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丘陵区农业自然资源开发条件分析_丘陵论文

江南丘陵区农业自然资源开发条件分析_丘陵论文

江南丘陵农业自然资源开发条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南论文,丘陵论文,自然资源论文,条件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分析江南丘陵区域的农业资源条件,探讨该区域发展经济和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方向等问题。

关键词:江南丘陵区 农业自然资源 耕地与人口 农林牧综合开发

江南丘陵是指雪峰山以东,武夷山——仙霞岭以西,南岭山地以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主要包括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省的山地丘陵地区。世界上与本区同纬度的其它地区,由于副热带高压带的作用,多成为极端干旱的荒漠,而我国的江南丘陵因受季风的影响,生长着9万种动植物。 这里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潜藏着巨大的能源,是一块得到独厚的“宝地”,但是在近百年来,由于森林破坏严重,植被逆向演潜,出现了大量荒丘;特别是建国以后,由于人口膨胀,耕地减少,低山丘陵资源利用不当等,致使农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如何合理开发江南丘陵是关系到我国国土整治的战略性问题。

1 江南丘陵农业资源开发的优势

1.1 热量资源丰富,雨热同季,生产潜力大

江南丘陵地处中亚热带,这里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16~18℃,活动积温达5000-6500℃,无霜期230-300天,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1~20℃之间的水稻安全生育也达180~210天。该区年降水量达1000~1900mm,大部分地区干燥度<1.0,属于湿润地区, 该区域除700-800m以上的山区外,热量、 雨水条件完全可满足发展双季水稻连作的三熟制的需要。同时地表物质和能量积聚、分解、转化、迁移等速率均较迅速,生物再生能力和土地更新能力很强。据测算,年生物生产量达1000-2000kg/ha(经济产量),比我国华北地区多1倍左右,比黄土高原地区多1~2倍,比东北地区多2~3倍,显示着巨大的生产潜力。

1.2 土地类型多样,自然生产力高,环境容量大

本区的地形特征以山地丘陵为主,其间盆地广布。与平原比较,其特点是土地资源较丰富,具有多层的空间结构,提供了发展多样的农业生产和立体农业的条件;同时由于土地的更新能力强,自然生产潜力较大,所以土地承载力以及与之相应的环境容量也较大。该区域的人均耕地虽然只有0.84亩,但如能按高产农业技术对现有耕地(拟退耕地除外)进行改造,建成高产基本农田,就可长期维持粮食基本自给而不致破坏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该区的丘陵山地,使之与耕地密切配合,发挥土地资源互补的优势,环境容量还将进一步扩大。

1.3 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该区河网密集,水域面积广阔,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水资源的总量看,完全可以满足该区域内各部门的用水需要。

多种多样的生物品种资源与丘陵山区多种土地类型相适应,形成资源多样化的特色。在现有的农产品中,价值高的名优特产品多,江南丘陵还是我国南方林区的重要基地之一和竹材产地。其它如珍稀林木、茶叶、桑蚕、木本粮油、食用菌、中药材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生物品种资源丰富,具有上万种的高等植物种类,其中有不少珍稀孑遗种属,为人工引种、培育、驯化、饲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1.4 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该区名山众多,如黄山、庐山、武夷山、雁荡山、天目山、井岗山、衡山;有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九华山和普陀山。它们构造奇异的山水景观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令游客叹为观止。该区已成为全国旅游业最重要的地区之一。旅游业是一种引爆产业,应进一步发展,其旅游区的产业结构发展顺序应是:旅——贸——工——农这种开放式的外向型产业结构。该区旅游业的发展也将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1.5 社会经济条件优越

本区人口稠密,技术素养也较高,有充足的劳动力。就全国范围而言,本区经济相对较发达,城市人口比重较高,中、小城市比较多,为农副产品的及时交换方便提供了市场。

1.6 区位条件优越,利于开发。

本区处在沿海开放带伸向内地的过渡带,随着沿海经济建设的发展,劳动力价格和地价的上升,已有不少外商向该区域腹地投资,今后,山区的很多开发项目都可能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目标。抓住机遇、善于开发,对发展该区经济必将发挥重大启动作用。使该区的资源优势此较快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带动丘陵山区的综合开发。

目前,该区资源优势多处于潜在状态,大部分山丘尚处于荒芜和自由采薪状态,在已经开发利用的土地和水域而言,其大部分的单产水平都很低,多数产品是以资源形式输出区外。从总体看,该区的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停留在初级阶段,资源优热远未发挥。

