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部门连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部门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共认的伟大成就。1978一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中均增长9.9%。这样高的增长速度,不仅在当今世界各国独领风骚,而且比亚洲“四小龙”创造世界经济奇迹时的增长速度还要高。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我国经济增长始终没有摆脱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模式,经济增长的质量亟待提高。据测算,在1978一1995年间,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29%,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85%,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86%。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取得的,而全要素生产率(包括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对经济的贡献远远低于一般发达国家的50—70%水平。自我国经济进入“九五”时期以来,整体经济尤其国有经济的效益一直不高,且有逐年下滑的趋势。因此,为了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实现“九五”计划目标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就必须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调整产业结构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搞清哪些产业部门是关键的部门。
从产业连锁的角度来分析和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部门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方法。产业连锁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一般来说,反映产业连锁的主要指标是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个部门j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作用时,某一部门i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因此当影响力系数大于1时,则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全社会的平均影响水平(即各部门所生产的波及影响的平均值);当影响力系数等于1时,则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生产的波及影响程度等于全社会的平均影响水平;当影响力系数小于1时,则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生产的波及影响程度低于全社会的平均影响水平。显然,影响力系数越大,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同理当感应度系数大于1时,则表示第i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全社会平均感应水平(即各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的平均值);当感 应度系数等于1时,则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等于全社会平均感应水平;当感应度系数小于1时,则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全社会平均感应水平。
因此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要重点扶持那些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的部门。唯有这样,产业结构才能得到逐步优化,从而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水平。
一、产业连锁的实证分析
为了消除不同时期价格的影响,比较理想的方法是采用可比价投入产出表来分析产业间的关联度。迄今为止,我国已编制出按1990年价格计算的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其中按18个部门分类的投入产出表有5张(1981年,1983年,1987年,1990年,1992年),按30个部门分类的投入产出表有3张(1987年,1990年和1992年)。表1和表2分别列出了按18个部门分类计算出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由表1可以看出,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按从大到 小的顺序排列)对不同年份有:
1981年:缝纫和皮革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其他工业、化工工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食品工业、建筑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冶金工业。
1983年:缝纫和皮革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其他工业、化工工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建筑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食品工业、商业和饮食业。
1987年:缝纫和皮革工业、其他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建筑业、化工工业、冶金工业、食品工业。
1990年:其他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缝纫和皮革工业、纺织工业、建筑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化工工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工业。
1992年:缝纫和皮革工业、建筑业、冶金工业、纺织工业、商业和饮食业、机械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其他工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煤炭及炼焦工业、化工工业。
如果将以上5个年份的影响力系数进行算术平均,则影响力系数平均值大于1的部门有如下10个部门(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缝纫和皮革工业、机械工业、其他工业、纺织工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化工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建筑业、冶金工业、食品工业。
另外,从这10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的变异系数来看,缝纫、皮革工业的影响力系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9.84%,建筑业的影响力系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3。11%。这表明以上10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在这11年中比较稳定。
表118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
部门 1981
1983
1987
1990
1992
平均值
变异系数(%)
1.农业0.67
0.69
0.68
0.67
0.670.68
1.32
2.冶金工业1.01
0.98
1.04
1.16
1.121.06
7.12
3.电力工业0.72
0.85
0.76
0.89
0.880.82
9.25
煤炭及炼焦工业0.79
0.78
0.83
0.97
1.020.88 12.51
5.石油、天然气工业0.82
0.84
0.81
0.88
0.960.86
7.07
6.化学工业1.17
1.16
1.11
1.08
1.011.11
5.88
7.机械工业1.30
1.24
1.23
1.16
1.081.20
7.02
8.建筑材料及其
他非金属矿工业0.96
0.95
0.98
1.01
0.960.97
2.46
9.木材加工及家
具制造业 1.06
1.05
1.24
1.11
1.081.11
6.97
10.食品工业
1.07
1.04
1.03
0.93
0.961.01
5.82
11.纺织工业
1.25
1.23
1.17
1.14
1.111.18
5.01
12.缝纫、皮革工业 1.44
1.36
1.28
1.15
1.161.28
9.84
13.造纸及文教用
品工业1.17
1.14
1.15
1.08
1.051.12
4.53
14.其他工业
1.21
1.20
1.26
1.19
1.081.19
5.66
15.建筑业 1.06
1.08
1.12
1.13
1.141.11
3.11
