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追溯及其本义研究
王清涛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 辩证法在古希腊自然哲学中曾经指实际存在物的内在矛盾或实际存在物之间的矛盾。在自然哲学转换为精神哲学后,辩证法同实际存在物之间的天然联系被剥离,于是,辩证法成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界定主词的方法,而亚里士多德则开创了系词论的新形式——形而上学。黑格尔批判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恢复了辩证法,将辩证法视为人的存在方式,开辟了哲学的新视界。马克思冲破了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樊笼,肯定了人类历史的辩证存在,开创了世界与人类历史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
〔关键词〕 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对其深刻理解与领会是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前提。马克思将辩证法和唯物论统一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开辟了全新的哲学视界,实现了哲学革命。世界一旦进入辩证唯物主义的视野中,人类现实的历史使命和前途命运立刻明朗起来。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才能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并在现实中增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和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这一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是人类解放事业的思想武器。
一、辩证法的由来
邓晓芒在《论古希腊精神哲学的矛盾进展》一文中讲道:“辩证法即Dialektik,希腊文为δαλεκτικοs,其前缀dia是‘通过’或‘之间’的意思,lek的词根lego是‘说话’的意思,它也是逻各斯(logos)的词根。所以辩证法最初的意思就是进行谈话、辨析,以逻各斯来引导提问和回答。”(1) 邓晓芒:《论古希腊精神哲学的矛盾进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然而,在古希腊哲学那里,辩证法最早是指现实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的矛盾关系,如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皆变,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存在对立面的矛盾等,但他的辩证法思想为后人所诟病,被认为多半是神秘的、并为感性事物(火)所纠缠。巴门尼德之后的古希腊哲学家之所以对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得出如此的判断,是因为古希腊哲学有一个从旧的混沌不清的自然哲学跃进到理智清明的精神哲学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古希腊精神哲学从实存物的联系上升到人的精神世界及其结构关系,这才是古希腊纯粹哲学真正的形成期,才造就了人与自然、思维和存在相统一的哲学形而上学。在这一过程中,智者学派居功至伟,“智者派致力于把逻各斯从被给予的对象世界强行割裂开来,将它变成了一种由主体自由支配的灵活多变的万花筒,展示了它内部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和对外部事物的独立性”,“在希腊哲学思想的发展史上,智者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必经环节,因为他们第一次使语言、逻各斯摆脱对外部世界的指称作用而独立地被当作一个合乎逻辑的体系来考察,并深刻揭示了语言本身的内在辩证本性。这种考察和揭示给主体超越客体建立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直接的支撑点和广阔的问题视域”(2) 邓晓芒:《论古希腊精神哲学的矛盾进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在传统形而上学逻辑主义化的过程中,事物之间的矛盾和事物的内在矛盾是如何转变为语言的内在矛盾的呢?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普罗太格拉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3)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页。 ,所凸显的是逻各斯(判断万物的尺度)的属人性,从而跟巴门尼德神圣的逻各斯(神所赋予人的)区分开来,属神的逻各斯只能是抽象的“一”,而属人的逻各斯则是具体的“多”,因为不同人的尺度是各不相同的,不同人的不同的尺度(逻各斯)就会发生冲突,于是,存在物之间的矛盾和存在物的内在矛盾转换为语言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说,原来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的矛盾转变为不同人的尺度(逻各斯)之间的矛盾,即语言中的矛盾,辩证法完成了实质的转换。这种转换,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讲的“思之学”到“说之学”的转换。海德格尔根本反对“传统‘存在’学说的逻辑主义倾向”(4) [意]托马斯·阿奎那:《论存在者与本质》,段德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附录一第81页。 ,他宣称:“逻辑是思之学(die Wissenschaft vom Denken),是讲思之规律与所思之形式的学说”,因为这样一种逻辑着眼于存在,是“自然或存在(Sein,phusis)与逻各斯的一种原始结合(einen ursprünglichen Zusammenhang)”(5) Martin Heidegger,Einfü hrung in die Metaphysik,p.94. 。在传统形而上学的逻辑主义化的过程中,“学院教师们”将逻各斯与自然或存在割裂开来而将其与“讲话(legein)”撮合在一起,将逻各斯或逻辑变成了“说话之学(die Wissenschaft von der Aussage)”(6) Martin Heidegger, 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p.92. 。现实的存在为抽象的“存在”所取代,自然变成了范畴,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的矛盾关系转变为了语言中的矛盾关系。
要理解辩证法,还必须厘清形而上学的发展脉络。“形而上学”译自英语Ontology和Metaphysics。就词源学而言,Ontology由希腊词On(系词)为词根加上tology构成。On在希腊文中是系动词的名词形式,tology在英文中则是指关于“什么”的学问,即对主词是什么的揭示。因此,Ontology的意思是:研究On这个系动词的学问。起初中国学界经由日本将Ontology译为本体论,目前通常译为“存在论”,甚或译为“是论”“系词论”。Ontology根本来说是系词如何界定一个主词,这正是巴门尼德所主张的,即对世界的理解最终归结于对主词(本源、本原、存在等)的界定。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深入探索辩证思维方法在主词界定中的运用,黑格尔讲,“辩证法在哲学上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古代,柏拉图被称为辩证法的发明者”(7)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78页。 ,在苏格拉底、柏拉图那里,辩证法是系词如何界定主词的方法,苏格拉底、柏拉图通过对话—辨析的方式来澄清诸如正义、道德、善、德性等词语的意义时形成这样的方法:当讨论一个名词的确切含义时,对话的一方提出自己的看法,另一方则提出相反的意见,从而揭露对方的矛盾,这种方法就是辩证法,“苏格拉底常运用他的辩证法去攻击一般人的通常意识,……他向对方发出种种疑问,把与他谈话的人引导到他们当初自以为是的反面。……柏拉图运用辩证法以指出一切固定的知性规定的有限性”(8)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78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将真理从思想的碰撞中产生出来,“不同的和相反的意见的碰撞最终产生了单一的和唯一的真理的火花。‘正题’对立于通常由正题引起的‘反题’。它们相互对抗,相互纠正,即相互诋毁,最终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综合的’真理”(9) [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姜志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543页。 。在这个过程中,讨论从正题开始,经反题至合题,这就是辩证法。因此,辩证法是最早的系词论(存在论)的完整形态。在柏拉图所有著作中,主词界定问题都是采用辩证法。
在哲学产生之前,古希腊用神话解释社会与人类历史,如《荷马史诗》,赫西俄德的《神谱》等都构筑了人类历史背后的神话系统。神话是自身圆满的,不存在矛盾,但这与世界本身不相符合。在建立世界的哲学解释系统之初,突破神话思维的局限,引入矛盾,以辩证法作为系词论的根本方法就成为理之必然了。但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很快就发现主词界定问题首先是语法和逻辑问题,语法和逻辑成为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主要内容。亚里士多德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在对其作品进行分类编排时,这部分论著就置于《物学》之后,Metaphysics(《物后学》)由是得名。在系词论上,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辩证法从此让位于亚里士多德的物后学(形而上学)。
柏拉图之后,康德也曾使用辩证法。黑格尔讲,“在近代,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康德,他又促使人们注意辩证法”(10)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78—179页。 ,但康德的辩证法局限于对二律背反的发挥,“他指出辩证法是通过我们上面已经提及的对于理性矛盾〔二律背反〕的发挥”。因此,康德的辩证法最终还是走入了辩证法的反面——形而上学,“在理性矛盾的讨论里,他并不只是在揭示出两方论据的反复辩驳,或评论两方主观的辩难;而他所研讨的、宁可说是,在于指出每一抽象的知性概念,如果单就其自身的性质来看,如何立刻就会转化到它的反面”(11)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78—179页。 。直至黑格尔,方发现了主词界定走上了形而上学的误区,他认为,形而上学在处理主词界定时,为追求主词的确定含义未能注意到主词在不同语境中含义的差别,这种做法是片面的、孤立的、不变的。因此,黑格尔要恢复辩证法的地位,然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已经不再是系词对主词的界定问题了——因为黑格尔的世界发生了转换。一方面,黑格尔为了突破知性思维的局限——知性思维以主客二分为前提,得到的知识是僵死的、抽象的概念,黑格尔的使命就是要克服形而上学的局限;另一方面,黑格尔将自然与人的意识相统一,并揭示统一背后的真相——辩证法,从而开启了全新的哲学视界。
