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与合理的学费水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学费论文,水平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197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约为40万,1998年约为108万,平均年增长率为 6.11%。1978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约为85万,1998年约为340万, 平均年增长率为7.41%。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统计(注:纪宝成.关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问题.中国教育报.1999.1.16,(4) .), 到1999年,经过国家教育管理部门正式批准举办的高等教育形式有六种,即:普通高等学校(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校举办的函授部、夜大学和成人脱产班、成人高等学校(职工高等学校、农民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函授学院、广播电视大学)、军事院校(军事学院、高等军事学校)、电视大学举办的高等专科教育、社会力量办学举办的高等专科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校和社会力量举办民办高等学校(学生可参加国家高等教育本专科自学考试)。1998年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占18~22岁适龄人口的比例约为7.37%。加上其他几种类型的在校生,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仅为百分之九点几。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一直被认为与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差距。
从改革开放到1998年,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迅猛发展的时期。在八、九十年代,国民生产总值以8~9%的速度增长。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渐逼近,知识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这些现象似乎向人们表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蕴含着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1998年以来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者认为高等教育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最有潜力的市场;高等教育投资不仅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而且还是扩大有效需求,改变消费不足的有力手段。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呼声下,1999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在1998年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扩大了约44%,年招生数约为156万。
一、高等教育现有规模没有满足的需求
人们没有满足的高等教育需求是推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潜在动力。理论上,如果高等教育中存在没有满足的需求,那么当学费水平提高时,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不会减小而会增大,同时高等教育的经费收入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我国,没有满足的高等教育需求和过度的高等教育需求同时并存。这是因为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基本是免学费或低学费制度。在免学费或低学费高等教育情况下,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受学费水平的约束,人们更多地看到了接受高等教育后就业机会的增加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因此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呼声”很高,但是这种“呼声”反映的仅仅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而非有支付能力的对高等教育的有效需求。这种接受高等教育的“呼声”或者“愿望”中存在过度需求的成分。当高等教育需要学生或其家庭进行成本补偿时,包括学费在内的各种费用将随着高等教育成本的提高而提高。上大学的学费支出、生活费支出、学生资助的方式和额度将成为影响人们选择高等教育的重要因素。
目前在我国,没有满足的高等教育需求包括没有满足的有效需求和过度需求两部分。随着包括学费在内的求学费用的增加,过度需求将逐渐减少直至为零。我国高等教育的低毛入学率、高考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例是反映没有满足的需求的两个指标。从毛入学率看,1997年,我国18~22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约为8465万人(根据1997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有3173800人,仅占18~22 岁适龄人口的3.75%。同年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有2724500人,占18~22 岁适龄人口的3.22%。根据教育部规划司的统计和计算(注:纪宝成.关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问题.中国教育报.1999.1.16,(4).), 折算后的电大注册视听生在校生数为7.5万; 折算后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实际在校生数为144.4万。军事院校本专科在校生、 学历文凭试点校在校生、折算后的电大注册视听生和折算后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实际在校生分别占18~22岁适龄人口的0.20%、0.111%、0.0886%和1.7%。就是说,即便是把包括高教自考在内的高等教育形式统计在内的话,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1997年也仅为9.07%。这一数字对15%的大众化水平和50%的普及化水平来说还远远望尘莫及。