16.运输、邮电业
0.67
0.65
0.69
0.79
0.780.72
9.03
17.商业、饮食业
0.87
1.00
0.86
0.91
1.080.94
9.95
18.其他非物质生
产部门0.75
0.73
0.74
0.74
0.850.76
6.52
可以看出,缝纫、皮革工业的影响力系数最大,比全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高28%;机械工业、其他工业、纺织工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化工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建筑业的影响力系数也比全社会平均水平高10%以上,由此说明这些部门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具有较大的辐射力,如果从绝对量来看这些部门的辐射作用更为显著,以1992年18个部门的可比价投入产出表为例,测算结果表明,每增加100亿元的缝纫、皮革工业的产品,就会对各部门共产生313亿元的直接和间接波及需求;每增加100亿元的机械工业的产品,就需要各部门共生产292亿元的产品。这些数据表明,缝纫、皮革工业、机械工业、其他工业、纺织工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化工工业等部门的发展,将带动其他有关产业的相应发展,即通过重点带动一般产业的协调发展。但应该指出的是,影响力系数大的部门未必就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优先发展的部门,甚至有些影响力系数较大的部门有时还有可能成为被压缩的对象。例如,缝纫、皮皮革工业和纺织工业就是明显的例子。在改革开放以前,由长期受传 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工业结构极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重工业过重和轻工业过轻。导致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产品严重短缺,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工业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对以缝纫、皮革工业和纺织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给予了重点扶持,使其获得了迅速发展,由于缝纫、皮革工业和纺织织工业的辐射力较强,从而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但自进入90年代以来,于缝纫、皮革产品和纺织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面国外市场对其需求又发生了变化,使得缝纫、皮革产品特别是生活用皮革产品和纺织产品大量积压,致使缝纫、皮革工业和纺织工业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另外,从5个年份的影响力系数的变化来看,缝纫、皮革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影响力系数分别从1981年的1.44和1.25减少列1992年的1.28和1.18。也说明了这一点。还应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这些影响力系数较大的部门产品,人部分恰恰是目前前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对象。如果这些辐射性产业增长过快,必然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不可低估的连锁波及需求。例如1988年和1994年发生的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两次通货膨胀,从某种意义上说,和当时对那些具有较强辐射作用的加工产业投资过多过猛不无关系。因此,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定未来产业规划时,在保证全社会总供需基本平衡的条件下,应根据实际需求适当扶持和优先发展影响力系数大且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产业的同时,切实注意控制那些生产能力过大而且对社会生产波及影响较大的加工工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结构进下步适应需求结构,以逐步缓解供需矛盾。
同理,由表2可以看出,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部门(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对不同年份有:
1981年:农业、纺织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商业、饮食业、石油和天然气业。
1983年:农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商业和饮食业、机械工业。
1987年:农业、比学 工业、商业业、饮食业、纺织工业、机械工业业、冶金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工业.
表2 18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
部门 1981
1983
1987
1990
1992
平均值
变异系数(%)
1.农业
2.49
2.61
1.71
1.75
1.331.98 27.75
2.冶金工业
1.39
1.34
1.39
1.34
1.431.38
2.78
3.电力工业
0.93
0.93
0.78
0.74
0.720.82 12.53
4.煤炭及炼焦工业 0.91
0.86
0.79
0.71
0.660.79 13.12
5.石油、天然气工业
1.14
1.07
1.03
0.96
0.961.03
7.42
6.化学工业
1.38
1.42
1.60
1.66
1.751.56 10.11
7.机械工业
0.95
1.02
1.44
1.71
2.081.44 32.92
8.建筑材料及其
他非金属矿工业
0.87
0.80
0.83
0.99
1.030.90 11.16
9.木材加工及家
具制造业 0.56
0.53
0.55
0.52
0.510.53
3.88
10.食品工业 0.69
0.77
0.78
0.69
0.670.72
7.08
11.纺织工业 1.50
1.52
1.47
1.43
1.291.44
6.34
12.缝纫、皮革工业0.49
0.52
0.51
0.49
0.440.49
6.29
13.造纸及文教用
品工业
0.71
0.73
0.81
0.80
0.730.76
6.03
14.其他工业 0.53
0.51
0.54
0.67
0.670.58 13.57
15.建筑业0.50
0.49
0.47
0.43
0.410.46
8.42
16.运输、邮电业 0.90
0.92
0.82
0.91
0.920.89
4.72
17.商业、饮食业 1.27
1.05
1.50
1.25
1.181.25 13.13
18.其他非物质生
产部门
0.80
0.93
0.97
0.94
1.210.97 15.38
1990年:农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冶金工业、商业和饮食业。
1992年: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农业、纺织工业、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商业和饮食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工业。
同样如将以上5个年份的感应度系数进行算术平均,则感应度系数平均值大于1的有以下7个部门(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农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冶金工业、商业和饮食业、石油、天然气工业。从各部门的感应度系数的变异系数来看,机械工业的感应度系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2.92%,农业次之,为27.75%,冶金工业最小,为2.78%。这表明以上7个部门除冶金工业和石油、天然气工业两个部门外,其余5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在这11年中不很稳定。
由表2可知,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主要集中在农业、原材料、能源等基础产业部门,这一显著趋势表明,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对国民经济有较大的制约作用,尤其在经济增长过猛时,这些部门受到社会需求的压力最大,很容易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例如,农业的感应度系数在1981、1983、1987、1990年的投入产出表中名列榜首,在1992年的投入产出表中名列第四,其5年年平均值高达1.98,比全社会平均水平几乎高出1倍,居各部门之首。这表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的约束最大。以1990年的18个部门的可比阶投入出表为例,测算表明,当各部门都增加100亿元的最终产品时,全社会将对农 业产生451亿元的需求,对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分别产生429亿元和441亿元的需求。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上述部门所受到的需求压力的程度。近几年国民经济运行的事实也证明厂这点。由于1992年、1993年和1994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以44.4%、61.8%和30.3%的超常速度增长,经济增长速度连续3年过多超出潜在增长范围(据测算,我国现阶段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为8一10%),社会总供需严重失衡,使得感应度系数较大的农业、原材料、能源等基础产业部门首先受到各部门的巨大需求的冲击,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致使物价大幅度攀升。1992、1993和1994年的全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分别比同期上涨5.4%,13.2%和21.7%。产业之间这种连锁波及机制表明,在进行产业结最调整时,重点扶持和发展感应度系数较大的农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部门,是增加有效供给、缓解供求矛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有效措施之一。
