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会计问题研究

商誉会计问题研究

许家林[1]2006年在《商誉会计研究的八十年:扫描与思考(下)》文中指出四、商誉会计研究:我国研究现状的初步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即有学者开始涉足无形资产这一领域研究,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对于商誉问题的专门研究的成果却相对较少。大致有五种形式:(一)有关商誉会计问题研究的专门论着目前,国内有关商誉会计问题的

许家林[2]2006年在《商誉会计研究的八十年:扫描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无形资产论》这一经典名着中有关商誉会计问题的重要学术观点、基本结构及其学术影响,分析了商誉会计研究理论成果在现代各国会计准则中的主要体现方式,结合我国商誉会计研究现状,提出了围绕商誉会计这一主题需要深入研究与值得思考的若干问题。

许家林[3]2006年在《商誉会计研究的八十年:扫描与思考(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誉作为企业一项特殊的经济资源,它是一项看不见的无形资源,但却是一项对企业的现实收益与未来发展均产生重要影响的有形资源。它虽然是一项没有实物形态的企业资产,却又是企业可以时时感受到其无形力量的有形资产。也正因为其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特殊影响,商誉较早即引起了经济、法律和管理等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但其进入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领域并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则是在20世多纪20年代以后。其中最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之一,当推我国现代着名的会计学者之一的杨汝梅(众先)先生于1926年6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以商誉问题为主题完成的博士论文——《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GoodwillandotherIntangibles)。书问世后的近八十年里,尽管现代会计理论的发展经历了风风雨雨,尽管其内容也在不断地组合与发生着新的变化,但在目前已经形成的丰富多彩的会计理论体系中,无形资产与商誉问题仍然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不仅围绕着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颇丰,而且很多研究成果已经用于指导会计实践。本文试对这一过程做简要评述,并就商誉会计研究中若干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作初步描述。

郭新[4]2002年在《中外商誉会计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间并购浪潮的日益涌现乃至狂热,将会出现巨额的外购商誉。如何规范外购商誉问题也就成为焦点。尽管西方经济界和会计界有着较为成熟的“企业合并会计理论”和较为一致的“商誉会计规范”,但由于我国市场体系起步晚,目前仍处在发展培育之中,国内企业家和会计准则制定者仍对这些理论和规范缺乏系统的了解。正是基于这一考虑,作者选择了“中外商誉会计比较研究”这一题目作为研究课题,认为在我国当前的紧迫形势下,“拿来主义”不失为特定时期的一计良策。希望通过对中外商誉会计处理的对比性研究,一方面是学习,一方面是想找到切合实际的出路,以解决我国商誉会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困惑。 本文首先围绕商誉的基本概念和商誉的构成要素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商誉概念的历史沿革及商誉概念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定位进行了透视,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归纳的基础上,通过有借鉴性地吸收和采纳,运用系统论和现代管理学的知识对商誉概念的构筑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商誉的构成要素问题上,将中外会计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次,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外商誉会计发展的动因。再次,对美国、英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中国有关商誉会计规范的研究的历史轨迹进行了纵向比较,同时,围绕商誉会计的基本问题,选取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与中国进行了横向比较。最后,对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600家公司的2000年年报中“合并价差”的披露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商誉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敬佳琪[5]2007年在《商誉会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商誉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现实收益与未来发展均产生重要影响,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研究商誉会计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特别是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但迄今为止,有关商誉的若干问题如:商誉的定义、自创商誉的确认、合并商誉的确认计量等,在会计学理论界及实务界并未达成共识。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对商誉会计的相关处理做了明确规定,即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对于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先对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以及合并成本的计量进行复核,经复核后合并成本仍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将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商誉的规范化处理,对我国商誉会计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对我国相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规范的作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在我国上市公司施行,准则中对商誉的规定,是否适应我国的国情,是否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以商誉的构成要素为切入点进行商誉会计的深入研究,探讨商誉构成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并重点研究自创商誉与合并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通过对商誉会计准则的国内外比较研究,找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商誉会计的规定对我国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并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规范出一套完善的适应经济发展并能将其有效地贯彻到具体的实务中去的商誉会计理论体系提出建议。

许家林[6]2006年在《商誉会计研究的八十年:扫描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探讨了商誉及商誉会计概念的演进与历史溯源,介绍了《无形资产论》这一经典名着中有关商誉会计问题的重要学术观点、基本结构及其学术影响,分析了商誉会计研究理论成果在现代各国会计准则中的主要表现方式,对我国商誉会计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初步的定量分析,提出了围绕商誉会计这一主题需要研究与值得思考的若干问题。

