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军[1]2003年在《选择性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置入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综合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对选择性冠状动脉病变进行不作球囊预扩张的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加强对冠状动脉微栓塞的临床意义的认识。 方法:选择2000年1月到2002年12月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92例,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将可进行支架治疗的病人分为不作预扩张直接支架置入A组(39例)和作预扩张支架置入B组(53例)。直接支架置入组选择没有钙化及严重成角的A型或B_1型病变,仅用一个支架,病变长度必须<10mm,冠状动脉直径>2.5mm。(按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法:相关动脉狭窄的定量造影是以造影剂充盈的导管作参考,取治疗区域血管的近端正常血管的平均值作为参考直径)。以支架置入术后管腔残余狭窄<20%为介入治疗成功的判断标准,以心肌灌注达到TMP(心肌灌注分级)3级为心肌灌注成功的标准。术前和术后6小时取血检测cTnT。支架置入成功后,病人继续服用阿司匹林,每日150mg,抵克力得250mg,一日2次,持续6周。 结果:不作球囊预扩张直接支架置入A组的39例患者中的38例支架很容易地通过病变血管并用高压球囊置入(12-16atm),成功率97%。B组球囊预扩张53例患者中52例支架置入,成功率98%。直接支架置入组A的手术操作和X线检查的平均时间分别是21±11min和9±6min,应用造影剂的量是138±55ml,均明显低于B组(58±4min,p<0.001,33±4min,p<0.001,180±36ml,p<0.001)。A组38例患者中8例病人(21%)直接支架置入后出现支架置入的病变血管血流缓慢,冠状动脉内注射500ug维拉帕米后均缓解,提示为短暂“无再流”中文摘要(no一reflow phenomenon)现象。A组38例患者中TMPO级0例,TMpl级0例,TMPZ级3例,其余”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时造影剂在心肌组织中进入和排出正常,即进入心肌的造影剂形成“毛玻璃”样,或在病变血管分布区域组织密度增高,排空正常(即在3个心动周期内完全排空,与非梗塞血管区域心肌组织相似),提示心肌组织灌注程度达到TIMI3级,即TMP3级(92.1%);B组12例出现短暂“无再流”现象。53例中TMPO级5例,TMPI级3例,TMPZ级6例,其余39例在冠状动脉造影时进入心肌组织中的造影剂形成“毛玻璃”样改变,提示心肌组织灌注达TIMI3级,即TMP3级(73.6%),两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5)。血中cTnT值在A组术后>0.Ing/m13例(7 .9%),B组术后cTnT>o.ing/ml 18例(33.9%),两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01)。而这18例cTnT有变化的患者,14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是进入心肌组织中的造影剂未能形成“毛玻璃”样改变,提示冠状动脉微循环有微血栓形成,心肌灌注均未达到TIMI3级,即TMP3级。住院期间,两组均没有发生亚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心肌梗塞和其他死亡或冠状动脉搭桥术。随访半年,A组5例发生心绞痛,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13.2%);B组18例出现心绞痛,其中12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发生支架内再狭窄(22.6%),其中1例死亡。 结论:不作球囊预扩张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是安全可行的,但有一定的选择性。这种术式的优点是手术操作时间短和血管闭塞时间短,X线曝光时间短,造影剂使用量少,冠状动脉远端微栓塞发生率低,心肌组织灌注程度高,血管内再狭窄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
张维璐[2]2008年在《冠状动脉支架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生存质量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患者长期反复的遭受病魔的困扰,生存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并且冠状动脉支架术是有创手术,有一定的危险性,术中、术后都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并且对于很多患者来说手术价格也比较昂贵,医生、患者及其家属都迫切的想了解它的预后情况以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以便进行有效的干预,改善结局。据此,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行冠脉支架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直接得到各种预后的发生率,并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基线资料和随访的预后情况进一步分析生存质量的改善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及MOS SF-36量表中文版,对2006-11-23~2007-08-27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脏内科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成功地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的连续性患者223例,进行问卷调查。并在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再次填写SF-36量表和随访调查表。运用队列研究的方法得到患者手术前后生存质量的变化以及各种预后发生率的数据,并对预后和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建数据库进行处理,双人录入,进行核查。