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战争条件下防护工程伪装探析
李 锐1,朱万红1,李诗华2
(1.陆军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7;2.国防大学,北京 100091)
摘 要: 智能化战争是信息化战争发展的更高阶段,人工智能将对智能化战争的态势感知、信息处理、目标识别、作战规划、行动控制、无人自主攻击、打击效果评估等作战环节产生颠覆性影响。“OODA循环”致胜机理将呈现新的特点,智能化战争条件下防护工程伪装将面临全新的挑战。文章深入探析智能化战争的特点规律、智能化战争条件下防护工程伪装面临的威胁及应对措施,对提升防护工程生存能力进而赢得战场主动意义重大。
关键词: 智能化战争;防护工程;伪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系统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智能化战争是信息化战争发展的更高阶段,人工智能将在态势感知、信息处理、目标识别、作战规划、行动控制、无人自主攻击、打击效果评估等领域产生颠覆性影响,对防护工程“侦察→识别→攻击→毁伤→评估‘OODA循环’”的致胜机理将呈现新的特点。智能化战争条件下防护工程伪装面临全新的挑战,深入探析智能化战争的特点规律、智能化战争条件下防护工程伪装面临的威胁及应对措施,对提升防护工程生存能力进而赢得战场主动意义重大。
1 智能化战争的演进趋势不可阻挡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持续发展,作战系统的自我学习、自我感知、自主分析、沟通反馈、决策指挥和作战协同等能力已取得明显提升。未来战争中,以无人智能化作战平台为代表的作战系统因受自然条件限制少、续航能力强、作战速度快等优势,将逐步像人类一样成为战争的主体,并成为未来常规战争中的主战武器[2]。以广泛使用军事智能化手段为标志的智能化战争将成为战争演进的必然趋势,智能化战争的到来将成为必然。未来智能化战争将开启全新的“智能主导、自主对抗”作战模式[3],智能化战争将呈现出作战范围全域多维、智能化程度高低成为制胜关键、攻防一体作战行动时效性高等新特点。
1.1 智能化战争作战范围全域多维
信息化战争中,作战领域虽然已经涉及了陆、海、空、天、电、网络等多个领域,但是受制于人类思维逻辑、感官生理、时空位置和武器性能等各类因素限制,作战范围还不能覆盖全部空间和时间领域。随着智能化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机器向一体化持续进化,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将最终实现深度融合。人机智能深度融合不是人机智能的简单叠加,而是人机智能的融合集成,这样能够很好地形成人机科学分工、合理编组、优势互补等优势,进而保证作战系统不仅能够在信息、数据、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正常运转,还可以在超载的情况下同样发挥作用。凭借着各类军用机器人和无人作战系统的强力支撑,人类能够很好地突破生理、空间和时间等条件限制而将战场领域推向全域、多维和全时空。不难推测,未来智能化战争中,现有武器系统的作战盲区和能力短板将得到很好填补,各个空间和领域的竞争与对抗将不再出现鞭长莫及的情况而将趋于白热化。
1.2 智能化程度高低成为制胜关键
不同于传统战争中仅依靠指挥员的知识储备、战斗经验和个人直觉来进行指挥决策,智能化战争中,作战指挥系统的辅助作用将更加明显。智能作战指挥系统通过自我学习,能够以百倍于人的速度快速掌握敌我双方的武器性能、作战部署、战场环境等信息。通过借助已有的作战知识数据库,智能作战指挥系统能够快速地综合分析战场数据、研判战场态势、形成决策建议,为指挥员提供高效准确地决策建议,极大地提升了作战指挥的时效性、准确性。在战争中面临海量数据的交战双方,谁能抢先一步更高效地发掘有价值信息、更准确地分析数据反映规律、更科学地预测战场态势走向,谁才更有可能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作战中保护己方智能作战系统运行稳定、准确,干扰、破坏敌方智能运用是夺取智能化战争胜利的关键博弈点,也是确保智能化战争能够顺利展开的基础。此外,未来智能化战争中的参战兵力不再只有人类,大量的无人系统、机器人等也将参与其中,并在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能否把握智能化技术发展先机,加强机器智能化水平,提升人机协同力度,达到技术和装备手段绝对优势,也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1.3 攻防一体化作战行动时效性高
现代化战争的作战行动以“侦-控-打-评”为基本流程,四个流程相互作用、不可或缺,共同构成一个闭合的攻防作战回路,整个作战行动的周期长短由每一环节的执行效率决定。在智能化战争中,借助于大数据计算机和智能机器人的广泛使用,作战平台能够更加快速地完成情报的侦察、收集、传输和处理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战场信息的采集和处理速度。利用组网技术和通信技术搭建起的智能传输信息网络,又能快速地将战场情报数据传输到战场中的每一个作战单元,从而很好地构建了一条从传感器到作战武器的自我感知-数据采集-决策指挥-火力打击的全要素、全过程完整信息链,实现了战场侦察感知、决策指挥、火力打击、分析判断的快速化精确化。智能化战争中,各类作战平台能够灵活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快速自主做出有利的决策部署,极大地缩短了作战行动周期、提高了作战行动效率。
