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零售企业在农村市场创新扩散的比较研究——基于沃尔玛与苏果的案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沃尔玛论文,案例分析论文,零售企业论文,中外论文,苏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05年以来,我国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度开拓农村市场,以苏果、家家悦为代表的零售企业凭借技术和组织创新在农村消费市场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逐渐成为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这引起一些学者关注零售企业在城乡流通体系构建中的作用和功能。黄国雄提出,我国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应促进农村连锁商业的创新。①夏春玉、张闯、梁守砚认为零售企业可以通过采购与配送系统共享来降低流通成本,并形成零售商主导的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②超市等现代零售业态创新在农村市场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而零售企业在农村创新扩散的关键因素主要取决于顾客服务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在国外相关研究中,Jia对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小镇市场1980~1990年期间的扩张历程研究结果表明,规模经济对沃尔玛的创新扩散非常重要,而对集中于城市市场中的凯马特作用较少。③Holmes研究发现沃尔玛连锁商店的成长动力来自于对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反应。④Graff发现沃尔玛公司发展初期采取的传染扩散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公司市场份额的显著增长。⑤
其他的相关研究表明,城市零售企业将现代流通创新扩散到农村消费市场,有利于缩短城乡流通体系存在的二元结构差距。⑥由于中外城乡流通体系存在的差异,国外关于零售企业在农村市场创新扩散的研究结论和策略是否适用于我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沃尔玛公司和我国典型零售企业(苏果)在农村市场创新扩散案例进行比较,分析零售企业在我国的创新扩散模式和阶段性特征,从中总结出零售企业在我国农村市场创新扩散的机理,以此拓展“三农问题”理论研究深度,为我国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我国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措施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一、沃尔玛与苏果在农村市场发展的案例分析
(一)沃尔玛在美国农村市场的发展
1.沃尔玛公司的发展阶段
沃尔玛公司于1962年在美国阿肯色州本顿维尔镇创立,经营业态主要包括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店、社区店、折扣店。根据Graff和Ashton的研究,沃尔玛在美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2~1974年),沃尔玛发展成为一个成功的小镇零售商,主要连锁店铺分布于阿肯色及邻近州。第二阶段(1975~1984年),沃尔玛开始与当时美国大型零售商在更广泛的地域进行竞争。第三阶段(1985~1990年),沃尔玛在美国全国范围实施主动扩张计划,并在1990年成为美国排名第一的零售商。
2.沃尔玛公司空间扩张模式
在公司发展初期的市场进入选择上,沃尔玛的主要目标是小城镇市场,地域较为集中。在1962~1969年,公司在10万人以下的小城镇开店17个,占同期总开店数的94%,开店范围主要集中于公司总部本顿维尔镇400公里以内。直到本部附近小城镇零售市场饱和以后,沃尔玛公司才逐渐扩展到邻近城市市场,新开店铺与总部距离平均在100公里以内,在空间扩张模式上属于典型的传染扩散。随着资本实力的增强,沃尔玛逐渐提升城市开店比例。⑦在公司发展的第二阶段后期(1980~1984年),沃尔玛在人口规模25万~50万城市新开店铺39个,占同期开店总数8%,在人口规模50万~75万和100万的城市分别新开店铺9个和7个,占同期开店总数的4%。在公司发展第三阶段(1985~1989年),沃尔玛在10万人以下的小城镇开店比例下降为64%,25万人以上城市开店比例上升为20% 1990年这一比例上升为22%,在空间模式上同时具有传染扩散和等级扩散的特征。同时,沃尔玛在城市开新店的速度明显加快。在公司发展第二阶段(1975~1984年),沃尔玛10年间在25万人以上城市新开店铺65家,而在第三阶段,沃尔玛在25万人以上城市新开店铺123家,1990年就开了56家新店(参见表1、表2)。
