村中职课程的逻辑指向

(一)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逻辑起点

在我国农村地区,多因自然条件恶劣造成的贫困致使当地以发展农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缺乏工业支撑,经济发展落后,又导致教育落后,精准扶贫的目的在于根治贫困,核心在于精准施策。习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亦强调要重点发展职业教育。传统的扶贫多以物质扶贫为主,是“输血式”扶贫,而教育扶贫通过传递知识,改变思维方式,培养高质量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是“造血式”扶贫。

(二)发展农村中职教育是教育扶贫的逻辑必然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领域。职业教育入学要求低,覆盖范围广,学习年限较短,就业快,不仅能有效解决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问题,更有利于发挥教育扶贫的效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提出,要提高中职教育发展水平。在结束义务教育后,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无法支持困难学生继续接受教育,农村中职教育作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既满足其对知识技能的需要,又能快速就业,快速脱贫,是实现贫困人口2020年全面脱贫的有效“捷径”。

“十二五”以来,浦口区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坚持以耕地质量建设为中心,深入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工作。2007年,浦口区设立了24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其中2个省级监测点,市级监测点22个,分布在浦口区各街道,常年监测浦口区的耕地质量。通过耕地质量监测,全面掌握浦口区耕地质量基本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了解和掌握耕地土壤的基础地力动态变化规律和施肥效果。

(三)课程优化是发展农村中职教育的应有之意

精准定位中职课程目标是实现课程优化的必要条件。农村中职课目标关系到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影响学生就业。课程目标要始终将学生的技能培养开发放在首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满足农村需求的人才。

课程评价是检查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是否达到目的,对教学效果进行判定并提出建议的活动,是课程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5]而许多农村中职学校没有规范的评价机制,具体表现在:评价理念方面,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能力的评估;重视学生集体观念的培养,忽略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使中职课程偏离目标方向。评价程序和方法方面,都是由上级部门评价,未充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使课程评价不能真正促进课程质量提升。评价的主体方面,重视上级部门的评估,追求良好的评估结果,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对教务部门、家长、及企业的评价未足够重视。评价内容方面,以考试成绩及就业率为评价指标,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 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中职课程问题剖析

(一)课程目标

在确定中职课程目标时,第一,寻求专家、企业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农民的帮助,了解人才需求状况,包括数量、专业、能力等需求;第二,摸清当地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包括产业性质、范围、经营状况、岗位分布及发展前景等;第三,对职业能力标准和岗位需求进行分析,明确课程目标定位;第四,找准学校发展定位,明确办学特色;第五,对学情有清晰了解,分析不同水平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掌握学生学习需求,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动向,从知识能力、方法过程和价值观念角度确定课程目标,确保课程目标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相契合。

(二)课程内容

排砂管岩屑返回微波信号的检测是一个工程实际问题,推导多普勒回波信号的时候可进行必要的近似和合理假设,比如排砂管中岩屑的大小和形貌,根据文献[7-8],气体钻井过程中,最终能被成功带回地面的岩屑直径大多数小于2.5 mm,钻头破碎岩石形成的岩屑颗粒多成片状椭圆形[8],为简化计算,该处假设每个岩屑颗粒都是球形的。其假设如下: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筛选知识,依据一定的逻辑编排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托是专业设置,主要体现为教材。农村中职课程内容缺乏系统化设计。专业设置方面,国家对其不再进行计划管理,中职学校现执行的2010年专业目录有19个专业大类和321个具体专业,[4]有学校为增强吸引力,不顾自身条件,频繁更替专业,出现了同专业有不同名称,同名称设置不同课程的现象,使课程内容缺乏逻辑性,未契合农村中职需要。教材方面,课程内容对教材依赖性大,教材内容城市化取向严重,很少涉及农村实际状况;教材编写人员多是城市教师和专家,代表城市化价值取向。课程内容的落实上,缺乏针对性,尽管多数学生以就业为主,但仍有升学诉求的学生,面对升学、就业不同诉求的学生统一教学,未设置不同模块的内容。

(三)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课程目标付诸实践的过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3]伴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课程的实施手段、方式更加多元化,但是农村中职学校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环境差,教学器具陈旧落后,如部分学校尚未配备多媒体设备。第二,图书资源少,类别不全,资料更新慢,学生难以获取前沿知识技术资料。第三,普遍缺乏专业的实训基地,实训机器批次落后于市场使用机器批次,导致很多实训课程无法有效开展。第四,教师资源薄弱,“双师型”教师稀少,由于学校资源拮据且难以搭建教师培养平台,只能依靠上级提供培训机会,无法吸引优秀教师。

(四)课程评价

Step 2.Construct the matrixand root the polynomial to obtain the frequency parameter estimatesNote that the roots are inside the unit circle and are closest to the unit circle.

