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编辑功能的再认识_炎黄文化论文

对现代编辑功能的再认识_炎黄文化论文

对现代编辑功能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编辑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网络时代,随着信息在低成本复制中流量的急遽增长,各种信息产品的数量成几何级数地增加,无效信息产品增多和市场有效供应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出版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出版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出版物策划创意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出版物选题策划含量的竞争,编辑在出版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编辑工作是图书出版工作的中心工作,主要体现在编辑的选题创意和选题策划思路上,在整个出版社生产中起着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而且编辑的作用和功能,不仅仅表现为对文化的选择、搜集、加工和整理,文化选择只是一种静态的运作,是指对各种出版资源文化传播和积累的市场价值作出判断,在判断的基础上作出取舍的决定。编辑的功能和作用突出表现在对出版资源的整合中,而整合是一种动态的运作,通过对各种出版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整合,针对市场的显现或潜在需求,将出版资源转化为社会需要的文化产品,使出版社用于图书出版的投入得到相应的市场回报。在网络时代,编辑的功能、作用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编辑工作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对文化的选择,编辑的功能、作用集中体现为通过对各种出版资源的有效整合,在选题物化和成型的过程中,把资源转化为社会需要的财富,以此激发读者需求,拓展市场空间,拉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出版业作为内容产业,有着特殊的生产模式,编辑的智慧、创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图书出版的效益和规模。现代编辑在图书出版中的特殊能动作用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图书的特殊价值构成。图书作为信息产品,在价值构成上不同于物质产品。物质产品的价值取决于材料、材料的结构性能及不同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所产生的产品功能。一般说来,物质产品所用的材料越先进,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科技含量越高,其产品功能就越优越,价值也越高。而在出版生产中,构成图书的纸张、油墨等材料仅仅是信息的载体,图书价值中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纸张等材料,而是纸张、油墨等材料所载的信息,也就是图书内容的文化积累、传播价值。图书的内容价值高,能满足特定读者群的需求,使读者在阅读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图书的纸张等材料才能实现升值;如果图书的内容没有价值,即使图书的纸张等材料再高档,也只能是一堆废纸。以60克胶版纸为例,白纸才一角钱一个印张,而图书的每个印张都在一块五以上,从一角钱到一块多钱,其中增值部分主要是图书的内容创新所创造的,图书所载信息的价值由此可见。而图书所载的知识和信息是否有文化积累和传播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工作的创造性,取决于编辑对充满变数的图书市场的准确预测所产生的感觉,取决于编辑对掌握的出版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思路,取决于对选题或书稿文化价值的判断,取决于编辑对图书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路径。编辑选题策划思路的创意,能赋予图书产品以新的价值内涵,实现出版资源最大化的升值。

二是来自图书产品生产的特殊模式。任何产品的生产,都要经过设计和加工成型两个阶段,都是设计先行。在物质产品生产中,前端和后端同样重要,物质产品的设计草图完成后,仅仅是为产品投入生产提供了一个基础,物质产品在从设计草图向产品成型的转化过程中,企业要给予一定规模的投入,而且产品的科技含量越高,则企业的投入越大,相应的投资风险也越大。以汽车生产为例,汽车的设计图纸完成后,企业要斥巨资建造厂房、购买原材料和引进包括生产模具在内的加工组装生产线以及生产检验设备等。而在图书生产中,前端与后端是分离的,而且是前端决定后端,前端一旦确定,后端只是依样复制的问题。图书产品的设计(即选题策划),在产品的成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富有创意的选题思路的形成,标志着图书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当然,这里所说的成熟选题思路,并不仅仅停留在创意层面,而是包括已物色的相对应的作者。选题思路形成后,产品的大量拷贝则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对有些有着明显市场回报的图书印制业务,印刷厂愿意先垫付纸张款等生产加工资金。同样的生产规模,在图书生产中,出版社的投入要大大低于制造业生产的投入,出版社无须花巨资引进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只是支付稿酬或版税及复制加工费,再加上一些宣传方面的开支。正如一位资深编辑所说,图书选题策划,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在选题策划中,编辑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基本上不受物质条件的限制。在选题策划中,只要编辑形成了明晰的选题思路,新产品的雏形就出来了。而物质产品的生产中,想到的却不一定能做到,从产品设计到产品投入生产,有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转化过程。

三是来自图书的特殊的折旧率。产品的折旧率决定着产品的使用年限,折旧率越长,则使用年限越长。与物质产品相比,图书的折旧期特别短,除了一些有保存价值的大部头的工具书、经典名著及有收藏价值的图书外,图书的折旧率以日、周、月为计量单位,折旧期只有几个月、几周或几天时间,书看完了,也就实现了阅读价值的转移。而物质产品尤其是汽车、彩电、空调、冰箱等耐用消费品,其使用年限都在几年以上。因此,彩电等耐用消费品的市场竞争是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功能取胜,一种产品定型后,以后则不断推出改进型的系列产品,但产品的基本结构、形态则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图书的超短折旧期,决定了图书必须以新的品种去满足读者的新需求,因此图书是非常典型的个性化产品,不但每本新书的内容不同,每本新书的营销方式也不相同。在一定意义上说,图书出版实行的是以品种取胜的竞争策略。出版社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选准出书的突破口,在若干品种形成市场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推出后续的系列品种,以品种扩大市场覆盖面,形成封杀性优势。出版社多品种图书的产生模式,使编辑个性化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特点更加突出,编辑必须及时把握市场的变化发展趋势,不断策划出新的图书,并在出书的同时,不断以有效的宣传、造势去激发、激活读者的需求,扩大市场容量。