二、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
“黑格尔(=辩证)哲学的所有特征都源于否定性或行动(Tat或Tun,行动是‘人的真正存在’)的基本范畴在本体论中的引入”(12) [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姜志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634页。 。与希腊人和哲学传统不同(希腊哲学寻求人与给定存在的形而上学的同一性),黑格尔将人的存在视为对给定存在的否定,“只有当人是理性(Logos)或具有一种意义和揭示存在的一致性语言,人本身不是给定的存在,而是创造(=否定给定物)活动的时候,人本质上才不同于自然。之所以人是用语言揭示存在的辩证的或历史的(=自由的)运动,仅仅是因为人根据将来活着,将来以有待于通过否定给定物的行动来实现的一个计划或一个目的的形式呈现给人,是因为只有在人通过这种行动把自己造就成一个成果(Werk)的情况下,人作为人才是实在的”(13) [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姜志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634页。 。人的存在是辩证的、对给定存在的否定,辩证法即这个否定过程本身。给定存在是正题,人的否定性行动(劳动)是反题,而被改造为人的世界和历史则是合题,于是世界成为一个辩证的历史的存在。
黑格尔研究的目标指向不是人类历史,而是支配世界的绝对精神,因而毫不奇怪,他的现象学是《精神现象学》,而不是人类历史的现象学。正是马克思走出了黑格尔的精神迷宫,开创了辩证唯物主义。
由此看来,辩证法不是别的,就是将世界视为人的世界,整个世界不再是形而上学视野中的静止的世界,而是一种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三位一体的结构,是一个自身运动着的过程,“中介不是别的,只是运动着的自身同一,换句话说,它是自身反映,自为存在着的自我的环节,纯粹的否定性,或就其纯粹的抽象而言,它是单纯的形成过程”(16)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久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页。 。世界不再是自身同一性的处在时间之外的静态存在,“而是作为处在过去和将来之间的现在,即作为一种运动,一种创造性运动,或作为一个等于计划的结果和一个等于结果的计划,一个源于计划的结果和一个源于结果的计划被揭示出来的;总之,实在事物在其辩证的真理中被揭示为一种综合”(17) [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姜志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631、448、449—450、449—450、635—636页。 。
所谓协调就是和谐一致;配合得当。以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在市场营销学中,协调营销就是通过优化内外环境,配置适当的产销平衡,以实现经济体平稳可持续发展。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对辩证法有自己的表述,他说:“活的实体,只当它是建立自身的运动时,或者说,只当它是自身转化与其自己之间的中介时,它才真正是个现实的存在,或换个说法也一样,它这个存在才真正是主体。实体作为主体是纯粹的简单的否定性,唯其如此,它是单一的东西的分裂为二的过程或树立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而这种过程则又是这种漠不相干的区别及其对立的否定。所以唯有这种正在重建其自身的同一性或在他物中的自身反映,才是绝对的真理,而原始的或直接的统一性,就其本身而言,则不是绝对的真理。真理就是它自己的完成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圆圈,预悬它的终点为目的并以它的终点为起点,而且只当它实现了并达到了它的终点它才是现实的。”(14)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久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页。 在这段话中,黑格尔表达了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并概括了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根本不同,实现了哲学革命。黑格尔这段话是讲,作为主体的实体只有处在否定自身给定存在的过程中,处在自身转化为自己的中介时,它才是真正的主体。给定存在是静态的,自身同一性是它的根本属性,与此相反,人却是一种否定性存在,人是否定和行动,是自己设定自己的一种存在,是辩证的存在,只有辩证的(否定的)存在的人才是现实的。在人的否定性活动中,人与世界区分开来,作为主体的人和自然相对立,辩证法不是形而上学式地揭示与人相对立的自然,而是揭示人对给定存在的否定本身,这种被揭示出来的存在“并不是如同巴门尼德和他的追随者所设想的,是存在和思维的最初的,甚至‘直接的’或给定的和自然的同一性,而是始于把人和人谈论的、用其行动否定的自然对立起来的一种长期的主动过程的结果”(15) [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姜志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631、448、449—450、449—450、635—636页。 ,这种被揭示的内容就是辩证法。
小学生加法和减法口算速度的发展趋势上较为一致,都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口算速度得到提高,并在高年级逐渐趋于稳定.其中,口算广度为2的加法和减法的口算速度在二~三年级增长幅度最快,口算广度为3的加法和减法的口算速度在四~五年级增幅最大.因此,二年级和四年级是小学生口算速度发展的关键期.
