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探讨及启示_图书馆论文

国内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探讨及启示_图书馆论文

国内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探析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信息资源论文,启示论文,国内外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214(2009)06-0020-04

信息传播技术和信息资源的飞速发展使得单个图书馆越来越难以承担信息资源建设重任,因此,国内外图书馆都在日益加强合作与联盟。目前,国外有许多国家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图书馆联合体,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图书馆,有50个以上机构组成的大规模的图书馆联盟超过50%。[1]我国这些年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出现长足的进步,并涌现出众多模式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当今社会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值得重视与关注。

1 国内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1.1 国家级联盟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的有中国高校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和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它们都是由国家级的部门牵头,将一些具有较强实力的文献信息中心联合起来构成的一个强大的联盟组织,具有雄厚的购置信息资源的资金、设备和技术力量。如,NSDTL是一个虚拟的科技信息资源机构,按照理、工、农、医四大支柱组建,遵照“统一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原则,采集、收藏和开发这四大学科领域的科技文献资源,并面向全国开展服务。目前该中心已经成为我国西文文献资源最为丰富的虚拟机构。2007年国家图书馆购书经费1.34亿元,上海图书馆为85000万元,而此中心却高达2.2亿元,可见其信息资源建设实力之强大。

1.2 省内联盟模式

湖南省早在2004年7月就由三大系统图书馆签署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协议》,明确以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为宗旨,优化文献信息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发挥全省图书情报机构的文献资源优势、信息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提高本省文献资源保障力、可获知力、可获得性。2006年数字资源服务数量和图书馆原文传送篇目比2004年增加近10倍。

江苏省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省级中心建设已有一定规模,数字资源加工量达到667.3G,基层服务点351个,利用省馆馆藏国内外科技书刊,以基层图书馆为依托,为全省企事业单位进行定题、定向服务活动。

河北、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等省份均已提出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共建、资源共享的信息资源建设方针,并正在逐步实施。

1.3 跨省共建模式

浙江、江苏、上海两省一市政府将加快构建和完善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全面实现科技资源平台共享共建。三方已经共同签署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共建协议书》,开通了“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江浙沪三地将大力推进长三角科技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实现科技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的高效配置和共享利用。

广东与香港两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已经引起关注,加强粤港两地高等教育与信息化合作、交流是政府的共识。广东省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有关文件,加强粤港两地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具体项目的落实,实现两地图书馆信息平台的统一对接,充分利用香港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技术优势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服务中心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加强信息人才的培训,并完善广东地区的信息服务体系。

1.4 中心馆辐射模式

这是以地区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一种模式,如上海地区由上海图书馆牵头,组成一个由44所大学图书馆、情报所文献馆和28个区县图书馆联合建设的中心图书馆模式。先建立联合目录数据库,实现书目数据共享,然后在文献资源采集时经常互通有无。既保证大馆的收藏,又能够促进小馆的发展。打破过去全封闭的管理体制,采用一卡制等方法,把很多分散在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起来,读者在一个图书馆借阅的文献资料,可以就近还到其他中心图书馆成员馆去。上海图书馆为了更多地发挥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还定时或不定时地将本馆最新的不同品种的外文书刊提供给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生命科学院图书馆等中心图书馆陈列,方便那里的专家和读者使用。在电子资源的建设上,上海图书馆与高校、科研单位密切合作,合作采购Netlibrary外文电子图书与SpringerLink数据库,创国内公共图书馆与高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之先河。

1.5 专业学科模式

以专业学科划分的共建共享模式在中国已经很具规模,如重庆的“一网九库系统”就是重庆市开通的科技资源共享网站(www.csti.cn),其中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科技项目、专利信息、技术标准等9个数据库,整合集成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数据和信息,为公众提供信息发布和检索等服务。此外还有:山西省医学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四川省制造资源共享技术的研究与实现,陕西石油与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成都民族药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广东农业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福建省网络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山西省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三级联动模式,等等。

1.6 几何结构模式

是指同属某一主管部门和领导的图书馆,在不同层次之间组织协调起来的一种形式。使一个系统内的图书情报部门可以互相利用文献资源。[2]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中两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是一个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