2 江南丘陵农业资源开发的不利因素

江南丘陵的资源优势主要是环境资源优势,而环境资源优势的发挥主要是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摸清江南丘陵的生态系统特点和系统的主要相关因子是至关重要的。

江南丘陵地处于中亚热带,是地带性土壤红壤和黄壤的主要分布区,土壤特性表现为富铝化、富铁化作用强,土壤呈酸性,肥力低。而且透水性能低,通气条件差,土壤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

该区的地形向北敞开,冬季常受寒潮影响。寒潮来临,气温急剧下降,给多年生常绿果木如柑桔的安全越冬和越冬作物(冬小麦)造成很大威胁,对来年的作物收成有极大的影响。对一些喜温不耐寒的亚热带作物影响更大,如甘蔗因暖热期较短,而含糖率较低。在每年3~4月间的春寒与9月中旬到10 月上旬晚稻抽穗扬花灌浆期间出现的“寒露风”,对作物收成都有很大的影响。该区梅雨期长达40多天,而且降水集中,易发生洪涝灾害,特别低洼地洪涝灾害较为频繁。随着风带的季节移动,7~8月份又常出现伏旱,致使灌溉条件较差的山地丘陵,常酿成严重的旱灾。

由于该区生态脆弱性和人为的不合理利用。使该区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毁井开荒、坡地开垦、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以及由此产生了对水文和水利设施的破坏。严重之处,山体崩塌,河道淤塞,穷了山区,也害了平原,山丘地区的自然资源的潜在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反而变成了劣势,造成自然灾害频繁。虽然该区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很大,但由于人口多,明显地表现出相对贫乏。如1985年该区人均耕地0.84亩,远低于全国人均1.42亩。耕地的减少,导致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更加尖税化。同时由于农村能源紧张,在过量砍伐和樵采下,人为地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性循环。为了合理开发和发挥山区的优势,尽快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针对江南丘陵区资源的优势特点及其所存在的问题,必须拟出其经营、管理与合理利用方向以及综合治理途径,使江南丘陵山区的农、林、牧、渔得到调整和合理布局。

3 江南丘陵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江南丘陵区自然条件复杂性决定了其开发利用的多样性,利用丘陵区的资源优势发展商品生产,应走系列开发,综合发展的路子,根据调查研究,笔者认为以林业为主,林、农、牧综合发展,实行多种经营,在确保区内粮食产需基本平衡的前提下,走立体农业的道路是发展江南丘陵山地生产的有效途径。

3.1 抓紧粮食生产是江南丘陵区发展多种经营的基础。

该区的可耕地比较少,耕地仅占全区总面积的13.5 %, 人均耕地559.9m[2]远低于全国人均936.57m[2](1985年),仅为全国平均的59.1 %。但是该区人口密度却相当于全国平均数(108人/km[2])的2.2倍,在严格实行计划生育的前提下,该区的总人口仍将以11%的速度逐年递增,而人均耕地则每十年将减少0.1亩,人地矛盾将更加尖锐。另一方面, 由于该区的地貌复杂多样,气候差异大,深刻地影响着农业生产,与平原地区相比,江南丘陵区粮食生产水平较低,如1984年皖南山区亩产为195kg。据典型区域调查资料,该区农业人口的人均纯收入在250元以下,属于温饱型,还有部分山区尚未脱贫。粮食生产仍是该区首要问题,生产足够的粮食,不仅关系到当地人民的吃饭,同时还影响着该区的经济开发,能否走出生态——经济低谷,迅速脱贫致富。

江南丘陵区的后备宜农荒地十分有限,沟谷地是江南丘陵区的精华所在。应全面规划好沟谷地带的农业建设,首先要基本稳定现有粮食耕地面积,目前一般应不少于播种面积的80%。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单产。并对占现有耕地面积60%的低产田进行改造。据统计,1985年全区域粮食播种面积平均亩产为273.3kg,其中高产县比低产县高1.9倍;该区平均的复种指数为181.1%,其中高产县比低产县高1倍;该区平均粮食耕地亩产495kg,其中高产县比低产县高1.5倍。可见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关键要抓好:一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实行良种化和增施肥料;二是要适当增加复种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总量上达到该区域的粮食基本自给。实践证明,在热带丘陵地区,高产农田建设具有普遍意义,特别是在缺粮的丘陵山区,农田粮食高产能促进农林牧综合发展。