三、唯心辩证法的问题及其克服
发现人是否定的存在,即宣告了世界的辩证法本质,然而黑格尔并未就此走入人类历史,而是退回到绝对精神中去。
马克思是借助于对青年黑格尔的批判走出黑格尔思辨王国的,他指出青年黑格尔的错误在于完全颠倒了人类历史与历史辩证法之间的关系,认为“历史所以存在,也是为了给理论的充饥(即证明)这种消费行为服务的。人为了历史能存在而存在,而历史则为了真理的论据能存在而存在”(2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340、341、499、11、501页。 。之所以颠倒历史与历史辩证法之间的关系,就是因为颠倒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将自我意识的主观建构当作世界本身,“在鲍威尔那里,自我意识也是提高到自我意识水平的实体,或者说,是作为实体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从人的属性变成了独立的主体”(3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340、341、499、11、501页。 。于是,“一切事物都在无限的自我意识中找到其起源和其解释,即找到其存在的根据”(3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340、341、499、11、501页。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3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340、341、499、11、501页。 。马克思在批判青年黑格尔的过程中阐述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认为决定历史发展的是物质生产而不是自我意识,思想的能动的实际作用要受物质的社会关系、需要和利益的制约,并进一步指出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一)唯心辩证法的贡献与迷失
黑格尔开辟了不同于其前的一切旧哲学的全新的哲学视界——辩证的哲学观。在黑格尔之前,哲学要么是知性的要么是理性的,知性与理性的致命错误是在人与世界之间划分了不可逾越的界限,形成了主客对立的二重化世界。黑格尔之前的全部哲学都是在主客二元对立的前提下展开思维与存在的矛盾运动,因此恩格斯讲“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页。 。黑格尔根本转换了哲学视角,将世界视为人所创造的世界,“如果我创造了一个世界,那么它就是我的世界;它必然有意识地成为我的世界:人的世界,因为人是‘自己的主人’”(22) [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姜志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页。 。
当世界被理解为人的世界——根据人的主观意志,通过人的劳动创造的世界,那么哲学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所面对的一切,包括人自身都是辩证的存在,这与形而上学是根本不同的。形而上学片面、孤立、静止地看待世界,在形而上学视野中,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自然和人都是抽象的概念。形而上学将人与世界截然对立起来,将纯粹的客观作为哲学的对象,因而前黑格尔的全部哲学被黑格尔称为“意识哲学”(对人之外的对象的认识),而黑格尔则认为世界是人的世界,人的精神体现为世界精神,世界精神(人的精神)才是哲学的对象,因而与“意识哲学”不同,黑格尔的哲学是“自我意识哲学”(对意识的意识)。毫无悬念,黑格尔哲学走进了纯粹精神的迷宫。由此看来,黑格尔将世界视为人的世界,其目的并非要从此得出历史辩证法。黑格尔并不关注人的辩证存在本身,而是关注支配人的存在背后的真相,因为只有这个东西才能将整个世界统一起来,将历史和自然统一起来,将思维的整体和世界的整体统一起来,这个东西就是绝对精神。当将世界进行辩证的把握,“就是断言这个世界是根据作为劳动者的人的形象设想出来的一个造物主,一个创世神的产物。这就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所说的东西,他说,他的《逻辑学》(即他的‘本体论’)是‘在世界创造之前上帝的思想’”(18) [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姜志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631、448、449—450、449—450、635—636页。 。然而,所谓的造物主不是别人,正是黑格尔自己。他掌握和宣布了上帝的秘密,“《逻辑学》是神—学,即上帝的逻辑学,思想或语言”(19) [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姜志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631、448、449—450、449—450、635—636页。 。于是,辩证法不是别的,是思维的整体和世界的整体,只有思维的整体揭示的世界的整体才是真实的现实,同一的思维的整体和世界的整体正是绝对精神,“断言绝对是精神,就是肯定在其整体中,或作为整合的整体的存在和实在事物的辩证结构。因为精神同时是自在存在(=同一性,正题,给定的存在,自然),自为存在(=否定性,反题,行动,人)和自在和自为存在(=整体性,合题,成果,历史=‘运动’)”(20) [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姜志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631、448、449—450、449—450、635—636页。 。黑格尔辩证法走入的是绝对精神的世界,从而也就回避了真正的人类历史。
世界既然是人所创造的产物,那么它必然服从于人创造世界的逻辑——辩证法,因为人是辩证的存在,即人是对给定存在否定的存在,只有在对给定存在的否定中,人才能够产生出来,社会才能进步和发展。所以,黑格尔跟前黑格尔哲学的根本区别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区别。辩证法从此成为世界的存在方式(辩证法=本体论),“辩证法是现实世界中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则”(23)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77、191页。 。既然世界是人的世界,那么世界就是辩证的存在,即世界被纳入到人的辩证性(历史性)存在之中了,人的辩证本质成为世界存在的根据。然而,黑格尔的这套解释路线与事实根本对立。黑格尔所开创的辩证哲学观为马克思所认同,但从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开出世界和历史却遭到马克思的质疑。马克思要突破黑格尔的逻辑,从世界的属于人的存在(历史性存在)中开出自己的哲学。