1.7 地区协作模式

最典型的是北京北三环—学院路地区高校图书馆联合体,这是—种小地区范围间的图书馆联合体,成立于2002年岁末,该联合体由北京市北三环沿线及其周边的大学图书馆组成,创建时只有10所大学图书馆参加,现在发展成为一个有几十家大学图书馆组成的联合体。该联合体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自愿和平等参加的原则,开展各成员馆之间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使读者需求的信息资源得到较大的扩展,更扩大了读者摄取信息的视野。

2 国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2.1 全球共建共享模式

美国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堪称当今世界最大的图书馆网络,至2006年6月已经同世界上95个国家和地区的536000个图书馆合作利用信息资源,能够提供集成联合编目服务,拥有400多种语言的文献资源,每年以200万条的数据记录速度递增,使成员馆95%的编目数据实现了网络套录。其开展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输服务,每年向全球图书馆传输的文献多达500万份,[3]实现了全球范围的共建共享。

2.2 全国共建共享模式

如日本文部省学术情报中心2004年后变更为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是一个高度组织化、制度化和有序化发展的日本全国性的共建共享组织。[4]日本政府和图书馆学会早在1986年就建立了这个全国性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该情报中心隶属文部省,有固定的专业技术、管理和科研人员,足够的经费保证,是一个由政府建立起来的书目利用共同体。其基本作用是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联合目录数据库、信息检索服务系统、电子图书馆服务系统等,为日本境内所有的图书馆提供服务,并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韩国的大学、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与资源共享活动。

2.3 馆藏地域协作模式

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域的图书情报和信息机构之间的合作,共享的资源集中采购和存储在一个地点,这一中心点的运作由各个成员馆、政府和私人机构共同资助,其实质是要创造一个新机构实施共享。这一模式的并不十分恰当的例子是大英图书馆。该馆其实是非外借图书馆,当其他图书馆的资料无法满足读者需要时,读者可以申请办证。凭借该图书馆在印刷、手稿、录音资料等举世无双的地位,大英图书馆一年可以接待读者100万人次以上,在阅览室使用书刊420万册次,但是向它借阅图书的图书馆只是用户,并不是合作者。

2.4 馆藏主题协作模式

其目标在于发展基于共享的专题馆藏。这种协作模式能够将同一主题的文献资源集中在一起,方便用户从专题角度查找文献。馆藏需要集中采购,并存储在相关地点。这一模式的典型例子是瑞典的联盟模式。[5]该联盟由6个主要科技图书馆组成,通过协调活动建设国内的科技文献资源。印度图书馆在主题协作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全印科学文献中心建立的国家科技图书馆在科技信息服务领域收藏了不同科技领域的信息资源,并提供信息服务和人力资源培训,发挥着科技信息国家知识库的作用。

2.5 馆藏组织协作模式

其宗旨是发展同一组织内部机构的资源共享。印度科学和产业研究中心和肯尼亚的医学信息共享均遵照这一模式。[6]肯尼亚医学研究机构正在编制肯尼亚医学机构研究和使用的数据和目录。肯尼亚的医学专业协会也在编制一本专业机构目录,以便彼此联系,实现资源共享。肯尼亚还建立了健康网,这是一个远程通信网络,专门提供医学信息。非洲医学研究基金会是一个私人的非政府组织,也在帮助建立医学信息共享。

2.6 区域集中采购模式

最典型的是美国俄亥俄州图书馆与信息网络(Ohi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Network),是由该州17所公立大学图书馆、38所私立大学图书馆和23个社区与技术学院以及公共图书馆组成的联合体。由州政府统一拨款,建立统一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平台,统一购买电子资源和数据库,成员馆无需交纳会费。它通过统一的用户界面,使成员馆的馆藏信息记录可同时提供4500个用户查询。[7]目前可以为成员馆读者提供3190万件文献资源、100多个数据库、5700种电子资源和18000种电子图书,成为美国颇具规模和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图书馆联盟。