李娜[7]2014年在《基于企业价值的合并商誉会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誉自产生的一个世纪以来,便一直处在不断的争议之中,关于商誉的问题在会计学界和经济学界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和文献成果,尤其是20世纪以来关于商誉的理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影响企业价值的各种因素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商誉在企业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在企业价值的提高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社会各界,企业投资者对商誉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是,在当前会计核算和计量的实务中,并没有将商誉以及其价值体现在会计报表中,不能充分真实的反应企业现有的商誉及其价值,这样严重的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也就不能反应企业的价值,进而难以满足社会各界及与企业利益相关的人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企业间的并购,国际间企业的并购越来越多,商誉问题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目前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问题。虽然当前对商誉的文献研究很多,但是绝大部分还是仅就商誉的会计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进行论述。我们都知道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它与企业的成长和盈利都息息相关,而当前现有的文献都仅局限用于对商誉进行综合的论述,很少从实务计量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采用规范性的研究方法,基于企业价值理念,对关于合并商誉的问题,如合并商誉的确认、影响因素、计量以及披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就企业价值的性质,理论及目前认可的评估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从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角度出发,探索出了基于企业价值的合并商誉价值计量指标。因为自创商誉与合并商誉在性质上是一致的,且指标计算中,所需要使用到的参数都是可以预测和计算的,所以本文作者认为基于企业价值角度的商誉计量指标同样适用于自创商誉,这一指标的推出,为企业进行自身商誉价值的评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本文采用了FH集团合并AL公司这一典型的公司合并案例,验证了基于企业价值的合并商誉计量指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是本文的研究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还有待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本论文将作为我以后实证研究的基础。

杨明[8]2007年在《关于自创商誉会计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世纪后,全球性的企业合并愈演愈烈。企业间并购浪潮的涌现将会出现巨额的外购商誉,如何规范这些外购商誉也就成为了焦点。企业问的外购商誉并不是一夜间就能形成的。这表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自创商誉在企业中的比重如日剧增,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自创商誉增加得更加迅速。商誉的理论和实务是会计学、经济学等学科的难题,其中关于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更是争论的焦点。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笔者选择了这一题目作为研究课题。在会计界,商誉被分为两部分: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长期以来,会计界一直认为自创商誉是一种具有超额盈利能力的特殊资源。现行惯例中对外购商誉予以确认,而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这主要是基于可靠性和稳健性的考虑。但作者认为,确认自创商誉,无论从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还是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实务水平来看,都是十分重要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得会计界不得不重新确定一些新的会计确认标准及会计计量基础。这为我们解决包括自创商誉在内的疑难问题提供了现实理论准备。本文从商誉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入手,提出现行惯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对商誉的概念和商誉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然后,从会计目标、会计确认标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3方面对自创商誉的确认进行了分析。在自创商誉的计量上,认为直接计量模式(超额收益模式)是理想的计量模式。最后,还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180只股票商誉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当然,文中的设想变成现实还会有许多困难,但作者相信,商誉这一问题在理论界的争论与探讨中会不断充实和完善,并在会计实践中得到反复检验和修正。