3.2 建设生态经济群落,发展亚热带特有的产品

3.2.1 搞好生态经济群落的建设。 江南丘陵是我国南方林区基地和沿海开放地带的“后仓”,从本区的土地资源结构特点,自然条件和国民经济的需求以及发挥长江下游生态屏障的作用看,应实行“以林为主”的开发方针。在丘陵区,林业建设只宜超前而不能滞后。目前该区的林业由于砍伐过度和林龄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将出现一个无林可砍的“断层”时期。如何尽快恢复江南丘陵的林区本色是当务之急。首先应合理经营和管护好现有林木,在宏观上控制采伐量,砍伐量不宜超过生长量,增加森林蓄积。其次是封、造并举,加速绿化对荒山、荒地、迹地,实施人工造林。还要注意调整林业内部结构,做到生态经济兼顾,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选择有利于脱贫致富的林、果、麻等为先导,因地制宜、优化组合。同时,还要考虑到,区内约有两亿多居民是以薪草为燃料,从近期看仍应重视营造速生薪炭林,以确保林业和水土保持。

3.2.2 因地制宜建设各类商品基地。(1)建设竹林和商品竹生产基地。该区的皖南、浙西、闽西、赣南等都是全国著名的竹林和商品竹生产基地。如浙西安吉县的毛竹面积就占全省的1/10,居全国的第二位,平均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竹在600万株以上, 占全国商品竹收购总量的1/10。应加强竹林基地建设,提高竹林产品的利用率,发挥竹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2)巩固发展茶叶生产基地。浙西、 皖南丘陵区是全国著名的绿茶生产基地,全区有85%以上的乡镇有茶园,1983年茶园面积122.9万亩。但目前多数茶园经营管理粗放,单产低,加工粗造, 茶叶品质下降,影响该区茶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应进一步强化管理和实行集约化经营,注意改善茶树的生态环境。要扩大茶叶的产销,宏扬名茶,开发新产品,提高经济效益。(3)恢复和发展果品基地和传统名特产品。本区盛产亚热带水果,柑桔、白果、青梅、银杏、山核桃、柚子、枇杷等都是有发展潜力的果品。还有许多国内外著名的土特产品,如三潭枇杷、黄山香榧、白果和青梅等。应充分利用低丘岗地、十边地,发展各类水果生产,增加丘陵山区经济效益。(4)发展蚕桑基地。为了满足区内轻纺工业发展对原料的需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商品量。桑园的建设要注意种植坡度,禁止在25℃以上的陡坡上种植,布局要适当集中。改造低产桑园。

3.3 合理开发丘陵区的荒丘

荒山荒丘占江南丘陵的2/3,是丘陵区待开发土地最多的地方, 据调查,该区尚有可农用山丘荒地(包括灌木林地和荒地)约3亿亩, 是现有耕地1.7倍,对这些山丘荒地进行综合开发与整治, 仍是振兴江南丘陵区的希望。江南丘陵的荒丘开发,在总体上说是建设好林业生态经济群落,营造各种用途的森林,并重点发展用工量少而收益大的木本油料(油茶)。根据自然条件的特点,使山丘与沟谷的开发形成一个互补型的生态立体农业生产体系。200~250m以下的丘陵宜发展油茶、 油桐、茶等经济林和以柑桔为主的果林,而200~250m 以上的高丘则宜以林为主,恢复和重建常绿阔叶林树种的选择应根据水热、土壤等适宜生态条件来决定。江南丘陵造林不宜单纯“针叶化”,应采取针阔混交。因为针叶密集,不利于鸟类营巢栖息,减少了害虫的天敌。另一方面,阔叶树的枯枝落叶经微生物分解,转化为无机盐类,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4 合理利用江南丘陵区的草山

江南丘陵区的草山是亚热带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产生的逆向演替而成的草地,分布十分广泛,个别县草地达几十万亩。发展草食畜牧业有一定的潜力,但是江南丘陵草山的草本植被饲用价值低,自然生产能力低,产量很低,营养价值低,不能满足大批牛羊的需求。另外,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山丘区,草丛有利于向灌丛→针阔叶混系林→常绿阔叶林发展,这种灌丛显然不宜作为牧场,如果过渡放牧超载,将产生逆向演替,形成水土流失。因此,江南丘陵区不能作为畜牧业“基地”。湖南省南山国营示范牧场曾经巨额投资,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而未获成功。实践证明,江南丘陵山区的草地利用应朝林业方向发展,并采取林牧结合,“以短养长”。在江南丘陵山区发展畜牧业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而且要慎重考虑生态效益,在山区发展畜物业以分散饲养为好,不宜“单打一”搞畜牧业,必须采取林牧,农牧等相结合的方式。

1995-05-18修改稿

标签:;  ;  ;  ;  ;  ;  

江南丘陵区农业自然资源开发条件分析_丘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