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南京市审计系统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京市论文,为例论文,因素论文,实证研究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2年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审计信息化建设”成为会议主题。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审计的出路在于信息化”得到了审计署、各级地方审计机关的高度认可。随着,“金审工程”的不断推进,AO、OA等审计实施与管理平台在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不断推广。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发展,为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各级审计机关将更加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未来在审计信息化的人力、物力投入力度将更大。但是,大量财力、物力投入仅仅是促进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必要条件,要使国家审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必须了解影响信息化发展的客观因素,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现有的国家审计信息化研究文献,多是基于思辨的理论研究。本文以南京市审计系统为例,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从实证角度研究影响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因素。
一、国家审计信息化投入、产出模型及变量选择
生产函数反映某一生产条件下,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其中,最经典的生产函数是柯布一道格拉斯(C-D)函数。其形式为Y=AKαLβ,Y是研究的产出、A是技术进步因素、K是资本投入、L劳动力投入。本文研究的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影响因素,本质上就是研究信息化发展的投入、产出问题。借鉴已有国家审计信息化研究理论文献,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择的投入、产出变量如下:
(一)投入及影响因素变量
1.人力投入:政府审计人员的数量。国家审计信息化人力投入就是各级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人员。
2.环境影响因素:人均GDP、年人均项目数。随着政府对审计工作的日益重视,审计人员资金保障、审计办公条件等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地方政府对国家审计信息化的投入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区域人均GDP是影响政府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此外,一个地区审计人员的年均工作量,也与该区域的政府审计信息化水平有重要影响。这个影响具有两面性:可能是“替代效应”,表现为审计工作人员任务繁重,信息化学习、AO、计算机方法撰写时间少,制约信息化水平提升;可能是“互补效应”,表现为大量的审计项目为审计人员提供信息化实践、AO、计算机方法撰写的机会,促进政府审计信息化水平提升。因此,我们将审计人员年人均项目数,作为另一个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考察。
3.审计人员年龄结构影响因素。从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理论看,不同的劳动者是“异质”的,个体的能力受到教育年限、年龄等因素影响。因此,我们对人力投入进行了分组细化,考虑了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影响。在年龄结构中,我们将审计人员分成老、中、青三个年龄段,考察不同年龄段人数对政府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影响。
4.审计人员学历和专业结构影响因素。我们将审计人员,按学历分成三个组,考察学历结构对政府审计信息化的影响。此外,以通过审计署计算机中级的人数,代表计算机专业人才数,考察专业结构对政府审计信息化的影响。
(二)产出变量
我们用AO、计算机方法的获奖数量,代表一个地区政府审计信息化的水平。在AO、计算机方法评选中,目前分为审计署、省、市(县)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成优秀奖、应用奖、鼓励奖等层次。我们选择了2012年审计署、江苏省、南京市三个层面的AO实例、计算机方法来代表政府审计信息化水平。在AO、计算机方法的层次上,考虑的区县获得审计署奖励的难度较大,甚至是空白,但未获得审计署奖励,不能认为区县审计机关信息化的能力为零。因此,我们结合客观情况,按照不同权重分值考虑了省、市的AO、计算机方法。具体分值上,每篇AO实例、计算机方法:审计署优秀9分、审计署应用8分、审计署鼓励7分;省厅优秀6分、省厅应用5分、省厅鼓励4分;市优秀3分、市应用2分、市奖励1分。
我们发现2个区县2012年没有任何层次的AO实例、计算机方法,而且2011年也没有。因此,在实证中排除这两个区县,这样参加实证的区县(含南京市局)共有12个,投入、产出及影响因素变量选取及参考文献如表1所示。虽然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仅以南京市审计系统为例,研究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影响因素,但南京市审计系统的审计信息化起步较早,在全国审计机关有一定影响。基于南京市审计系统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对国家审计机关具有一定代表性,其结论、政策建议对其他兄弟省市国家审计机关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计量模型及检验
