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锦繁花迷人眼——话说中考作文命题新动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繁花论文,命题论文,中考论文,新动向论文,似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阅读了92道2007年的中考作文试题,深切地感受到命题者为保证考试公平、提高考试信度而求新求变的不懈追求。
一、非开放式试题大幅升温
中考作文常用的五类试题中,选题作文、话题作文对考生的限制较少,写作自由度较大,一般被认为是开放式类型;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具有较具体的审题要求和较强的写作束缚,一般被认为属于非开放式类型;而新型材料作文(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开放程度介于二者之间。《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据此,近年开放式类型作文占据了中考作文的绝对领先地位,非开放式类型作文则退居低位,见表1。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话题作文
55.5%
28.1%
28.2%
15.2%
选题作文
23.0%
45.2%
44.1%
33.7%
全命题作文 6.7%6.0%8.1%23.9%
半命题作文 11.8%
12.6%
9.9%20.7%
材料作文
3.0%8.1%9.0%6.5%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4年至2006年3年间,话题作文、选题作文两种开放式作文一直高居第一、第二的位置。二者相加,分别占当年总数的78.5%、73.3%、72.3%,足见开放式作文试题的“统治”地位之牢固。其他三类相加,最多不过27.7%。
但是,到了2007年,全命题作文所占比例攀升至23.9%,7年来首次进入前三名,跃居第二;半命题类作文虽然保持第三的位次,但是它首次超过了话题作文,并且所占份额升至20.7%,与2006年相比同比提高了10.8个百分点。至于当初被视为开放式创新成果的话题作文,已经走过2003、2004年的巅峰期,呈现下降趋势。面对这些巨大的变化,或许有人要问:这是为什么?
笔者认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尽量为学生个性化写作创设宽松的环境,尽量减少限制和束缚,这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必须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但是,过于开放的命题方向和过于宽松的写作环境,与选拔性考试的本质属性存在一定的冲突——作文题目过于开放,如何避免猜题押题?如何避免宿构?如何按照统一标准恰当评分?由于过度开放引发的这些问题,肯定会影响考试的公正公平。或许是基于提高考试信度的考虑,或许是引导广大教师要回归扎实的写作基本功训练,或许是有意考到考生的“痛处”、“遗忘处”进而促使他们和后来者全面提高写作能力,或许是话题作文到了顶峰之后的一种很现实的命题思路突破,总之,全命题、半命题作文形式已经并且还将继续被广泛地运用到中考命题之中去。这是2007年中考给予我们的重要信号:非开放式作文题目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考区的首选。只是,这其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全命题作文注重发挥提示语的作用。在1995年之前,全命题作文还是很多考区命题的首选,但是,现在的全命题作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展。内容上体现出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这里姑且不说;形式上大都精心设计了提示语,用来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趣味,开启写作思路,降低写作难度。比如,广东省广州市中考作文就是这样表述的:
根据下面的提示和要求作文。
红灯亮时,表示车辆行人必须停止前进;绿灯亮时,指示车辆行人可以通行。在现实生活中,“红灯停,绿灯行”除了指交通规则外,还可以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标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人们心中总要有盏“红绿灯”。
请以“心中有盏红绿灯”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
红绿灯是指什么?如果任由广大考生去思考,恐怕有些考生还得费一番思量,甚至有可能将自己的思维禁锢在交通规则上。命题者干脆站出来说明“除了指交通规则外,还可以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标准”,明确地指定和拓展了写作范围,降低了审题门槛,努力为考生创设较为宽松的写作环境。这种做法,在全命题作文试题中,特别是具有一定审题难度的全命题试题中比较普遍。
二是半命题作文呈现控制备选项的趋势。其实,半命题作文还是一种具有较大写作自由度的类型,这种自由度的主要体现方式在于空白处填词的全开放。或许正是要将这种自由度控制在恰当的范围之内,有几个考区采取了限定填词的备选项。在选题作文中的半命题选项中,出现了三例:河南省课改区的“那一次,我很____(快乐、内疚、受启发)”、河南省非课改区的“____(微笑、节俭、遵守规则)从我开始”、湖北省黄冈市的“我心中的那____(一轮太阳、一抹绿色、一份真情、一丝牵挂)”。值得注意的是,湖北省黄冈市的命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在前几年中发挥了命题改革创新先行军的作用。给半命题提供填词备选项的做法也是该市2006年首度实行的,我们推测,这种做法还会在更多考区里实施下去。
二、同一考区内同一类型试题连续性大幅降低