(二)唯心辩证法的“纯思”及其克服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于根本颠覆了黑格尔的逻辑。黑格尔从精神到精神,始终未能冲破意识的内在性,而马克思则从坚实的社会存在出发扬弃了黑格尔辩证法。辩证法既是马克思的方法又是马克思在实践中的发现,这与黑格尔根本不同。黑格尔将辩证法作为人的意识本身,视为人的本质力量,而马克思则将辩证法作为人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内在的东西,对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辩证法恰好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3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6、470页。 。因而,辩证法是历史的产物,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永恒真理”,人的主观认识是对客观对象内在本质的反映,“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些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4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6、470页。 。黑格尔从精神到世界的逻辑是走不通的,因为单个人的活动始终是盲目的,处在历史必然性的牢笼中。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历史上活动的许多单个愿望在大多数场合下所得到的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往往是恰恰相反的结果,因而它们的动机对全部结果来说同样地只有从属的意义”(4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页。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4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593页。 。黑格尔力图化解个体活动的盲目性与历史必然性之间的矛盾,但他不是从实践领域实现这一对矛盾的和解,而是期待智者——终有一死的上帝(黑格尔本人)的出现,于是,黑格尔本人实现了世界精神与个体精神的同一。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普遍的自我意识,并非就是历史中随便某个个人的精神,历史中的某一个体极可能是历史的玩物,绝对精神只是智者(黑格尔)的精神,在历史终结处(43) 黑格尔认为,人是对给定存在的否定,这种否定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个体的意识与其对象之间还没有实现同一,只要二者存在差异,人对给定存在的否定就将持续。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讲:“在意识里发生于自我与作为自我的对象的实体之间的不同一性,就是它们两者的差别,一般的否定性”。而一旦两者达到同一性,否定也就不再持续,历史也就终结了,“当实体已完全表明其自己即是主体的时候,精神也就使它的具体存在与它的本质同一了,它既是它自己又是它自己的对象,而知识与真实性之间的直接性和分裂性所具有的那种抽象因素于是克服了。存在于是被绝对中介了,成了实体性的内容,它同样是自我的财产,是自身性的,或者说,就是概念。到这个时候,精神现象学就终结了”。参见[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久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3—24页。 ,在普遍的同质化的国家(44) 科耶夫对黑格尔所谓历史的终极进行了解释:历史终结于普遍的同质化的国家,“只有普遍的和同质的国家——在那里,特殊和普遍的对立已经被消除——的公民才能在揭示自我的同时,揭示人的现实的整体。只有这种公民的哲学才可能是完全的”。参见[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姜志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393页。 中才会成为公民的意识。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原子化趋势,“人作为孤立的、自我封闭的单子”(4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607、608、161页。 而存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改造世界的逻辑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4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2页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的明确目的是要把欧美正在进行战斗的整个无产阶级团结为一个整体”(4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2页 ,这在卢卡奇那里就是总体性辩证法。黑格尔也意识到个体意识的统一性问题——主体间性,但黑格尔实现的个体意识的统一是通过个人对世界的无止境的否定,从而最终在被改造的世界中实现自我与世界的完全同一性,与之相伴的是历史的完成。然而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外在于历史,在历史生成之前就存在,而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则只存在于历史中。
当下的学生习惯了移动终端的使用,偏爱碎片化阅读。教师可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的手机发挥正面作用,为己所用。针对易造成课堂进度差异的难点问题,可事先准备好微视频,课后发布在班级群或教学平台上,供课上没完全弄懂的学生消化吸收。这里的微视频在有条件有能力的情况下最好自己设计录制,可与自身的课堂教学完全同步,条件有限时也可将网上过长的讲解视频剪辑成几小段,将对应片段分享给学生。第二次上课时进行微视频难点的抽测,督促第三层次的学生课后通过微视频及时弄懂难点的同时,也起到再次回顾难点的作用。
