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开放中的越南社会主义——越南哲学与文化感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越南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应越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中心人学研究所等单位的邀请和部分资助,我于2003年11月24日至12月5日赴越南河内市参加了“21世纪初的文化、人和人力资源研究”(Research on Culture,Man and Human Resourc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 st Century)国际学术研讨会,其间先后访问了越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中心的人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河内大学哲学系、政治系和胡志明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哲学所等单位,与越南学术界有比较密切的交流,对越南哲学与文化有所了解与感悟,尤其是对革新开放中的越南社会主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做些初步的介绍和探讨。
一、国际学术会议简况
“21世纪初的文化、人和人力资源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由越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中心人学研究所主办,该课题是越南在“十五”期间的一个国家级重大项目“工业化和现代化时期的文化、人和人力资源发展”的一个子项目。
文化和人的研究是十多年来越南政府和学术界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自1986年起越南开始走向革新开放,文化、人和人力资源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密切的关注。1991年起越南开始设立国家级的人学研究项目,题目是“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对象和动力”。1996年起设立第二个相关研究项目:“在工业化和现代化时期发展文化和塑造人”。2001年起设立第三个重点研究项目:“工业化和现代化时期的文化、人和人力资源发展”。这三个重点项目均由越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人学研究所所长范鸣鹤教授(Pham Minh Hac)主持。范鸣鹤教授曾任越南教育部部长,也曾连任三届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在越南政治界、教育界和学术界都有非常广泛的影响。他的关心与投入大概是该项目能够持续研究并不断有所推进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次会议的发起和主办单位是越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中心人学研究所。该研究所以推进人类幸福、继承和发展人类和民族的文化、服务于人的解放为自己的宗旨,设有理论与方法研究室、人体研究室、人力资源发展研究室、文化与人研究室、人的潜能与能力研究室、人权研究室、人与环境研究室、人与机械研究室、生理与心理研究室、文献信息与图书资料室、办公室等。中心的任务是:研究人的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开展对社会中的人的实践的和经验的研究;在地方和越南国家的层面上研究人力资源;研究人的活动的动力;从生理学、发生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研究越南人的生物学特征和心—身问题;研究越南的人的发展指标,以便提供相关的年度国家报告;研究文化与人的发展;研究越南人的社会—文化特征;考察传统与现代化,东西方之间的相同与相异,文化多元化,民族文化的转型等。该研究所在越南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
本次学术会议在河内市谢尔顿饭店的会议中心举行,工作语言为英语和越南语。不论大会还是分会,均采取英语和越南语同声传译,会场、设施和译员的水平都很高。外籍学者有20多人与会,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典、俄罗斯、韩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越南全国各地的相关学者也有百余人与会。
越南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越共中央理论委员会(Central Theoretical Council)主席Nguyen Phu Trong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并致辞。他以越共中央理论局的名义,向本次大会表示热烈祝贺和欢迎,指出:在人类进入到21世纪以来,对文化、人和人力资源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各国的理论家、政治家和社会工作者都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因为进入21世纪仅几年时间,但人类却已经遇到复杂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一方面,人类在经济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一方面,存在于社会中的不平等和贫困,日益增长的暴力和国际恐怖主义,道德水准下降和环境恶化等带来很大压力,并难以解决。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的科学被期望能够给人类以更多的帮助,以便提供更加聪明的办法来渡过难关,推动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他认为,面对21世纪初的巨大而又复杂的挑战,关于文化、人和人力资源的研究应当特别注意以下方面:立足于21世纪初生活和社会的现实,研究包括越南文化在内的文化与包括越南人在内的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指出这些要素之间在发展中的统一性、相对独立性、复杂的和有机的相互作用关系;要特别注意这些关系在21世纪初的市场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变革中的变化;要确定时间对于文化、人和人力资源研究的挑战。为了取得对于文化、人和人力资源的发展真正有价值的成果,把握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非常重要。在21世纪初,文化、人和人力资源的发展与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要研究这些变化。对于越南的研究者来说,还有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的现代成就,认真对待和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在承认世界文化精华的同时又不失去越南的民族认同;不要失去参加世界文化和文明发展的机会,并且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注:参见《“21世纪初的文化、人和人力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内,2003年12月。)
