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和分析
周壁鑫
辽宁省第四地质大队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阜新 123000
[摘 要] 文章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随后结合工程实例,对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边坡稳定;滑坡治理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事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安全,因此必须要提升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重视程度,有效保障其治理效果。文章通过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失稳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对于提升整体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
滑坡稳定问题一般与自身岩体内部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实际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边坡稳定治理时,需要认识到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如果边坡结构为顺坡,则很有可能出现滑坡问题,通常情况下,如果边坡层面倾角比地形坡脚小,将会致使滑动面产生,与此同时,该滑坡面完整性也特别好。二是对于反坡结构而言,滑动面一般不会轻易出现,但如果结构面形状比较不规则,并且对岩体内部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那么反坡结构也会出现滑动面。在岩石比较软弱位置,受岸坡重力因素影响,出现滑坡的概率也非常大;三是对于圆弧形滑动面来说。其在岩体内部结构破碎岩面比较常见,在实际进行边坡治理时,应采用压脚或减荷措施,有效抑制圆弧形滑坡形成[1]。
飞灰样品取自N市、C市和SW市的3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飞灰料仓,采样时间分别为2015年8月和2016年1月,分别代表夏季和冬季。外观为灰色粉末。PDTC由日本东曹某株式会社提供;飞灰中重金属全量用Olympus INNOV-X DELTA型手持式XRF光谱分析仪测得;浸提液中重金属含量用PerkinElmer Optima 5300DV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和Agilent Technologies 7700 Series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得。
谣言从“无知”发展到“无畏”,现在又进入到“无耻”阶段,也难怪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网络谣言爆发的时期。从本质上讲,食品安全谣言的“无畏”“无耻”都属于“以谣生利”,在利益驱动下,而且看起来又不需要付出太大的造谣成本,还有什么不能发生?
2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滑坡治理实例分析
(1)工程概况。某工程在地质灾害应急治理中,其中一个防治分项工程是危岩带治理滑坡体下方的北东方向约20m处的岩质边坡,主要由人为活动产生,岩体破碎,有多组外倾结构面,且竖向节理较为发育,如对公路扩建开挖,则将会破坏陡崖危岩带的稳定性,危岩带随时有崩塌的可能。
(3)工程施工方法设计。从工程概况可知岩质边坡为大断裂构造切割形成的陡崖,崖脚在老百姓开凿通村路时,形成了一种凹腔,致使岩石整体处于悬空状态,再加上受到两组结构面的切割影响,陡崖岩体较为破碎,存在大面积危岩体。整体边坡有多组外倾结构面,且呈竖向节理较为发育,在局部块体处。很容易产生零星崩落;边坡顶部长时间受乔木、灌木等植被根劈与风化等作用影响,岩石贯通性较大,局部竖向岩石接触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张开,在危岩单体中下部,承受着较为强烈的风化作用影响,极易发生二次崩落,整体稳定性较差。经缜密分析决定,采用“崩塌体削方+主动防护网”施工方法进行综合治理[3]。
阿东想,爸爸说得有理。但是,阿里是他的亲人,阿里若不开心,他自己又如何开心得起来?阿东说:“我来试一试吧。“
(2)工程地质特征。土体特征:该土体为第四系覆盖土体,土质为粘土,残积坡。变形特征:坡顶土体开裂变形,并下沉0.8m~2.5m,长度在130m左右;边坡土体存在大面积滑塌特点,下方岩石呈竖向节理发育,零星危岩存在大面积发生脱落现象,裂隙变宽,整体状态处于变形失稳状态。稳定性特征:长时间的降雨会形成山洪,并对土体边坡造成冲刷影响,导致雨水下渗土体,土质变软,自身失稳,因此土体具有明显的失稳特征。伴随着公路开挖扩建,将会对陡崖危岩带稳定性造成一定的破坏,致使危岩带随时可能崩塌[2]。
三是根据设计深度,进行锚杆孔钻凿,并做好清孔处理,孔深应比设计锚杆长度长5cm以上,孔径不小于φ45。
二是进行放线测量,进一步确定锚杆的孔位,并在每一孔位处,凿一深度不小于锚杆外露环套长度的凹坑,一般口径20cm,深20cm。
一是布置钢丝绳锚杆,锚杆采用2×Φ16钢绳锚杆,长度2至 3m,纵横标准间距、排距为 4.5m×4.5m(或 4.5m×2.5m)。锚杆孔布置在天然低洼处为宜,从而保证支护系统能够尽可能贴紧岩面。在局部区域,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做好固定锚杆增补,增补锚杆长度3m;锚杆孔首应与岩面尽可能垂直[4]。
(4)施工方法分析。崩塌体削方。由于危岩带斜坡坡度较陡,稳定性较差,并且危岩体(带)整体较为破碎,为减小施工作业对其产生的冲击影响,需要在挖掘机等机械设备的帮助下,对坡体进行破碎削方减载。在实际进行削方时,应遵循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原则,削方逐级递减,做好每层开挖深度控制,一般子在3至3.5m,需要留出4至5m的工作面,严禁违规操作,做好纵向放坡,坡长为每15至20m一个台阶,留出马道,宽度在1.5m以上,在开挖过程中,做好动态坡放坡,可按照按1:1至1:1.15比例进行,总坡率控制为1:0.4~1:0.75。若切出坡面岩石整体性较差,需要挂主动防护网,做好支护。若岩石比较坚硬,可采用微差控制爆破,不得采用对边坡破坏性爆破,然后在利用机械进行削方减载。危岩带主动防护网支护。做好防护网型号选择,本次工程采取SNS柔性防护网,防护面积为1600m2。在实际进行防护网支护时,需要根据以下步骤进行,
四是在孔中进行注浆处理,并插入锚杆,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浆液配比为1:1,确保浆液饱满,做好注浆体养护,养护时间为3天以上,随后再进行下一道工序。
五是进行纵横向支撑绳安装,然后进行张拉,张拉紧后,两端各用二至四个(支撑绳长度小于15m时用三个,大于30m时用四个,其间用三个)绳卡与锚杆外露环套固定连接,纵横支撑绳均穿过沿程钢丝绳锚杆的环套,并用紧线葫芦张拉至手感不再松动为止,两端用绳卡固定。
六是进行格栅网铺挂,铺挂应遵循从上自下原则,格栅网间重叠宽度应大于5cm,两张格栅网间的缝合(以及格栅网与支撑绳间)用做好φ1.2铁丝进行扎结,扎结间距为1m。
3 结语
综上所述,滑坡治理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进行治理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明确边坡失稳常见的问题,充分了解工程实际地质特征,从而结合地质特征,合理选择滑坡治理方法,从而有效提升滑坡治理效果,促进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治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60例自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肝脏核磁共振检查患者作为分析样本,以护理路径为前提,分为两组。基础组30例,患者男女比18:12,年龄23~80岁,平均(51.52±10.36)岁,文化程度:初中10例,高中9例,大专以上11例。分析组30例,患者男女比19:11,年龄24~80,平均(52.07±10.39)岁,文化程度:初中11例,高中10例,大专以上9例。对比组间数据,不统计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羽,李艾陶,李应宗.金属矿山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和分析 [J].世界有色金属 ,2017(9):178-179.
[2]贾云峰.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J].山西建筑 ,2017,43(16):82-84.
[3]郑伟.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J].资源信息与工程 ,2016,31(2):187-188.
[4]曲起峰,刘伟君.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J].低碳世界 ,2016(9):74-75.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标识码] A
标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论文; 边坡稳定论文; 滑坡治理论文; 辽宁省第四地质大队有限责任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