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 邹东群)
摘要:本文从校企合作的角度,论述了校本教材如何结合企业岗位需求,编写符合企业需求,有职教特色的校本教材。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校本教材
当前,如何无缝对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国内经济、政治环境、技术和生态环境在不断变化,国内企业正在实施“机器换人”工程,设备和技术更新加快,自动化程度愈来愈高,这对岗位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大批从职校招聘的新员工获得定制式培训?如何使现有员工能有效地学习到企业岗位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胜任岗位新的要求,对企业来说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职业院校需解决的问题。
那如何适应社会变化和企业这种需求呢?笔者认为,深入挖掘校企潜力,按企业生产管理的需求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即可以建立实现对接的重要窗口和具体载体。合作开发校本教材,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破解职业教育“与社会脱节”难题,有效激发职校教育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
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许多课程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知识的更新与教材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中职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急需人才的目标实现。研究包涵企业当前生产技术、培养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教材十分必要。在"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原则下,由学校拨出经费、深入企业,获取生产工艺、技术构成、岗位操作规范,企业文化,在"充分交流、追踪反馈、动态更新"的基础上,编写出的易于动态更新、场景重现的模块式多媒体电子校本教材,让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跟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轨,满足"上帝"的要求。同时还可将因采用电子教材而有所节余的教材经费投入到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实现良性循环、提高自我供给能力。
校本教材的开发,要十分重视校企双方充分交流,它是确保校本开发的实用性、时效性、正确性的重要基础。学校一方面要积极主动选派专业教师下企业开展现场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全面参入企业生产,与企业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研究制定专业培养基本方案和适应企业特殊要求的专门化培养方案,并搜集相关课程开发素材,建立学校工作室等实习场地。同时还要鼓励企业结合高技能人才实际需求,与职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由学校选派骨干教师,积极承担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任务,建立互惠互利互信关系。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企业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高薪兼职,举办培训专题讲座,担任兼职教师或短期指导学生实训,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做足了充分交流,就可以实施校本开发了。以“工作室”培养模式为例,职校按校企合作的合作模式、成立了由企业、学校专家共同组成的“校外工作室”,本着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原则,双方派交流人员参加,共同设计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模块、教学模式,师资培养、实训安排、关键环节和内容等等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需求“嫁接”入工作室教材,应遵循完全按用人单位提出的用人标准,紧密围绕企业岗位要求的原则,把企业工作模式和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法详细分解到教学模块上,让每一个任务都具有鲜明的行业岗位场景特色,真正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最后拨出课题经费,多人专项开展教材的分工、编写、鉴定、试用、出版、编写出学生能够学而且喜欢学的教学案例内容、定期地进行追踪反馈与动态更新,使教学与生产岗位实现无缝对接。
贴近企业是校本教材的特色与灵魂。教材应重点围绕企业所需求的就业与创业能力,按“宽基础、多岗位、活模块”地进行倒推式开发,最终要达到认知领域的目标要浅而易,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要专而精,情感领域的目标要活而实的基本目标。在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时,教材应该注重以过程性知识为主,少讲"为什么",多讲"怎样干"以及怎样干得好的知识,突出课程岗位实用性,强化技能熟练程度,努力构建起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初步实现专业教材校本化、专业实训高效化、专业技能实践化、课堂教学趣味化。
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一方面必须注意由学科教育向企业的职业技能教育转变,另一方面也不能办成纯粹的岗位训练。教材内容要敢于打破学科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完整性,以及先文化、后理论、最后专业课三段式结构,对现行教材进行删改整合,让文化课服务于专业课,专业课服务于实践技能课,删难就易、删繁就简、削枝强干、添新去旧;减少课程种类,形成精简教材,在保障必需够用的基础上,要特别适当拓展补充,文化课教材要增加源自企业的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基础、员工礼仪规范、工作技能、操作规程等素质教育课程,专业教材中要融入职业标准,做到课证融通,充实以能适应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内容并保持同步,与此同时,还要适当兼顾学生知识面,实现学生宽就业与可持续性发展。
职校要制定政策,鼓励教师积极与企业合作自编讲义和教材,加大对学校校本教材选用的指导和管理力度。调查表明:采用了内容贴近生产现场、具有多媒体特性的校本教材,课改绩效凸现,学生送到企业去以后就能够顶岗上岗,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学生就业供不应求,招生时节门庭若市,相反,沿用相对滞后三五年、严重远离企业现况的教材,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能空叹有价无市、落下个身在闹市无人问,学校折腾个上窜下跳,最后也只能草草收场。
论文作者:邹东群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企业论文; 教材论文; 校本论文; 岗位论文; 学校论文; 需求论文; 校企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