冯卫东[9]2014年在《知识经济下商誉会计:理论研究与准则改进》文中认为摘要:在知识经济下,企业能力和知识积累效应,对企业成长的贡献率已明显超过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本文以商誉理论起源及其经济实质作为逻辑研究起点,围绕无形资产与商誉、商誉的经济实质及构成因素、商誉确认与计量、商誉列报与披露等内容,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会计准则演变过程进行了文献综述,梳理商誉理论研究现状,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运用归纳总结法、比较分析法,并结合上市公司年报信息,对我国现行有关商誉会计准则现存问题进行定性分析研究,发现以下问题:一是并购商誉确认与初始计量原则与其他资产不一致;二是多次交易实现企业并购提前确认了商誉;叁是复杂股权结构下企业并购商誉确认与计量不完整;四是并购商誉后续计量未能反映出并购协同效应;五是商誉列报与披露信息缺失。之后,本文对并购商誉与公司业绩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以2007-2012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并购商誉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上市公司所在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对并购商誉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确认计量的“并购商誉”能够提升公司当期业绩;在以后期间内,除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外,确认计量的“并购商誉”显着降低了公司业绩,上市公司支付较高的对价而确认的“并购商誉”对公司业绩的负面影响存在滞后性;在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行业,上市公司的“并购商誉”能够提升公司业绩。这表明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确认与计量的商誉没有体现出商誉的经济实质。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以会计基本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企业并购协同理论为依据,对我国商誉会计准则的改进与重构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提出了商誉会计理论框架,对商誉作出了新的定义与分类。本文认为,商誉是指企业的能力,该能力是企业在过去持续经营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或通过并购取得的、能够控制的、现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不能单独辨认和交易的、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本文对商誉进行重分类,除按来源或取得方法不同划分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外,为了客观反映并购协同效应,本文还按企业并购日时间点将并购商誉划分为“并购日商誉”和“并购后商誉”两类,其中,“并购日商誉”是指并购日时点的商誉,即外购商誉,“并购后商誉”是指并购日以后各期期末商誉,包括并购日已确认的外购商誉和因并购协同效应而新增的商誉。从定量角度来看,并购后商誉=并购日商誉+并购后新增商誉(并购协同效应)。二是提出了并购商誉确认与计量一般原则,确保商誉定义和实体理论得到一致性的遵循。叁是对一次交易实现企业并购、多次交易分步实现企业并购、间接控股子公司实现企业并购以及通过多路径控股子公司实现企业并购商誉的确认与初始计量提出改进意见。四是提出了并购商誉进行后续计量原则和方法,以客观反映并购协同效应,即“并购后商誉”的变化情况。五是提出了商誉公允价值发现、评价及修正机制,以解决目前企业账面价值与企业市场价值相背离的问题。目前上市公司会计账面价值与公司市场价值有较大的差别,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没有把体现企业能力的全部商誉予以确认与计量。对并购商誉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的核心问题是对“两个公允价值”的估值,而采用估值技术对企业整体及其可辨认净资产进行定价,仅依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自身力量难以胜任。为了解决长期困扰商誉计量这一会计学发展的瓶颈,本文运用系统的方法,提出构建商誉公允价值发现、评价及修正机制,使商誉估值尽可能接近市场价值。商誉公允价值发现、评价及修正机制包括叁个方面:①企业内设价值评估部门或委托企业价值评估专业机构,对企业商誉价值进行估值,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估值一次,并向会计机构指供相关数据;同时根据市场、专业分析师反馈情况进行修正;②企业会计机构、会计师根据商誉价值估值数据,对商誉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这也是企业价值的发现过程;③市场分析师作为独立第叁方,对商誉估值的公允性、可靠性以及企业信息质量进行持续评价。六是提出了商誉权益属性和商誉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客观反映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商誉资产权益的归属。七是提出了改进商誉列报与披露的建议。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是在传统资产观基础上建立的,未将反映企业能力、竞争优势的商誉作为一项真正意义上的资产加以确认,也未反映“商誉人力资本观”,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本文提出将现行“资产负债表”改为“财务状况表”,将“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改为“负债及主体权益”项目,在原“所有者权益”基础上增加“待确认权益”项目,以反映企业包括人力资本价值在内的商誉价值。其中,“待确认权益”反映的是企业并购后由于并购方与被并购企业之间整合所带来的协同效用,该权益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资本公积,有一部分属于“资本雇佣劳动”背景下的不完备契约机制而形成的财富积累,这部分财富可用于企业股权或期权激励、分红、员工被遣散时的补偿费等,作为主体权益的一部分单独列报。同时,在主体权益(商誉)变动表“待确认权益(商誉)”项目下列示,在综合收益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下列示。

曾娟[10]2005年在《商誉会计研究及国际比较》文中指出本文对商誉的会计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国际比较。文章采用分析与比较的方法,对商誉和负商誉的定义与构成因素、确认和计量等问题等所涉及的诸多观点进行评述,相应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观点;对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商誉的会计规范进行比较和分析,对我国的商誉研究及其规范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文认为,自创商誉基本符合确认为资产的条件,可以而且应该予以确认。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仅要统一自创商誉、外购商誉和负商誉各自的初始确认和计量方法,而且对于同时存在自创商誉和合并商誉(包括外购商誉和负商誉)的企业,在进行各自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以后,应该统一它们的后续会计处理。文章对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尝试性地提出了改进的“价值测试法”,不仅包括了总商誉价值的减值情况,而且包括了总商誉价值的增值情况。我国既应该认识到与发达国家在商誉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的差距,加快理论研究,又应该有选择性地借鉴他们的一些经验,尽早制定出我国关于商誉的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 商誉会计研究的八十年:扫描与思考(下)[J]. 许家林. 财经政法资讯. 2006

[2]. 商誉会计研究的八十年:扫描与思考[J]. 许家林. 会计研究. 2006

[3]. 商誉会计研究的八十年:扫描与思考(上)[J]. 许家林. 财经政法资讯. 2006

[4]. 中外商誉会计比较研究[D]. 郭新. 沈阳工业大学. 2002

[5]. 商誉会计研究[D]. 敬佳琪.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6]. 商誉会计研究的八十年:扫描与思考[C]. 许家林. 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 2006

[7]. 基于企业价值的合并商誉会计问题研究[D]. 李娜. 山西财经大学. 2014

[8]. 关于自创商誉会计问题的研究[D]. 杨明. 上海海事大学. 2007

[9]. 知识经济下商誉会计:理论研究与准则改进[D]. 冯卫东. 北京交通大学. 2014

[10]. 商誉会计研究及国际比较[D]. 曾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商誉会计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