四是来自编辑的组稿能力。按照策划运作和信息资源整合的方式,图书选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编辑策划主导型,即是以编辑的策划为主,编辑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选题策划思路,再根据这个思路去物色相应的作者,在编辑策划意图与作者创造潜能的互动中,进一步完善编辑的策划思路。如在这次全国防治“非典”的斗争中,轻工业出版社的编辑从中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有着巨大需求潜力的市场,在别的出版社还在观望等待时,该社编辑捷足先登,率先策划了《非典不可怕》的选题,并找到了相应的作者。该书于今年4月投放市场后,成了畅销书。显然,在此书的成功中,编辑对未来市场的感觉力和预测力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另一种是作者主导型,即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名家的作品,如余秋雨、二月河、几米、蔡智恒、池莉、贾平凹等。由于这些作家在作品的持续畅销中已经形成了马太效应,因此成了不少书店、读者的首选目标,出版社拿到了他们的书稿,就意味着获得了出版利润。而出版社编辑的交际能力,在向这些作家的组稿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编辑的交际能力包括了编辑的人格魅力、学识水平等要素。同样的书稿,别的编辑会碰壁,而有的编辑却是组一个成一个。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稿也是一种资源整合,通过组稿,将作家的作品与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和书稿制作水平结合在一起,将书稿转化为市场需要的紧俏商品。

用资源整合来概括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并不仅仅是一个提法的改变,而是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把编辑的创造性劳动从生产精神产品的层面提升到了创造社会财富的层面。一定的市场回报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市场回报包括了出版利润、市场培育、品牌创建等要素,产业的发展,必须通过一定的市场回报,才能从中积累资金、培育市场,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地为扩大再生产、做大做强创造条件。同样,产品不等于财富,任何产品,只有满足、适应了市场需求,并从满足和适应市场需求中得到了相应的市场回报,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财富。如果说编辑的文化选择是以文化传播和文化积累为着眼点,以编书为特征,那么,编辑对出版资源的整合则是以激发读者需求,营销市场为出发点,以做书为特征,从市场回报中做大产业规模。编辑对出版资源的创造性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

第一个层面,对出版资源有着异常敏锐的感觉力,能从平凡中发现神奇之处,从司空见惯中感觉到不同凡响的地方,将怕感觉到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有效信息。选题策划是对信息资源的创造性开发。加大选题策划的有效信息量的关键在于提高对信息的捕捉和感知能力,接触信息与感知信息是两人不同的概念,出版社的编辑每时每刻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接触信息,但接触信息并不等于感知信息,编辑所接触的信息,只有在被真切地感知的情况下,才能成为选题策划的有效信息。一个称职的编辑,对外界的信息有着十分敏锐的快速反应能力,他们善于从选题策划的层面收集、梳理各种信息渠道,将易为常人忽视的信息视为至宝,转化为选题策划的有效信息。余秋雨的图书如今已经成了人见人爱的香馍馍,成了畅销书排行榜的“常青树”。到目前为止,有关余秋雨的图书已经出版了四五十种,而且基本上都是畅销书,形成了“余秋雨产业”。余秋雨的走红,得益于编辑的慧眼。十年前,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书稿在出版社受到了冷遇。有家出版社向余秋雨组到稿后,书稿搁置了较长时期,余秋雨后来被告知,原有的十八万字太长,要作删节,理由是该书的价格太高,难以在旅游点销售。余秋雨一气之下,便要回了书稿,可要回的书稿已被涂改得面目全非,他便随手将书稿扔之屋角。东方出版中心的一位编辑听说了此事,捧回了已落满灰尘的书稿,一口气读完后,他激动不已。作者深入浅出,把沉重的历史和深邃的文化底蕴,通过非常感性的文学语言传达出来,既建立了轻松进入的通道,又营造了生命与生命之间平等对话的氛围,书中所释放出来的生命信息和作者良好的文化感觉,一下子抓住了他的心。他认为,原有的十八万字不是太多,而是不够,于是他建议作者再补写。作者花了两个月时间,补写了《风雨天一阁》等篇目,增加到二十五万字,不但加强了文化信息量,还强化了阅读气势。该编辑还破例请一位退休编辑把这部面目全非的书稿抄写一遍。在书装形态上,在当时精装本比较少见的情况下,他们决定开印万册,而且全是精装本,显然担了一定的风险。在1992年的文汇书展上,赶印的五百本书,不到一个小时便一销而空,随后发生的事情更加不可收拾,第一次印刷的一万册,仅两个月就售罄,以后该社就二万、五万地加印,终于将《文化苦旅》打造成超级畅销书。此书的成功,为散文类图书的走俏开辟了市场。