统计学方法主要应用了t检验、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R×C表卡方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结果:1.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前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大多显着低于普通人群(P<0.05),分年龄别和性别的比较也都显着低于普通人群(P<0.05)。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疾病的相关因素(病变个数、多支病变、单支病变、住院天数、其它心脏疾病、症状初发距入院时间等因素)、生活相关因素(喜欢食用肉类食物、喜欢食用蔬菜、喜欢吃水果、喜欢吃面、饮酒吸烟、每日吸烟量、体重指数等因素)、近两年有精神创伤史、活动情况、年龄、性别等因素均与患者生存质量情况相关。研究结果首次得到基于中国人群,尤其是西北地区人群的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并且从八个维度上分析了其可能的相关因素,并得出了生存质量终得分的回归方程。2.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的随访研究中,结果表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的生存质量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七个方面的终得分(P<0.01)以及生存质量总分(P<0.05)均显着高于术前。在与常模数据的比较中发现,患者的得分在有些维度仍然低于常模,而有些维度却与常模数据无差异,甚至有些维度高于常模数据(P<0.05)。在对生存质量各个维度得分变化的相关和回归分析的结果我们发现:疾病相关因素(病变个数、单支病变、多支病变、支架数目、手术次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其它心脏疾病、疾病类型、高血压、症状初发距入院时间)、生活相关因素(喜欢食用肉类、喜欢食用蔬菜、饮酒)、随访情况(活动情况、疼痛情况、再住院、再次血运重建)、年龄、性别等因素与生存质量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并分八个维度得出影响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变化的回归方程。术前与术后6个月生存质量总分变化( Y )回归方程为:Y=291.652-75.194X1-36.987X2+49.611X3,其中X1代表心绞痛、X2代表年龄、X3代表再住院。3.在冠状动脉支架术预后的随访研究中,结果显示:在随访队列中,存活率为96.6%,术后疼痛情况为大多数患者疼痛较术前轻(39.9%)或者无疼痛(41.9%)。再入院治疗率为19.7%;经再次冠脉造影确诊为再狭窄发生率仅为3.4%;再次进行血运重建率为3.9%。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活动情况的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为轻微活动(43.8%)和正常工作或正常活动(50.2%),只有2.5%的患者卧床。预后的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①喜欢肉类食物的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率是不喜欢肉类食物患者的0.45倍。单支病变的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率是非单支病变患者的0.23倍,而多支病变的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率是非多支病变患者的2.34倍。在再住院情况方面,除了死亡患者以外,有再住院的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率是无再住院的患者的5.85倍,而进行了再次血运重建的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率是无再次血运重建的患者的5.88倍。②生存质量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生理功能终得分、生理职能终得分、身体疼痛终得分、总体健康终得分、活力终得分、社会功能终得分、情感职能终得分、精神健康终得分比术前提高的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率是得分无提高或降低的患者的0.22、0.09、0.16、0.11、0.18、0.39、0.35、0.21、0.15倍。③支架数目、病变个数、体重指数和活动情况与不良预后的发生率还存在剂量反应关系。预后的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支架手术后有再住院的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性是无再住院的患者的3.90倍;总体健康终得分、活力终得分终得分提高的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性是终得分降低和无变化的患者的0.14、0.16倍;病变个数少的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性是病变个数多的患者的0.61倍。结论:本研究结果首次得到基于中国人群,尤其是西北地区人群的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在相关因素分八个维度的分析中显示,最有意义的保护因素有活动量较大等;危险因素有精神创伤,病变个数多以及多支病变,吸烟以及每日吸烟量大等。术前,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大多显着低于普通人群,但是术后生存质量有了显着提高,术后的生存质量得分在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方面甚至与常模数据无差异或高于常模数据。多方面因素都与患者手术前后生存质量的变化相关或有线性回归关系。其中,最有意义的是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活动情况,疼痛情况,以及再住院情况;以及手术时的病变情况和支架个数;合并其它心脏疾病以及高血压;年龄、性别、症状初发距入院时间等其它因素。各种预后的发生率为:存活率为96.6%,术后疼痛情况为大多数患者疼痛较术前轻(39.9%)或者无疼痛(41.9%)。再入院治疗率为19.7%;经再次冠脉造影确诊为再狭窄发生率仅为3.4%;再次进行血运重建率为3.9%。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活动情况,大多数患者为轻微活动(43.8%)和正常工作或正常活动(50.2%),只有2.5%的患者卧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有:喜欢肉类食物、单支病变、多支病变、再住院、再次血运重建、生存质量各个维度终得分的变化。