过去我们经常强调,为保持作文教学的稳定性、备考的针对性,要保持中考作文类型的连续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类型的不断变化,不给取巧者以余地,可以促使考生全面备考、全面提高写作能力。这样的命题取向,也许是2007年中考作文命题者希望达到的效果。
1.保持试题类型连续不变的考区比例急剧下降。
通过分析近几年与上年度中考作文类型的连续性,我们发现,2007年是作文类型连续性最低、变化程度最大的一年。与上个年度相比,作文类型保持一致的比例,2005年为78.5%,2006年为73.6%,2007年为52.1%(共计48个考区),逐年下降。这个数据表明,数十个考区摒弃了前几年的类型,改用了新的类型。中考命题有“三年一调整”之说,那么2007年这些考区启用新类型,是下一个三年的起步,还是今后不断调整作文试题类型的标志?这两种可能都存在,有待于实践去回答。
2.两种变化趋势并存。
分析作文类型发生变化的考区,我们发现了两种完全相反的趋势:一类是向开放式类型靠拢。比如,山东省临沂市由去年的半命题作文(“我____,因为我____”)更改为话题作文(“每一种草都会开花”),写作的开放度变得更大一些。二是向限制性更强一些的类型靠拢。比如,江苏省苏州市话题作文(“伸出你的手”)变为全命题作文(“晨”);浙江省台州市选题作文(话题“执着”和半命题“____伴我同行”二选一)变为半命题作文(“我和____有个约”);广东省由新型材料作文(关于诗句)变为全命题作文(“最好的奖赏”);上海市由半命题作文(“我们的名字叫____”)变为全命题作文(“记住这一天”),等等。这些考区的试题,给考生限定了更窄的范围,强化了限制性。
比较上述两种变化趋势,后一种无论是数量还是比例,都远远大于前一种情况,这可能说明中考作文命题正在进入非开放式类型“当家”的新阶段。
3.连续之中也在追求变化。
稳定是相对、短期的,改革创新是绝对、长期的。在许多沿袭上年度类型的考区中,命题者实施的是一种渐进式创新。
一是选题作文中备选项的类型有变。比如,河南省2006年是“全命题+话题”,今年变为“半命题+全命题”;湖南省长沙市2006年是“全命题+全命题”,今年变为“全命题+半命题”;福建省福州市2006年是“全命题+半命题”,今年变为“半命题+材料作文(读后感)”;黑龙江省非课改区2006年是“话题+半命题”,今年变为“话题+材料作文”;等等。这些考区,在大的类型保持延续性的同时,也做出了不小的调整、变化。
二是话题形式、内涵的变化。一般而言,充当话题的,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短语。其中后者的限制性更强一些。同样是话题作文,一些考区就在话题的设置上做出调整。比如,2006年山东省淄博市、江苏省徐州市选用的话题分别是词语“节日”、“心”;2007年,他们分别选用了短语“美就在我身边”、“心有所系”作文话题,考生在写作中必须顾及更多的内容和要求。
三、内容拓展带来了诸多创新亮点
着眼于《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从选拔性考试命题必须具有的避熟性、创新性特点出发,广大命题者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1.表示时间范围的词语进入题干。
或许是坚守“文以载道”原则,近年来,中考作文题干大多以标明美好思想道德、情操的词语组成。这类试题,实际上框定了主题方向,往往限制了考生个性化的发挥。作为一种探索和突破,命题者试图从学生广阔的生活中找到新的命题视角和资源,让表示时间范围的词语进入题干,就是一种很好的思路。2007年中考,就有江苏省苏州市的全命题作文“晨”,上海市的全命题作文“记住这一天”,山西省太原市的选题作文中可供选用的三话题是“立春”、“惊蛰”、“春分”,云南省课改区的选题作文中有一道话题是“有效期限”,等等。从数量上讲,这类试题比以前任何一个年度都多。表示时间的词语,更多地面向考生的生活,能最大限度地面向大众,有益于保证考试公平。一些诸如“节日”之类的时间名词,还有一定的文化含量。这两类时间名词,应该都会继续出现在未来的中考中。
2.第二人称词语进入题干。
盘点近年来的中考作文试题,我们发现大量的全命题和半命题作文中都含有“我”字。这是中考作文命题面向生活、激发真情的具体体现。2007年中考试题中,在很多考区继续保留“我”入题干的传统的同时,几个考区试题中出现了“你”。比如,江苏省常州市的半命题作文是“你还会____吗”;福建省莆田市的半命题作文是“我爱你,____”;陕西省的选题中有一道是“____,你好吗”,等等。由“我”到“你”,其实“我”还是叙述、表达的主体,只是写作者关注的对象发生了变化,陈述的角度变成为直接倾诉。需要说明的是,“你”具有不确定性,人、物皆可,拓宽了写作范围。所以,我们认为这类试题会有更大的市场。
3.多类“虚题”频现亮点。
以自然界的物象来命题,是一种命题形式。这类试题,让考生从那些具有多种属性和丰富内涵的物象出发,激活写作思维,寻找新颖立意,确立巧妙构思。前几年,也有这类中考试题,但是很少。从来没有哪一年像2007年这样,有这么多的以物象命题的“虚题”,从来没有这么多的物象被开发出来:一是用实物直接命题的。比如,重庆市的话题作文“翅膀”;湖北省黄冈市的选题作文中有一道是话题“深深的脚印”;四川省内江市的全命题作文“路上”,等等。二是以实物作为比喻的。比如,天津市的全命题作文“心中的彩虹”;广东省广州市的全命题作文“心中有盏红绿灯”;河南省课改区的全命题作文“我是一只渴望飞翔的鸟”,等等。三是用物象揭示哲理的。比如,江苏省南京市的全命题作文“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山东省临沂市的话题作文“每一种草都会开花”;湖北省恩施市选题作文中有一道是话题“水终有澄清的一天”,等等。面对还有可能出现的虚题,我们该怎么应对?写好这类文章,要恰当采用借物抒情、托物寓理、虚实结合、深入开掘的方法。
4.作文的考查功能被放大。
我们注意到,不少考区将书写能力的考查与写作能力的考查结合起来,在作文评价之外,根据作文的字迹增加书写评分。比如,浙江省绍兴市、江苏省南通市作文赋分65分,其中5分为书写分;江苏省徐州市作文赋分55分,其中含卷面分5分,等等。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一斑。这种做法,会在一些考区未来的中考里得到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