(一)环境影响因素的实证
假设1:区域人均GDP对信息化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年人均项目数量对信息化发展有反向制约作用。
提出这样的假设,原因在于:第一,区域人均GDP越高,经济发展越快,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也就越大,能促进信息化硬件建设、人员培训力度。第二,从审计实践看,人均项目数量越多,审计人员用于AO实例、计算机方法撰写的时间越少,对信息化发展有负面影响。在环境影响因素实证模型中,产出变量为AO实例、计算机方法的得分(AO);投入因素包括审计人员数量(person)、人均GDP(GDP)、年人均项目数(project)。利用EVIEWS7软件,多元回归分析,得到模型如1所示。
A0=-68.72+1.76***person+0.01*GDP-1.40project(1)
(-1.21)(6.88)(1.69)(-0.88)
备注:()内为回归参数的T统计量,***、**、*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显著。
从实证结果看,模型(1)总体显著性很高,F统计量为25.80,模型(1)在1%水平下显著。从各系数分析,审计人员数量与AO得分显著正相关,平均每个审计人员AO得分为1.76分;人均GDP对AO得分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10%水平下显著),人均GDP对AO得分的弹性系数为0.01,即人均GDP每增加1元,AO得分将增加0.01分;年人均项目系数为-1.40,与AO得分呈负相关,即年人均项目每增加1项,信息化得分将减少-1.40分。虽然,年人均项目数的系数没有通过10%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但从相关性角度看,明显呈现出年人均项目数与AO得分负相关,即年人均项目数量越多,AO得分越低。
结论1:从实证结果看,假设1成立,即区域人均GDP对信息化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年人均项目数量对信息化发展有负面制约作用。
(二)人员年龄结构影响的实证
假设2:审计队伍越年轻,信息化发展程度越高。
提出这样假设,原因在于,信息化发展与计算机知识发展紧密相连,计算机知识瞬息万变,相对而言,年轻人更容易掌握。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将审计人员年龄进行分段,分为“30岁以下人数”,记为AGE1;“31~40岁人数”记为AGE2;“41~55岁人数”记为AGE3。为使研究更贴近现实,在模型中不考虑56岁以上审计人员,因为根据我们的工作经验看,这部分人基本不参与审计信息化。在年龄结构因素影响实证模型中,产出变量为AO实例、计算机方法的得分(AO);投入因素包括AGE1、AGE2、AGE3,利用EVIEWS7软件,多元回归分析,得到模型如2所示。
AO=-40.53+22.16*AGE1+6.23*AGE2-3.24AGE3(2)
(-1.29)(1.87)(1.92)(-0.97)
备注:0内为回归参数的T统计量,***、**、*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显著。
从实证结果看,模型(2)总体显著性很高,F统计量为16.65,模型(2)在1%水平下显著。从各系数分析,AGE1(30岁以下人数)、AGE2(31~40岁人数)的系数显著为正(在10%水平下显著),意味着AGE1、AGE2对AO得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的是,AGE1的弹性系数更高,达到了22.16,也就是说每个处在AGE1(30岁以下人数)年龄段的审计人员可以贡献22.16分的AO得分;处于AGE2(31~40岁人数)年龄段的审计人员也可以人均贡献6.23分AO得分。处在AGE3(41~55岁人数)年龄段的审计人员数量,与AO得分明显呈负相关,虽然没有通过10%水平下的检验,但从相关性上仍表现出,处在AGE3年龄段(41~55岁人数)的审计人员越多,AO得分越低。
结论2:假设2成立,即审计队伍越年轻,信息化发展程度越高。
(三)人员学历和专业结构影响的实证
假设3:学历层次越高,审计信息化发展水平越高;计算机专业人才越多,审计信息化发展水平越高。
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将学历层次分为Degree1(代表专科以下人数)、Degree2(代表本科人数)、Degree3(代表研究生以上人数)。此外,用通过审计署计算机中级人数Degree4,代表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数量。在学历结构因素影响实证模型中,产出变量为AO实例、计算机方法的得分(AO);投入因素包括Degree1、Degree2、Degree3、Degree4,利用EVIEWS7软件,多元回归分析,得到模型如3所示。
AO=-0.94+2.04Degree1+3.24Degree2-2.25Degree3+0.81Degree4(2)
(-0.05)(0.55)(1.36)(-0.97)(0.14)
备注:()内为回归参数的T统计量,***、**、*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显著。
从实证结果看,模型(3)的各变量系数均没有通过10%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但总体模型的F统计量为12.46,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从具体因素影响看,各个因素的系数均不显著,Degree1、Degree2、Degree4,与AO得分正相关,即专科以下人数、本科人数、通过计算机中级人数,对AO得分有促进作用,其他弹性系数最大的是本科学历的人数,意味着本科学历人数对AO得分的影响最大。值得注意的是,Degree3系数为负,即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与AO得分负相关,即研究生及以上人数越多,AO得分越低。
结论3:假设2不成立,学历和专业结构影响不显著,且研究生以上人数与政府审计信息化负相关。