而且,支架数目、病变个数、体重指数和活动情况与不良预后的发生率还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周静[3]2014年在《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评价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诊断中的价值。2.评价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在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1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1.1临床资料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我院临床疑似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125例,均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扫描,并在2周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男性82例,女性43例,年龄在33-85岁。1.2仪器与方法1.2.1采用西门子C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行冠状动脉造影(CAG)。1.2.2采用PHILIPS Brilliance64排容积CT,行冠状动脉成像(CTA)。采用心脏扫描模式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进行冠状动脉扫描。图像传送至Brilliance图像工作站,选择最佳质量的图像,使用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reformatting, CPR)等后处理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后处理重建。1.2.3数据评价依据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AHA)指南推荐的15段法,将冠状动脉分成15个节段进行分析评价。按照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正常(冠状动脉无病变)、轻度狭窄﹙管腔狭窄程度<50%﹚、中度狭窄﹙管腔狭窄程度50%-75%﹚、重度狭窄﹙管腔狭窄程度≥75%﹚和完全闭塞(管腔100%狭窄)。根据图像所显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CT值(Hounsfield Units)来初步判定斑块性质。软斑块:CT值<60HU;纤维斑块:CT值在60~130HU;钙化斑块:CT值≥130HU;混合斑块:包括钙化成分和非钙化成分。软斑块和纤维斑块合称非钙化斑块。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64排螺旋CT与CAG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诊断的精密度和准确性的评价采用一致性Kappa检验和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析。2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在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诊断中的价值2.1临床资料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我院共2700例临床疑似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扫描。2700例病例中,共发现冠状动脉起源变异41例(1.52%),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在27-91岁。2.2仪器与方法检查方法同前。结果:1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1.1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MSCTCA)的图像质量125例共计1875个冠状动脉血管节段,可用于评价1725个,占92%。1.2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M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情况在1725段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中,MSCTCA与CAG对1604段血管病变判断结果吻合性较一致,总诊断符合率93%﹙1604/1725﹚。1.3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MSCTCA)与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50%狭窄)病变的诊断CAG证实480个冠脉节段狭窄≥50%,MSCT发现426个节段与CAG一致,符合率88.75%(426/480)。MSCT诊断冠状动脉血管节段狭窄≥50%(包括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的Se、Sp、PPV、NPV及准确率分别为86.11%、93.97%、88.75%、95.54%、86.59%。1.4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显示斑块性质与狭窄程度的关系混合斑块组所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最重,非钙化斑块组所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次之,钙化斑块组所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轻。钙化斑块组与非钙化斑块组所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钙化斑块组与混合斑块组、非钙化斑块组与混合斑块组所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在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诊断中的价值2.1按照变异血管分类:2.1.1左右冠共干起源于左冠窦1例:占2.44%。2.1.2左冠起源变异13例:占31.71%。其中左回旋支变异较多见,有9例。2.1.3右冠起源变异27例:占65.85%。2.2按照变异类型分类:2.2.1冠状动脉高位开口变异5例:占12.20%。2.2.2部分冠状动脉缺如或发育不良3例:占7.32%。