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新课标论文,作文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具综合性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项工作。新的语文课标积极倡导自由表达,真情写作的作文教学理念。可是,当今中学生的作文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不是空洞的没有生活气息,就是话不由衷,没有真情实感,能写得像样的为数甚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多年来的应试教育给作文教学的负面影响极大,且至今难以消除。目前,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围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转,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训练什么,很难形成体系或自成序列,这样就造成了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结果是会写作文的学生不用教就会写,不会写的学生不管怎么教都写不好。
作文教学真的不可为吗?真的无据可依吗?真的很难操作吗?那肯定不是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求理论,总结经验和反思不足,寻找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理论,以供大家探讨。
一、密切作文与生活的联系 打破作文与生活的“厚障壁”
叶圣陶先生在《写作什么》一文中指出:“写作材料应以自己的经验为范围”,写作则“要写出自己的经验”。这也就是说,写作的源泉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生活。叶圣陶还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什么文字。”而传统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大都是指导学生怎样写,不太注意指导学生去向生活探究写作的源泉”(刘国正语),学生则以捧课本为“乐”,最终的状况是使学生喊出:“作文太难,不知道写什么”的心声。新课改给我的感悟之一是每学科的内容都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可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诚心感悟生活,丰富作文之源。我曾经带领学生上街,让他们仔细观察熙熙攘攘的场面,感受生活的气息,回来后很多学生针对蜗牛似的车流写出了《街道拓宽难》;针对拥挤杂乱、不听指挥的人群写出了《请看“无人”交通岗》;针对沿街乞讨的乞丐写出了《献爱心的深思》;针对摆摊设点的商贩写出了《热情服务的背后》……这些文章大多写得“言之有物”。这都是因为能带领学生接近生活,指导他们怎样观察生活,如何去感悟生活的结果。其实,春花秋月、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碧海青天、风雪残阳,哪一处景致不可入笔?溪流中畅游的惬意,捏泥巴、爬树木、摘野果的童趣,哪一样不叫人回味无穷呢?……因此,我们必须密切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打破作文与生活的“厚障壁”,让我们的写作课向生活“开放”,求教于生活,让美好生活的本身去触动学生写作的弦。
二、注重以“育人”为灵魂 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教育应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根本准则。具体落实到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写作教学同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密切联系起来,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密切联系起来,将作文与做人密切联系起来。做到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更重灵魂塑造,实施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曾几何时,传统的作文教学使教师片面看重文采,而轻视情感的培养,放松思想的引导,从而忽视了作文教学中的“育人”活动。在学生的多数作文中,我们很难感受到种种美好情感的流露,如,父母之爱的深沉,师生之情的真挚,同窗之谊的真诚,邻里之间的友好……也较少看到学生远大理想、高雅情趣、健全心理、奉献精神的表现。有的却是对父母老实本分的不满,对老师严格管束的怨恨,对比自己强的同学的嫉妒,对为何读书的认识的偏颇,对社会上不正之风及许多问题的看法的偏激……用这样的情感和思想写出的文章怎会文质兼美、生动感人呢?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用心灵去写作,用心去感悟生活,吐露心声。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身边的生活处处蕴含着美,见到日光,联想到的应是朴实无华;见到铺路石,联想到的应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积极的健康的良好心态。而对一些错误的看法,我们不能任其自由发展,而必须予以纠正,帮助他们提高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使他们能以正确的思想去认识人生,思考社会,大胆进行想象和联想,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活动,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形成主体性的人格。这样,作文教学才能将人格的形成(包括价值观的形成,认识事物能力的形成,思想情感的形成)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达成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三、加强正确引导 用“下水文”为学生做示范
目前,语文教学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倾向,就是为考试而写作。这种做法是不正确引导的典型。其实,早在5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指出旧式语文教学的三大弊端,其中一点就是:学习作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应付考试。叶老认为这种做法的动机是错的,可取之处不大。叶老的观点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教授过去曾拿出孙女小学的作文夸耀:童心童趣跃然纸上,语言虽纯朴,却读来亲切有味。但到初中就差了,高中就更不行了,辞藻堆砌多了,真话少了,说明我们教师对学生条条框框的束缚之大,也说明对做人的基本素质的忽视……其实,思想感情不过是生活的反映,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就应允许学生写他们自己的真实生活。因此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只要同学们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和生活,写作素材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笔端。”并且告诉学生,只要忠于自己的生活和心灵,任何陈旧的作文题都可以写出好文章,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生活和心灵都是独一无二的。我曾多次以《父母来开家长会》为题布置学生写自己身边的生活和感受。面对这个“老掉牙”的作文题,我的每一个学生都从自己的视角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当车胎破了以后》、《雨中那火热的心》、《那双沾满泥浆的鞋》……正因为他们随时都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一切,他们也就因此拥有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另外,教师的“下水”作文在学生中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试想,一个不爱写作,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怎么能引导学生去写好作文呢?因此,在写作中,我视写作的具体内容、情况,给学生做了不同的示范。如写作复杂的记叙文,中学生大都脱不开一人一事的框框,我便根据自己以往的观察、感受,写了《我心中的老师》,文中写了四种不同特点的教师为育人呕心沥血的动人事迹。写文章,学生感到生活中找不到可写的材料,我写了篇题为《从“也可以”说起》的文章,材料是每个人都可耳闻目睹的、琐屑但又不被人注意的。学生很受启发且认识到“处处留心皆学问”。有的文章为了训练学生构思敏捷,成文迅速,我和学生们坐下来比着写;有的文章,学生感到结构不好把握,我就列出几个结构提纲供大家参考。这样,“下水”能使学生少走弯路,顺利过“河”。
当然,教师的下水作文要看情况而定,不能次次都写。否则,就会给学生的写作思路与创作思维以限制,从而使原本丰富多彩的个性强求一律,使原本无比广阔的生活强求相同,致使作文教学走向死胡同,失缺童心,缺乏真情。
四、重视优化写作环境 在浓厚的氛围中提高作文能力
学生作文能力的高低,同他们有没有一个良好的写作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诚然,当前的写作氛围不容乐观,但我们更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当今电视普及,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收看跟自己生活学习有关的高品位的节目,如《幸运52》、《人与自然》等,从中获取写作信息,捕捉写作素材,激发写作灵感。当然,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阵地。在全面实施课改的今天,教与学都已不再满足于课内知识,广大学生把好奇、求知的眼光投向种种课外书籍。因此,课外阅读环境的创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图书馆、阅览室的全方位开放,班级读书角、图书柜的设立等,无不为学生获取写作素材和加强文字运用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此,我们要指导他们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丰富的养料,如,时事政治、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天文地理、人文风俗、名言警句、佳词妙语……厚积才能薄发,同时积极开展读书报告会、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这样学生的作文能力自然能得到逐步提高。同时把学生的一些佳作推荐给报社发表,并把报刊上已发表的一些同龄人的同题文章介绍给学生,使他们产生钦羡和轰动效应,大大地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和激情。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教师要下大力气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超越教材,超越模式,超越传统,鼓励学生写实求真,标新立异,使学生作文具有时代气息,使写作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趋向简明、短小、实用、真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