1998年,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有所扩大,新增了高等职业教育形式。1999年,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继续扩大,除了有些普通高等学校开设了高职班外,有些条件较好的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也改变办学模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形式。高等职业教育受到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发展势头迅猛,有逐渐替代高等专科教育形式的趋势。
根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相应年龄人口存活率折算,1998年适龄人口数约为8454万人,2000年适龄人口数约为8433万人。1998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数约为3408764万人, 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数约为282.22万人,分别占适龄人口的4.03%和3.34%。1999年普通高校招生156万人,预计同年毕业生数约为90万人, 因此,到1999~2000年度,在校生数约为406万人。
另一个可以反映没有满足的高等教育需求的指标是历年高考的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例。以普通高校历年的考试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例为例,1993~199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入学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基本稳定在2~3,其平均报名录取比(r1)为2.658。也就是说,每2.66个考生中约有1人被普通高校录取。报名录取比不能完全正确反映没有被满足的需求,这是因为前一年度参加入学考试没有被录取的学生和报名后没有参加考试的学生在以后的年度里还有可能继续报名。如果根据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数与普通高等学校录取人数之比估算的话,1993~1998年的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与普通高等学校录取人数之比(r2)平均约为2.116,也就是说,若普通高校只录取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 则每两个人中约有一个学生有机会继续上全日制大学。但仅这样考虑,显然大大低估了没有满足的需求。自从高等职业教育形式出现之后,中专、中职和技校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考试升入高职。而在我国,中职、中专和技校生已达到高中在校生数的50~60%。
这里,我们可以根据普通高考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粗略地计算一下1997年中国普通高等教育没有满足的需求,公式如下:
EE=E×(r-1) (1)
ED=E×r (2)
其中,EE为普通高等教育没有满足的需求,E 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实际的在校生数,即普通高校现有规模,ED为普通高校现有规模与没有满足的需求之和,即潜在规模,r 为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把r代入公式(1)和公式(2),可得EE=E×(r-1 )=3173800×(2.658-1)=5262160,ED=E×r=8435960。因此在1997年,由普通高考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例体现的普通高等教育没有满足的需求为5262160人。这时,普通高等教育潜在规模(ED)约为8435960万人。这个潜在规模反映的是在1997年学费水平下人们对普通高等教育的需求量,并没有反映出学费水平发生变化后有效需求的变化,其中包含了过度需求。伴随学费水平和上学费用的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高等学校容纳学生的供给能力都将发生变化。通过考察学费水平变化后高等教育需求和供给的变化,我们可以消除过度需求而获得没有满足的有效需求。
二、高等教育的需求和供给与学费的关系
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潜力依赖于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社会提供的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相互关系。只有当需求和供给达到均衡时,高等教育的规模才能稳定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上。
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学费、收入、资助和预期收入等有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量与学费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注:Alan Mingat & Jee—Peng Tan (1988).Analytical tools for
sector work in educa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a×T[-b](3)
其中,D为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量,T为私人支付高等教育的学费,b为需求对学费的弹性系数,a是系数。当学费发生变化时,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量会随之变化。关于需求弹性,将在后文说明。
下面我们考虑普通高等教育容纳的学生数,即普通高等教育的供给。假设①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事业费支出按来源由两部分构成:公共高等教育事业费(PF,包括政府用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公共事业费部分和学校除学费以外的其他创收)和学费,②生均经常费支出不变,③政府不再对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增加新的投入,即公共高等教育事业费不变,④在基数学费水平下,没有学生放弃继续上学。在以上假定条件下,从经费供给的角度,普通高等教育容纳的学生数(供给)是学费的函数。这时,普通高等学校容纳的学生数(S)可由公式4获得(注:Alan Mingat & Jee—Peng Tan (1988).Analytical tools for sector work in educa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PF+T[,i]×S-S×∑[p[,i]×(T[,i]-T[,i-1])]}/UC(4)
i
其中,S为普通高等教育容纳的学生数,PF 为普通高等教育公共经常费支出,T[,i]为对每个学生平均收取的不同学费水平,P[,i]为学费水平按100元/年的幅度变化时, 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化占最初总需求的比例, 即学费水平提高后增加的可能放弃高等教育者的比例。UC为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常费支出。合并同类项后,公式4 可转化为公式5:
S=PF/{UC-T[,i]+∑[p[,i]×(T[,i]-T[,i-1])]} (5)
i
p[,i]通过公式6获得:p[,i]=(D[,i-1]-D[,i])/D[,0] (6)
其中,D[,i]为学费水平由T[,i-1]提高到T[,i] 后人们对普通高等教育的需求量,通过公式3求得。D[,0]为在最初的学费水平下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PF的计算公式为:PF=(UC-T)×E (7)
其中E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实际在校生数。
用于学生的生均资助额度可表示为:
Z=∑[p[,i]×(T[,i]-T[,i-1])]
(8)
笔者根据高等教育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1997年我国普通高校没有满足的需求、同年的公共高等教育支出、生均成本和学费水平,模拟了当学费水平发生变化时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量和普通高校容纳学生数的变化,得到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考虑的1997年实际可以达到的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和学费水平。结果表明,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免学费或低学费政策的实行以及高等教育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的吸引,在我国居民中仍然存在巨大的没有满足的高等教育需求。1997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为317.4万人, 平均学费水平是1620元。没有满足的高等教育需求量为526万人, 其中包含过度需求。模拟结果显示出学费水平变化后过度需求消失,这时高等教育市场中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1997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的均衡水平为387万人,平均学费的均衡水平为2880元。也就是说,1997 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没有满足的有效需求约为70万人。由于1997年之前每年都存在没有满足的有效需求,因此,70万人这个数字是历年累积的结果。高等教育的供求是确定学费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合理学费水平的确定还应考虑其他因素,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学费占生均运行费的比重,这一点在后文还将阐述。
高等教育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在具体分析时,还要考虑假设是否满足现实条件。其中参数也非一成不变。如需求函数中的需求总量,当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逐渐普及、高中总体招生规模扩大、普通高中与中职招生比例发生变化时,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量会相应增加。又如需求函数中的需求弹性,当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时,来自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求学者及其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弹性和支付意愿会发生不同程度变化。再如供给函数中的生均成本、政府支出等参数,当生均成本提高,政府高等教育财政依然紧缩时,高校只能通过提高学费水平才能提高其教学质量和容纳学生的能力。当学生资助政策日益完善,学生奖助学金和贷款发放的额度和覆盖面越来越大时,中低收入阶层的子女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就会增加。
三、高等教育的需求弹性
高等教育需求函数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变量是高等教育的需求弹性。研究表明,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仅受学费水平的影响,同时还受求学者及其家庭的收入水平、可以获得的学生资助的形式与数量以及预期收入的影响。除了经济因素外,其他因素如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程度、同伴、学校因素等等都会影响到求学者对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接受什么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的选择。
需求弹性可以定量显示出在其他条件不变,某种经济因素变化时,求学者及其家庭愿意或能够在经济上支持其接受高等教育者在总体中的比例的变化。需求的收入弹性指在当家庭收入变动1 %时有效需求变动的比例。需求的学费弹性是指学费变动1%时有效需求变化的比例。 需求的资助弹性指求学者获得的财政资助减少时引起的有效需求的减少。
Leslie & Brinkman(1987)分析了美国的25 项高等教育需求的实证研究,把反映学费变动时高等教育需求变动的指标统一为学生价格反应系数(SPRC,student price response coefficient)。学生价格反应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学费每提高100美元18~24 岁适龄人口中潜在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变化。这25项关于美国高等教育需求的研究结果表明,1982~1983年美国大学的学生价格反应系数在 0.5~0.8%之间,平均为0.7%。1982年美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毛入学率为33%,其大学的平均学费和食宿费为3420美元。0.7 %的学生价格反应系数说明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1982~1983年美国大学学费每提高 100美元,适龄人口潜在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下降2.1 个百分点。Donald E.Heller(1997)更新了前者的数据,他通过考察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研究,发现随学费水平的提高学生价格反应系数SPRC已经从1982~1983年的0.5~0.8%提高到0.5~1.0%。这表明,随着学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支付意愿有所下降。学生价格反应系数与需求的学费弹性之间可以换算。弹性e=E/P,其中E为学生入学人数变化的百分比,P 为学费变化的百分比。学生价格反应系数SPRC=E×$100/学费实际变动的数额。