2.2.3冠状动脉单开口变异1例:占2.44%。2.2.4冠状动脉多开口变异9例:占21.95%。2.2.5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窦或冠脉23例:占56.10%。其中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最多,有18例。结论:1.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对临床上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狭窄≥50%)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MSCTCA可以初步判定斑块的性质,但是对于易损斑块的判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2.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是一种准确、无创地筛查和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的重要手段,可以准确判断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和走行,并为选择性冠脉造影(CAG)、冠脉支架植入术(PCI)、冠脉搭桥术(CABG)术前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张萍[4]2010年在《心肌桥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是指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个节段在心肌内走行,被心肌覆盖的冠状动脉段称壁冠状动脉,覆盖在冠状动脉上的心肌束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 MB)。研究表明心肌桥与临床表现之间有密切联系,可导致严重的心肌缺血和相关临床事件,如: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顿抑,甚至心源性猝死。本研究分析1862例患者的冠脉造影图像,研究心肌桥的冠脉造影检出率、分布特点和临床特征,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的患者进行分析和6个月随访,研究梗死相关动脉合并心肌桥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的影响。方法:1.研究对象:连续入选2006年11月至2010年2月在天津市南开医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862例,检出心肌桥患者356例。2.诊断方法:在2个以上投照体位发现心脏收缩时,冠状动脉的某一段显示扭曲、狭窄,甚至完全不显影,而在舒张期该段冠状动脉扭曲、狭窄较前减轻,显影清晰,呈“挤奶效应”,则诊断该段冠状动脉外存在心肌桥。3.分组:①根据壁冠状动脉收缩期压迫程度将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收缩期压迫<50%(n=176),B组:收缩期压迫≥50%(n=168);②将不合并冠心病的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分为A1组和B1组两个亚组:A1组:收缩期压迫<50%(n=71),B1组:收缩期压迫≥50%(n=86);③根据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患者中梗死相关动脉是否合并心肌桥,分为心肌桥组(n=11)和非心肌桥组(n=224)。4.观察指标:①临床特征: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家族史、吸烟史;合并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临床资料:不典型胸痛、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心律失常。②冠脉造影特征:心肌桥(位置、长度、壁冠状动脉直径、近端参考段直径、收缩期压迫程度)、梗死相关动脉直接PCI后TIMI血流。5.随访: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的患者门诊、电话、再住院随访6个月,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LVEF、记录MACE等。6.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心肌桥的冠脉造影检出率为19.12%,左前降支心肌桥占96.91%,其中81.68%发生于前降支中段。男性的发生率高于女性(P=0.001)。2.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房颤、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B组均显着高于A组(P均<0.01)。3.年龄、性别、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家族史、吸烟史在A组和B组、A1组和B1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糖尿病的发生率A组高于B组(P=0.012),A1组高于B1组(P=0.049)。冠心病的发生率B组高于A组(P=0.043)。4.心肌桥近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显着高于远端(P=0.000)。心肌桥近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B组显着高于A组(P<0.001),而肌桥段动脉硬化和肌桥远端动脉硬化的发生率两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5.壁冠状动脉直径在注射硝酸甘油后显着缩小(P=0.000),近端参考段直径和收缩期压迫程度在注射硝酸甘油后显着增加(P均=0.000)。心肌桥长度在注射硝酸甘油前后差别无统计学意义。6.急性心肌梗死行直接PCI的患者,即刻TIMI3级血流率非心肌桥组显着高于心肌桥组(P=0.01);住院病死率心肌桥组和非心肌桥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随访LVEF非心肌桥组显着高于心肌桥组(P=0.0013);6个月随访MACE发生率心肌桥组显着高于非心肌桥组(P=0.006)。结论:1.心肌桥的冠脉造影检出率为19.12%,最常发生于左前降支中段,好发于男性。2.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房颤、房性心动过速与心肌桥相关,且心肌桥的压迫程度越严重的患者,其发生率越高。3.在心肌桥收缩期压迫<50%的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生率增高,说明糖尿病可能与心肌桥压迫程度有关。4.心肌桥近端的冠状动脉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的压迫程度越严重的患者,其近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越高。5.硝酸甘油可以增加心肌桥的收缩期压迫程度,可提高冠脉造影中心肌桥的检出率,提示心肌桥治疗中不宜应用硝酸甘油。6.梗死相关动脉合并心肌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即刻前向血流改善较差,6个月随访左室收缩功能减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升高,说明梗死相关动脉合并心肌桥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即刻效果和预后的不良预测因子。
