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云[1]2004年在《追寻黑白》文中提出对于绘画而言,色彩的运用是视觉艺术表现的基本问题之一,而黑与白在中国传统文人看来,是最具魅力的基础色彩。“五色令人目盲”,惟“运墨而五色具”,我国的传统文人画家对“水墨黑白”情有独钟。本文重点讨论水墨画的发展史、艺术特色、发展原因,并且以最有代表意义的元代文人水墨画作为研究水墨黑白的切入点,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民族审美心理、以及文人这一社会精英的特殊阶层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心理入手,分析“水墨黑白”的“历史使命”、择色依据及具体运用。从而体现出“黑白”在中国传统社会独有的意义,中国绘画“水墨”之“黑白”与文人精神的紧密联系,以及水墨画的作画技法之微妙等等。这一切都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 中国画传统中,文人画传统久已为人注意,正确认识中国文人画及其传统,已成为当今画坛所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就水墨黑白体现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水墨黑白与文人画家的关系做出了探讨,谈了些许体会,以期对“黑白”的探索有所助益。
胡雪[2]2018年在《水墨风景写生表现语言的传统与创新性》文中提出写生是画家,特别是山水画家与大自然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都备受历代画家们的青睐,关于写生技法和画论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本文认为水墨风景写生的过程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发展,探索水墨风景写生的传统与创新性,既有利于继承发展民族文化、民族绘画精神,也有利于外来优秀文化的借鉴融合。画家以水墨语言、艺术手法表现自然风景、表达情感与感受,深入自然、感受自然,从自然中汲取营养,在写生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并把这种感受作为个人风格的起点,在这种反复实践中确立自己的艺术风格。本文以水墨风景写生的传统与创新性为主题,着重研究水墨风景写生的创新性,并以李可染先生和吴冠中先生为典型案例,研究论述水墨风景写生在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突破性。论述水墨风景写生的价值和影响,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呼应中继承传统笔墨技法和精髓,同时吸收现代文化精华,在写生中去践行、去突破、去创造,从写生中感受真实性、鲜活性,从而创作出具有本民族特色、具有时代精神、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作品。
王巍振[3]2016年在《卢沉水墨画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卢沉于上世纪50年代考入中央美院,艺术上直接受益于蒋兆和、叶浅予,在艺术历程上,前期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写实传统,受“八五新潮”运动的影响,思考中国画的现代化问题,后期开始探索水墨表现语言新途径,并做了大量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总体来说,在艺术上卢沉尝试把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和中国画笔墨理论相融合,并在教学中首开“水墨构成”,改革了国画基础教学。“水墨构成”是卢沉在进行了深入理论研究和大量的艺术实践下所产生的艺术理论成果,也是卢沉的一个教学观念,志在改善国画基础教学,重在研究造形法则和形式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水墨构成”吸收借鉴了西方的构成观念,简单说就是是中国画中吸收了包豪斯的平面构成原理,将中国画笔墨意趣与西方构成理论相融合。本文中笔者主要阐述了卢沉艺术历程中叁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代表性水墨画作品进行了赏析,总结了卢沉的主要艺术观念,进而对卢沉水墨构成进行分析与研究,对卢沉的艺术经历、艺术观念和他所独创的“水墨构成”做了较全面的阐述和研究。赏析卢沉的水墨画作品,对卢沉的水墨画艺术有一个较深入的了解。
杨帼男[4]2018年在《“以实写虚”黑白设色在工笔画中的运用》文中认为随着艺术创作理念的不断更迭,工笔画创作也不断呈现出新的景象。虽然工笔画的创作在新时代吸收了许多新元素,但在糅合西方绘画形式的同时,也保持着一定的传统工笔绘画的创作理念,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工笔画样式。文章围绕“以实写虚”黑白设色的运用进行的系列创作,叙述了笔者的绘画实践,以及通过对宋人传统工笔和当代新形式工笔作品的分析,探讨了从创作题材的确立到表现等方面“以实写虚”这样一种加强对比的绘画表现形式以及黑白设色在画面中的运用给笔者带来的启迪与思考,同时分析了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体验,明确了笔者今后工笔绘画创作中的方向。本文首先从“以实写虚”这一绘画表现形式的探讨中论述“虚实相生”画面虚实对比这一绘画形式的由来,以及在工笔画中的表现。再对创作题材的确立进行阐述,结合自己的绘画表现形式、色彩、技法叁个方面进行说明。最后通过系列创作分析了笔者对于本次创作的心得体会并总结不足,提出了今后创作的思路与设想。
