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的飞跃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积累的飞跃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积淀的飞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作为一线的教师,出于对儿童的挚爱,围绕“情境”教育,坚持改革创新30年,获得了丰硕成果。

儿童让我追寻教育的高境界

一、为了儿童学好母语——探索情境教学

1978年,教育的春天,我满怀热情地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毅然走到一年级孩子中间。

一年级的孩子是那样纯真、可爱,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对世界充满憧憬。我从心底里慨叹:小学教育一定要让他们幸福地拔节而长!而现实中,当时缓慢的教程、单一的教学内容,没有形象,没有情感。小学语文教学远离了儿童的生活。孩子的眼睛里流露出失望和漠然。为了满足孩子发展的需求,我义无反顾地开始寻找新的道路。

我把外语情景教学创造性地移植到汉语教学中来,获得成功。接着我又由“情景”联想到我国古代文论的“意境”。刘勰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八个字促使我着手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风云雨雾、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田野都成了观察的客体。为了优选典型的场景,我走向田野,跨过小河,甚至为了孩子看日出,半夜起来孤身一人在黎明前赶到观察点等待太阳从东方升起……于是,在乡村,在田头,在小河畔,在大江边,在家乡的山冈上,在春天的花丛中,在夏日的小河旁,在秋夜的月光下,在冬日雪花飞舞的原野上,都会看到我和孩子们的身影,听到孩子们的叫唤和欢笑。在这丰富多彩的广远情境中,孩子感知良多: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也都被搜索在我的视野中,都跳动在我的思维空间里,都唤起我无限美好的遐想。最终酝酿出一个个野外观察的精美设计。

“一切景语皆情语”。孩子们写出了一篇篇表达他们所见所闻、真情实感的习作。孩子们的习作写得真好,又特别高兴写。我真正体会到他们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发辞。孩子们美美地想着,快乐地写着,仿佛也进入了刘勰所阐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与物游”的美妙情境中。这促使我开发出“口头作文”、“观察情境说话、写话”“情境作文”“想象性作文”等崭新的作文教学样式,找到了一条提高作文水平的便捷而有效的途径。二年级学生的习作上了《人民日报》,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班上学生的观察日记。

作文教学的成功引起我的反思:孩子为什么爱写作文,而且把它写好了?“情”怎么“动”、“辞”怎么“发”起来?我悟出了“美”的魅力无穷,“美”是教育的磁石。于是,我将艺术带进语文教学,在课堂上不仅有图画再现,而且用音乐去渲染情境。我还想到戏剧,让孩子扮演角色,通过表演去体会情境。这样富有美感的教学确实冲击了封闭已久,惯于呆板、枯燥、循规蹈矩的课堂,切切实实地表明情境教学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在生动的情境中,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带着形象,带着情感色彩,进入了儿童的意识,留下难忘的情绪记忆。在有形、有情、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儿童主动地学习语文,享受着语文。

众多的案例,使我获得了真切的感受。我终于明确提出:“情境教学是通过典型的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我真没想到,它的出现会得到教学论专家们热情的支持和褒奖。因为我的情境教学突破了凯洛夫单纯强调认知的理论局限,我在不经意中将具有巨大能量的“情感”写进了“教学论”。

二、为了儿童的整体发展——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

初步的实验取得了成功,探索却远远没有结束。对儿童教育的执着使我总想到,新的高度永远在前面。我反思自己在1982年概括出的促进儿童发展的五条要素,“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这些不也是其他学科促进儿童发展的要素吗?

经过反复思量、琢磨,我得出结论:“五要素”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意义,情境教学不仅仅属于小学语文教学,它同样属于整个小学教育!它必然会为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开拓有效的途径。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情境教学成功地向各科展开,走进各科教学的教室。情境教育使各科的课堂教学亮起来,生动形象,有情有趣,呈现出崭新的气象。

众多的实践,经过反复地归纳、取舍、提炼、概括,我终于将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和基本原理构架起来,在1996年举行的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研讨会上向专家们汇报。会上,来自全国的7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亲眼目睹了情境教育给课堂带来的魅力、活力和给儿童带来的快乐。他们对情境教育给予高度评价:“把德育、智育、美育融会于情境之中,在教学生学会求知的过程当中学会做人是情境教育最大的一个特色。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根植于中国的大地,是有中国特色的。”专家们对情境教育的充分肯定,让我坚信:情境教育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为了情境教育走向大众化——开发情境课程

