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跨世纪的建设成就——从北大资源集团十年发展看中国高校科技产业化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设成就论文,历史性论文,发展机遇论文,跨世纪论文,北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在20世纪末指出:本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10年前,北大人以敢于创新的姿态,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推倒南墙创办科技一条街、建设大学科技园,以作为高校迈入市场、教育面向社会的大胆尝试。10年来,北大资源集团作为北大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承担着建设北大科技园和整治北大周边环境的重任。北大资源集团创办的科技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沟通高校科技与市场经济的快速通道,形成了包括电子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等诸学科领域的研制、开发的优良环境,成为提供专业孵化和技术支持的服务平台,吸纳了400多家高科技企业,形成了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充分显示了大学科技园的勃勃生机。
北大资源集团的发展历程,是一条高校教育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可行之路,代表了中国高校科技产业化发展的一种模式,也成为中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范例。
(一)
“北大是常为新的”。北大资源集团董事长巩运明今天用鲁迅先生的这句话解释了北大南墙的变迁。10年前,北大创办资源开发公司,推倒南墙建科技一条街,使北大走出“象牙塔”、走向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广阔天地。昔日北大校园与社会隔断了近百年的600米南墙,取而代之的是27000平方米的特色建筑带——中国高校第一家科技文化一条街。2001年,北大资源集团从创业走向规模发展时,为营造世界一流大学的周边环境,又毅然决定拆除每年带来1000多万元效益的南街西段,把繁华的科技市场变成了教育和创业孵化中心。无论从推倒南墙建成南街,还是到拆除南街建设绿地,再到建设北大科技园,每一次变迁都是一次质的飞跃。正如北大校长许智宏所说:北大科技园的建设,是北大积极进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以更加符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10年来,北大资源集团不负众望,担负起开发改造北大周边地区、建设北大科技园的使命。北大资源人弘扬“开拓、实干、高效、奉献”的企业精神,克服了各种困难,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自筹资金完成了南街改造工程;又用3年时间,收回了南街改造工程的全部投资;不到7年时间,初步奠定了北大科技园的基础,拥有了包括资源楼、燕园教育培训中心、北大太平洋科技发展中心等十多万平方米的优良资产。正在规划、建设的北大科技园,一期总建筑面积将达到50万平方米,将在近3年内拔地而起,北大科技园建设之后,也将实现北大“版图”的完整,这是几代北大人的夙愿。
回眸北大资源集团崛起的历程,以北大资源集团董事长巩运明为代表的北大资源人,对历史使命的认知、把握,与时俱进,抓住了“源于北大、服务社会”的极佳机遇。这个机遇,带给北大校方的是十几亿元的固定资产和可观的上缴利润额;这个机遇,也带给北大资源集团自身科技产业、教育产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在北大资源集团10年来发展的轨迹中,包含了拆掉南墙与重竖南墙的两段故事,它们共同体现了北大资源人一贯的理念,走的是一条没有先例的探索之路,也是北大资源集团迈出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周边环境的第一步成功之路。
(二)
“科技兴邦”已成为一个突出的世界性主题,从发达国家发展高科技的历史来看,许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突破,都是依托高等学校产生的。已有103年历史的北京大学,一直站在同期中国文化与科技知识的前沿,是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的主要中心之一。北大资源集团继承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依托北大雄厚的综合资源优势,秉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人文襟怀,浸润中关村宽松的创业氛围,创造“常为新的”事业,北大资源集团受学校之托,承担了建设北大科技园的重任。北大资源人把北大科技园定位为一个创新平台(即包括了科技创新、概念创新、机制创新、实施方式创新和转化渠道创新的试验田),是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大资源集团总裁叶丽宁说:北大科技园地处中国“硅谷”中关村的核心区域,周边聚集数量众多的著名高校和研究所,是中国最大、世界少有的智力密集区,其智力密集程度世所罕见,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知识经济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北大科技园的建设规划分三期工程,预期用10年左右建设完成。总裁叶丽宁介绍说:成府片区的一期工程建设已经启动,这个工程占地19公顷,需要总投资近20亿元人民币。预计再用3年时间,北大电子科技大厦、北大世佳大厦、天创大厦、北大孵化器大厦、留学人员创业园、北大企业家研究院等恢宏建筑将在成府片区拔地而起。届时的北大科技园,将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源地、知识经济的辐射源、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成为北大与社会、实验室与市场、教授与企业家之间沟通的桥梁,这对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发展必将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10年来,北大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形成了强大的科技产业群。2000年北大科技园对近300个项目进行了考察与评估,其中有30余个项目进入了储备库,现在正式入驻孵化园的中小高科技企业达20多家。在总入园的400多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80%以上。10年来,北大资源集团已孵化成功的企业有100多家,已申请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专利产品100多项,科技园区企业年总收入超150亿元(含北大校产120亿元)。目前,由北大资源集团控股、参股和参与高层次经营管理的公司有十几家,涵盖了科技产业、房地产业以及文化教育产业,参股上市公司3-4家。北大云南生物资源开发基地、华南科技创新基地、新疆科技产业发展基地等一批科技项目正在筹建中。
北大科技园的效应激发了中国高校知识分子的创业热情,掀起了科技创新浪潮。北大资源集团的科技项目中,很多研发工作部是与北大的专家、教授共同合作完成。10年来,北大资源集团与北大校方的这种合作,既解决了科研成果缺乏资金而空置的难题,又减少了企业全部自行开发产品所承担的风险,还加速了北大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体现了中国高校校办企业的一大特点,这种方式是中国高校研发力量与企业接轨的良好途径。