文亚坤[5]2014年在《浅析素描在写意人物画中的应用》文中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徐悲鸿先生在西方绘画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将立体造型的素描方法引入到中国绘画的创作当中,丰富了中国绘画的笔墨语言体系,尤其在写意人物画方面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据此,本文试图从研究素描影响写意人物画发展的脉络,体察当前中国人物画造型体系的全貌。首先本文通过梳理西洋素描被引入到中国画创作的历史背景,分析其对写意人物画所产生的影响,对比性地研究素描与写意人物画的造型规律和特点,进而在写意人物画创作实践中考察素描的作用。
商艳玲[6]2015年在《“张弛有度”——中国画的色墨观》文中研究表明一、中国画的"墨"与"色"追寻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了中国画内在规律的写照,石器时代的彩陶、春秋战国的帛画中绮丽的色彩体现着先民们认识世界的观念。色彩是世界给人们的直观感觉,祖先们通过对自然社会的认识,用简单的色彩表达着对生活的期许和愿望。中国画的色彩发展从魏晋南北朝,历经五代至隋唐及宋达到鼎盛,随类赋彩体制得以完备。北宋中后期,大批文人画家踏足中国画坛,鲜艳的色彩和文人们嗜好文雅的取向有所相悖。为了区别于传统工匠绘画,走向核心力量的文人画主张以水墨表达性灵,将水
刘旭光[7]2018年在《在“国画”与“彩墨”之间:色彩与中国画之审美精神的变迁》文中提出中国画之中的色彩应用和对色彩属性的审美表现,受其文化传统与材质性质制约。在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进程中,中国画的色彩表现受到了表现主义与写实主义两种风潮的影响,并产生了"彩墨"这种艺术形式。色彩在现代美学中的相对独立性地位及其形式美感上的表现性,被接纳为国画的一部分,中国画的美感经验发生了历史转型。在这个转型中,需要在国画和彩墨之间找到那么一个支点,在视觉的惊艳和视觉的古意之间,建立起一种张力性关系,从而保证中国画色彩的审美品格是高雅的,做到艳雅兼收。
胡莎莎[8]2013年在《具象性与抽象性的融合》文中认为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走出了文化革命的荆途,向西方重开门户,恢复了与世界的接触。在艺术领域,也不例外地通过各种书刊、展览以及官方或非官方的艺术交流渠道,使中国艺术作品再现于国际艺坛。在众多备受瞩目的中国画家之中,吴冠中以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和作品风貌成为他们当中的佼佼者。无论水墨还是油彩,吴冠中的作品都成为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的典范。他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之一,同时也被国际艺坛认定为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吴冠中的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使中国艺术产生了结构性震动,纵观他的画集与文集,可以看出他既不囿于传统而固步自封,也不追求那些脱离生活实际的虚幻荒诞的“后现代艺术”,而是强调绘画的形式美与抽象美,让形式服从内心表达的自由,意在具象与抽象之间,趣在写形与抒情之际。吴冠中的绘画,基本经历了从具象到半抽象再到抽象的艺术风格,但又不仅仅是停留在抽象这一阶段,而是在具象与抽象间来回轮转,这两种表现性质在吴冠中的画作中体现出了一种高层次的融合。比如说写实,他不只是简单的对景写生,如实地展示客观,往往为意境所役,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去突破客观物象中各种形、色的局限,进行一番去芜存菁,重新组合的工作;比如说选材,他常以不同物料重绘旧有的画面,当他改变其风格时,新的风格亦不完全取代旧有的面貌,而是抽取旧有画面的元素,或迁景虚构、或夸张变形,强调心中有感的一部分,从而抓住观众心灵,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就这样两者风格的互相转换融合,为吴冠中的作品增添了不一样的风采,特别是作品的创新点足够引起观众的兴趣,因此,研究吴冠中绘画作品中这种具象性与抽象性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是有意义的。吴冠中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历史节点,将新中国成立前的现代派美术与80年代倡导艺术纯粹性、90年代以后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巧妙地通过绘画作品的具象性与抽象性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线索。在这个意义上,吴冠中对于中国20世纪艺术发展历程无疑具有重大作用。
王永刚[9]2010年在《中国水彩画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吸取营养》文中研究说明在欧洲,一些画家运用水彩画颜料与技巧绘制了大量动植物的写生作品和很多抒发感情的精致的自然景观,以此来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也对光与色彩有了进一步理解。水彩画艺术也加快了发展脚步,逐渐走向成熟。水墨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是中国画的代表画系。中国水墨画历史悠久,吸取了中国几千年民族文化的精髓。水墨画主要侧重于主观感受,强调对意味的抒发和描写,特别注重笔墨技法的书写性、流畅性、抒情性及画面大的气韵和黑白意韵的恰当把握。强调笔墨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重要特征,古代文人画家认为,绘画的美与否不光是在于描绘自然,更在于描绘画本身的线条、墨色,也就是笔墨。我们要从内在精神上正确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实际上中国画民族精神、绘画观念也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吸取的。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艺术也走向多元化。中国水彩画的发展,不应只是作画材料的演变,而应是从中国民族文化中吸取有利于水彩画艺术发展的营养,否则水彩画在中国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水彩画艺术在形式语言、艺术表现力上还需要不断提高。水彩画艺术要在中国健康发展,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艺术,那么,我们就需要在保持水彩画自身艺术特性的同时还要继承和吸取中国的传统绘画中的营养。我们应以新的对话精神,开放胸襟,实现人类文化个性的互补。