2.7 协作采购制度模式

是指各成员馆共同协调采购工作,避免信息资源重复建设。成员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对资源共享的支持程度和水平。印度德里图书馆网络(Delhi Library Network,DELNET)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该图书馆的初衷在于通过图书馆之间的网络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除了为用户提供计算机服务,协调馆藏发展,尽量避免复本的订购外,还收藏、存储和发送有关信息。目前,DELNET已经建立了图书联合目录、现刊联合目录、光盘数据库、乌尔都语数据库。这是印度第一个图书馆协作网络,现在已经有160多个图书馆进行合作采购,使共享数据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2.8 分散链接模式

这种模式建设规模较小,资金投入不多,可以通过相互协调和推荐,使资源得到更大程度的利用,如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图书馆的“岭苑信息门户”就是一个类似信息门户的虚拟数字图书馆,首先是为本校师生员工以及博物馆等同行服务,然后再把自己的读者和用户推向外部世界,自己制作软件统一整个网站的布局和用户使用机制,每个网站的目录分成“本地区”和“国内外”两部分,目的在于简化读者和用户对有用信息的查询过程,提高查询结果的有效性。还有著名的“图书馆人的因特网索引”,开始是一个公共图书馆馆员的个人网站书签集,主要是向公众提供一个使用网络资源的指南,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个拥有3000个加了注释和分门别类的网站。[8]

2.9 专业特色模式

这种类型的模式主要是以一个国家和地区特有的地区风土人情、文化遗产景观、人文景观和各专业图书馆根据自己的学科专长等,分别建立的专业特色信息资源数据库,此类海外信息资源建设都是以各自特有的专业背景为基础,建设起来相对容易,使用资源非常便捷,读者在查到文献资源后能够方便获取。此类资源建设模式近似特色数据库,但其使用功能更优于特色数据库,还可以利用网络互连,读者或用户如果需要利用某一方面的信息资源就能直接进入这种数字图书馆查询,使用率较高的有意大利朗巴德生物医学图书馆系统,美国海洋大气局提供的可视化海洋资源共享服务系统等等。

3 启示

据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的报告显示,每种期刊的平均订购价已经从1986年的89.77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283美元,增加幅度高达260%;专著的价格从平均每种28美元增加到52美元,增加幅度为82%,使研究型图书馆的支出增加了128%,而同期消费物价指数只增加了68%,由此,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就显得极其重要。但限于我国相当一部分图书馆仍然以本馆馆藏建设为重点,难免造成许多重复和浪费现象,导致各馆新书入藏数量连年滑坡的同时,还存在许多文献资源乏人问津的现象。据调查数据统计,我国省级图书情报部门的文献利用率约在41%;大学图书馆为56%;中科院系统仅有28%。与此同时,全国从没有被使用过的文献数量却高达81%,这离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尚有较大差距,应该引起各级领导重视。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为了加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许多国家早就制定了必要的法规,如美国政府1962年制定的公共法案,前苏联1966年通过916号命令等。我国虽在1965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但条例不够完善,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法律出台,由一个全国性的权威机构统一负责全国性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采用切实可行的保障体系来协调公共、高校、科研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

(2)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是共知,共知的最有效保障是标准统一、规范统一,因此,在开展全国性或地区性的书刊文献网上编目时,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的标准、规范,对数据的采集、标引、加工、录入都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

(3)现阶段应着重指导各大、中型图书馆按照原有馆藏、学科专业、文献类型、出版国别及文献语种方面的优势,实行保持特色、分工收藏、专款专用,从而为建立分布合理、保障有效的全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4)对于高价书刊,诸如外文原版书刊、进口网络数据库等应加强地区或者全国范围的协调和合作采购,每年定期召开采购协调会议,力求在全国范围内增加外文书刊品种,减少复本数量,真正提高读者与用户的文献资源保障率。

(5)加强对各馆自建特色数据库的管理与指导,由权威机构出面将全国有相关特色馆藏文献资源的图书馆联合起来,集中全国图书馆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合作开发二次文献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等数字资源。

(6)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共享服务,保证广大用户能充分利用公共信息,使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由“自我保障”向“联合保障”转变。

标签:;  ;  ;  ;  ;  ;  

国内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探讨及启示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