为了让更多儿童更好地发展,我考虑到:通过情境课程,操作性会大大地增强,情境教育便能走向大众化。我将过去在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实验过程中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逐步生成的情境课程明晰化、系统化,开发出“情境课程”。情境课程,从课堂内学科与活动的组合,到打破学科界限,走出课堂,如网络一般使教育空间通过课程紧密地联系起来。既有“核心领域:学科情境课程”、“综合领域: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又有“源泉领域:野外情境课程”、“衔接领域:过渡性情境课程”,共四大块内容。为便于教师实施,我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各科的实例中概括出以“美”为境界、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五点操作要义。

儿童作为活动主体角色的系列性操作,又在情境课程中得到体现,得到落实。新的研究成果使儿童得益。2006年10月这项课题又成功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鉴定。

长期的教学探索与研究,使我深感“教师应该是思想者”。我常常注意写下自己的感悟。2006年是我从教整整50年,这一年的4月,300多万字的8卷本《李吉林文集》(以下简称《文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手捧着凝聚了我50年心血与智慧的教案、论文、散文,内心激动不已。这些原先没有刻意追求的文字,只是自己真情和感悟的自然表述。由于经年累月的积淀,劳动的果实一点一滴地积累,也有一点厚重感。《文集》的出版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5月,由中国教育学会、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主办了“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说:“这是教育界的一件盛事,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我国原创的教育思想流派的出现和成熟。”《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各大报刊都竞相报道了这次盛会。2010年前夕,《文集》获第五届中国教育学会奖一等奖第一名,心中甚感慰藉。

四、为了儿童更好的发展——探索学习的秘密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这三个课题这么长时间做下来,其鲜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儿童,是从为了儿童“学”研究怎么“教”,儿童确实获得了发展。但是,在优化的情境中,儿童究竟是怎么“学”的,这个问题我还不能作出很明确的回答。也就是我们还不清楚儿童学习的机理、内化的过程。学习过程中,儿童的脑是怎么活动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这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促使我又申报了“十一五”课题,直面儿童学习的现状,向更深处开掘。我们必须回答在优化的情境中儿童究竟是怎么学习的。2007年9月,我主持的国家“十一五”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的实验与研究》在华东师范大学正式开题。华师大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的教授、学者,以及22个子课题学校的老师们,同我一起开始了新的探索。

当下儿童学习的普遍状态并不那么乐观,很多地方孩子们的负担还很重,压力还很大,我迫切地希望通过研究“在优化的情境中儿童究竟是怎么学习的”,也能促使一线的教师学习和掌握“学习科学”,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且又能有效地全面地提高教育质量。儿童是民族未来的希望,儿童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儿童教育研究的价值是功在千秋的,我与许多志同道合者在继续追寻儿童教育的完美境界。

主张让我的理念明晰

一、儿童至上

长期以来,和儿童朝夕相处,我不断地发现儿童身上呈现的美好的情趣和幻想,那种永不怠倦的向上性,不可遏制地积极参与的主动性,真是令人叹服。儿童的情感世界是纯真而炽热的,因为情,因为美,因为智,因为好奇与求知,他们幼小的心灵常常为之激荡不已。那是引导儿童去学习、去发展的最可贵的原动力。

在情境教育中,儿童是至高无上的,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只是促进“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获取。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因此学生能否主动投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情境课程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结合起来,让儿童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通过自身的感悟、操作、体验,从而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儿童的主体位置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保证。与此同时也充实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形式,儿童更乐于学习。我们所追求的境界是: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地学习;不仅为了学生习得知识,还为了丰富精神世界;不仅为学生的未来作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人生的幸福。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为了正在成长中的活生生的人,这是情境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们需要来重新研究我们教育的对象——儿童,来探寻隐藏在他们身上的秘密。

二、以情激智

儿童的思维不可能在漫不经心的状态下进行,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历经大量实践的感悟,我提出“以情启智”的主张,以“缩短心理距离”,师生间创设一种亲、助、和的人际情境,课堂上创设美、智、趣的教学情境,并构想出“以观察情境积累表象,丰富儿童想象所需的思维材料”;“以情感为动因,提供想象契机,为儿童组合新形象产生需要的推动”等具体策略。