本次会议以全会和分会的方式展开。越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中心主任杜海南(Do Hoai Nam)教授在全会上做了《越南的社会科学与21世纪的文化、人和人力资源》的报告。他提出了当前越南面临的5个挑战:如何在多元文化碰撞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己的文化认同和文化统一性?如何继续在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上保持教育在近年来的高水平发展?如何应对越南每年有150万人达到就业年龄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和人口结构相对年轻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上继续保持和发展近年来在大力降低贫困人口方面取得的成就?如何在多元的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找到在新世纪和新发展方面的合理定位?我也应邀在开幕式后的全体大会上做了《在围绕亚洲价值观的争论背后》的英文发言,对亚洲价值观的由来、内涵、核心、争论、缘由、走向等做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提出了我们在这场争论中可以学习和吸收的教益与启示。发言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讨论。
本次会议论文和学者发言中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讨论的问题主要有:(1)关于时代特点的把握,尤其是对于21世纪初期的世界格局的理解,越南学者尤为关注的是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越南的影响,西方学者则更加重视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格局的影响和作用。(2)人的问题,在西方学者那里主要是人的个性与自由的问题,而在越南学者那里则更多的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问题。胡志明在1946年曾指出,“我们要把我们的民族转变为智慧的民族,也就是一个有高级智慧标准的人民和知识分子,从而能够为他们自己创造一个好的和幸福的生活。”这也是越南学者关于文化、人和人力资源发展的基本精神与原则。(3)文化问题。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化的产物。文化认同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与个人认同和个人多样化密切相关。(4)亚洲价值问题。作为一个亚洲国家,越南希望能够在对亚洲价值的理解和把握中给自己一个更好的定位。(5)越南的文化与价值问题。对于越南的研究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叫作“越南学”。不少越南学者提出,越南文化有三个方面的特征:民族的、现代的和人性的(national,modern and humane)。这些性质对于发展民族文化认同和接受人类文化提供了普遍的精神指导。越南文化发展的核心是民族独立和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胡志明思想充满了进步的人道主义(progressive humanism)和革命思想,是越南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人民的文化,一种通过人民、为了人民和充满人民至上精神的文化。
二、越南哲学界概况
越南的哲学社会科学界规模不大,主要有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两个系统。研究机构主要是在河内的越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中心和胡志明市人文社会科学中心。越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中心是越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机构,下设有各个学科的研究所。其中,哲学所是越南哲学研究的最高机构,于1962年由越南政府设立。哲学所设有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室、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越南哲学研究室、东方哲学研究室、法国哲学研究室、德国哲学研究室、英美哲学研究室、美学研究室、伦理学研究室、逻辑学研究室、自然科学、技术与环境研究室、文化哲学研究室。该所主办有越文的《哲学杂志》,还附有信息资料中心、培训中心。哲学所的基本功能是研究越南和世界的哲学,特别是在越南的社会现实中所提出的新的哲学问题,也从哲学的角度为党和国家制订政策和作出决策提供科学的基础。
河内国家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是国立河内大学的一部分,有时又被称为国立河内人文社会科学大学。河内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部也是越南哲学研究和教学的重镇之一,包含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教研室、哲学史教研室、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逻辑学教研室、美学和伦理学教研室、社会管理教研室、宗教科学教研室等。该校培养哲学学科的学士、硕士和博士。现有全日制在校哲学本科生600多人,在职学习的1000多人,硕士研究生近100人,博士生近20人。
胡志明市人文社会科学中心是越南南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机构。它于1975年越南统一以后建立,是越南南部唯一的多学科的研究机构,隶属于越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中心。该中心包含有历史研究中心、考古学研究中心、人类学与宗教研究中心、语言研究中心、东南亚研究中心、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学与发展研究中心、哲学研究中心、汉—越研究中心、妇女研究中心、文学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杂志、社会科学图书馆、培训中心等。该中心的任务是:研究越南南部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在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干部以及社会人士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的培训;为越南南部的大学提供客座讲授;组织有关世界、东南亚国家、越南,尤其是越南南部事务的科学年会或论坛;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开展国际学术合作。该中心与越南国内和国外的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教学方面已经培养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数百名硕士和博士。该中心图书馆藏有13.5万册图书和1000多种越南文和外文报纸杂志。