事实上,包括学费在内的私人成本的变动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要远大于单纯的学费变化对高等教育有效需求的影响。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有效需求对全部私人成本的弹性要大于其学费弹性。
Stager (1989)的研究表明在加拿大的安大略,基于全部高等教育私人成本的需求弹性为-1.46,即全部私人成本每提高1%,将引起1.5%的求学者或其家庭不再愿意支付上大学的费用。
一份关于泰国的高等教育需求的研究(Chutikul,1986 )显示出泰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群体中需求弹性相当低,Chutikul认为在泰国已经入学的学生具有更高的支付意愿。而那些没有进入高等学校的人,中心问题是他们是否选择接受高等教育。而学费不是影响这一决定的主要因素。 世界银行对秘鲁的中等教育的支付意愿的研究( Gertler
andGlewwe,1989)得出三个结论:①教育需求的学费弹性很小;②学费的变化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大于对高收入群体的影响;25%最低收入人口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是25%最高收入人口的三倍。③在较高的价格水平下教育的有效需求更有弹性。
笔者利用香港中文大学1998年6 月份在中国大陆地区三个城市(包括北京、南京和西安)9所高等学校的9412 名一至四年级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注:问卷由香港中文大学设计,北大高教所参与问卷调查.),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学费弹性作了一个大致的估计。 结果显示,在较高的学费水平下,需求的学费弹性较大。从低收入组到中收入组到高收入组,其需求弹性呈下降趋势。这说明,低收入人口对高等教育学费的变化更敏感,高收入人口对学费的变化最不敏感。这两个结果与世界银行1989年对秘鲁中等教育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四、高等教育合理学费水平的确定以及学费占生均成本比重的国际比较
高等教育现有规模没有满足的有效需求表明现有学费水平下存在有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的学生及家庭无法上大学的现象。家庭收入、学费和资助变化后人们对高等教育有效需求的变化即需求弹性,体现了来自不同收入群体的求学者及其家庭对学费及其他费用变化的灵敏程度。高等教育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的建立可以更加定量地显示公共教育支出、生均成本、学费和学生资助的变化对高等教育的潜在学生数和高等学校容纳能力的影响。
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成本在逐年增加,政府用于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在日益紧缩,社会上存在没有满足的高等教育有效需求,高等教育的现有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学费也存在逐年提升的趋势。
世界上既有不收取学费的国家也有收取学费的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韩国、菲律宾和一些非洲英语国家对其大部分或全部公立高校历史上实行的基本是收学费政策。澳大利亚在1974年停止了大学收学费的做法,但是在1989年又重新把大学收学费政策引入其高等教育系统。中国在1989年开始逐步推行大学收学费政策,到1997年全国高校全面实施该政策。
公立高校学费水平的确定通常由以下因素决定(注:D. BruceJohnstone.Tuition fees.An entry in Burton R.Clark and GuyNeave, Eds.,The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 Vol. 2.London:Pergamon Press,1992.):①历史状况:历年特别是最近几年收取学费的数量。一般情况下,学费不宜大涨大落。②财政考虑:高等学校经费收入的来源渠道是什么,有多少经费来自政府财政,而高等学校的经费需求是多少;高等学校经费的供求差额是影响学费水平的重要因素。③政治基础:学费的提高引起的来自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反响或反对意见。④消费者能够接受的程度:大多数学生及其家庭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⑤成本分担的原则:如果学费太高,许多学生只能通过申请助学金才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这无疑会降低学费的边际收益;如果学费太低,收学费的公平性效果就会大大削减。
D.Bruce Johnstone(1992)在为《高等教育百科全书》撰写的词条“学费”中提到,美国公立高校的学费水平基本上是稳中有升。70~90年代,其学费收入占机构成本的25%左右。1973年,卡内基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曾建议将这一比例从70年代的24%逐渐提高到三分之一。尽管这个建议从未成为政策文件推行,但实际上美国公立高校的学费占学校收入的比例从70~90年代一直在增加,并在1988年三分之一的比例成为某些州的政策。加拿大各省和各公立高校的学费各不相同,总体而言与美国公立高校相似或略低。以安大略为例,1988~1989年度其普通文理科的学费约占其运行成本的四分之一,但其他学科的学费占运行成本的比例还要低一些。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学费在1989年重新出现时约占机构成本的20%。日本公立高校的学费在1988年约占其教学成本的15~20%,但这一比例在90年代有大幅度提高。下表提供的是47个国家(其中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公立高校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学费占生均运行费支出的比重,可以作为学费水平国际比较的一个参考依据。
47个国家公立高校学费占生均运行费支出的比重(%)
国家
百分比年份
阿尔及利亚 阿根廷
不收学费 1990
孟加拉巴比亚新几内亚 不收学费
80年代中期
贝南 巴西
不收学费 1991
加纳 几内亚 不收学费 1990
马达加斯加 马拉威
不收学费 1990
墨西哥 尼日 秘鲁
不收学费 1991
摩洛哥 塞内加尔 不收学费 1990
奈及利亚 不收学费 1989
苏丹 不收学费 1987
乌干达 委内瑞拉 不收学费 1991
英国 不收学费 1990
法国1 1990
危地马拉2 1991
厄瓜多尔2 1980
匈牙利 2 1990
玻利维亚 洪都拉斯 3 1991
斯里兰卡380年代中期
哥伦比亚4 1988
埃及 巴基斯坦 4 1990
印度泰国580年代中期
马来西亚680年代中期
日本9 1991
尼泊尔 1080年代中期
肯尼亚 12 1991
巴巴多斯
15 1991
菲律宾 1580年代中期
美国
15 1985
哥斯达黎加 16 1991
以色列 20 1991
西班牙 20 1988
韩国
2380年代中期
越南
23 1991
印度尼西亚 25 1989
牙买加 25 1991
智利
26 1991
资料来源:Adrian Ziderman and douglas Albrecht (1995 ).Financing Univers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