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控制国债规模 规避国债风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债论文,规模论文,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债是政府举措的债务。发行国债,可以筹集资金,缓解财政困难。但国债毕竟是一种债务负担,不但要还本,还要付息。因此,发行国债,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适度控制发行规模,规避国债风险。
一、我国国债规模的发展状况
从1950年我国首次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开始,我国国债发行额不断增大,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间,我国把发行国债作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国债规模迅速扩大。上面是我国近几年国债发行情况列表:
资料来源:累计国债余额1994年至1999年摘自贾康、王晓光“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实证考察”,《财政与税务》2000年第2期,其余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注:2000年当年还本付息额不含利息支出。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国债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的外贸出口呈现下降趋势,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下岗职工增加,国内供给出现相对过剩,经济增长速度从1993年的13%减慢至1997年的8.8%,出现通货紧缩的迹象。为此,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的发行量大幅增加。1997年至2000年国债规模年均增长速度达20.739,至2000年止累计国债余额为12917.45亿元。巨额的国债资金增加了政府投资,刺激了经济增长,但国债规模的限度也引起了密切关注。
二、分析国债规模限度的指标
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经济增长程度、经济发展的周期、政府投资的结构、金融体制的创新、居民收入状况和消费水平,都能影响国债规模。衡量国债规模是否合理,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
1.国债负担率。国债负担率用国债余额占GDP比重来表示,反映整个国民经济对国债的承受能力。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为小于60%。1997年国债负担率发达国家如美国为62.1%,发展中国家如巴西为47.7%,墨西哥为28%。到了2000年我国国债负担率只为14.45%。不论是与上述国家相比,还是与国际安全标准相比,我国国债负担率都是较低的,表明我国国债规模还有拓展余地。
2.居民个人的国债负担率。又称居民应债能力,是国债余额占当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比例。1999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61632.89亿元,居民应债能力为16.74%,且居民储蓄余额仍在不断增长,表明我国居民应债能力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城镇中老年居民、农民,是潜在的购买国债群体,国债发行规模未超出居民的承受能力。
3.国债偿债率。它是指当年的国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财政收入的比率。这一指标可以反映政府的偿债能力。1999年国债偿债率为16.69%,而国债偿债率的安全警戒线为10%,高出警戒线6.69%,表明我国还本付息压力大,国债规模风险较大。
4.国债依存度。它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表示中央财政支出对债务的依赖程度,可以间接反映偿还能力。1991年至1995年,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国债依存度平均数为10%,赤字规模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债依存度平均为25%,1999年我国国债依存度远远高于上述国家安全警戒线,表明我国中央财政支出过多地依赖债务收入,财政处于较脆弱状态。
5.从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的关系看。国际公认的赤字比率上限为3%,2000年我国的赤字比率为2.79%,已接近安全警戒线。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来源,赤字的增长会加大国债的规模,而国债是要还本付息的,反过来又会加大财政赤字。
从以上分析看出,国债负担率、居民应债能力未超出安全警戒线,而国债偿债率、国债依存度远远超出国际安全警戒线,反映财政状况已十分脆弱。此外,国债余额增长率已高于GDP增长率,国债负担率增长也很快,因此,要注意控制国债的发行规模。
三、规避国债风险的举措
1.加快财政改革进度,降低国债偿债率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仍然较低,2000年财政收入占CDP的比重为15%,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2.2%,在国际上属于低水平之列。要降低国债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关键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其主要手段是,加快财政改革进度,理顺分配关系,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费改税”政策的落实,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加强税收征管,减少税收流失,建立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2.优化国债期限,实现国债期限结构的多样化
我国国债大多以3年至5年的中期国债为主,国债期限结构缺乏均衡合理分布。这种状况一方面使国债偿还期限集中,还本付息压力大,难以发挥国债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不利于投资者进行选择,难以满足持有者对金融资产期限多样化的要求,影响国债的筹资。合理的期限结构应该是短期、中期和长期并存的期限结构。发行半年至一年的国债,满足短期资金的需要;发行10年以上的长期国债,可以满足发展基础设施或重点建设的长期性资金的需要,在将来利率上升时,仍能保持较低的筹资成本,减轻政府负担。通过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在相对降低国债增长速度的同时,能扩大国债规模,控制国债偿债率。
3.调整国债利率,实行国债利率弹性化
我国国债利率主要是依据国家制定的银行利率水平确定的。不同期限的国债利率差别不大,这是不合理的。国债利率过低,会造成国债发行困难;利率过高,又会增加发行成本,使政府债务负担加重。根据市场利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程度、政府信用状况,可发行浮动利率的国债,实现国债利率弹性化。2002年发行的5年期国债利率只比同期银行储蓄利率高0.058%。利率过低,居民认购少,发行就困难。国债利率弹性化,有利于发行国债,减少成本,降低国债风险。
4.优化国债使用结构,使资金达到“帕累托改进”效应
国债的使用具有公共性,主要用在基础设施的建立、生态环境的保护、公共服务的改进等方面,从而调控宏观经济,拉动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家应严格管理国债资金的投向和用途,考核资金的使用效益,使资金运用形成“帕累托改进”效应,达到资金使用的最优结构,形成“以债养债”的良性循环。在国债规模偏大的情况下,优化债务结构,提高国债使用效益,能提高政府偿债能力,保证国家的信用。
5.实施并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强对国债资金使用的审计和监督
为保证国债资金合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资金投放前,一定要进行可行性研究,避免重复建设。要实施政府采购制度,采用公开招标形式,选择承建商或供应商,减少“暗箱”操作导致的腐败现象,降低投资成本,保证项目质量,杜绝低效益或无效益的现象。国家审计部门要对国债资金的使用进行审计、监督,避免国家的损失。
6.减少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能有效地释放国债规模的压力,降低国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