情境显示的美感和情趣迅速引起儿童的关注,进而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激起他们相应的情感。在情感的驱动下,那种“有我之境”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儿童会主动、积极、快乐地投入学习活动,从而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因为优化的情境不仅是物质的,情境中的人所抒发的、倾诉的、流露的、交融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世界,进而影响儿童潜能的开发。那是最适宜儿童想天说地的宽阔的思维空间,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想象、神往。他们在意想中揣摩,在幻境中塑造,迸发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欣喜的智慧的火花,并燃烧、升腾,从而产生逾越“障碍”的力。儿童在这种美好的情感世界、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必然获得高效。脑科学告诉我们:“情绪信息总是比其他信息优先得到加工”,“积极的情绪参与是学习的关键”,“情绪记忆是最高效的记忆”。而更有实质意义的是充分利用情境,唤醒、发展儿童的潜能,让他们的思维、想象、记忆等系列的智力活动笼罩着情感色彩,积极而敏捷地展开,感受学习活动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成就感,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到达一个比教学预期目标还要丰富得多、广阔得多的境界。这种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使原本单调而枯燥的知识学习变为儿童的一种有情有趣的、快乐的学习活动、创造活动。

三、以美育美

我深知,儿童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能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儿童的发展不能没有美。

于是,我从“美”与儿童主体性的形成;“美”与儿童精神世界的丰富;“美”与儿童最初的人生幸福;“美”与完美人格的培养等方面,来把握“美”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美冶情、育德、激智以及愉悦身心的全方位的育人功能。因此,我提出“以美育美”的主张。数年后,我进一步提出“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

因为儿童对美有一种天性的需求,当从审美感受中得到满足时,身心感到无限的舒畅、愉悦,儿童便会本能地被吸引进来,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产生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的“力”。大脑神经元连接频率提高,树突生长增加,思维在无限自由的心理世界中积极展开。所以,美是教育的“磁石”,会产生无穷的魅力。教师备课时应充分运用这块磁石。在优选创设情境途径时,我选择了艺术。从感受形象入手,以“美”为突破口,并积极付诸实施。选择“以图画再现”、“以音乐渲染”、“以表演体会”等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教学语言,呈现美的教学内容。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符号式的教学罩上了审美的光环,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对儿童的智力、情感、学习态度乃至价值观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使各科教学摆脱单纯工具性的传统,学科的文化内涵得到顺乎自然的体现。其间,引导学生感受美,进而鉴赏美——创造美(当然是粗浅的)。长此以往,儿童因为爱“美”、发现“美”、追求“美”而摈弃“丑”,逐渐懂得分辨“美”与“丑”。如此,不仅知识变活了,变得有血有肉,变得灵动而具神采,而且通过美使儿童的精神世界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熏陶感染、得到丰富,为他们的人格、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

四、链接生活

任何知识都是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产生的,最终也将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它会影响着、引导着、支撑着在其中生活与学习的儿童。我们的课程理应与生活实践链接起来。然而一直以来,学校传授着抽象的符号,远离了儿童的生活,使知识的传授对于儿童失去了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情境课程则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系统,它致力于拓展儿童的生活和发展空间,向家庭、社会延伸开去。生活中许多事情往往记录着人的思想、观念、情感,及其审美情趣,这是更为活生生的“文本”,对儿童认识周围世界起着奠基的作用。儿童在其间获得了许多鲜明美好的映象。这些表象带着热烈的情绪一起储存于儿童的头脑中,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形象,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思维材料。同时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接触中,与环境互动,与他人互动,并在互动中学习。情境课程的构建中,特地开设了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五大要素之一的源泉领域:野外情境课程。儿童在其中感悟、观察、体验,并学会相互联系地、多元地、多角度地去学习知识。社会成为儿童学习活动不可或缺的课堂、综合实践最生动的实验场。

同时,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和感受,为儿童课堂学习的知识提供了源泉和补给。儿童学习知识最终都是为了运用于社会。我提出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强调创新实践。因此,情境课程凭借实体性现场操作、模拟性相似操作、符号性趣味操作等多种操作情境,让儿童在其中动脑、动手、动口,忘我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应用。这就寻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富有吸引力的中介,使符号认知与生活连接起来。解决了这个综合性的难题,让知识有根,有联系,有背景,吸引着学习者通过与情境的互动去建构知识。

令我心动的课堂

让儿童的思维飞起来——想象性作文《我是一棵蒲公英》构想与实践

想象是儿童的巨大财富。“语文新课标”中提出小学生要写想象性作文的要求,我对这种作文样式很为认同。因为它符合儿童的情趣,对开发儿童潜在的智慧,不延误儿童的发展很有必要。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我在第一轮实验班就有计划地引导儿童写想象性作文。

现在以三年级的《我是一棵蒲公英》为例,介绍课堂上儿童想象表达的情景和片断纪实。

在教学《荷花》一课时,为逐渐培养儿童感悟事物蕴涵的哲理,我以周敦颐《爱莲说》中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两句为之拓展。作扼要的指点后,学生猜读即可大体明白其意。为进一步迁移,我补充教学了散文《多美呀,野花》,感受野花没有人栽培,没有人施肥,表现出顽强生命力的品格。当然我很清楚,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而言,必须从感知入手,着重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及早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为获取鲜活的表象,我决定让孩子到野外感受野花特有的美。