三 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中职课程优化路径

(一)课程目标:精准定位

课程是教育的依托,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农村中职课程的质量关系到农村中职的发展质量。扶贫先扶智,扶智激发了精准扶贫的行为动力。通过课程向学生教授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以调动其积极性,实现脱贫致富。扶贫先扶志,扶志激发了精准扶贫的思想动力。课程的实施过程伴随着价值观的灌输和渗透,能淡化学生的贫困意识,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脱贫信念,使其积极投身于脱贫致富。因此,优化农村中职课程刻不容缓。[2]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即人们期望通过某一阶段学习后所要达到的程度,[3]是确定课程内容、改善实施环境和进行课程评价的基础。中职教育是以课程为依托,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但在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上,主要反映学科固有价值,强调课程的知识传递作用,未结合农村发展需要,忽略学生的技能需求。在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上,坚持普遍性目标,多体现一般性原理,模糊且难操作,不利于学生就业。主体选择方面,以专家和教师为主,忽略了企业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及农民,使目标有脱离实际需求之嫌。目标构成方面,忽略了方法过程和价值观的学习,停留在知识技能层面。因此,有效确定课程目标,是实现农村中职课程优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课程内容:系统设计

课程内容选择是课程优化的重中之重,中职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从职业教育学习规律出发。第一,专业是课程的组合,通过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动态调整专业,建立科学化农村中职专业设置体系,同时结合农村发展需求,开设校本课程,如在东部沿海农村地区,设置水产养殖、加工等专业,实现农村中职专业设置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设置调整课程内容,对其进行归纳和模块分解,按能力要求设置教学单元,合理编排课程内容。第二,教材是课程的参考资料,要从岗位需求出发,以农村发展为取向,根据校本课程,抽调优秀老师和企业人员成立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负责校本教材的编写修订。第三,根据学生需求选择模块内容,对就业为诉求的学生强调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基本知识、职业素养;对有升学诉求的学生强调基本知识、操作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实施:全面改善

课程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某一因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其它因素的变化,也影响系统的整体运作,面对这一局面,课程实施需要不断调整。首先,增加对实施环境的投入,改善实施条件,尤其是教学场地的改善、教学器具的配备与更新,满足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其次,补足图书资料缺口,通过多种方式拓宽图书来源渠道,增加图书类别,并增加电子资源,保证学生尽可能了解前沿知识技术;同时,要改变学科教学思维,学习国外课程理论,结合我国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状况,构建有中国农村特色的中职课程理论。然后,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设立实训基地,更新实验设备,使教学实操设备与生产领域设备同步化。最后,在师资方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即鼓励老师到企业学习,分析岗位能力,明确人才培养标准;并且聘请优秀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实践。[6]

(四)课程评价:多元考核

为便于农村中职课程的落实,需要采用多元考核的评价方式。第一,坚持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评价理念,关注课程的阶段性效果和未来所能产生的价值。第二,坚持多主体参与、内外部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由学生、老师、教务部门参与,学生评价课程,老师据此进行调整,教务部门负责整体督导。外部评价主要是由上级部门、同类型学校、企业共同参与,上级部门以宏观评价为主,评价流程规范,方法科学;同类型学校的评价可加强学校交流学习,发现并解决问题;企业的评价能反映市场需求,确保人才符合市场需求。第三,从单一指标到多维指标,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也强调学生能力的提升;既重视学生反馈,也重视教师的反思。多角度对农村中职课程展开系统的评价,提升农村中职课程效果。

四 结论

在精准扶贫视域下,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方面优化农村中职课程,不仅有利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落实,更有利于我国整体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理论终归源于实践,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优化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其路径。

参考文献

[1]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国统计局官网,2019-2-28.

[2] 张蓓.以扶志、扶智推进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与实践路径[J].改革 ,2017(12):41-44.

[3]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 曹晔.当代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研究[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

[5] 陈熔,毛烨.基于现代职教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J].教育与职业 ,2017(09):89-92.

[6] 张俊.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 ,2018(05):55-59.

本文引用格式: 吴晓云.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中职课程优化路径探析[J]. 教育现代化,2019,6(68):290-292.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8.098

作者简介: 吴晓云,女,河南灵宝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

标签:;  ;  ;  ;  ;  

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中职课程优化路径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