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精神构建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力_中国精神论文

弘扬中国精神构建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力_中国精神论文

弘扬中国精神以构筑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力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力量论文,精神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5)10-0090-04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文化实力的增长,也离不开当代大学生自觉地贡献文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视弘扬中国精神以构筑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力量,在弘扬中国精神的过程中必须回应以下两个现实问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纠正其造成的严重瓦解民族精神的问题,以及重视提倡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不能忽视为谁创新的问题。

       一、中国精神是贯通中国力量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精神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催人奋进的思想力量,是贯通中国力量的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国精神,既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力量。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在论述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时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2]这种力量用一种形象的比喻就是,正如有人在当年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时所说的:那不仅仅是火红的云团,更像是举起的拳头,是中国人用能力和志气攥成的铁拳。这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形象诠释,也充分道出了中国精神所凝聚的巨大力量。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不否认弘扬中国精神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今天倡导的中国精神是对以往中国精神的创造性继承,我们有着丰富的中国精神资源,新时代的创新,不是放弃中国精神的传统,另起炉灶,而是在总结、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升华、创新。中国精神既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两个“核心”,也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些都是构筑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理直气壮地正面弘扬和大力培育中国精神。当代大学生特别需要多些理直气壮又春风化雨般的正面引导,否则大量来自媒体的负面信息会误导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理解。正如2013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的审议时所提出的那样,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3]

       弘扬中国精神还需要以中国精神纠偏。弘扬中国精神不仅仅要清楚我们弘扬的内容是什么,还要清楚我们所反对的内容,需要有勇气直面社会问题。当前社会上,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涣散、削弱甚至背离中国精神的现象,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如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以及为个人私利所困、受社会思潮迷惑,因信仰缺失迷惘导致的贪图私利、及时行乐等现象的存在,这些思想观念在一些人群包括大学生中得到相当程度的认可,这些都与中国精神所要求的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相去甚远。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以中国精神进行纠偏,减少此类现象及相关思想的影响。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间相互激荡,尤其是全球化潮流仍以“西方中心主义”为指导思想,给大学生对待国家民族及其文化的态度和认知产生了强烈冲击,也给构筑大学生心目中的中国梦带来了文化的挑战。弘扬中国精神就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纠正大学生在西方各种思想文化影响下对中国精神产生的错误认识。

       二、培育民族精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正确对待民族英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因为诋毁民族英雄就是摧毁民族精神、摧毁中国精神。民族一词颇多歧义,这里所言的民族精神、民族英雄中的“民族”有着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含义,即中华民族,而非指某一个具体民族。据新华网2015年5月7日电,习近平在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前夕,在俄罗斯《俄罗斯报》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文章讲述了中俄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的战斗中相互支持、相互援助、并肩战斗,以及毛岸英、唐铎、女记者胡济邦等许多中华民族热血儿女毅然投身到抗击法西斯大军的英勇行列中的故事。明确提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4]然而现实中却有另外一些令人担忧的事情发生,比如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全方位诋毁、丑化毛泽东的段子、文章、书籍已经惑众数十年,还有一些人编造、散布“雷锋是人为制造出来的道德模范”“邱少云、黄继光根本不存在,是杜撰出来的英雄”“狼牙山五壮士是土八路、欺压老百姓的坏人”等谣言。细究这些被“还原”了所谓历史真相的人,都是我们的开国领袖和民族英雄。与这种现象遥相呼应的是,那些曾经被称为民族败类、为人不齿的人,如秦桧、汪精卫、刘文彩之流则被篡改为真正的爱国者、大善人。

       这种现象看起来似乎是很符合网络言论自由的特点,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喧嚣多时的这种种翻案风,其实是在系统地摧毁着中国精神的根基,从本质上讲就是推行历史虚无主义,是想以所谓的“还原历史真相”或“重新审视历史”为幌子,通过一个个击破我们民族英雄的谣言,达到恣意歪曲历史的目的,进而毁灭我们国家精神的丰碑,摧毁中国精神,再进一步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达到分裂、毁灭中国的政治目的。

       2014年,环球网上发表了一篇颇具警示性的评论:《绝不能让“国家与英雄一起被毁灭”在中国重演》。[5]文章援引了苏联英雄女孩卓娅被一群自诩“良心”的刊物揭露“真相”,女孩以及她所代表的精神由此轰然倒塌。但真正被毁灭的,显然不仅仅是一个卓娅,最终被腐蚀和摧毁的是苏联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一旦一个民族的精神垮塌,这个国家也就岌岌可危了,发生在原苏联的事实也恰恰证实了这一点。非常可惜而又可怕的是,这样的事在现今的中国一定程度上重演着。我们将媒体上对雷锋、邱少云、董存瑞、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进行的恶意歪曲、诋毁的情况与曾经发生在苏联对卓娅英雄形象的毁灭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苏联曾经发生过的歪曲民族意识,歪曲历史观和道德观,导致整个国家的弱化,乃至最终分崩离析、同胞相残的历史正在被人有预谋地打算在中国重演。

