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关节炎透皮治疗药物的研制及药效学评价研究

奶牛关节炎透皮治疗药物的研制及药效学评价研究

叶平[1]2004年在《奶牛关节炎透皮治疗药物的研制及药效学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化学合成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碘制剂,应用透皮给药系统作为碘剂的给药方式,透皮剂型命名为“消炎王”。以狗为实验动物,建立关节炎模型,观察了“消炎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型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同时以奶牛为实验观察动物,试验项目分别为针对奶牛后肢跗关节炎,牛蹄红肿热痛炎症,各种疖疮褥疮进行了临床药效验证试验。 在消炎王的药物吸收试验研究中,以肉兔作实验动物,兔耳喷涂药物的体外给药方式,分时间点采集血样,分离血浆,样品经处理后用气相色谱测定血浆中的碘浓度。数据用透皮剂的药代动力学计算方法处理,获得吸收参数的目的主要是确定药物能够透过皮肤,有一定的透过剂量及确定透皮剂的时滞时间,达峰时间,和平均滞留时间。由于消炎王是在局部使用局部起效的药物,所以仅追求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相对意义。 结果表明:①“消炎王”中的有机碘透过皮肤,在较长时间内能维持一定的血碘浓度,时滞时间0.42±0.18h,达峰时间1.5±0.5h,平均滞留时间2.72±0.78h。②对于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型关节炎,有效率80%。③对于奶牛疖疮,蹄炎,跗关节炎相关疾患的药效学实验的平均有效率为64.4%。

王雅琴[2]2015年在《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在猪体内药动学及残留消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氯芬酸钠为第叁代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的作用。因其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疗效好、副作用小、长期应用无积蓄性等特点,在医药行业中被广泛使用。双氯芬酸钠作用机制为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同时它能促进花生四烯酸与甘油叁酯结合,降低细胞内游离的花生四烯酸浓度,从而间接抑制白叁烯的合成。本研究通过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的研究,了解双氯芬酸在猪体内的过程和生物利用度,为制定临床合理给药方案提供依据;通过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在猪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研究,为制定其休药期提供依据,对确保动物性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1、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在猪体内药动学研究8头体重相近的健康断奶仔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头,公母各半。采用交叉试验设计,进行静脉注射和肌内注射给药药动学研究。静脉注射和肌内注射剂量均为2.5mg/kgb.W.,给药后按预定的时间采集血样分离血浆。血浆样品采用1 mol/L的盐酸溶液酸化,乙醚提取。双氯芬酸采用HPLC紫外检测器检测,流动相为1.5%冰醋酸:甲醇溶液。内标法定量。实测血药浓度-时间数据采用DAS2.1.1药动学分析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猪单剂量静脉注射5%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后,其平均消除半衰期(T1/2β)约为1.32 h,达峰时间(Tmax)和峰浓度(Cmax)分别约为0.10 h和37.69 μg/mL,平均滞留时间(MRT)约为1.60 h,平均药时曲线下面积(AUC)约为55.50hr·μg/ML表观分布容积(Vd)约为0.50L/kg,总体清除率(CLB)约为0.26 L/h/Kg。猪单剂量肌内注射5%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后,其平均消除半衰期(T1/2β)约为1.87h,达峰时间(Tmax)和峰浓度(Cmax)分别约为1.19 h和11.61μg/mL,平均滞留时间(MRT)约为2.86h,平均药时曲线下面积(AUC)约为43.17hr·μg/mL,绝对生物利用度为78.50%。结果表明双氯芬酸在猪体内消除迅速,体内分布较差;肌内注射给药吸收迅速,且吸收程度良好。2、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肌内注射给药在猪体内残留消除研究猪可食性组织中双氯芬酸残留采用乙酸乙酯提取,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流动相为乙腈:0.2 mMl醋酸铵溶液(70:30,V/V/V),内标法定量。猪肌肉、肝脏、肾脏和皮脂空白组织添加水平为0.5、5和50μg/kg时,平均回收率均在70%-120%之间,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双氯芬酸在0.5-100ng/mL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猪各可食性组织中双氯芬酸的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μ g/kg和0.5 μgg/kg.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适用于猪可食性组织中双氯芬酸残留量的测量。25头健康约克白商品猪(体重50 kg以上)用于残留消除试验(公母兼有)。双氯芬酸钠注射液按2.5mg/kg b.w.推荐剂量给猪肌内注射,每天一次,连用3天,分别于停药后第12 h、3 d、5 d、7 d和12 d时各屠宰5头猪,采集猪的肌肉(背最长肌)、肝脏、肾脏、皮脂及注射部位肌肉等可食性组织进行双氯芬酸残留量的检测。残留消除结果显示除注射部位外,停药后第12 h时双氯芬酸在肝脏中的残留量最高,其次是皮脂和肌肉,而肾脏的残留量最低。停药后第5 d时,5头猪肌肉中双氯芬酸残留量均低于定量限。停药后第7 d时,4头猪(4/5)皮脂中双氯芬酸残留量低于定量限,但5头猪肝脏和肾脏中双氯芬酸残留均高于定量限。残留消除结果表明双氯芬酸在肌肉中消除最快,其次是皮脂,肝脏和肾脏最慢,说明肝脏是双氯芬酸的残留靶组织。经WT1.4休药期软件计算,得出双氯芬酸在肝脏、肾脏、皮脂和肌肉组织和注射部位肌肉组织中休药期分别为9.892天、5.116天、14.205天、5.444天和8.818天。按双单侧95%置信区间计算双氯芬酸钠注射液按推荐用法与用量给药,建议其在猪的休药期可暂定为15天。