综观越南学术界,有几个比较鲜明的特点:
其一,长期以来主要依托于前苏联学术界。许多老一代学者都是从前苏联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其思想观念受到前苏联非常深刻的影响。近年来从西方国家留学回国的博士逐渐有所增加。
其二,苏联解体后越南越来越多地受到中国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术发展均是如此,其研究机构与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非常相似,其关注的重点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中国的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越南发生了非常明显的辐射作用。
其三,高级职称的教学和研究人员比例很少。在哲学所50多个研究人员中只有3个教授,5个副教授。在胡志明市人文社会科学中心百余名专职研究人员中,也只有12个教授。
其四,高层次哲学人才培养的机构高度集中,全越南仅有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中心、河内大学和胡志明市人文社会科学中心三个单位可以培养哲学博士研究生。
其五,相比之下,学术研究起步较早但研究的深度有待提高。比如,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越南于1963年便正式出版了,而在我国是1979年才正式出版。但在越南学术界该书一直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在中国,该书一出版便引起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广泛发挥。
三、越南的革新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越南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1945年建国之初,越南和当时的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一样,以苏联为范本而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和与之相应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由于南北的分裂,这种体制主要存在于越南北方,而南方长期实行的是带有殖民色彩的资本主义制度。北越实行的是在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上高度统一、经济上高度集中的传统社会主义。这种模式在后来的南北对峙和长期的抗法与抗美战争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得到了强化。1975年全国统一后,越南共产党将北方的社会主义制度迅速推向越南全国,在越南南方开展农业合作化和城市中小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搞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但由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有误,对越南社会的状况认识不清,对社会发展道路缺乏正确的规划,急于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要全面向社会主义迈进,犯下了一系列急躁冒进的错误。20世纪70年代末越南开始了持续15年的经济危机。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甚至下降,工业生产明升实降,物质供应奇缺,分配领域混乱,流通渠道不畅,物价迅速上涨,黑市极度猖獗,财政严重恶化,通货膨胀在1986年达700%,人民生活极为困难,国家和社会处于危机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受到东欧与中国的影响和启发,1986年12月,越南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此次大会力图纠正长期以来党在理论上的失误、总结实践中的教训、确立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初级阶段的正确和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出越南经济“在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推行那些能够直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并使生活安定的措施”,为此要求革新思维,尤其是经济思维,建立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革新组织干部队伍,革新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等,由此而吹响了越南共产党和越南社会革新开放的号角。革新(renovation)成为越南全国上下最为响亮的呼声。革新路线和相应的一系列革新方针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使越南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越共中央总书记阮文灵在越南的革新开放历程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得到了越南人民的尊敬。