3.沃尔玛公司的经营战略
在公司发展的第一阶段(1962~1969年),由于采购能力的限制,沃尔玛早期品类组合中大品牌商品较少,但公司坚持以低价格向顾客销售优质商品,这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进入到第二阶段(从1980年开始),随着沃尔玛实力的不断增强,公司开始逐步提升产品组合中知名品牌的数量和比例。对于物流配送,沃尔玛1970年在总部所在地本顿维尔镇建立第一家自有配送中心。为了降低物流和配送成本,沃尔玛坚持在新建连锁店铺之前先建配送中心,然后围绕其配送中心有效物流半径内密集开店。
在经营业态上,沃尔玛以折扣店起家,随着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沃尔玛不断进行零售业态创新。1983年沃尔玛在俄克拉荷马州中西部城开设第一家山姆会员店,1988年在华盛顿开设首家沃尔玛购物广场,1998年沃尔玛公司在阿肯色州推出社区店。在资本可得性上,沃尔玛发展初期所需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和公司利润,公司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资本瓶颈的制约,1969年甚至遭受到比较严重的资金链危机。1970年沃尔玛发行自己的公司股票,1972年公司股票获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这给沃尔玛公司扩张提供了雄厚的资本支持。同时,公司良好的经营业绩也推动其股票价格和投资回报率不断提升。1977~1987年期间,沃尔玛年投资回报率达46%,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看好并投资沃尔玛。到公司发展的成熟阶段后,沃尔玛又扩展与大型投资银行的合作。2002年,沃尔玛向国家保险公司和通用再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不仅转嫁部分经营风险,而且巩固与波克夏、美林、摩根大通等大型投资银行的合作关系,获得更大的银行信用支持。
(二)苏果在中国农村市场的发展案例
1.苏果公司的发展历程
苏果超市有限公司于1996年7月在南京成立,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2001年),苏果直营店主要集中在南京市场,1998年4月,苏果超市以加盟店形式向南京周边的溧水、高淳辐射扩张。截至2001年底,苏果加盟店发展到450家,其中直营店220家,加盟店450多家,实现销售额52亿元,其中直营店销售25.4亿元。第二阶段(2002~2005年),2002年下半年,苏果在南京已占据零售市场最大份额,2005年苏果加盟店总数达到882个,其中在二级城市网点有193个,县城网点有210个,在乡镇以下的网点有479个。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在苏北和安徽相对贫困农村地区的网点有444个。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2005年起苏果开始深度开发农村市场,2009年苏果在县和县以下农村开设连锁店铺数879家,其中乡镇及镇以下农村网点数为605家。2011年苏果销售额达到421亿元,连锁网点总数达2000家。
2.苏果的空间扩张
在公司发展的第一阶段,苏果除了南京市场以外,加盟经营网络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四省的市、县和乡,经营面积达到19万平方米。为了深度开发农村市场,2002年苏果采取直营和加盟双轮驱动战略,直营连锁店开始向外埠扩张。2002年12月,苏果第一家外埠直营店在姜堰开业,随后苏果在溧水、宝应、仪征等地陆续开设外埠直营门店。2005年,苏果推行“百县百店”战略,在距南京物流有效半径范围内的苏北和皖南100个县城计划开设100个购物广场、平价店或社区店,并大量建设村级农家店。2011年苏果连锁经营网络已覆盖江苏、安徽、山东、湖北、河北和河南等6个省份。
3.苏果公司的经营战略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苏果不断进行业态创新。从1996~1998年,苏果在南京主要以几百平方米的标准超市业态发展。1999年2月,苏果超市推出第一家便利店。2000年,苏果又尝试发展大卖场和仓储超市业态。同时,苏果也非常重视提升公司物流配送能力,2004年苏果在南京投资2.3亿元建设马群配送中心,并大量采用先进物流技术。马群配送中心可集中对300公里物流半径内1000余家苏果连锁店实行高效物流配送,年配送量4300多万箱。为了进一步提升县城、乡镇农村市场的物流配送效率,2012年2月,苏果又投资8亿元建设淮安物流配送中心。在外部资金支持上,2002年9月和2004年,香港华润创业有限公司分别以2.32亿元和3.1亿元收购了苏果超市39.25%和24.25%的股权。