我带着全班孩子来到野花聚集的小河畔,孩子们像一群小鸟来到树林里,欢叫着,蹦跳着。一会儿,拉着我去看野花;一会儿,采来野花给我看,问我野花的名字。

“那边还有更美的野花……”我又把孩子们带到蒲公英丛生的田野的一角。金色的小花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围在蒲公英身旁细细地观察起来了。我指导他们边看边描摹,面对生动的场景,孩子眼前形象与储存词语结合,即兴描述十分生动。

蒲公英的种子是富有诗意的。我小心翼翼地摘下,站在高高的土丘上,使劲一吹,轻软的种子,便乘风飞去。蒲公英飞了,孩子们的思维也飞起来了。飞过小河,飞过田野,飞上蓝蓝的天空,一直飞到遥远的地方……

一、再现观察情境,引导拟题

进行想象性作文,一定要儿童乐于表达。传统的“遵命作文”于儿童必然是被动而无奈。所以从命题开始,我就让学生主动参与,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上课了,我首先问大家:“昨天我们到野外去观察了野花,看得出大家都喜欢野花,你们觉得野花怎么样?”

孩子似乎不假思索地说开了:生①“我觉得野花是很小的”;生②“野花是很美的”;生③“野花是小巧玲珑的”;生④“野花不要人播种,不要人浇水,不要人施肥。所以我很喜欢野花。”……

进而我提出:“野花中你们最喜欢哪一种?”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说:“最喜欢蒲公英”。

“这一堂课,我们就用蒲公英作题材,进行一次想象性作文练习。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出题目,不过老师要求你们用第一人称,也就是用‘我’的口气出题目,大家想一想可以出什么题目?”(自主命题有一定的要求,往往使学生有所依托。)

孩子们快乐地想着,题目出来了:生①“可不可以用《我飞呀,飞呀》来作题目”;生②“用《我的生活》作题目”;生③“《我是一棵蒲公英》”;生④“《我是一棵平凡的蒲公英》”;生⑤“《我是一棵蒲公英的种子》”;生⑥“可不可以用《我的旅行》作题目”……自主出题打开了孩子们的思路,我非常兴奋。进而让他们协商,拟定一个大家觉得好写的题目。最后一致选定《我是一棵蒲公英》。

为了使题目形象化地呈现在他们眼前,我随手以简笔画画了一棵拟人的蒲公英,并热情地召唤他们:“现在你们大家就是蒲公英。”

学生快乐地大声说:“我是一棵蒲公英!”

二、激发情绪,组合新形象

把观察中获得的表象,我通过人格化的手法引导学生去组合成新的形象,激起儿童的想象。

下面是我和学生的一段对话:

师:现在有许多同学还不认识你们,你们得自我介绍一下,你们准备先介绍什么?(这样的启发,让学生产生角色意识,“我他合一”这种真切感让孩子们“情动而辞发”。)

生:先介绍我的名字,再介绍我的模样。

生:还可以介绍我的家在哪儿。

师:(因势利导)你们的家在哪儿?

生①“我的家在小河边”;生②“我的家在墙角里”:生③“我的家在田野里”;生④“我的家在山坡上”;生⑤“我的家在花园里”……

生:李老师,我们还可以说,我们的家祖国到处都有。

师(引导纠正):这句话,怎么说就顺了?

生:祖国到处都有我的家。

师:对。下面你接着想介绍你们家里有什么人?

生:我家里有兄弟姐妹,小草是我的弟弟,还有“婆婆纳”妹妹,“紫薇”姐姐。

生:“婆婆纳”是我们的姐妹,野蔷薇是我们的姐妹,还有那爱戴白花的荠菜花也是我们的姐妹。

师:刚才,××小朋友说,谁是我们的姐妹,谁是我们的姐妹,你们觉得怎么样,谁能说得简洁一点?(语言的训练针对学生的语言实践进行,那是最有效的。)

生:婆婆纳、荠菜花、紫薇,都是我们的姐妹。

师:你们还想介绍谁呢?

孩子们美美地想着,他们的思维又飞到田野里去了,兴致勃勃地说:生①“还要介绍我家的常客”;生②“蜜蜂是我们家的常客”;生③“蝴蝶妹妹也是我们家的常客”。

我又进一步启发:你们家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没介绍。(孩子们思考片刻,略感困难,这是我事先预计到的。我便从准备好的蒲公英中折断一根茎,在行间依次让孩子们观察花茎里冒出的白色的乳浆。)

生(领悟):我知道了,蒲公英里面吐出白色的浆是吸取的土壤妈妈的奶汁,还要介绍土壤妈妈。

生:对,要介绍土壤妈妈!