马克思看到了黑格尔绝对精神对人的异化,提出要反对绝对精神对人的统治,将人从抽象的思辨中解放出来,“迄今为止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标准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他们头脑的产物不受他们支配。他们这些创造者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他们在幻象、观念、教条和臆想的存在物的枷锁下日渐萎靡消沉,我们要把他们从中解放出来。我们要起来反抗这种思想的统治”(2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1—342、509页。 。
从表5可以看出,转移概率矩阵P的变化对m*和N*都有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当维修费用较高的团队有更大的概率称为“先行团队”时,全周期期望维修费率却不总是增加的。进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降低维修费用不是减小全周期费用率的唯一选择,也不一定是有效的选择,在制定维修决策时,应全面考虑维修费用和维修效果的影响因素。
人的世界(否定、历史、辩证)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而唯物论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四、辩证唯物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找到了走出黑格尔精神迷宫的钥匙:必须把握现实的物质力量。“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340、341、499、11、501页。 。因为思辨仅仅是现实的社会运动的精神表达,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340、341、499、11、501页。 。
三菱综合材料的硬质合金事业部向世界各大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厂商、模具厂商、飞机制造商以及其他从事金属加工的制造商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切削刀具,并获得了全球用户的好评。在切削刀具用量最大的日本,三菱硬质合金制品事业部拥有最高的市场占有率,而在全球切削刀具市场,三菱综合材料名列世界第三。
(一)苏联哲学界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误读
在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中,苏联哲学界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搞混淆了,即错误地处理了自然统一性与历史统一性的关系,误读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分是从恩格斯开始的,马克思在1843年写的《克罗茨赫笔记》初步提出唯物史观思想,这一思想最终在1846年春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自从1845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几乎在一生中都一直使用唯物史观这个术语,但大约从1890年起,恩格斯开始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新术语,如恩格斯在1890年《致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就将马克思和他的理论概括为历史唯物主义:“我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3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3页。 。苏联哲学界认为恩格斯之所以要使用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是为了区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按照斯大林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推广和运用”(36) 赵剑英:《时代的哲学回声:赵剑英学术自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1页。 ,而“推广运用”,其实就是唯物史观借助于唯物辩证法对社会历史现象的考察,或者说是运用唯物史观考察社会历史现象的哲学概括。但这并非是对马克思哲学的忠实继承,这一结论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哲学界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产生的逻辑,应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如果将辩证唯物主义再区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那么二者的关系应当是历史唯物主义(人的历史存在)开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在自然领域中的推广和运用”,这才是马克思的本意。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本质
黑格尔的困境在于,他自我构建了一个思想的迷宫,并始终不想走出这个迷宫,且期待在这个迷宫中解决哲学上的一切难题。朴素的唯物主义会根本忽略这个迷宫,没有思辨的理性当然不可能确立坚实的世界统一性基础,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当然不会发现世界统一性的本质,因为庸俗唯物主义被物质的假象所纠缠,只是从主客二元对立,而不是对世界的辩证把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3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 。现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机械的物质统一性关系,这种机械统一性是对真正统一性的割裂。马克思不是根本拒绝了黑格尔,而是扬弃了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被转化为实践基础上的物质世界统一性本质。