随着外埠市场销售规模和销售比重不断提升,2006年以后,苏果在苏、皖重要区域市场积极推行多业态组合的“南京模式”,经营战略向“直营渗透”转型。2008年,苏果一方面加速加盟体系内部整合,以竞争力更强的直营店抢占外埠市场,在已经进入的扬州、马鞍山和淮南等地实施区域集中策略,另一方面以雄厚的资本并购重点区域的加盟店,⑧在苏皖省会城市、一线城市、二三线县城、乡镇和农村构建连锁经营网络。
二、零售企业在农村市场创新扩散的机理
根据沃尔玛公司小城镇发展的案例分析,与我国典型零售企业在农村市场的发展进行比较,可以总结出零售企业在农村市场创新扩散的一般原理:
(一)重视城镇在中心地流通体系中的链接作用
虽然各国流通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但根据中心地理论,城镇在城乡中心地流通体系中具有重要链接作用。一个中心地开展某一商业活动所需的被服务人口规模称为“门槛”,而中心地到包含这些人口的地域边缘距离被称为“门槛范围”。城镇人口密度和收入增长推动城镇流通体系需求的增长,从供给角度看,现代零售组织、技术创新和交通条件改善,缩短一些零售服务职能的门槛范围,使原本由高一级的县域中心地提供的零售服务职能下移至城镇中心地。消费者多目的购物习惯进一步减少出行成本,也使城镇中心地可以承接更多零售服务职能。例如,沃尔玛以小镇为目标市场,在小镇引入折扣百货店,而当时百货店开店标准一般是人口5万以上的地区。这得益于交通和零售技术、组织创新与顾客需求的相互作用缩短了百货店门槛范围,使其服务职能下移至城镇。同样类似例子还有沃尔玛连锁店在美国城镇中心地的发展,相同原理也推动城镇一些商业服务职能下移至更低一级中心地,如基层村。
另外,中心地等级间职能分布改变也引起中心地等级结构变化,城镇在中心地体系中承接更多商业服务职能,同时,辐射的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使较少的城镇中心地提供足够的零售服务职能,导致城镇数量减少。城镇中心地等级职能及其结构变化为零售企业在城镇中心地的组织、技术、业态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沃尔玛、苏果等中外零售企业也充分重视城镇在中心地流通体系中的链接作用,从而在农村市场创新扩散中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
(二)在引入和成长阶段采取传染扩散模式
在创新扩散模式上,沃尔玛初期主要采取传染扩散模式,在公司发展第一阶段(1962~1974年),新店与总部平均距离为135公里。在1975~1984年的第二阶段,沃尔玛先进入前期已建网点附近的城市市场,再向上一级中心地体系进行创新扩散。而这种传染扩散模式与美国城市化进程互相促进,城市向郊区扩展,将沃尔玛已经进入的城市边缘地区纳入到城市中心地体系,而沃尔玛进入的城郊聚集了较多的人口,并建立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成为城市化优先发展的区域。在我国,多数成功的承办企业在农村市场空间扩张方式上采取了传染扩散模式。以苏果为例,苏果1996~2002年主要集中于南京市场,2002年以后围绕南京对苏皖农村市场进行创新扩散。2002年至2010年新店与总部的创新扩散平均距离为170.07公里,其中2002~2005年创新扩散平均距离为118.54公里,2006~2010年平均距离为176.32公里。随着公司内部创新能力的增强,公司流通创新扩散距离逐渐延长。从2002年开始,苏果以南京为创新扩散和物流配送中心,向苏皖县级市场积极拓展直营店。在一些区域县级中心地流通体系中,苏果还向大型乡镇延伸直营连锁体系,在小型乡镇及中心村则通过品牌输出积极发展加盟连锁经营网络。苏果这种梯度推进的扩张战略较好地适应我国中心地体系等级职能下移的原理,从而使公司连锁经营网络以低成本在农村市场快速扩张。在零售企业开拓农村市场的引入期和成长阶段,由于零售企业资本规模较小,适宜实行成本最小化战略以充分利用公司拥有的资源,传染扩散模式能够较好地满足零售企业初期发展的这一目标。
(三)充分利用规模、范围和密度经济
在农村市场的创新扩散过程中,中外成功的零售企业都充分利用规模、范围和密度经济原理推动公司持续快速发展。如沃尔玛采取与自愿加盟连锁组织的合作,以多业态组合和差异化产品组合服务小镇不同消费群体,围绕总部本顿维尔镇附近的小城镇密集开店。当小镇市场逐渐饱和,市场接近人口密度的临界点,沃尔玛转向城市市场,避免密度不经济。在我国,如苏果围绕南京创新源,对物流半径100公里以内的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四级中心地市场密集开店。充分利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密度经济原理在进入的中心地市场构建高效的分销、物流网络组织体系。
(四)流通创新属性与市场环境的匹配性