10年来,北大资源集团快速、健康的发展说明,中国高校不仅是知识创新的一支主要力量,也是把技术创新向社会辐射从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源头。如今中国高校科技产业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产业的主体,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已形成一批著名企业和产品品牌,呈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和发展潜力。作为北大校办产业的北大资源集团,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支持北大教育事业发展的使命,已为北大增加约10亿元的固定资产和上交回报逾亿元。集团还以多种方式支持北大教育事业,已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大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高校教育载体,它在过去几十年的教职工子女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中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经验。为把这经验开发转化为教育产业优势,北大资源集团成立“北大学园教育投资公司”,注入2000万元作为“种子基金”,以产业化运营机制,把社会上政府难以配置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市场化机制优化配置,以最大的限度地满足人们对不同城市不同教育需求。目前已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建立北京、广东、山东和新疆等教育培训基地。
(三)
10年回头看,北大科技园走的是大学为自身找到一条科技与市场实验的道路,得到了国家、社会和北大的承认。它所走出的是一条中国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之路,使得北大的自发行为逐渐变成政府大力支持的自觉举措,从大学对市场的自发判断到了有组织、规范化的国家行为。1993年底的首届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的召开和1994年初和国家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发展科技产业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揭开了中国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新篇章,中国高校产业进入了一个以科技产业为主、由无序到有序的发展阶段,北大资源集团等一批优秀校办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成为中国高校科技产业的亮点。北大科技园的成功举世瞩目,成为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范例。
北大资源集团10年创业之路,其成功经验就是利用市场机制,解决高校科技与市场经济相脱离的难题。使北大科技园实现了北大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时至今日,北大科技园区具有时代的鲜明特点。
先导性 超越一般性的贸易、服务、代理业务以及模仿性创新,在高起点上实现高校科技产业化,突出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高技术产业,跟踪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不断取得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代表着中国高校乃至我国高新技术及产业的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
示范性 继承“北大是常为新的”和发展高校科技产业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在政策、体制、机制、环境以及开放新思路和主导产业方面,对全国大学科技园区新一轮的发展产生带动和示范作用。
集聚性 聚集了以方正、青鸟、未名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以及一批具有市场竞争活力和较好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群体,在此基础上衍生了以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的知识型企业群,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和较高地位。
辐射性 作为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的荟萃之地,通过北大知识资源、智力资源的扩散与应用,逐步向传统产业渗透,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有助于加速传统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中心开花、辐射北京、扩散全国、面向世界”之势。
新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中国高校科技产业化的持续发展势在必行。从北大资源集团等一批高校科技产业企业的实践说明,中国高校科技产业化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直接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科技产业化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它充分发挥了大学智力密集、科技成果集中、科技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高校科技产业化是我国技术创新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我国高等学校目前承担全国基础研究的60%、"863"计划的40%、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2、发明奖1/3、科技进步奖1/4,这些成果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源泉;高校科技产业化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加强了对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指导和支持,在“十五”期间,国家将分期分批建设100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力争在“十五”末期,使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技工贸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那么,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科技园一定会在新世纪结出硕果,将为科教兴国、振兴中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100多年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北大资源人、北大人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充满信心。北大人将用17年时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对百年中国高等教育面对新世纪挑战的有力回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抉择。我们相信:充满改革创新活力的北大资源集团在“第二次创业”征途中一路高歌,与时俱进,再铸辉煌;发奋图强、锲而不舍的北大资源人在“第二个10年”建设中力展风姿,弘歌再续奋进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