张丙坤[5]2010年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介入治疗术预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经静脉早期应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应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两种方法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损伤标记物、炎症因子、心功能指标水平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对比,比较两种方法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预后的影响。探讨ACS在行PCI中使用替罗非班时合适的时机、剂量和途径,研究其抗血小板以外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使用替罗非班提供更加科学的方法。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08例,随机分为静脉组和冠状动脉组。每组54例,静脉组在以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临手术半小时前静脉注射替罗非班负荷剂量10μg/Kg,在3分钟内推注完毕,而后以0.15μg/Kg/min静滴维持术后36小时。冠状动脉组在以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手术中经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负荷剂量10μg/Kg,采用弹丸式注射,在3分钟内推注完毕,而后以0.15μg/Kg/min静滴维持36小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肌红蛋白、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高敏C反应蛋白、氮末端-前体脑钠肽、超声心动图、基质金属蛋白酶-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CD40L以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死亡)发生率的变化。结果1、静脉组和冠状动脉组治疗后肌红蛋白、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NT-proBNP、MMP-1、sVCAM-1.sICAM-1.sCD40L都下降(P<0.05),但静脉组较冠状动脉组明显降低(P<0.05)。用药后1个月,静脉组和冠状动脉组LVEDD有轻度减小(P<0.05),LVEF明显升高(P<0.05),但静脉组较冠状动脉组显着降低(P<0.05)。2、与冠状动脉组相比,静脉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心力衰竭、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死亡)发生率显着降低(P=0.006)。结论1、术前应用替罗非班更能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Myoglobin、cTnT、CK-MB、hs-CRP、NT-proBNP、MMP-1、sVCAM-1、sICAM-1、sCD40L证明替罗非般有独立于抗血小板作用以外的多种作用,即多向性。其中包括改善内皮功能、抗炎作用、改善心室重构、稳定冠状动脉斑块、抑制血栓形成等。2、术前应用替罗非班显着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潘侨[6]2010年在《犬冠状动脉脂肪栓塞引起慢/无血流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当今社会影响人们健康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冠心病的治疗,由最初的仅限于药物治疗,到目前广泛应用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对冠心病的临床预后和转归产生了跨时代的影响。但随之带来的问题:如血管腔内介入性治疗术后常见的慢/无复流(No-reflow,NR)现象可明显降低PCI术后左室功能恢复,增加再住院率及死亡率。有资料统计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率为13-37%之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9》中将慢/无复流定义为:冠状动脉狭窄解除,但远端前向血流明显减慢,〈TIMI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2级,慢血流〉或丧失(TIMI0-1级,无复流)。无复流的出现反映了再通血管的相关区域仍部分或全部处于失灌注状态。目前对慢/无复流产生的原因推测很多。大致可其根据发生的机制不同分为2类:即再灌注无复流和介入性无复流。其中介入性无复流常发生在为较粗大的右冠脉行血管成形术的过程中,由于此过程机械刺激较大,如果此时血管内存在较大的粥样斑块,可造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破裂造成其中的脂质溢出,进而造成冠脉远端无复流。且有研究发现,在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行血管成形或支架术后血管造影发现的无复流现象,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观察到的血管损伤的形态学表现有关。这些脂质池的形态学特点与病理学上的易损斑块相似,在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可人为的诱发斑块破裂、微栓塞产生。