黑格尔世界统一性的根基是辩证法,但形式是纯粹的精神运动;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根本拒斥黑格尔的辩证法,但却从物质的外在关系中看到了其间的联系,然而这种联系并非世界真正的内在统一性;马克思通过揭示人类历史运动内在规律的辩证法本质,将辩证法与世界相结合,最终实现了哲学革命。因此说,如果说黑格尔的理性统一性是正题,那么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统一性就是反题,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统一性就是合题。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性是指整个世界都统一于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而统一的本质是辩证法。这种无产阶级的世界统一性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现实性就是其批判现实的现实性,在当代世界,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统一性就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开启,中国共产党人在对资本逻辑开辟的全球化的否定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说到底,应奠基于对当代世界关系批判以及对当代世界意识形态批判的基础上”(38) 王清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启全球化新时代》,《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第4期。 。
黑格尔的哲学始终是一种纯粹的思想运动,“哲学一般是思维着的认识活动,而在这里第一次抓住了纯思维,并且以纯思维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24)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77、191页。 。在黑格尔那里,不但哲学是“纯思”,而且哲学的对象:实体(实体本质来讲是主体建构的,是主观的产物)也是“纯思”,黑格尔的实体是纯粹的主体——纯粹的精神世界,所谓主体只是“绝对精神”的代名词,“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一个要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同人分离的自然。第二个要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同自然分离的精神。第三个要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要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2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1—342、509页。 。黑格尔以自我意识取代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于是人类现实的历史运动变成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黑格尔构筑了庞大的哲学体系,但这个体系再次成为一个“永恒的”“无生命的”“自我圆满”的纯粹精神,黑格尔的体系,“爱好宁静孤寂,追求体系的完满,喜欢冷静的自我审视”,这个封闭体系自说自话,跟现实的人的活动毫无关联,“从其体系的发展来看,不是通俗易懂的、不切实际的行为;就像一个巫师,煞有介事地念着咒语,谁也不懂得他在念叨什么”(2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页。 。于是,一个独立于人的实践世界之外的纯粹抽象的精神统一体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形而上学,“黑格尔封闭的形而上学哲学体系最终窒息了其辩证法”(27)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页。 。
历史不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是人类历史实践承载着历史辩证法。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就从唯物史观批判普鲁东的“不是历史创造原理,而是原理创造历史”(4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607、608、161页。 的唯心史观。对历史辩证法的肯定和承认,马克思与黑格尔是相同的,但在历史辩证法与人类历史活动的关系上,马克思和黑格尔又有着根本的分歧——在黑格尔那里,人类历史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人是绝对精神的傀儡,而在马克思那里,则是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创造了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唯物史观“把这些人既当成他们本身的历史剧的剧作者又当成剧中人物”(4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607、608、161页。 。马克思让辩证法回到了它自在的位置,辩证法也据此获得了自己坚实的不可撼动的基础和前提。
CPP可促进牙齿对钙的利用,同时能刺激唾液分泌,使碱性的唾液缓冲牙斑上的酸性物质对牙釉质的腐蚀,有助于防止龋齿的发生[23]。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将人类历史看作辩证的存在,而且将自然纳入到人的世界中,自然作为人的自然而存在,纯粹的自然是不存在的。黑格尔将自然视为人的意识的作品,主体即客体,“‘在世界中的人’和‘包含人的世界’”(50) [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姜志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360页。 是同一的。这一点马克思和黑格尔是共同的,不过马克思与黑格尔关注的视角却不同——黑格尔关注的是“‘在世界中的人’和‘包含人的世界’”内在规定的同一性,卢卡奇就曾批判过先验辩证法“所有认识对象总体的统一的主体或客体”(51)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86页。 ,而马克思则关注于世界的属人性质,属人的世界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本质。
