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特色——借鉴与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色论文,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早在清末,即遭受了先行现代化国家的咄咄逼人的侵略,开始了富国强民的道路的摸索。但由于没有一个正确的政党的领导,都使旧中国未能扭转近代历史上的颓势。新中国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继续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的摸索,中国的现代化开始了艰难的历程。正是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人的大胆借鉴和创新,才使得这一进程明显加快,中国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道路。
一、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是对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考察的结果
迄今为止,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出现过三次浪潮。第一次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叶,中心在西欧,后向整个欧洲扩展;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现代化浪潮波及北美、拉美、亚洲等地区;第三次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将世界上其他欠发达国家席卷,进入向全球现代化发展的时期。
就世界范围看,从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的角度划分,现代化的模式大约有四种:
第一种是英美模式。又称自由放任模式。以英、法、美等第一批工业化国家为代表。其突出特点是现代化是自下而上自然进行的过程,由于充分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运作,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不突出。虽然各国做法上有所不同,但都信奉相同的经济哲学,即自由放任主义。
根据邓小平的分析,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具体又分两类,一类是英国、法国、荷兰等首先进入现代化的国家,邓小平称之为“老牌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另一类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后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邓小平称之为“新兴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邓小平以兼收并蓄的胸襟,提出必须向他们学习,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并提出学习先行现代化国家的经验,利用其先进的资金、技术、人才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并以全球化的视野提出全方位的改革开放,让中国跟上世界现代化的步伐,
第二种是德日模式。德国、日本和韩国是典型的代表。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国家的作用突出,国家在经济过程中起指导甚至推动作用,工业化作为一种国家政策来执行。
这种模式也就是邓小平所说的“新兴资产阶级所干的现代化”。邓小平一直重视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的领导作用,希望我们的改革是在稳定的前提下渐进有序地进行的,政府不会对整个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失控。显然德日模式的长处他心中了然。他再三强调,“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文化和知识,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指出“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可能干的比他们好”。正是因为大胆倡导学习和借鉴,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才能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以极其广阔的视野显现出其理论的无穷力量。
第三种是计划经济模式。以苏联以代表。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经济活动完全计划调控,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是经济活动的直接操作者而非监控人。这种模式是“企图避开现代化病痛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产物。它不仅想避开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想避开迟发现代化所特有的病症,比如跨国资本的垄断、国际经济剥削等。”其结果却是因噎废食,适得其反。
邓小平对这一模式在中国造成的血的教训进行了深刻反省,对在几十年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苏联体制和模式进行了公正的评价。邓小平指出:“我们两国原来的政治体制都是从苏联模式来的。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即使在苏联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它能够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吗?能够符合波兰的实际情况吗?”苏联模式曾经创造了一度的辉煌,但这种缺乏再生产能力的自我消耗型经济、统得过死的经济,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所以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必须吸取经验教训,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来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法和方式。“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第四种是混合模式。混合模式实际上是第二种模式和第三种模式的混合物。它在拉丁美洲地区、东南亚、南亚、非洲以及中东伊斯兰地区十分流行。这种模式的出发点是把资本主义同苏联式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力图走中间形态的道路。
邓小平非常注重不同类型的现代化模式,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模式的特点予以了关注。为此,1988年他特别对一位非洲朋友说:“要紧紧抓住合乎自己的实际情况这一条。所有别人的东西都可以参考,但也只是参考。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莫桑比克也应该有莫桑比克自己的模式。”这就表明,邓小平在对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模式作了考察后,对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发展自己,已经有了成熟和坚定的看法。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这里问题很多,需要全党做实际理论工作的同志共同研究,我们也一定能找出适当的办法来妥善解决。”在邓小平看来,现代化并非是“西化”、“欧化”、“美国化”,中国的现代化只能是中国特色的,澄清了理论界中的一股全盘“西化”的思潮,明确指出:“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是创新的中国式的现代化
1、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中国式的现代化,其实质是以社会主义方式实现现代化。现代化虽然有多种可资借鉴的模式,但从本质上无外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种。中国现代化要形成自己的模式和特色。这个特色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
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落后的问题。”但是,社会主义本身就处在探索中,并没有现成之路。邓小平说,“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摸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上,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二十年;二是三中全会以后的二十年。第一阶段,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由于种种原因,在探索中犯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从而中断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探索。第二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深入探索,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断,一是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明确了社会主义的目的;二是把发展和公平统一起来;三是具体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方法,归根结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可以说,与资本主义模式相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之处在于,“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不乏种种空谈论,除却早期科学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在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中,亦有过空谈理想社会无视现实发展条件的左倾论调,有过苟且于眼前暂时利益而取消无产阶级斗争最终目的的机会主义理论。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苏联所设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却由于排斥了自由市场经济而陷于僵局。中国所选择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巨大贡献。中国式的现代化,从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给占全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以深刻的影响,从而不断改变世界格局,不断促进了人类共同走向美好的未来。
2、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变革和创新。任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是一个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利益斗争、社会动荡的痛苦过程。现代化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在变化和发展,意味着静态的、停滞的传统社会结构正在解体,而一个新的充满竞争与活力的现代社会正在慢慢诞生。
对于中国社会而言,若从现代化发生的因素看,不是一个自然的“内发型”社会,而是被外来现代化浪潮冲击、席裹的“后发外生型”社会。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主要的推动力量。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之新,新就新在它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围绕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1985年,邓小平再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988年他又指出:“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写进党的纲领性文件之中。
市场经济对于传统经济而言,它似乎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生机和进步的同时,亦带来失落和痛苦。尤其是对现有制度和权力的挑战、对文化的否定使许多国家都心悸。因此,中国历史上长期拒斥商品经济也就不足为怪了。早在汉初,商品经济就有过一段较快的发展时期,曾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系统地形成了抑商政策,以便对它严加管理和控制。随着历史的发展,以专制皇权为特征的中国封建制度愈益成熟,也就愈益暴露出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弊端。尽管近代历史上种种“工业论”、“科学论”、“西化论”都试图引进商品经济,但旧制度的系统与牢固,惟有革命才能完成。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地缔造了一个新中国。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长期战争的余痕及苏共模式的影响,使得我们国家对商品经济的培育一直不够重视。因而,邓小平主张用国家力量来发展市场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巨大的创新。
3、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旨在解决中国的实际困境,因而表现出强烈的务实特质,具有可操作性。首先,根据中国现代化发展起点低的实际情况,及时提出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其次,根据国外现代化成功的经验,提出改革开放,大胆借鉴的现代化途径。再次,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分三步走。“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另外,根据国际现代化轨迹和中国历史经验,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的现代化方略。这既是达到现代化的实际举措,也是对现代化理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并不等同于“工业化”、物质富裕化,而是物与人的全面现代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以改革作为现代化的动力,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了中国从未有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二十多年来,我们大体走过了一条从农村改革开始,逐步转到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有序地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一现代化道路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具有迅速发展的速度,抓住时机,追赶世界现代化的潮流。第二是以经济发展带动全面现代化。“发展才是硬道理。”因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显著地改变着中国的面貌,越来越推动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轨。
为保证中国现代化不断在创新之路上前进,邓小平不断重申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鼓励在实践中创新。“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强调指出:“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但是解放思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邓小平把它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指出:“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借鉴和创新,体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韧旺盛的生命力。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在借鉴和创新中为中国人民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现代化之路,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一条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之路。
标签:现代化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