2 防护工程生存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智能化技术的持续发展带动了侦察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对防护工程构成极大威胁。在新的作战模式下,如何降低、消除或改变防护工程的可探测性,是提高防护工程生存能力,提升防护工程作战效益的前提。在面对智能化战争的新挑战时,防护工程伪装也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丰富、完善和发展。
运用智能化侦察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建立伪装行动方案数据库和伪装效果智能评估体系。对防护工程不同暴露征候的伪装措施进行量化分析和对比验证,求的不同条件下防护工程伪装行动的最佳方案并建立数据库。分析防护工程从选址设计到建设施工到交付使用等全过程中的人员、装备、工程等方面暴露征候,结合防护工程所在自然环境特点和敌方的侦察监视手段建立涵盖全方位、全时段、全要素的整体伪装行动方案数据库。在防护工程伪装实际作业时,数据库通过采集防护工程目标和战场环境等各类数据,自动生成最佳伪装行动方案用于指导伪装行动。实施伪装行动过程中,采用伪装效果智能评估体系实时采集目标与背景数据,及时分析、对比、评估伪装效果并形成反馈意见对伪装行动进行纠正和指导。借助伪装行动方案数据库和伪装效果智能评估体系能够对防护工程伪装进行很好地规划,并能确保防护工程各个阶段、各个领域和各个要素均能很好地按照伪装要求做好严密伪装,进而降低防护工程被侦察识别概率。
2.1 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跃升,全频谱全时段隐真难度极大
以智能化信息探测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为基础的各种侦察、监视手段与装备的出现,不仅使侦察监视系统能够实时精确获取战场信息,而且能将信息迅速传递给武器系统,使武器系统同样具备良好的战场感知能力。目标一旦被侦察系统识别锁定,战场上的全体作战单元都将同时获得目标信息,并在智能化指挥系统的统筹指挥下对目标采取多种攻击行动。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发展,进攻方凭借着全域精确的抵近侦察、快速高效的智能决策、目标明确的精确打击等技术优势,能够缩短从侦察到打击的行动时间,使得防御方没有充足的时间采取应对措施。防护工程作为大型的地面和地下固定目标,在面对智能化侦察打击威胁时,无法采取机动等方式有效躲避敌方打击,防护工程一旦被侦察发现,必将面临打击。基于此,面对强敌智能化识别自主攻击一体的作战样式,防护工程必须提高自适应伪装能力,要时刻确保防护工程都能完美融于背景、遁于无形,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防护工程的生存与安全。
2.2 智能识别自主攻击一体,防护工程自适应伪装要求高
智能化战争中,侦察监视设备将广泛采用光学、红外、雷达、震动、声音、电磁等各类智能传感设备,这些设备将被广泛分布于战场中陆、海、空、天、电等空间的各个角落,从而形成一个立体多维的侦察监视系统,实时探知战场各类情报信息。借助四通八达的智能传输信息网络,各类侦察监视设备之间和指挥系统之间被有机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情报信息的实时传输与共享。通过智能化作战平台,对海量侦察信息进行快速判读、分析并对不同来源的情报信息进行对比、融合,实现侦察情报的相互确认、相互印证。智能化侦察监视手段将呈现出良好的自主感知能力、多维的情报获取途径和智能识别分辨能力等特点,能够极大地提高战场侦察监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防护工程存在规律的配置特点、突出的多频谱暴露征候、明显的人装活动痕迹等多方面暴露征候,在应对智能化侦察监视时,除了要做好防护工程每一方面的严密伪装外,还必须做好防护工程全时段全频谱整体伪装方案设计和伪装效果监测,确保防护工程伪装毫无纰漏、天衣无缝。
对60例患者于分别进行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及整夜多导睡眠仪监测(患者均于COPD稳定期间进行睡眠监测),进行重叠综合征与COPD的患者在夜间低氧血症程度及肺功能变化的比较性研究。
2.3 人机协同自主攻击结合,快速响应示假诱偏成为重点
智能化战争中,通过机器的深度学习和人机深度协同,人与机器的交互更加紧密,大量的无人系统和机器人将逐步成为战争的主要参战兵力。依托智能化群体自主协同技术,无人机和机器人将呈现出人机一体、机机协同的“蜂群”式、“母舰”式等集群作战样式。因作战系统内的个体目标小、部署数量多、自主能力强,现代防空体系很难捕捉和摧毁无人机作战集群。而已经突破防空体系的无人集群能够对防护工程的重点部位、重要设施、指挥控制系统等关键节点进行打击,从而造成防护工程的破坏和紊乱。此外,通过分散配置大量造价相对低廉的无人机还可以很好地吸引防护和预警系统的注意力,消耗防护工程部分防御火力,为高杀伤力的精确制导武器提供可乘之机,进而对防护工程实施致命打击。面对人机协同自主攻击结合、精确打击摧毁与关键节点破坏袭扰相结合的打击手段,研究如何通过快速响应设置假目标、发射假信号、干扰诱偏等伪装手段以确保防护工程不被摧毁破坏将成为工程伪装的重点。
3 智能化战争条件下工程伪装展望
