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1-001-01
1926年,21岁的冯至写下了《蛇》,作者当时没有想到这首诗会成为自己的代表作,更没有想到这首诗将会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
那么它的杰出之处在哪里呢?
全诗的第一句“我的寂寞是一条蛇”,把自己的寂寞比作一条蛇,破空而来,超出了人们想象的范围,意象的大胆和陌生化,使读者吃惊之余,禁不住要一探究竟:蛇和寂寞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大概除了《白蛇传》里的那两条蛇的美丽善良,给人好感以外,我们的文化里,无不是对蛇充满贬义。在西方的文学作品里,蛇也多不是可爱的动物,而现实中的蛇更是给人恐怖的感觉:阴森、冰冷、狠毒。
所以,全诗的第一句真是语言惊人。
在第一节中,作者写蛇寂静无声的特点,暗恋中人难道不也是沉默无言的吗?蛇在寂静中的那种专注和暗恋中的人对意中人的关注也十分相似。这两个意象的特点完全相符。
诗歌的第二节,紧承第一节而来,正因为暗恋是不能也不敢向对方表白的,这种内心的寂寞苦闷,只有在无尽的相思中才能得到慰藉,那就是借着无尽的想象走近心仪的对方。因此直言“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也就自然而然了。
这一节最巧妙的地方,是由蛇的乡思来写自己的相思,两者契合得天衣无缝。蛇对草原的思念,对故土的情怀,意味着生命与灵魂的归宿。作者用双关的手法,由蛇的乡思写出人的相思,由此可见思念中的姑娘对自己的重要性。而由“茂密的草原”转到“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更是妙中之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姑娘浓密的黑发与茂盛的草原十分形似,蛇想回到草原(生命的归宿),“我”想走近心中的姑娘(灵魂的港湾),一个破折号,联系两份情感,自然巧妙,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智慧。
诗歌的第三节,依然紧承前一节而来。第二节写“我”想靠近心中的姑娘的世界,第三节写“我”走进姑娘的世界。借着想象,诗中的蛇——抒情主人公一步步走近心中的姑娘:单相思真是伟大,它充分发挥了人的想象力。
这一节,作者在开头两句,先用月影的无声来比喻蛇的动作特点,第二句又用“轻轻”两字,看似和第一句中的“轻轻”重复,实则是通过比喻和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强调蛇的动作的温柔与小心翼翼。蛇游走的时候,不就是这样的特点吗?暗恋中的人接近自己的心上人不也是这样的动作特点吗?作者把这两个意象特点的相似之处把握得十分精准。
尤其令人赞赏的是,本节最后两句,作者更是发挥想象力。当蛇潜入姑娘的梦中,正与首节中的“你万一梦到它时”前后照应。蛇入姑娘的梦境,就是抒情主人公进入了姑娘的梦中——姑娘梦到了“我”。两者心心相印,不正是“我”寂寞的心情中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吗?至此,这一种暗恋,通过单相思这一伟大的想象力,达成了抒情主人公的意愿:我在想着她,她也在想着我。最后“绯红的花朵”,既是写爱情如火的热烈,也是写两心相契时,羞涩的表情。而绯红的花朵用嘴衔来,一个“衔”字,仿佛含在口里怕化了,拿在手中怕摔了,生动地写出得到爱情之后万般呵护、珍惜的温柔爱抚。和第一节中的“寂寞”“悚惧”相比,全诗在一种温暖幸福中结尾,由寂寞痛苦的一己之思到甜蜜幸福的两情相悦,不正是这样的过程吗?
正如《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对本诗的评价:“通过奇特的想象,把炽热、真挚的情思寄寓在蛇的冰冷而寂寞的形象中。”这种奇特的想象,就是对蛇这一意象的选择与经营的智慧与别出心裁。
另外,本诗每节四句,节与节之间,句与句之间,字数相近,有着整饬之美。每节的二、四两句押韵,音韵和谐,婉转自如。于精彩的内容之外,还有如此精致的形式,难能可贵,足以见得作者的艺术功力。
能把一条让人恐惧的蛇写得如此浪漫深情,这种独到的发掘意象新的特点来抒情的能力,连鲁迅也不吝赞美之词: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论文作者:李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姑娘论文; 自己的论文; 寂寞论文; 意象论文; 作者论文; 抒情论文; 乡思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