第二个层面,表现为编辑有着十分广阔的思维和想像空间,能将分散的互不关联的出版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产生新的不同一般的信息意义,在资源整合中实现升值。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将原有的图书资源在创建品牌的层面上进行整合,使一些原来销量平平甚至积压的单行本图书在资源整合中焕发了“青春”,再度走俏市场。1998年,他们在对以往获得四届茅盾文学奖的十八种获奖图书进行整理时,发现其中的《白鹿原》、《战争和人》等十部作品的单行本,虽然是获奖书,但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体例,市场销量很不理想,有的书在仓库长期积压,有的书多年没有重印,已被读者所淡忘。但销路不畅并不等于没有销路,编辑经过调查,确信这些获奖书有着潜在的市场价值。他们于是对这十种获奖书进行重新包装,策划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系”的品牌形象,并统一开本、版式和封面设计的风格,以“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系”的名义推向市场。由于该书的品牌形象鲜明,图书中所蕴涵的价值在图书品牌形象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因而激发了读者的购买欲,当年在图书订货会上一炮打响,至今已印了三万套,成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又一品牌书系。在品牌的促销作用下,不仅原先积压的图书全部售罄,有的书在成书系后推出的印数还超过了原来单行本的发行数量。他们从中受到启发,在资源整合上下功夫,又及时推出了“红色经典系列”,收入了《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八部曾经在几代读者中有着巨大影响而现在又几乎绝迹的作品,同样获得了成功。图书市场是由若干相关要素构成的,当在一般情况下不甚相关的若干单位在有社会意义或商业价值的活动中形成新的利益共享空间时,这些单位能在优势和利益的互补中得到更大的利益。一些编辑在强化出版物市场相关要素之间的亲和力上下功夫,抓住相关要素之间的需求共同点,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组合空间,扩大了图书的边际效应。浙江人民出版社通过精心策划赴港赠书活动,组装出新的有效市场,使图书出版的效益成倍扩大。该社出版以“中国人·中国根·中国情·中国心”为主题的《中国文史百科》一书时,了解到此书适合香港读者的阅读口味,有助于加强香港同胞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于是策划了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九周年和香港回归一周年之际,赴港举行赠书仪式。为此,该社找到台洲鸿宇私立学校,提议由两家共同举办赠书活动,请该校出资十八万元购买两千套《中国文史百科》作为赠品。该校校长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学校在社会公众面前“亮相”的极好时机,有助于提升鸿宇私立学校的形象,于是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达成了合作协议。由于这是香港回归后大陆出版社的首次赠书活动,受到特区政府的重视,香港的范徐丽泰等政府要员及知名人士出席了赠书仪式。一石激起千层浪,香港和首都的三十多家新闻媒体抓住这条有新闻价值的“活鱼”,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报道,形成了社会热点。在这一新的利益共享空间,双方在优势互补中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浙江人民出版社借助鸿宇私立学校提供的资金,扩大了图书销售,为进一步开展与香港出版界的合作打下了基础;而鸿宇私立学校也从赠书中得到了无形的价值回报,提高了知名度,为在海内外扩大生源打下了基础。

第三个层面,加强资源的整体开发,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上整合社会资源,挖掘图书的市场潜质,开发图书的卖点,通过有效的信息传导,营造出新的市场空间。如春风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在《省委书记》的市场营销中,针对发行商对出版界的图书印数难以查证的问题,在更高的营销层面上整合社会资源,创造性地将法律公证手段引进营销策划中,对该书的发行量进行公证,并在北京举行了《省委书记》印数公证仪式。经过公证,确认该书的首次印数为十七万册。这个别出心裁的创意,有效地聚焦了传媒的关注,不少传媒把这个不同凡响的举动当做有价值的新闻进行了报道,使《省委书记》的出书消息随着这条新闻,一下子进入社会公众的感觉世界,激发了读者的购书欲望。再如华艺出版社出版的白岩松所著的《痛并快乐着》于2001年春节投放市场时,市场反应一般,成了积压产品,原因是当时名人书出现了降温,读者把它当作是一本普通的名人书,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华艺出版社的策划编辑于是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整合社会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社会名人资源,挖掘畅销书的市场潜质。出版社于春节后开了一个座谈会,请了刘恒、余华及崔永元、敬一丹等名人参加。在开会之前,先把《痛并快乐着》给这些名人看,向他们介绍了书的特点。在座谈会上,与会者你一言我一语,从不同的视角挖掘了该书的特点。其中著名作者余华的话颇有代表性,他说:“这本小说改变了我对主持人的看法。”由于到会的这些名人本身就是媒体追踪的对象,这次座谈会引起了媒体的关注,首都的一些媒体都派员参加了会议,从中捕捉新闻“活鱼”,到会名人的精彩发言本身就成了新闻。会后,《北京晚报》以半个版的篇幅摘录了这些人的发言。接着,全国有影响的网站及部分报纸作了转载。借助报纸、网站的影响,市场被搅动起来,《痛并快乐着》也起死回生,进入了畅销书排行榜。

标签:;  ;  ;  ;  ;  ;  

对现代编辑功能的再认识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