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对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人化自然”概念,认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5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5页。 。自然由与人的对立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的改造变成了人无机的身体,即自然同一性(给定存在)—否定(人类的实践活动)—统一性(人类历史和属人的世界)。自然成为辩证的历史的存在。因此,在马克思辩证法视域中,纯粹的自然不存在,自然变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人在实践中“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5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607、608、161页。 。
(三)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有着根本的区别。马克思的辩证法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实践活动中,是历史表现为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揭示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产物。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异化的分析中,马克思就揭示出作为异化背后理论结构的辩证法:人的真正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却将人的活动变成了人自身的桎梏,于是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人的本质构成正题,异化构成反题,而通过在异化劳动中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克服成为合题。当时马克思尚未发现唯物史观,“自由自觉的劳动”的人的本质只是抽象的预设,此时的异化批判还仅仅是一种理论批判,而不是现实的社会批判。此后,在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过程中,马克思从对社会关系的分析和批判中发现了真正的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再是抽象的预设,而是“从人的本质的对象物来理解人的本质”(54) 王清涛:《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唯物主义转向》,《哲学研究》2015年第7期。 ,借此逐渐完成了唯物史观转向。此后在社会批判、资本主义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中都将对象揭示为唯物的辩证的存在,尤其是其鸿篇巨制《资本论》所揭示的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辩证存在,体现着辩证法与人类历史活动的完整统一,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就为辩证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根本不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纯粹的精神运动,而这种独立于现实的、人类历史活动之外的精神存在还是将哲学与世界的统一性关系彻底隔断,黑格尔终其一生所致力于敉平的鸿沟——思想与世界的分离与对立,在其绝对的同一论证中最终绝对地分离。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孤悬于世界之外,于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体系成了新的形而上学,对世界的理解仍然是知性的,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相对立的另一种形式——黑格尔毕生想要超越的旧的思维形式。只有马克思开创的辩证唯物主义真正实现了哲学和世界的同一,辩证法真正成为存在本身的法则,成为人类历史的法则,哲学不再是一门解释世界的纯粹思维科学,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6页。 。哲学通过实践中介达成了与世界的同一,辩证唯物主义真正实现了哲学形态的革命。
总而言之,马克思的哲学如果用一个概念来界定,可以称为唯物史观,因为所谓的历史观就是辩证法,将历史观替换为辩证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首先是历史观,是以人的辩证存在为前提,是对人类历史规律的揭示,其基础是唯物主义,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辩证法本身。
经调研发现,国内各省市区的标准化技术机构名称纷繁不一,有的称“标准化研究院(所)”或“标准研究院(所)”,有的称“标准技术研究院”,有的仍然与“质量技术监督”紧密结合,而地市级的标准化研究机构的名称就更不尽一致了。过去,有研究人员认为,标准研究机构名称的不统一,不利于宣传,也制约了自身的优势,认为标准化研究机构应当统一名称,统一宣传,统一技术服务流程,甚至统一服务品牌[2]。然而,品牌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为了使拥有者的产品或服务区别于竞争对手,并以此来提升竞争力的。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阐释专项课题“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8VSJ0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清涛,男,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哲学与时代问题。
〔中图分类号〕 B0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3909( 2019) 06-0100-09
[责任编辑:吕本修]
标签:辩证法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唯物主义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