       鲁迅先生曾在文章中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6]这些中国的脊梁就是我们的民族英雄。英雄是时代的精神丰碑,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丰碑!也正因为英雄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此重要,所以要摧毁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诋毁他们的民族英雄开始。面对翻案风和历史虚无主义,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更不能不思考如何避免让国家精神的丰碑与英雄一起被毁灭的悲剧在中国重演的问题。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道:“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7]的确,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不知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一个自毁英雄的民族则是可悲的。

       季羡林老先生曾就古代史现代化问题提出过批判,他指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始终没有断过敌人,东西南北,四面都有。虽然有的当年的敌人今天可能已融入中华民族之中;但是在当年,他们只能算是敌人。我们决不能把古代史现代化,否则我们的苏武、岳飞、文天祥等等一大批著名的爱国者,就都被剥去了爱国的光环,成为内战的牺牲者。”[8]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将他们的做法放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来考量,而不是用我们今天所处的历史阶段去裁量古人。对于现代和当代英雄,当我们已经有了苏联的前车之鉴,其惨痛教训应该带给我们警示,值得我们好好深思。因为揭露所谓真相者的目的不在于告诉世人真相,而在于搞乱人们的思想,让青年成为中华民族自毁英雄的帮凶。因此,要构筑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力量,培育民族精神,就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使大学生学会尊重英雄,但不神化英雄。

       三、弘扬时代精神,不忘为谁创新

       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另一主要内容。在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抓住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在哪里创新和为谁而创新的问题。现在,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以是否出国、是否学成归国作为判定一个人是否爱国的标准。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认真思考。我们以前常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以说明无论在哪里做科学研究,只要心系祖国,就没有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句话值得我们重新思考,进一步讲,就是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是否有国界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简单地了解一下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如果说科学侧重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重点在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那么科技则侧重于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重点在于将科学所揭示的规律运用于实践。我们说科学没有国界,是因为科学进步往往要发表、公布出来之后经过同行专家学者和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肯定,所以科学更多的是公开的、共享性的。但是,科学技术就不一样,因为科学技术会更为直接地转化为生产力,同样科学知识指导下的科技水平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并因此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在这个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所以科技在一定时期内是非公开、非共享的,是有国界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并联系到现在为什么会有知识产权保护一说,也就会明白我们之所以大力提倡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就是因为科学技术是有国界的。

       自主知识产权或曰自有知识产权,意味着知识产权的主体本土化和其属性上的私权公权化。即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必须是“国有化”的研发机构、企业法人、新型经济组织联合体或具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的结合。换言之,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权利人必须是中国公民或中资企业、机构或单位。在此情况下,作为“私权”的知识产权在国际上实际上被赋予了公权色彩,自主知识产权所突出的“自主”,其实是国家自主、国人自主的含义,而不再拘泥于某个企业、单位或个人的私属权利的性质。由此可见,对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视,恰恰说明了科学技术是有国界的。国家已经提出,我们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大幅度提高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因此,进一步来说,科技创新就必须要考虑为谁创新的问题。

       这是因为为谁创新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问题。笔者曾经在课堂上与计算机系的学生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将来同学们出国留学,学成后没有回国,而是留在美国或其他国家,当这些国家与中国发生战争或冲突时,谁敢保证对方打来的武器中使用的程序里面没有你们的贡献?有些人打着科学没有国界的旗号,帮着外国人设计武器、程序、软件,而在需要成千上万人共同工作的领域,谁都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研究、设计会被用在什么地方,用来做什么,每个人所做的只是其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一小部分,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将来不会指向对付中国。我们当然不必草木皆兵,因此而放弃大学生国际交流的机会,也不必因此否定学成没有回国的留学生群体。但是,同时不能忘记的是,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处于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前沿,是振兴中国的希望所在,大学生谈时代精神时就不能仅仅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必须思考在哪里进行科技创新和为谁创新的问题。

       如果说大多运用到民用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问题还只涉及国家的经济利益、经济安全的话,那么有些技术就不止于此了。比如国家电网、银行系统、通讯系统等使用的工业软件,其国产化率的高低也不仅仅关系到国家经济利益,同时涉及国家安全。正如,当我们听到航空航天部门的“神舟飞船”“长征运载火箭”系列等品牌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时,看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一些武器装备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生产的时候,我们才会感到由衷而踏实的高兴,我们也会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背后有着鲜明的国家界限。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的安全问题比以前更加突出,也更容易被经济发展所掩盖,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所强调指出的,“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9]。大学生对自己所从事和即将从事的科学技术研究也要有这样的认识。其实不仅仅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都存在为谁造福为谁创新的问题。

标签:;  ;  ;  ;  ;  ;  ;  ;  

弘扬中国精神构建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力_中国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