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玉的缺陷:关于中国核心期刊主要项目综述的几个问题_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论文

美玉之瑕——对《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几点质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目论文,美玉论文,几点论文,中文论文,核心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组织与领导部分在京高校(少数京外高校)图书馆编辑出版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总览》),1996年8月又出版了修订第2版。单就第2版而言,“作了几百万次统计,在大约10331种期刊中选出1578种为核心期刊,分属131个学科,覆盖文、理、医、农、工各大类。”这是一项大工程,是中国图书馆界的一件大事,赢得了中外同界的一致好评。

据信,首都高校图书馆界这一活动的初衷旨在为高校图书馆订阅期刊、选择期刊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抑或在资金短缺的时候,依《总览》的排序选择、截定期刊。但是,《总览》发行后立即在科学管理、出版发行、藏书剔旧、职称评定等操作中发挥出难以想象的效用,这是人们始未所料的。

正因为《总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理应更加关心它,培育它。从第1版迄今,我一直对《总览》中的某些观点持有一些疑虑,现提出几点质疑。意在引起大家的讨论,以明辨是非,从而使我们的理论认识更为准确、完备一些。

1 文献离散律是确认核心期刊的依据吗

《总览》在第1版“前言”(二)中称“……存在着集中与分散的现象,服从文献离散律(Bradford'S Law of Scattering),这就是我们确定核心期刊的依据。”对这一“前言”,《总览》的主编肯定是十分欣赏的,于是又在第2版中重复刊于卷首。但人们不禁要问,文献离散律是确定核心期刊的依据吗?。

首先,文献离散律是不是Bradford's Law of Scattering?回答是否定的。这里,我们不得不远涉一点布拉德福定律。20世纪30年代,书目的完整性出现严重“亏损”的局面,时任大英博物馆图书馆馆长的Bradford感到一定是文献内部有一种控制因素,于是他便展开了有效的科学研究。其成果就是那篇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专门领域里的情报源》[1]。1937年,Bradford在ASLIB的14次大会又强调了文献[1]的结果,指出:“……现行的索引采用陈旧的字母排序,这种排序隐匿了许多信息,因而带来了诸多不便,采用UDC分类法即可消除这些缺欠。”1946年在《FID》于巴黎召开的大会上,Bradford宣读了他的另一篇论文“科学文献的完善”。这时,他认为业已找到上述“亏损”的原因,即由于论文在期刊上有严重的随机性,所以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日益形成了数量上疏密不等的定势,而文摘类实难把分散的文献悉数收尽,“亏损”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他亦明确地提出文献离散现象[2]。后来,他又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会议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1948年,他把文献[1]作为一章,编入其专著《文献工作》。同年,另一位英国文献学家Vic-kery对Bradford的上述研究成果作了总结、评论[3],首次提出“布拉德福离散定律”(Bradford's Law of Scattering)。可见,Bradford's Law of Scattering是仅限于1934~1948年间Bradford的学术观点的概括,其内涵与外延都是十分清晰的。但是文献分散律却是包括Bradford本人以及众多后人陆续开发且至今仍在深化、发展中的一条文献计量学定律,学术界简称为布拉德福定律。

其次,Bradford's Law ofScattering是不是可以说是确定核心期刊的依据呢?回答也是否定的。因为1934年Bradford取得的成果,只是在数量范围内讨论了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即人们所常说的“只见数量,不见质量”(现在的布拉德福定律已有包括质量因素的数学解析式)。显然,单看数量而不计质量,这是不能全面而又充分地评价核心期刊的。因为《总览》称:“我们所说的核心期刊,指的是刊载与某一学科(或专业)有关的信息较多,且水平较高,能够及时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受到该专业读者特别关注的那些期刊。”还需要指出的是,当年Bradford运用的术语是"nucleus zone",而不是《总览》所用的"core journal",这也是很值得注意的差别。

