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阐释理论视角下的言语反讽回应模式论文_孙晓慧

回声阐释理论视角下的言语反讽回应模式论文_孙晓慧

孙晓慧 南京炮兵学院 211132

摘 要:反讽是人际交往中常用的话语手段,主要分言语反讽、戏剧性反讽和情景式反讽三类。本文拟依托语用学、以回声阐释理论为抓手,探讨并剖析其中的言语反讽五层次回应模式。

关键词:回声阐释理论 言语反讽 回应模式

一、引言

反讽,即所说和所指不一致,主要分言语反讽、戏剧性反讽和情景式反讽三类。人类对其研究可追溯至柏拉图时代,彼时多视反讽为修辞手段,多从修辞学角度加以研究。直至20世纪60年代,人们才认识到反讽是一重要的认知现象,是研究人类认知和思维的重要媒介。反讽研究随之延伸到各个学科领域,包括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仅语言学领域,又有从语义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等多角度的反讽研究。本文拟探讨回声阐释理论视角下的言语反讽回应模式。

二、分析框架

回声阐释理论脱胎于关联理论,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他们认为反讽必然涉及否定态度的表达,因此把握否定态度于反讽阐释尤为重要。他们还认为回声的使用恰恰体现了反讽的否定意味,并将回声分为直接重复、添加重复和道德准则或期望重复三类。

该理论自提出后,吸引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他们纷纷撰文介绍,将它与早先的反讽理论比较对照。经过大量语料研究发现,会话交际中,围绕回声源泉,听话者会对言语反讽做出五类不同层次的回应:明说层次、暗含层次、组合层次、歧义层次和只笑不答层次。

三、实例分析

1.明说层次

对反讽的划分主要取决于回声的源泉,即该话语是对什么内容进行重复:所述之事、所指之意,还是两者均有涉及。明说回应是指说话人通过明显的怀疑、好笑、吃惊、得意洋洋等方式,表征某种看法,对回声内容表示自己的态度。如:

A: It’s a nice day for picnic.

(They are going for picnic, and it rains.)

B (sarcastically): It’s a nice day for picnic, indeed.

该实例中,B对A所述之事进行了直接且带嘲笑性质的重复,回声源为A所叙述的事件本身,为明说层次的回声。一般在这种情形下,人们会相信回声看法的反面,认可B的观点,即这样的天气不适宜野炊。要想正确地把握该类句式、揣测其中的反讽意味,首先取决于对回声话语的识别,其次取决于对回声看法来源的确认,最后取决于说话人对回声看法的态度的识别——反对性的还是分裂性的。

2.暗含层次

处理反讽要比处理直接形式的言语要复杂,暗含的回应更比明说的回应难把握。通常情况下,当人们需要对反讽暗含的内容做出回应时,要么答复会稍有延迟,思考过后再回应,要么会以简单的反向回答作为答复。例如,一位热衷于皮草的摩登女郎B将皮草制品与时尚相连,对此她的友人A列举出惊人的猎杀动物的数据和动物濒危的速度,然后总结:

A: That’s what we know as fashion.

B: That’s not what fashion is.

该对话中,友人A将皮草制品与动物的濒危联系起来,摩登女郎B意识到这样的联系对自己的立场不利,于是马上反驳。B的答复是针对A所暗含的反讽内容进行的重复和回声,即漂亮的皮草与血腥、杀戮相连。一般看来,说“某物不是X”,实则暗含“某物是X”。另外,说话者也可藉反驳争取到时间,从而给出恰当、合理的答复。

3.组合性回应

组合性回应是指话语对反讽的明说和暗含两层次的内容均有重复。这种回应在一般性的对话中常出现,例如用“orderly”形容几乎没有家具的屋子,用“healthy”形容难吃的食物等。这类词汇都含否定的内涵,前者意指“too little furniture”,后者指“not taste good”。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如,B带A参观他的新房子:

A:Very orderly. Really. Neat and orderly.

B:Yeah… HA.That is one way to put it.Well soon there will be a large kind of table here…

该例中,A对公寓的评价看似肯定,实则含否定意味,即“公寓太空了”。B对明说和暗含反讽均作了回答。前半句直接回应明说的反讽,表明接受对方肯定的说法;后半句回应反讽暗含的内容,解释公寓会后续添置的物品。对话双方的笑将话语中的反讽性对比语境化为逗乐。

4.歧义性回应

歧义性回应源于不清楚回应者具体对哪些方面做出了反应,因而不能简单给予具体意义的答复。这样的反讽还会涉及完全无关的、不连贯的回应。有时,甚至不清楚回应性的话语是否使用了反讽,如果使用的话又该如何处理。例如,

A: It seems that you are going to marry that girl.

B: Rome seems to be in Romania.

B的回复颇具歧义,可简单视作关于地理的假设或猜想,不含反讽的意味。回复中的“seem”一词又透露出另外的含义,因为“Rome is in Romania”不能体现“好似”之意,也就没有使用该词的必要。该回复含两重回声:一是对A的话语进行想象中的添加重复;二是对A的说法中“seem”一词的回声,表明A的说法及“seem”的使用与想象添加的前提一样,毫无根据。这类反讽回应带有一定的歧义,解读时,需考虑语境、说话人的实际情况及话语细节。

5.以笑作回应

在友好、和谐的语境中,受话者常用取笑来回应反讽行为。这类回应多幽默,但通常仍会蕴含不同的看法,且多具有较强的社会接受性。取笑虽然是建构友谊的重要交际策略,但并非完全倾向于显示和谐的关系或气氛,对话双方还要找到有利的策略,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它的正面功效。

例如,B负责分发椒盐卷饼,准备的黄油的量却不足:

A: Bought butter for sixty.

B: HAHA.

A: Even though we all said we DON’T want so much butter.

B: HAHAHA.

C: That is your problem. HEHE.

B: HAHA.

A: Ha,it’s really true. So much butter is really not healthy.

A的话语 “bought butter for sixty”与实情不符,因为只有20人出席,黄油尚且不够用。接着,A又以 “we DON’T want so much butter”加深前句所带的反讽意味:假装认为黄油的量太多,实质上,是在取笑甚或是埋怨B准备得太少了。在A的一系列取笑中,B是当仁不让的取笑对象,对此,B只能微笑以对。C的话“That is your problem”是对A话语中暗含的讽刺意味进行的回声,即是因为A太胖,不适合吃太多的黄油。最后,A更是用 “So much butter is really not healthy”的话语对C的说法再次肯定、回声,其中的讽刺意味更是不言自喻。

四、结论

反讽是人际交往中常用的话语手段,人们回应反讽的方式也是各式各样的,但大体不外乎明说、暗含、组合性和歧义性回答、以笑作答五类。上述反讽回应的研究结果体现了交际的基本观点:听不只是听,是为说而听。理解反讽行为,需要结合进行中的会话,而不是将其作为孤立的言语行为加以处理。反语并不是对明说内容采取迂回路线处理就能理解的,而是要结合恰当的语境才能相对直接领会。以前的反讽研究恰恰低估了这点,低估了人们对反讽明说和暗含两层次的意义均可能回应。本文因而从关联理论的回声阐释理论着手,以认知语用学为依托,对反讽回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类和类比。

论文作者:孙晓慧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8月总第18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3

标签:;  ;  ;  ;  ;  ;  ;  ;  

回声阐释理论视角下的言语反讽回应模式论文_孙晓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