智能化战争中,防护工程处在敌方涵盖水下、地面、空中、太空、网络等多个领域的全方位、实时化和精确化的侦察打击体系之下,面临被发现识别和精确打击的威胁很大。伪装作为提高防护工程战场生存能力的重要举措,在智能化技术条件下也将面临以下挑战:
建好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工程模板后,需对裁切好的分乡镇数据库进行批量数据链接修复,如果在每个相关的地图文档中手动进行更改,会异常麻烦且容易出错。
3.1 构建自主式伪装评估体系,提高防护工程伪装规划能力
如果政府补助更多出于社会效益和稳定经济发展的考量,此时往往与社会投资者私人收益最大化目标相背离。特别是大量研究和新闻证实了政府对财务困境企业进行补助存在着资源配置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以往的研究认为政府补助财务困境企业并不能有效改善企业业绩,甚至对亏损企业扭亏存在抑制并容易造成企业对政府 “依赖症”。因而,政府补助财务困境企业缺乏引导社会投资者甄选优势企业的信号效应,理性的社会投资者并不会跟进政府补助。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2:
水资源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建设通过水利部中期评估。水资源论证纳入政府投资项目联合审批,规模以上地下水用户全部实现水量在线监测。推行再生水、淡化海水、生态水和地下水“三增一减”管理,年利用再生水1.4亿t、淡化海水3 000万t,中心城区年生态补水1.73亿m3,压采深层地下水1 200万m3。顺利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完成水功能区跨界断面核定,全市所有水功能区纳入水质监测。全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4亿m3以内,万元GDP用水量降至18 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8.3 m3,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提高到21%。
3.2 研发自适应智能伪装技术,优化防护工程伪装响应能力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自适应智能伪装将成为伪装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自适应智能伪装技术是集传感预警、数据分析、自适应材料和性能控制等技术为一体的智能系统。该系统首先通过传感预警系统采集目标与战场环境的特征数据,传输到数据分析系统后进行对比、分析、处理,得出目标与背景的特征差异,而后驱动控制系统调整自适应伪装材料的特征参数,进而达成目标与背景趋于一致的变化。自适应智能伪装技术能够很好地提高防护工程的伪装响应能力,从而实现防护工程的伪装层能够随着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保证防护工程时刻与背景相融合,从而达到隐真目的。目前已研制成功的自适应伪装材料主要有变色伪装材料、热伪装材料和仿生伪装材料等,性能控制手段主要有光控制、电控制和热控制等。自适应智能伪装技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其发展前景将十分可观,未来防护工程的自适应智能伪装技术也将成为可能。
3.3 运用诱偏式智能伪装设备,提升防护工程伪装生存能力
示假诱偏伪装技术在对抗精确制导武器和无人集群攻击时,都有着较好的作战效果。采取智能化技术,研制能够随着战场环境变化,针对敌方侦察制导波段,通过自适应或者人工控制来改变自身外形和特征参数的诱偏式智能伪装设备。在受到敌方打击时,诱偏式智能伪装设备不仅能够模拟真目标颜色、外形等物理特征欺骗目视侦察[2],而且还可以主动发射雷达、红外等引诱信号,作为诱饵吸引敌精确制导武器和无人作战集群火力,从而确保真目标不被或者少被敌火力打击,从而提高防护工程的生存能力。此外,针对敌方武器特点,采取发射通信或定位干扰信号、施放烟(水)幕等手段也能迅速迷盲敌激光制导和卫星定位设备,从而使敌武器找不到或者找偏目标。
4 结束语
未来智能化战争中,争夺制智权将成为制胜关键,“大数据”技术,变形、变色和自适应材料技术,仿生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智能化伪装成为可能。赋予传统防护工程伪装以新的内容使其更加智能化,不仅是提高防护工程生存能力的需要,更是争取智能化战争最终胜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大鹏.智能化战争:信息化战争发展的更高阶[J].海军杂志,2018(5):72-74.
[2]郭忠伟,周兆才,王皓.智能化战争七大关键技术[J].军事学术,2018(6):67-69.
[3]颜云辉,王晨,董德威.军事伪装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中国机械工程:2012,23(17):2136-2141.
[4]吴晴晴,林伟,李玉鹏,等.多波段、自适应智能伪装技术及材料研究进展[J].冶金与材料,2017,37(5):15-17.
中图分类号: E95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2789(2019)18-0251-03
作者简介: 李锐(1989—),男,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军事运筹学和工程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