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日用百货类消费品购买频率和消费比例较高,消费者购买决策主要取决于产品质量、价格和购物的移动距离。⑨沃尔玛和苏果等零售企业根据接受创新区域环境特点,对店铺选址、产品和服务等流通创新属性进行仔细甄别,使企业内部流通创新属性与市场环境高度匹配,从而大大节约城镇居民购物成本,传递给消费者更多的顾客价值,极大地提升流通创新的扩散速度和效率,使公司创新扩散模式具备成本上比较优势。例如,沃尔玛从阿肯色、田纳西到堪萨斯扩张的连锁店,不仅业态、商品和服务组合不同,在营业面积上从3万平方英尺到6万平方英尺存在5种规格,每家分店都按当地市场规模确定具体的营业面积。在我国,苏果根据不同区域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和消费者购买习惯科学制定企业流通创新扩散属性,比如江苏一些乡镇,人口密度和居民消费水平较高,乡镇企业发展较快。苏果在这些地区零售店铺经营产品品类和档次也高于其他地区,甚至在一些城镇市场开设大型购物广场。⑩而在安徽地区一些乡镇和行政村,苏果主要以便利店、社区店业态向居民提供零售服务,以质优价廉的产品服务组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五)在具体阶段提升影响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
沃尔玛和苏果等零售企业在农村创新扩散的成功机理还在于:公司不断提升影响其在农村市场具体扩散阶段的重要因素。例如,沃尔玛在公司发展第一和第二阶段非常重视提升物流组织能力,坚持先建仓库再建店的发展战略。由于引入和成长阶段企业资金压力较大,公司以传染扩散模式在小城镇进行扩张。相对城市市场,小城镇市场空间富于弹性,随着距离延长和人口密度降低,店铺对消费者吸引力在空间衰减速度较慢,在小镇市场集中经营,也使沃尔玛避开激烈的市场竞争。(11)其次,沃尔玛还通过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增强公司资本可得性。到第二阶段,小城镇市场逐渐饱和,店铺经营绩效和人口密度之间关系接近密度不经济的临界点,城镇市场弹性越来越小。而随着公司资本可得性提升,沃尔玛公司内部创新属性也得到不断提升,可以进入城市市场参与零售竞争。这一阶段,沃尔玛开始兼并竞争对手的门店,扩张速度大幅提升。在第三阶段,由于强大的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以及资本市场支持,沃尔玛逐步提升新建直营店的比例。
在我国,苏果针对主要竞争对手的市场空间分布,进行科学的市场进入决策。2004年我国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苏果所在的江苏市场成为沃尔玛、家乐福、乐购等外资零售巨头争夺的重要市场,但这些外资超市由于经营业态上主要集中于大型卖场,在县城和乡镇缺乏足够的业态适应性。而在县城和乡镇市场,国内大型零售商市场份额不高,主要是一些本地自营的超市。苏果针对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市场分布特征,准确选择市场弹性较大的县城和乡镇市场作为企业经营的重点领域,并通过流通组织和技术创新有效地减少阻抗城乡居民购物的空间和心理因素,不断提升公司物流组织能力和空间扩散模式的可行性。同时,苏果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增强企业资本可得性,2002年苏果得到华润集团的资本注入后,不断进行业态、技术和物流等公司内部流通要素创新。2006年苏果先后整合了合肥、马鞍山等多家加盟店,2006年以后公司发展战略也从直营加盟“双轮驱动”逐渐转向直营渗透。
三、中外零售企业在农村市场创新扩散的差异
(一)创新属性和扩散环境差异
由于企业内部创新属性和扩散环境存在的差异,中外零售企业在农村市场创新扩散效应和速度不同。美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涉农企业和人口在小镇附近集聚程度较高,并且农民市民化水平比较高,农村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维权意识和市场参与意识比我国农村居民要高,流通创新与顾客价值链能够得到较高程度的互动发展,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也高于我国,城镇道路交通状况较好,居民利用汽车作为出行的交通工具去附近小镇购买消费品较为方便,因此折扣百货店在美国小镇可以得到快速的发展,能够从城镇附近的农村市场吸引消费者。在我国,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在人口密度、购买力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上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每年大量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这降低了城镇和农村人口聚集程度和需求规模。另外,农民出行受到交通工具的制约,汽车等交通工具在我国农村普及程度不及美国,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因交通条件限制缩减速度较快,镇级店的商圈辐射范围也比美国小,因此,我国有必要在城镇以下构建村级店以方便农民购物需要。除此之外,沃尔玛的小镇折扣百货店在服务、产品组合和业态、技术等流通创新属性上也高于目前我国乡镇一级的农家店,作为创新接受域美国小镇的基础设施、道路、信息化水平较高,这也为沃尔玛扩张连锁经营网络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市场进入次序的差异