唐洪娟[10]2016年在《试论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的共通性》文中提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美术又属于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文化的发展,美术也在发展中不断的演变,在这种演变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人的情感及心灵层面的变化。在表现形式上,各国的面貌虽有所不同,但也有共通的层面。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作为东西方绘画的各自单表,在世界绘画史领域对它们的共通性进行比较,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绘画。中国山水画从历史发展来看它起源于六朝时期,在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之后,到了五单两宋之后才慢慢的成熟与完备。欧洲风景画出现于古罗马时期,经过中世纪的断层,17世纪后在荷兰成熟与完备,自此便与中国山水画在时间上相对应、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在很多方面有不一样的地方,但它们却在各自的发展轨道上有着很多同构成的因素。写这篇论文时我的主要思路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的。首先,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的在美学发展观方面,从审美意识、情感表达、意境呈现等方面为切入点进行着手。其次,在图示方面从题材、写研、取景构图、明暗体积、色彩、笔触进行。最后,二者在异中寻求突破、发展并对当单艺术产研了深远的影响。在审美意识上,从看的相似性、认识的同一性两方面进行;在情感的表达层面上、从心物和谐与主客和谐上进行分析;在意境呈现上主要写的是时间和空间层面进行阐述的。二者的关注点在人及自然的关系上,都是以自然为主进行描绘,并且把个人的主观情感的渗透,在自然环境当中进行描绘;都是对本民族情感的描绘,都力求达到和谐形式之美;在对象的体积、空间层面上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它们在最初都不是作为独立的画种出现的,都是以背景的形式出现在画面中。后来,慢慢的人们认识到风景的重要性,它有利于画家个人的主观情感的抒发,有利于实现人们对美的追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中国和欧洲的绘画在这种趋势下,渐渐的在这种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在研研的过程中,通过对共通性的梳理,找到了艺术当中的平衡点。通过这种分析分比的方式,加深对绘画的了解,明确各自的艺术价值和地位,以更好的对世界人分文化做出贡献,为现当单艺术的发展有一个新的认识和启示。对于我个人来说,在这种共通性的梳理当中,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绘画的认识,对我今后的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启发和警醒作用。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要时刻认识自己,将自己心内之物尽量通过笔尖的力量进行传达出来,绘画正是对最真自我的追寻。同时,研研的过程也是自身绘画理论修养的一个提升过程。
参考文献:
[1]. 追寻黑白[D]. 高美云. 山西大学. 2004
[2]. 水墨风景写生表现语言的传统与创新性[D]. 胡雪. 安徽财经大学. 2018
[3]. 卢沉水墨画艺术研究[D]. 王巍振. 河北大学. 2016
[4]. “以实写虚”黑白设色在工笔画中的运用[D]. 杨帼男. 扬州大学. 2018
[5]. 浅析素描在写意人物画中的应用[D]. 文亚坤.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6]. “张弛有度”——中国画的色墨观[J]. 商艳玲. 美术观察. 2015
[7]. 在“国画”与“彩墨”之间:色彩与中国画之审美精神的变迁[J]. 刘旭光. 上海文化. 2018
[8]. 具象性与抽象性的融合[D]. 胡莎莎. 湘潭大学. 2013
[9]. 中国水彩画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吸取营养[D]. 王永刚.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10]. 试论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的共通性[D]. 唐洪娟. 山东师范大学. 2016
标签: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论文; 水墨画论文; 吴冠中论文; 水彩画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国画论文; 艺术论文; 美术论文; 水墨论文; 文化论文; 色彩情感论文; 风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