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不能矫枉过正。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于是,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关键词:多元解读 有效 个性 多元有界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发扬民主教学,构建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如某位语文老师在教完《木兰诗》一课时,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走路都很困难。木兰怎么还能够参军打仗?”这位老师听了,以训斥的口吻对学生说:“学习这篇课文,你只要理解木兰的性格特点就可以了,别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要写的。你用不着去多想。坐下!”就这样,一句“用不着去多想”重挫了学生的个性,一声“坐下”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一顿训斥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探索的火花。由此看来,一名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切不可压抑孩子们探索的童心。应该发扬民主教学,构建文本多元解读平台,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探索,“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
二、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应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1.抓住文本内容。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00多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
2.抓住文本语言。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但是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如《我的第一本书》末句“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可引导学生概括出:父亲的教育、父亲的希望、友情的重要、亲情的温馨、生活的艰辛等。
3.抓住文本主旨。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
4.抓住人物形象。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我们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模式界定学生的理解。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变色”之速,难道不可能出于难言的隐衷?难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语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又如鲁迅散文《风筝》,文中的鲁迅是个爱护弟弟的严兄,又是一个严于自省的、做事一丝不苟、知错必改的人,同时小时候在管教弟弟时行为又是十分粗暴的人。
5.补充文本“空白”。“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
三、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
多元解读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教授寓言《白兔和月亮》,在探讨寓意时,有位学生认为白兔得月后,有了无穷的得失之患,是因为它独自拥有了月亮,因此,我们有什么东西也不能独自专有,应与朋友共享,还举了例子,如金钱、爱情等,引起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该教师马上因势利导,他说:“世上有很多东西可以与他人共享的,如友情、欢乐等,但也有个例不能与他人分享,特别是爱情,不同于友情,它是自私的,等同学们长大后便会体验到。”教师廖廖数语,让学生懂得了爱情与友情的不同,避免了学生陷入误区。
“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我们应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论文作者:李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学生论文; 文本论文; 的人论文; 个性论文; 木兰论文; 有一定论文; 人格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