徐倩倩[3]2008年在《抗细菌性犊牛腹泻中药颗粒剂组方筛选及制备》文中指出细菌性犊牛腹泻对畜牧业生产存在很大的威胁,抗菌药物的泛滥使其治疗更加困难,中药制剂以其独特的优点越来越显现出巨大的作用。本课题从常用抗细菌性犊牛腹泻中药中选出黄连、黄芩、黄柏、乌梅、石榴皮、双花、苦参、沙参、丹参、甘草、地榆、诃子、连翘十叁味中药,应用其水提或醇提药液采用纸片法对犊牛腹泻主要致病菌大肠杆菌O_8、魏氏梭菌B型、魏氏梭菌C型、鼠伤寒沙门氏菌等进行了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醇提黄连与乌梅所得药液对四种主要致病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根据中兽医辨证施治,标本兼治原则,选用白术、木香、干姜、甘草与之配伍应用,以达到相辅相成,提高药效的目的。根据临床使用情况及制剂稳定性,选用较为常见的颗粒剂。提取路线为:黄连、乌梅以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及干膏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了黄连、乌梅的最佳乙醇回流提取工艺;对于白术、木香、干姜、甘草含有挥发油成分的药物,采用共水回流法提取挥发油,以挥发油溶出率为指标,对加水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粉碎程度进行了单因素考察,优选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利用β-CD包合挥发油,以包合物收得率和挥发油利用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设计优选出最佳包合工艺。白术、干姜、木香、甘草提取挥发油后的药液还含有水溶性有效成分,以甘草中的甘草酸铵含量及干膏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设计优选出最佳处理工艺。通过辅料的选择、用量和制备环境湿度指标的考察确定制粒成型工艺条件为:黄连、乌梅用8倍量60%乙醇提取3次,每次1h:白术、干姜、木香、甘草,粉碎成粗粉,不浸泡,加8倍量水,共水回流提取6h:挥发油包合工艺为β-CD:挥发油为4:1;β-CD:水为1:8;包合温度40℃;包合时间30min;剩余药液浓缩至0.85g·mL~(-1),3000r·min~(-1)离心15min,12倍60%乙醇进行醇沉,静置16h。黄连、乌梅提取药液及白术等提取挥发油后药液合并减压浓缩制成干膏,与包合物混合,按1:1添加糊精,95%乙醇作为润湿剂,环境湿度在70%以下制粒。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颗粒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叁批样品均在58mg·g~(-1)以上。对颗粒的粒度、含水量、溶化性等指标进行测定,均符合《中国兽药典》2005年版颗粒剂项下规定。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按以上工艺所制颗粒,性状、定性鉴别、粒度检查、含量测定等项在六个月内未发生改变。总之,通过以上研究,确定了治疗细菌性犊牛腹泻的中药颗粒剂的组方、制备工艺,为该制剂的进一步研究(如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和作用机制等)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 奶牛关节炎透皮治疗药物的研制及药效学评价研究[D]. 叶平. 四川农业大学. 2004

[2]. 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在猪体内药动学及残留消除研究[D]. 王雅琴. 扬州大学. 2015

[3]. 抗细菌性犊牛腹泻中药颗粒剂组方筛选及制备[D]. 徐倩倩. 东北农业大学. 2008

标签:;  ;  ;  ;  ;  

奶牛关节炎透皮治疗药物的研制及药效学评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