三、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实证研究的简要结论
第一,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中,我们考察了人均GDP、年人均项目对信息化发展的影响。结论表明,一个区域人均GDP对信息化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人均GDP越高,政府审计信息化发展水平越高;而年人均项目数量,却与政府审计信息化的水平负相关,审计人员年人均完成的项目数量越多,政府审计信息化的水平反而越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南京市各区县,甚至在全国的区县级审计机关,审计对象信息化程度不高,不少项目缺少开展计算机审计必要的基础条件。此外,在实践中,不少审计人员在编写案例时,与实际的审计项目结合不好,甚至出现项目结束后,编写案例时,才使用AO等计算机辅助工具。而且,基层审计人员过多的项目任务,对编写计算机案例有挤出效应,使得审计人员在撰写案例时,缺乏充裕的思考、编写时间,影响审计案例的质量。
第二,年龄结构的影响。在年龄结构影响因素中,我们考察了审计人员中“30岁以下人数”、“31~40岁人数”、“41~55岁人数”,对政府审计信息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30岁以下人数”、“31~40岁人数”,对政府审计信息化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41~55岁人数”,对政府审计信息化发展有负面的制约作用。究其原因,除了审计信息化所需的知识结构特点,更适应年轻审计人员的客观原因外,从审计实践看,相当部分经验丰富的老审计,对于信息化本身存在恐惧感,没有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去面对审计信息化的挑战。
第三,学历结构的影响。在学历结构影响因素中,我们考察了“专科以下人数”、“本科人数”、“研究生以上人数”、“通过审计署计算机中级人数”,对政府审计信息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专科以下人数”、“本科人数”、“通过审计署计算机中级人数”,与政府审计信息化发展水平正相关,促进了政府审计的发展;而“研究生以上人数”却与政府审计负相关。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第一,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很多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人数,在计算机知识方面并没有优势;第二,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在信息化方面的潜力没有被充分发挥,其编写AO、计算机方法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被调动起来。
(二)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第一,充分调动老、中、青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审计信息化的大格局。以南京市审计系统为例,老、中审计人员占大部分,特别是区县级审计机关。要提高政府审计信息化的水平,必须充分调动老、中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帮助老、中审计人员树立信息化审计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审计信息化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观念上的重视,形成全员参与的信息化审计。
第二,补充新鲜血液,重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人才因素是信息化建设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政府审计信息化未来的保障。各级审计机关加快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学历、专业知识,培养符合信息化发展的计算机能手人才。加大计算机培训力度,各个审计机关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审计信息化,一把手要亲自抓、带头学。
第三,合理分配审计项目资源,将审计信息化与日常审计实践紧密结合。在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中,考虑审计队伍老、中、青年龄结构,以及不同审计人员学历、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分配审计项目。尽量将适合开展计算机审计的项目,交给计算机能力强的审计人员做主审,不适合开展计算机审计的项目,交给经验丰富的老审计主审,充分发挥每个审计人员的潜力。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利用AO等计算机辅助工具开展信息化审计,不是在审计项目结束后、征集AO实例时才开始,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提高信息化审计的质量。
审计用数字说话,科学、严密的实证方法必不可少。采用实证方法,研究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影响因素,在当前国家审计信息化审计理论研究中还不多见。本文旨在进行有益的探索,希望抛砖引玉,促进计量经济学方法,在政府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应用。本文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受数据可得性的约束,选取的数据范围限制在南京审计系统;审计人员数量,没有区分综合部门人员、业务部门人员的数量等,这也是今后研究将进一步深入的方向。
标签:国家审计论文; 审计软件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政府信息化论文; 审计署论文; ao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