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中肯綮,突破难点——例说论述类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含意论文,难点论文,论述论文,文中论文,句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般论述类阅读选文专业性强,对考生文化背景的积淀要求高,主要考查考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类试题成了多数考生难以啃下的硬骨头。2013年课标卷Ⅰ《〈老子〉的年代》,三道题的难度系数分别是0.142、0.318、0.340,这样的难度已经持续了四年(2010-2013年),估计2014年还会继续。2013年三道题目的命题意图都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针对这个考点,笔者指导学生从语文的本真角度——准确把握句间语法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来应对,效果较好。“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题主要可以采用下列五种方法。 方法一:对于长句,上下勾连,整体理解句子的含意 有的选项错误只是对句子的局部意思理解上有问题,只有整体把握句子含意,才能分辨出选项判断的正误。 [例1]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2011年全国卷第6题A选项) 对应原文: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简析:选项中“十分漂亮”错误,选项对应的原文是一个因果复句。原文表因部分说“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再现”就是再次显现,结合下文中国艺术家的追求可以看出西方艺术家的艺术追求是“真”,那么,结果句中的“非常完美”应该是完全吻合的意思。 方法二:正确分析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 1.因果关系 这是论述类阅读题错误高发类型之一,表现有四:强加因果、因果关系不对应、主次原因混淆、因果关系倒置。 [例2]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2014年湖北卷第6题B选项) 对应原文: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简析:该项错误有两个:一是强加因果,二是表因分句曲解作者观点。选项是一个因果复句,但这个因果是强加的,既不合原文意思,也不合事实。事实上微型村落的存在是自然原因造成的,而不是选项所陈述的原因。“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属于曲解作者观点,原文说得很明白,“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例3]《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2014年课标卷Ⅰ第2题D选项) 对应原文:《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简析:错在因果关系不对应。《论语》原文是一组对话,有人问“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此,朱熹指出问话者所说的“以德报怨”现在能在《老子》中看到。本文作者评论说“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这一条”显然是问话者的问话,而选项变成了孔子的答语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因果关系不对应。 [例4]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2014年课标卷第2题B选项) 对应原文: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简析: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我们大家都共享了知识,为什么不是随便哪个年龄小的人都能成为计算机天才、黑客?为什么不是谁都能成为神童?个人是内因,共享知识只是外因。选项将一般原因误做根本原因。 2.假设关系 [例5]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2013年辽宁卷第3题C选项) 对应原文: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 简析:错在假设关系不成立。原文的意思是文学作品文质配合得当会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配合得当必定是比例协调才行,选项说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若是一篇千字文,其中只有一个简短的句子用了质朴的语言,其他全是华丽的语言,二者的确兼用了,但并不能呈现出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3.解证关系 [例6]“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2014年辽宁卷第3题D选项) 对应原文:“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简析:选项涉及文中的一个观点——“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抽象的观点不好理解,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解释这一观点,前后形成解证关系。例子具体明白,可以通过例子来理解观点。从这个例子看,湖水被污染了,治理污染肯定先于“美化”。因此,选项“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判断是错误的。 4.被动与主动关系 [例7]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2013年湖北卷第6题D选项) 对应原文: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简析:被动和主动关系错误。乡土社会,土地是生存资源,乡民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只能“生于斯,长于斯”“终老是乡”,这是被动的生存方式,无可奈何,绝非主动“选择”。 方法三:正确分析句子的语法关系 [例8]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2014年宁夏海南卷第2题B选项) 对应原文: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简析:原文两句话,表达了两个意思——人生的各种滋味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唐诗里已经写遍。两个句子各有主语和谓语,后一个意思是流行歌词的特点,第一个则不是。选项从语法角度而言,把两个意思的顺序做了颠倒,都以流行歌词的谓语出现,和原句语法结构不同。 方法四:正确分析句子的隐含意义 [例9]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2009年辽宁卷第1题B选项) 对应原文: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简析:选项说“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从一开始就”这个说法的隐含意义是自始至终如此,如“他从一开始就没安好心”,选项的意思是“文”“质”自始至终都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而原文说这一对概念最初用来评论人物,后来主要用来评论文学。 方法五:正确理解句子中关键词语的意义 有些选项错误地理解了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这样的词有代词、动词或使用了形象手法的词语。 [例10]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2013年课标卷Ⅰ第1题B选项) 对应原文: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简析:错在对代词指代意义的理解上。原文是一个假设复句,如果老子伪迹不彰,则对先秦诸子的研究就有问题,“其”代指前文“先秦诸子”。选项错误理解为“《老子》和道家”。 [例11]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2014年课标卷第1题C选项) 对应原文: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简析:原文的意思是科学知识有好有坏,有合乎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也有不合乎的,因而,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要对其进行选择。而“修正”的意思是把错误的改正,完全不符合原文意思。达到目的,突破困难--例如,在课堂阅读中讨论“理解课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的意义_句子论文
达到目的,突破困难--例如,在课堂阅读中讨论“理解课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的意义_句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