师:你们是吃土壤妈妈的奶汁长大的,那你们长大了,准备到哪儿去?(拓展想象空间,思路被进一步打开。)

生①“我要飞到荒山上”;生②“我越过高山,飞过小河,来到欢乐的草原上,用金色的小花,把那儿装扮得更加美丽”;生③“哪里需要我,我就飞到哪儿去”;生④“我要飞到古老的森林里去”……

三、理清思路,突出重点

进行想象性作文,儿童的思维活动应该是无拘无束的。但是也要引导儿童思维有序,突出重点,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让思维逐渐深刻。出于野花这样的题材和教学的主旨,让学生突出野花的特点是必要的。

师(结合上述表达,自然地帮助理清思路):你们准备先介绍我的名字和模样:再介绍我的家和我的家里人;最后介绍我的理想,这样很有条理。通过刚才的讨论,同学们对蒲公英的特点也清楚了。蒲公英有什么特点?

生:蒲公英不要人浇水,不要人施肥,自己能够顽强地生长。

生:蒲公英一点不娇气,不怕苦。

师:你准备怎么来突出蒲公英不娇气、顽强生长的品格?

生:可以讲风来了,我怎么挺立在大地上。

生:可以讲雨来了,我怎么不躲避。

师:(顺着孩子的思路启发)合起来就是:暴风雨来了你怎么样;风雨过了你怎么样。你的家住在田边、地头、小河旁,生活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你们生活得怎么样,你可以联想到什么情景来说呢?

(小组交流协商,为作段落和全篇连贯表述作准备。)

(孩子们美美地想象着,语言表达生动而丰富。)

生:我的家在小河边,这里虽然没有美丽的花园和高大的楼房,但是我和姐妹们生活得很快乐,我们汲取着土壤妈妈的奶汁,茁壮成长。我们经历过风风雨雨。有一次暴风雨来了,我们手拉着手,顽强地抵抗风雨的袭击,我们在风雨中摇摆着身体,但还是挺过来了。

生:我帮他中间加一句:我们在风雨中摇摆,土壤妈妈不断鼓舞我们说:“孩子要挺住,要挺住!”

师(利用观察所得,进一步激起想象):那天在野外,小朋友和李老师都吹了蒲公英的种子,那个情景,大家无比快乐。那大家想一想,你们长大了,结籽了,飞了,飞向蓝天。你抬头往上看,看见什么?低头往下看,看到什么?你飞呀飞呀,你来到什么地方?(这些启发,学生会仿佛看到画面,让想象性作文有了事件背景,孩子既好想又高兴说。)

生:我飞上了高空。抬头向上看,啊,瓦蓝瓦蓝的天空上飘浮着朵朵白云;低头往下看,一条条小河就像银带一样,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我飞过高山,看到一群群高山像驼峰一样,连绵起伏。我飞呀,飞呀,哦,这儿不是荒山吗?就在这儿安家落户吧。我飘飘悠悠地落了下去。啊,这儿没有人烟,也没有我的伙伴,这时我想起土壤妈妈对我说的话:“孩子,只要有泥土的地方,你就能生根发芽。”我暗暗地下了决心,一定要把荒山打扮得像花园一样。我无声无息地萌芽,无声无息地开花。多少年来,我日日夜夜把小河当作镜子,默默地打扮着。渐渐地,渐渐地,开的花多了,啊,我的志愿终于实现了,荒山变得美了。

师:××同学有一处讲得不好。他说,我几年来一直把小河当作镜子,打扮着。打扮着自己不好。

师:应该是打扮着什么?

生:打扮着荒山。

生:××还有个地方说错了,荒山上是没有小河的,应该是溪水。

生(一位留级的孩子,他来到班上一年多也变得敏锐起来):她说小河像银带一样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不对,应该是闪着银光。

师:谁接下去讲?

生:我牢牢记住土壤妈妈的话,只要把根深深地扎在妈妈的怀抱里,我就什么也不怕。

在连贯的全篇描述中,孩子结尾时美美地说:雨过天晴,太阳出来了,我的身上挂满了小水珠,金色的阳光洒在山冈上,我的姐妹越来越多了,我们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下课铃响了,孩子们意犹未尽。我自己也为孩子们伴随情感的想象性表述而激动不已。

标签:;  ;  ;  

积累的飞跃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