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黄金镇小学 南部 63730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在习近平同志的执政思路中,“创新”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任何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必须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解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从而提高学创新能力。可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做法与感悟,以求教于行家里手。
一、营建和谐民主教学氛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在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够发现问题,才敢于提出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提问的自尊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收起严肃的面孔,换上亲切、和谐的笑脸,把微笑带进课堂,说话要幽默,尊重学生人格,消除学生对提问题的恐惧感。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勇气。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耐着性子倾听,直到学生提问完毕,并认真解答。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要真正做到允许学生自由提问题;允许学生自由争辩;不清楚的问题允许重提;说不完整的允许补充;老师说错了允许批评;允许保留自己意见。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才会敢于提出问题,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于无形中产生学习兴趣,跟随教师在课堂中积极主动思考,做到全身心投入。例如,在教学《大象博士请助手》一文第二课时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通过学习知道了什么?当学生正确回答:“我知道大象博士请小猫当助手”后,我不是单纯的肯定学生,而是创设了一个质疑的情境:“同学们,对这个结果,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或者有什么问题想问吗?”承接教师创设的这样一个质疑的情境,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下子就被触发了,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大象为什么要请小猫当助手?”“小猴很机灵,大象为什么不请他?”“小兔子很乖,为什么大象博士不请小兔子?”就是这样一个质疑情境,引发了学生对“大象博士请小猫当助手公平不公平”的探究话题,不仅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还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还培养了学生们的问题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指导学生学会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为一种能力的培养,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为了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老师,就某篇课文题目或某个词句进行设计问题的训练。例如,《金色的鱼钩》中的鱼钩为什么是金色的?《将相和》中的“和”是什么意思?《海上日出》一文中“太阳…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往上升。”“慢慢儿”怎么会“一纵一纵的”?不管学生所提问题与教学任务的相关程度如何,我们教师都要给予中肯的鼓励与点拨,学生的提问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在教学中,要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要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阅读教学中,除正面分析字词句段篇的运用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甚至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设计出与范文不同的思路来进行比较;也可利用教材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或改变主题的训练。作文教学中,审题时提供有思考价值的材料,让学生多角度的去思考,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如对“守株待兔”、“班门弄斧”等寓言的多种理解;也可以有意设计一些正向与逆向思维的作文题让学生去思辨。要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我们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五、从模糊点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带有片面性,有时甚至会出现偏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提问引思,正确导向,使他们走出认识的误区。例如,在教《三味书屋》时,有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是不是不爱护公物的表现?”为此,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提了这样三个问题:①鲁迅的书桌从哪搬来的?②鲁迅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早”字?③这个“早”字对鲁迅的一生有什么影响?以此引导学生对全文内容进行讨论、分析,结果终于使大家明白: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是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体现。这样既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又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最重视的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要掌握上述提出问题的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和提高学生善于质疑与释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通过反复训练,并在训练中授于方法,只有这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才能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问题意识,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论文作者:杜斐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6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9/6
标签:学生论文; 意识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中论文; 鲁迅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6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