最后,综合表1和表2可知,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的部门对不同年份有:
1981年: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1983年: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机械工业、商业和饮食业,1987年: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机械工业。1990年: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机械工业。1992年:冶 金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机械工业、商业和饮食业。
若将以上5个年份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进行算术平均,则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的部门有如下4个部门: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机械工业。这种交叉关联说明这4个部门不仅对其他部门的波及影响较大,而且受其他部门的影响感应程度也较大,也就是说,这4个部门对供需双方都起较大的作用。这就提醒我们,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定未来产业规划时,对以上4个产业部门需要特别关注。
综上所述,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并联和相互制约的内存机制,从产业连锁的角度启示我们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定产业政策时,要用定量的方法科学分析各部门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当然,在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部门和部门优先发展序列时,仅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考虑是不够的。还必须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例如,纺织工业,按照产业关联的标准本应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扶持的部门,但纺织工业目前因需求不足,产品大量积压,全行业出现了亏损,因此在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中不仅不能重点扶持,而且还要对其进行适当压缩。再如,房地产业在现有投入产出表中,无论是其影响力系数,还是其感应度系数都不超过社会平均水平,按照产业关联的标准不能视为关键部门,但是随着房改的逐步的深入和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房地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在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自90年代以来,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工业支撑的经济增长已难以为继。这一增长格局如不做大的调整,经济波动、通货膨胀,企业开工不足等诸多矛盾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根本解决。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已成当务之急,今后的经济增长只有靠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增加技术含量,扩大精细化生产部门,才能为经济增长开拓新的产业空间。为此,我们对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如下建议:
1.重点扶持和培植那些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如汽车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等,发展应该强调适当集中,依靠大型企业集团,并且要把引进跨国公司技术与我国自主开发技术结合起来,使它们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大力加强和发展农业、能源、原材料、运输、通讯等基础产业,以逐步改善供给和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有效耕地的逐年减少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的进一步的开采,未来我国的粮食供需缺口和能源供需缺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将逐年扩大,因此,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把农业、能源工业等摆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特别要减少粮食和能源的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产业结构调整要与企业的改组和改制相结合,以企业的改组和改制为主。企业是产业的基础,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必然导致产业结钩不合理,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建立在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上。目前我国经济结构的矛盾在企业层次上突出表现为大企业过少,集中度过低,中小企业过多、分散、重复,生产能力过小,规模经济效益差。为此,一方面要抓住大企业,深化企业的运行机制的改革,尽快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另一方面,按照发展集约经济的要求,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破产等形式,对那些分散的中小企业实行改组、改造,把有效资产盘活、集中,合理配置,提高企业集中度。当然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不能脱离产业结构的调整,两者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同时,互动地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4.产业结构调整要与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重点放在产品结构调整上。产业结构调整最终要落实到产品结构调整,只有产品结构合理,大多数产品有了销路,产业结构调整才算成功。一个产业的产品如果长期滞销,这个产业就会萎缩。产品结构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关系到整个经济结构。目前我国企业产品结构极不合理,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产品结构调整已成为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产品结构调整最主要的就是依据市场变化而调整产品,在科技进步日益加速和生产节奏变快的现在,产品的生命周期相对变短,淘汰和创新的节奏也必须加快。企业要积极主动地淘汰自己的落后产品,并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同时,企业要努力培养一批带动辐射作用强、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产品;要发展名牌产品,重要的是使现有名牌产品进一步上档次、上规模、增效益。在推进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有步骤地进行产业调整,对产品长期没有销路的产业要压缩或限制发展或撤消;对于市场前景好的产业也不能无限扩大,蜂拥而至。
标签:机械工业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建筑论文; 化学工业论文; 造纸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