比较我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承办企业与美国沃尔玛在农村市场的发展,可以发现中外零售企业市场进入次序存在差异。沃尔玛在公司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进入小城镇市场,而我国承办企业特别是城市中大型零售企业大多先以直营店形式进入县域中心地的县城,再以梯度推进方式进入重点乡镇,而后进入基层村。在乡镇和村加盟店的比例也高于直营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流通创新网络。
中外零售企业市场进入次序差异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中心地流通体系中扩散环境差异导致需求弹性和市场潜力空间变化。美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有利于零售企业将现代流通组织、业态及技术创新迅速扩散到城镇市场,加上汽车等便捷交通工具的普及,极大地降低镇周边居民到镇级沃尔玛折扣店购物成本。第二,创新主体存在差异。沃尔玛在开展自主连锁经营之前,加盟了本·富兰克林连锁经营体系,拥有10余年的零售经营经验,企业拥有卓越创新意识的企业家。我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的承办企业一方面是来自于城市中大型零售企业,以苏果、家家悦为代表,另一方面经营主体来自于农村广大商业经营者,以个体经营为主,缺乏现代零售、营销经营知识与技能。但相对第一类主体,基层农家店经营主体熟悉农村市场,在农村有着更为广泛的社会网络关系,在现代农村流通体系构建中具有比较优势,也是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
(三)创新扩散与当地企业价值链互动
国外关于连锁店对农村商业的影响研究中,一部分学者认为大型连锁商店冲击了当地商业的发展。原因在于以沃尔玛为代表的零售商创新扩散活动在价值链环节上与当地企业存在较少程度的互动,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和竞争性。沃尔玛进入到农村消费市场产生了一种出行购物上的替代效应,使得农村地区的消费者去当地小镇附近的沃尔玛折扣商店购买产品,这种替代效应减少当地零售商销售额。在我国,相比城市,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体系较为滞后,但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新农村建设等相关政策的出台,零售企业在农村市场进行流通创新扩散存在较大机遇。零售企业在农村市场引入新型业态和交易方式,将极大地刺激农村市场需求,增强城镇商圈对周边基层市场的辐射能力,使创新扩散与当地商贸企业的价值链互动发展。例如,苏果在进入的县域市场形成以苏果购物广场为核心的商圈,提升县城商圈对周边乡镇和农村地区居民的吸引力,这使商圈内与苏果存在互补职能的商业企业也在农村消费者多目的购物活动中获得较好发展。另外,很多零售企业通过流通创新与价值链的相互作用,在进入的农村市场与当地农产品生产企业形成较好的互动发展。以苏果为例,与苏果合作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上千家,农产品经营龙头企业超过500家,苏果在全国建立100多个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农户+农产品企业+超市”等多种形式的农超对接,苏果还向广大涉农企业提供销售、技术、信息等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
四、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沃尔玛公司与我国典型零售企业在农村市场流通创新扩散的比较,可以得出零售企业在农村市场创新扩散的机理。这些零售企业都充分重视城镇在城乡中心地流通体系中的链接作用,在引入和成长阶段采取传染扩散模式。在公司发展过程中,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密度经济是推动零售企业在农村市场发展的动力机制。同时,零售企业在农村市场创新扩散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零售企业需要在具体扩散阶段提升影响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零售企业在农村消费市场扩张的深入,资本可得性对企业重要性逐渐提升,成功的零售企业不断增强企业资本可得性,并通过资本增强其他影响企业扩张的重要因素。由于不同区域市场环境的差异,这些零售企业也非常注重流通创新属性与创新环境的匹配性。