在布拉德福定律的开发过程中,曾出现布(拉德福)一齐(夫)一洛(特卡)同一方程式的表达式,有人称之为广义布拉德福定律。广义布拉德福定律可以说是现代核心期刊形成的机制,也可以说是社会选择的偏态效应造成了期刊信息数量与质量的差距。“确定核心期刊的依据”应该是期刊本身的数量与质量。广义的布拉德福定律在不同领域里称谓不一,如大宇宙原则、20/80规律、成功之成功、马太效应、巴列陶分布等等。《道德经》里的“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奉有余”,可以说是这种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总览》把文献离散律全等于Bradford's Law of Scattering是不妥的,把形成机制理解成依据,也是不得要领的。科学劳动要准确地进行,科学成果要精确地表达才是

2 学科专家鉴定的问题

《总览》的前言中称:“延聘具有较高水平的,目前仍活跃于各个领域的专家,把与其相关的初步认定的学科核心期刊表送请他们审查鉴定。每一学科的专家人数不少于三位。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已认定的该学科的核心期刊表作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的疑虑是:

——“初步认定的该学科的核心期刊表”,《总览》说明是经过多步统计建立起来的,三位以上的专家被请来“作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调整的幅度有多大,外人自然不得而知,但是统计的数据(或结果)被“调整”则是无疑的。人们自然要问:能这样对待统计数据的结果吗?请来的三位专家以其自己的治学经验来对待大量科学的统计数据的结果,让用户相信谁呢?如果统计的结果可以“调整”,岂不就等于人为安排的随机取样,统计的科学价值与可信度便立刻消失无遗。

——美国心理学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公布了“三个10”的调查结果:现期期刊立即被阅读的份额,不会超过10%;所有的期刊读者实施现期期刊阅览的份额,不会超过10%;一位勤奋的科学家所控阅的期刊不超过10种。所以,“延请三位专家”是不是能真正有效地“调整”,是令人担心的。作者曾经把《总览》中TN类——“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的36种核心期刊,删去《总览》的已有排序,请在津的10位该领域的知名专家来评价、排序。结果10人之间彼此的观点毫无相似之处,与《总览》的结果也大相径庭,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些专家还勾销了几种期刊,但两人以上共同勾销的期刊却一份也没有,声明对某些期刊“不了解”、“不表态”的专家也不在少数,可见面对一个类似《总览》规定的类别,单靠3位专家来“调整”肯定是不够的,如果真有这种必要的话。

——在科学社会里评价期刊,历来有两种作法,即统计方法和专家评定法。但是像《总览》这样事先进行统计调查,但把最后的决定权交给专家“调整”的方式,可以说是一个败笔。统计结果如同群众投票的“百花奖”,专家意见好似“金鸡奖”,两个结果都应交给用户判断。否则,则给出未经任何“调整”的“纯文本”期刊排序。实际上,《总览》在各单位几乎是用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再度“调整”而进行应用的。

——是不是统计工作不能与专家评定相结合呢?当然不是。下面我们介绍一个选刊的实例。法国国家农业研究学院下属的农村经济与社会学部的工作人员在1990~1993年间共发表了671篇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分布在258种期刊上。为了区别这些期刊的重要程度,指导投稿策略,评价工作人员的学术水平,农村经济与社会学部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评价了这些期刊的质量与级别——确定核心期刊[4]。过程如下:

·定义核心期刊的“可视度”,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专家的意见;②期刊是否被收录在一些著名的数据库中。

·挑选10位经济学与社会学专家,给予他们以字母顺序排列的期刊表以及相应的影响因子值(取自SCI),并请他们回答以下问题:如果期刊属于这个领域的科技期刊,回答“是”;如果期刊不属于这个领域的科技期刊,回答“不”;如果对期刊并不了解,回答“不知道”。

每种期刊都得到了专家给予的意见。随后,将获得意见的期刊表以及它们被数据库收录的情况重新发回专家手中,进行第二轮征询。如果有必要的话,专家可以更改第一次的意见(这其实是一种特尔菲法的多轮次进行)。

·数据库的选择。各专业或学科的文献数据库是按一定规律排列成文摘款目集合的文献检索工具。每一文摘款目可以简洁地揭示原始文献的内外部特征,且世界上权威的文献数据库对来源期刊作了精心的挑选。因此,一种科技期刊能否被这些数据库收录也是对期刊质量评价的结果。

