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高龄脑梗塞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_叶冬丽,王燕萍

心理护理干预对高龄脑梗塞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_叶冬丽,王燕萍

叶冬丽 王燕萍

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干部病房 浙江杭州 310013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高龄脑梗塞伴抑郁症患者疗效的改善作用。方法: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我科共收治108例脑梗塞伴抑郁症患者,年龄均>7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分别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焦虑评分。结果:观察组出院前SAS和汉密尔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脑梗塞伴抑郁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梗塞;抑郁症;心理护理干预

高龄人口是我国发生脑梗塞的高危人群。脑梗塞患者由于服药时间长,依从性差,同时常遗留半身不遂,加之高龄人口多文化程度较低,对疾病认识不足,因此常出现抑郁症。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脑梗塞中40%~50%患者伴有抑郁症 [1]。心理护理是近年来热门的护理理念,符合医学模式的转变规律,主张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针对性护理,促进疾病康复。本研究对108例脑梗塞伴抑郁症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干预,以观察其对患者焦虑和抑郁的缓解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时间: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病例数:108例患者中男66例,女42例,年龄55~86(平均73.4±2.5)岁,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和对照组,每组54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63例,高中21例,大专19例;本科及以上5例。基础疾病中,糖尿病42例,高血压55例,心脏病26例,支气管炎31例,部分患者同时伴有两种或以上基础疾病。脑梗塞类型:腔隙性梗塞61例,缺血性脑梗塞24例,出血性梗塞2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CT或MRI确诊,同时排除入院时已有意识障碍及危重患者。两组患者治疗方案相同,病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二级护理,予补液,能量支持等对症治疗,能进食者正常进食,不能禁食者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同时定期检测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并检测血清电解质水平,有基础病患者给予降糖、降压治疗,对有指证的患者行抗感染治疗,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针对不同情绪患者采用不同的方法,首先布置温馨病房,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详细解释治疗方案和治疗的长期性,若患者出现生气愤怒等负面情绪时,可让其听悲伤、痛苦和充满矛盾情感的音乐,若为中度抑郁患者,可听节奏欢快、喜悦的音乐,同时还需要注意主要选择下午两点进行播放,播放时间约30 min;另外言语疏导也是重要的方面,可采用摄入性会谈和治疗性会谈。

1.3观察指标

根据《汉密尔顿抑郁评分量表》中制定的标准进行评判[2],< 8分为无抑郁,≥8分为轻度抑郁,≥12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3],本量表含有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四级评分,其中15个为正向评分,5个为负向评分,20个项目相加总粗分经换算成标准分进行自我评定。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汉密尔顿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前评分为22.0±1.8,对照组为22.3±1.7,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评分为12.0±1.4,对照组为18.4±1.8,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1<0.05)。

2.2两组治疗前后SAS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前SAS评分为67.8±8.0,对照组为68.0±7.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评分为16.3±2.4,对照组为43.6±2.9,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0,p=0.01<0.05)。

3 讨论

脑梗塞是常见的老年病,治疗周期长,且常常遗留肢体偏瘫,活动障碍等后遗症,即便是腔隙性脑梗塞,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一定的并发症,同时高龄患者常常文化程度较低,服药依从性差,对疾病认识不足,因此抑郁症是其常见的合并症。抑郁症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时还会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甚至有可能影响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脑梗塞患者常常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因此如何进行可持续治疗,配以针对性的护理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方面。心理护理干预不仅重在认识其重要性,而且在于如何实施。这是近年来护理学界随医学模式的变化而新出现的护理理念。以往多数神经内科医生只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而忽视患者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预后质量,因此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

从随访结果看,心理护理干预不仅有效降低了脑梗塞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评分和SAS焦虑评分。可见,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可降低脑梗塞伴抑郁症患者的焦虑评分,同时可提高患者对这些疾病的对抗能力,增强信心,促进康复[4]。黄央等[5]对脑卒中伴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其有效促进了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疾病负担。尹宗慧[6]也将脑卒中伴抑郁症患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加用心理治疗和护理,治疗和护理4周后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发现,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与本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因此,可以认为,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脑梗塞伴抑郁症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但由于本次随访时间较短,其远期预后和大样本统计还需进一步随访。

参考文献:

[1]李进领,栾好忠,孙春霞,等.社区脑卒中综合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8):40-41.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0,2(4):50-59.

[3]程蕊琼.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7(8):1737.

[4]杨富英,邓丽芬,邹志军,等.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患者预后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1):107-109.

[5]黄央,高岚珍,叶建波.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抑郁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5):102-105.

[6]LiuM,WuB,WangWZ,etal.Stroke in China:epidemiology,prevention,and mangement strategies[J].Lancet Neurol,2007,6(5):4564-64.

作者简介:叶冬丽(1984.1--),女,护师,籍贯:浙江杭州,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研究方向:老年慢性病护理。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灵隐路14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云松楼护办,310013.

论文作者:叶冬丽,王燕萍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1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干预对高龄脑梗塞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_叶冬丽,王燕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