根据目前我国零售企业内部创新属性和我国“省会城市一次级城市—县城—小城镇”中心地体系的阶层性特征,大多数零售企业还处于开拓农村市场的引入和成长阶段,在空间扩张上选择传染扩散模式较为适宜。零售企业需要通过流通创新与顾客和当地企业价值链实现较好的互动发展。一方面,零售企业需要构建以适合城镇居民消费特点的乡镇商业中心的新型业态,在产品、服务组合上形成与城镇居民价值链的互动发展,增加顾客价值;另一方面,零售企业开拓农村消费市场,需要重视与农村涉农企业、中介组织合作,包括基层供销社和农民生产合作社,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商业经营网络和社会资源。农村日用品流通的合作经济组织也应抓住机遇,积极进行现代连锁经营的模式创新,并与城市大型零售企业进行良好对接。
各级政府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政策的具体过程中,应把管理重点放在农家店的标准、政策补贴的发放规范等来“防止骗补”行为。针对目前存在的农家店布局不合理、边远地区农家店偏少等问题,应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边远地区流通体系建设。针对承办企业的规模、技术等具体情况,对其农家店经营绩效进行评估,分阶段对其经营重点方面予以政策扶持。另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政策应与其他土地、税收和城镇化政策互相配合,切实加强城镇和农村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商业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商品统一配送率,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这不仅有利于创新接受单元提升流通创新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也会促进流通创新与国内价值链的互动发展。
最后,我国农村市场潜力巨大,政府在鼓励城市中零售企业带着资金、技术下乡的同时,也应充分重视发挥基层农村零售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继续以资金扶持的同时,要重视现代商贸、零售等经营知识的培训工作,以“农家店”店长培训工作为抓手提升基层农村零售经营主体经营水平,培养农村的零售企业家。由于两类承办主体各有优势,应鼓励两类主体间的合作、联盟,不断推动农村连锁经营组织体系的创新。
注释:
①黄国雄:《关于推进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财贸经济》,2011年第3期。
②夏春玉、张闯、梁守砚:《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互动机制与建立途径》,《财贸经济》,2009年第10期。
③Jia,P.,"What Happens When Wal-Mart Comes to Town: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iscount Retailing Industry",Econometrica,76(2008).
④Thomas J.Holmes,"The Diffusion of Wal-Mart and Economics of Density",Econometrica,79(2011).
⑤Thomas O.Graff and Dub Ashton,"Spatial Diffusion of Wal-Mart:Contagious and Reverse Hierarchical Elements",Professional Geographer,46(1994).
⑥唐红涛:《商业空间集聚形成与演化发展研究》,《经济经纬》,2011年第2期。
⑦根据沃尔玛公司的年报,1980年沃尔玛公司销售额达到12亿美元,实现利润4100万美元,店铺总数达到576个。
⑧2006年8月,苏果超市整合合肥8家加盟店。
⑨李辉,徐会奇:《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比较研究》,《经济经纬》,2011年第3期。
⑩如江苏武进的湖塘镇、六合的大厂镇的华润苏果购物广场,营业面积均在3000平方米以上,有些甚至达到10000平方米以上,经营产品达2万余种。
(11)当时美国零售巨头凯马特将经营重点放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