本实验基于临床观察到慢/无复流的发生背景,观察人为注入斑块内容物即脂肪栓子(Fat Embolus,FE)后是否可以产生慢/无血流现象,并探讨该栓子造成慢/无血流时的栓子量及其对微循环的损伤程度和机制。实验方法第一部分:1.脂肪栓子的制备参考相关文献中脂滴栓子的制作方法,制作10 ml灭菌后脂肪栓子备用。2.模型建立常规术前准备。记录术前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ECG)。采血留取心肌损伤标记物样本。同步进行心电监护。冠脉造影术:行左室造影,记录左室收缩压(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和舒张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LVEDP)。同时进行左、右冠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 ,CAG),超选优势动脉,自微导管将预先制备好的脂肪液缓慢注入动脉内,每次0.5 ml,注射时间为5 s。如未出现无复流表现,间隔5 min后可重复上述步骤。每次注射后,造影观察血流的变化,并监测LVEDP。使用可定量的校正的TIMI血流记帧法(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判断慢/无血流出现。观察到慢/无血流后,再次进行左室造影记录LVSP和LVEDP。第二部分1.术后监测:术后继续观察犬的心脏电活动变化,每隔30 min记录1次心电图的变化,每隔1 h由犬股动脉鞘管内取血监测血液生化指标。2.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电镜观察观察至10 h后将动物处死。开胸取出心脏,行心肌染色。取目标心肌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电镜观察。结果1.造模成功率为75%,平均脂滴微栓子注射次数为1.5次。2.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犬在冠脉脂肪栓塞造成慢/无血流前后,心率、血压、LVSP均出现明显变化。在注射栓子瞬间,即可观察到心电图变化,在其后的观察中,ECG异常呈演变性改变。3.血液生化指标造模前后CK、CK-MB的水平自身比较有明显改变。4.心肌的病理组织学及电镜观察均可观察到目标心肌损伤性改变。结论1.脂肪栓子可产生与临床一致的慢/无血流现象。2.犬冠脉内脂肪栓塞模拟慢/无复流机械性阻塞现象是可行的,创伤小、存活率高。3.脂肪栓子造成的机械栓塞为不完全性,可出现演变性变化,与临床观察到慢/无血流演变一致。4.脂肪栓子对局部心肌的损伤除机械性栓塞外还可激活局部损伤机制,表现综合性作用。
梁宇博, 林欣, 车千秋, 孙润民, 王琼英[7]2019年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应用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 以随机对照试验(RCT)为依据,比较生物可吸收支架(BVS)对比依维莫司洗脱支架(EE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并追踪获取文献,查询时间从2008年1月至2017年9月,根据改良Jadad量表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运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通过检索共纳入7项对比BVS及EES的RCT,随访时间从9个月~3年,共5546例患者,其中BVS组3241例、EES组23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应用BVS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OR=1.55,95%CI:1.22~1.96,P=0.0003)、靶血管心肌梗死(OR=1.73,95%CI:1.32~2.27,P<0.0001)、支架内血栓(OR=3.62,95%CI:2.12~6.18,P<0.0001)的风险高于应用EES患者,但在全因死亡(P=0.1)、心源性死亡(P=0.42)、所有血运重建(P=0.10)、靶病变血运重建(P=0.06)对比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在各项复合终点的对比中,BVS组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OR=1.37,P=0.0003)、面向患者的复合终点(OR=1.21,P=0.005)、面向装置的复合终点(OR=1.41,P=0.002)、靶病变失败(OR=1.44,P<0.0001)的发生率均高于EES组。结论 在目前的冠心病介入治疗随访中,BV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均不优于EES。临床应用BVS应当更加谨慎,在新一代BVS投入应用之前,现行的治疗方案仍需大量的、更长时间的随访来验证。
参考文献:
[1]. 选择性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置入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综合症的研究[D]. 管军. 青岛大学. 2003
[2]. 冠状动脉支架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生存质量的对比研究[D]. 张维璐. 第四军医大学. 2008
[3].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价值的研究[D]. 周静. 郑州大学. 2014
[4]. 心肌桥的临床研究[D]. 张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10
[5].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介入治疗术预后的临床研究[D]. 张丙坤. 泰山医学院. 2010
[6]. 犬冠状动脉脂肪栓塞引起慢/无血流模型的建立[D]. 潘侨. 第四军医大学. 2010
[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应用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系统评价[J]. 梁宇博, 林欣, 车千秋, 孙润民, 王琼英.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
标签:心血管系统疾病论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冠状动脉狭窄论文; 心肌桥论文; 冠状动脉硬化论文; 冠心病最佳治疗方法论文; 心肌损伤论文; 血管支架论文; 预后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 心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