考虑到数据库的学科性与地域性,作者选取了社会科学的4个数据库:①经济社会学数据库(ESOP):1945年创刊,由法国国家科学研究所主办。每年收录大约18000篇论文,其中50%来自于欧洲和法国。②法国数据库(FRANCIS):1972年创刊,迄今为止收录了有关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的参考文献150万篇,其中75%来自欧洲。以上两个数据库分别从出版和被引用的角度反映了期刊在法国和欧洲的影响。③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1972年创刊,用英语出版。它收录了整个世界范围内有关社会科学论文的参考文献230万篇。④最新内容(光盘版)(CCOD):收录了有关社会、艺术、人文科学期刊1375种,以英语出版。以上两个数据库反映了期刊在世界上的影响。

将专家意见、期刊影响因子和被数据库收录的情况结合在一起,对期刊作出如下逻辑上的判断:①如果期刊得到了至少5个专家的赞同,并被收录在所有数据库中,那么该刊被视为具有“非常高的国际可视性”。②如果期刊得到了至少5个专家的赞同,并被收录在SSCI和CCOD中,那么该刊被视为被专家和国际性数据库所注意。③如果期刊得到了5个专家的赞同,并被收录在ESOP和FRANCIS中,那么该刊被视为被专家和整个法国所注意。④如果期刊得到了少于5个专家的赞同,仅被收录在ESOP和FRANCIS,那么该刊被视为非常低的专家值并仅被法国所注意。⑤如果期刊得到了少于5个专家的赞同,仅被收录在其中一个数据库中,那么该刊被视为:具有非常低的可视性。

最终,有73种期刊被判断为他们规定的核心期刊。这些期刊均得到5个专家的赞同,并被收录在至少两个数据库中。只有在这73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才被认为达到了一定的学术水平。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被鼓励向这73种期刊投稿,以提高研究机构的知名度,并增加论文被他人引用的可能性。

我们枚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要求《总览》也如此作业,而是要说明应如何发挥专家的作用,什么阶段运用专家的经验,如何对待、利用统计结果。

3 对影响因数理解有误

《总览》在第2版的“本版前言”中引进了影响因数,文中称之为“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但是从理解到运用都是令人疑虑的。这段文字称:

在指定学科范围内,A刊1994年的影响因子以IF[94](A)表示:

1994年“源刊”对A刊1992年的引用次数

IF[94](A)=──────────────────

A型1992年可利用的文献数

_

A刊对1992~1994年的平均影响因子,以IF[94](A)表示:

(1994年“源刊”引用1992年A刊文章次数)

+(1993年“源刊”引用1991年A刊文章次数)

+(1992年“源刊”引用1990年A刊文章次数)

IF[1994](A)=───────────────────────

A刊1990年到1992年可供引用的文章数

摘引的这一段文字与公式都是错误的。影响因数是Garfield1995年构思[5]、1972年提出[6]、1975年正式在“期刊引用报告”(JCR)出现的。这是一个规定性很强的评价期刊质量的指标,如何要使用它,就应该遵守其一切要求。如何计算影响因数呢?我们按照Garfield的规定,简单地予以展开:

n为考察某刊影响因子的指定年度;

C该刊的被引用数量;

P该刊的发文数量。

则某刊指定年度的影响因数计算如下:

C[,n-1]+C[,n-2]

IF[,n]=─────────

P[,n-1]+P[n-2]

按该式所示,《总览》的IF[94]应改写如下:

1994年“源刊”对A刊(1993年+1992年)的引用次数

IF[94](A)=────────────────────────

A刊(1993年+1992年)可利用的文献数

为了证明本文的改动是正确的,我们展示一下SSCI的影响因数的报导格式,便会一目了然(详见表1)。

还应指出的是,影响因数是一个当年值,即它是逐年变化的,所以Garfield的ISI系统的JCR是逐年报导的。尽管它也是一个在文献计量学中颇有争议的指标,但其权威性还是很高的。

对这样一个动态的波动值进行平均计算,是毫无意义的,即经平均处理,影响因数的涵义便丧失了,就变成平均被引率。

我们愿意再次重申,提出以上质疑,其目的在于供主编单位在第三版修订时予以参考,以使这一重要的科研成果日臻完善。

标签:;  ;  ;  

美玉的缺陷:关于中国核心期刊主要项目综述的几个问题_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