越南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使越南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以后,越南面临着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危机,1991年6月越南共产党七大的政治报告明确指出要“继续让革新事业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并正式提出了“胡志明思想”这一概念和理论,规定了越南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认为胡志明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应用于越南实践的产物;要反对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纲》越文版在越南陆续公开出版,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在越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越南经济体制逐步由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1992年颁布的越南宪法规定,越南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了“在国家管理下朝社会主义方向运行的市场机制调节的多成分商品经济”。1994年越共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指出,“遵循社会主义方向由国家管理的市场机制正在成为经济运行的机制”,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是进一步完善经济机制。[1]
1996年,越共八大肯定了并继续沿着七大的方向,提出进一步强化市场机制。[2]2001年越共九大的政治报告指出,越南共产党和国家长期一贯主张实行的“遵循社会主义方向、由国家管理、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多种成分的商品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方向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给越南的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也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越南政府近年来大力抓经济结构调整,一方面努力推进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益,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私有经济和外资经济,促进多种经济形式的并存与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优先发展优质农业,大力加强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工业尤其是第二产业,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多种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国民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2001年到2003年越南的国民经济增长幅度均保持在7%左右,其增幅在世界上仅次于中国而位居第二。[3]与之相应,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
四、越南的多元文化色彩斑斓
越南文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的直接熏染构成了越南文化的基本色调;长期的法国殖民统治留下了难以抹去的欧洲文化痕迹;日本和美国的先后入侵也留下了深深的文化印记;越南人民则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劳创造出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
中国文化在越南最为典型的代表当数河内的文庙,它见证着越中文化的交流,记载了越南人民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视与尊重。公元1070年,当时越南李氏王朝圣宗皇帝建立文庙,立孔子、周公像,画72贤人肖像,奉孔孟之道,仁政亲民,励精图治。1076年李氏王朝又在文庙旁边建起了大型的国子监,后改名为国学院,仿照中国的科举制,科取进士,成为越南历史上最早的高等学府,直到1918年阮氏王朝才废除科举制。经过900多年的沧桑演变,国子监现已不复存在,但留下了街名;而文庙则整修一新,并对世人开放,成为河内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今天的文庙位于河内市的中心地带,占地24500平方米,据说是中国境外最古老也最宏伟的孔庙。文庙四周高墙环绕,里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给人以非常庄重肃穆之感。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成殿,正中陈列着巨幅孔子塑像,上面高悬“万世师表”的金字牌匾,前置香案上列着四贤人的塑像,他们是:孟子、曾子、颜回、子思,旁边还有72弟子的牌位以及越南儒家李朝国师朱文安的牌位。在文庙的门厅、过道、走廊,可以看到历史上82届中举的1000多名进士的名录,也可以看到以中文为载体的诗、书、文、联和碑刻等。胡志明曾经说过“越中文化同出一源”。[4]联系到中越文化自远古时期便已开始的交流与互通,联系到汉字在越南的久远传播和影响,联系到今天越南各地随处可见的中国庙宇、祠堂、牌匾,这种感受便格外强烈。
法国自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对越南的殖民入侵和统治,给越南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法国殖民统治者一方面给越南人民带来了屈辱、奴役和困苦,另一方面也把当时欧洲的先进文化引入了越南。经过20世纪的风云变幻,法国殖民统治的影响在很多方面都逐渐淡化了,倒是当年留下的许多建筑仍然在越南的主要城市中述说着当年的历史。在河内和胡志明市许多今天看来仍然放射光彩的建筑中,相当部分是法国殖民时期留下的。建于1877年的西贡大教堂,雄伟壮观,雕饰精美,保存完好,是胡志明市的标志性建筑。原西贡政权的总统府,巨大豪华,建筑精美,该府现已被改名为“统一营”并对大众开放,以此记载着当年南北统一的关键时刻。位于市中心的市政厅,堂皇华丽,一派法国建筑风格。越南革命博物馆是一座白色典雅的法式建筑,里面陈列着越南人民抗击殖民统治的历史文物。在胡志明市的大街小巷中,各种欧式风格的教堂、饭店、商店等随处可见,让人感到它所享有的“东方小巴黎”的美称真是名不虚传。
总体上看越南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下,据说迄今全国也还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水平也还比较低,满街的摩托车从一个侧面反映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准。但越南人民以极大的热情迅速地发展着自己。我们相信也期待着他们能对社会主义的当代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标签:河内论文; 越南共产党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越南民族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胡志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