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培养论文_王君蓉

谈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培养论文_王君蓉

(四川省岳池县石垭小学 岳池 63830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概括地说,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它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如何给他们一双“慧眼”,建立良好的数感,以减少一些常识性错误呢?本文就此谈些自己在数学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

一、生活中寻找数感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想象,而生活是数学的的宝库、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去试着感知、发现,主动地探索。在教学认识5以内的数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再数一数见到的物体的个数,通过交流得到:“1个讲台,2扇门,3块小黑板,4个窗户,5把扫帚。”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找到了这些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找一找、数一数的过程中,认识了这些数,了解了这些数的概念,体会到数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数感的建立。

二、操作中发展数感

“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皮亚杰语)。”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动手操作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数感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例如在教学20的认识时,教师既要演示又要请学生亲自动手用摆小棒的方法从11数到19,然后用稍稍缓慢的动作清楚地演示出19根小棒添上1根是1捆加十个1个,再将10个1根捆成1捆,这样就是2捆,即2个10根,也就是20根。这样的过程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20是在19的基础上添上1生成的,这对后面30、40、50等整十数的认识有很强的提示作用。而100的认识更要让学生通过数小棒经历99添上1就是10个十,10个十是1个百即100的生成过程,从而体会两位数向三位数的变化,明白数位的顺序及各数位的价值。物和数的对应加深了学生对数的理解,突出了学生数感的培养。

三、交流中优化数感

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而学生的学习都是从自己的独有的数学现实出发来建构知识的。因此,在学习中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相互启发,以丰富对数感的感知。

如“在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后,要求学生“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利用教材中小孩说的话,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后,孩子们展开想象力说出“我的学号是37号”;“我们班有64个人”;“我的爷爷今年62岁”;“我喜欢你的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在26频道”等等。在与数的“对话、沟通、交流”中,不但拉近了生活和数学的距离,而且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无处不在,在现实中初步建立了数感。在这样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还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从而加深对数的感知,扩展思维,丰富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新《课课标》的核心内容之一。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具体的内容精心设计具体目标,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学会用敏锐的目光、数学的眼睛去认识生活,了解社会,观察世界。

论文作者:王君蓉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9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9

标签:;  ;  ;  ;  ;  ;  ;  ;  

谈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培养论文_王君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